辛布亞島豬籠草

辛布亞島豬籠草

辛布亞島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sibuyanensis)是菲律賓辛布亞島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辛布亞島豬籠草不善於攀爬。由於其分布局限,所以保護狀況為瀕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辛布亞島豬籠草
  • 二名法:Nepenthes beccarian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 :石竹目 Caryophyllales
  • :豬籠草科 Nepenthaceae
  • :豬籠草屬 Nepenthes
  • :辛布亞島豬籠草
  • 分布區域:菲律賓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植物文化,

形態特徵

辛布亞島豬籠草不善於攀爬。莖呈圓柱形,可長達1.5米,直徑可達8毫米,節間距可達1.5厘米。
辛布亞島豬籠草的上位籠辛布亞島豬籠草的上位籠
葉片
辛布亞島豬籠草的葉片革質,呈線形-披針形至略呈形,可長達18厘米,寬至5厘米。葉尖急尖,葉基漸狹。其可下延至節間距的三分之二。中脈兩側各有5至6條縱脈。籠蔓通常是籠子高度的1至2倍,靠近捕蟲籠處直徑約9毫米。
捕蟲籠
辛布亞島豬籠草的下位籠呈卵形至漏斗形,可高達26厘米,寬至15厘米。上位籠很少出現,且較小,顏色比下位籠淺。捕蟲籠腹部有一對不寬於3毫米的籠翼。籠口呈橢圓形,水平。唇為圓柱形,寬約20毫米,具短唇頸。唇肋高約1毫米,間距約為2毫米。唇齒可長達4毫米。整個捕蟲籠的內表面都覆蓋著蜜腺。蜜腺的直徑可達0.8毫米,每平方厘米有200至500個。籠蓋呈卵形-心形,可長達8厘米,寬至6.5厘米。籠蓋末端為圓形,無附屬物。籠蓋下表面的中部具大量卵形蜜腺,直徑不大於1毫米。
花果
辛布亞島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雄性花序的總花梗最少長18厘米,花序軸可長達15厘米。每個花梗帶一朵花,長約14毫米,通常無苞片。花被片為長圓形、鈍,長約3毫米。雄蕊柄含花葯在內長約5毫米。果莢可長達22毫米,寬至4毫米,披針形。種子可長達8毫米,絲狀,並且其缺少典型豬籠草物種種子的紙質末端。
辛布亞島豬籠草的花序披被著一層非常密集的星狀絨毛。雄蕊覆蓋著短毛。其他營養組織幾乎無毛。

生長環境

辛布亞島豬籠草多生長於以野草、小灌木及雙扇蕨(Dipteris conjugata)為主的開闊斜坡上。其捕蟲籠常嵌入基質中,極少暴露於陽光下。由於辛布亞島豬籠草的原生地開闊、孤立,所以其種子的形態發生了變化。其無翼種子可以防止強風將從適宜生長的地方吹走。
贏得金獎的辛布亞島豬籠草植株贏得金獎的辛布亞島豬籠草植株
由於辛布亞島豬籠草分布局限,其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保護狀況為瀕危。勘探及採礦活動正日益威脅著貴亭山及其國家公園。

分布範圍

辛布亞島豬籠草屬於B·H·丹瑟分出的卓越分支,其中還包括與辛布亞島豬籠草近緣的伯克豬籠草(N. burkei)、美林豬籠草(N. merrilliana)和葫蘆豬籠草(N. ventricosa),及產自紐幾內亞的卓越豬籠草(N. insignis)。辛布亞島豬籠草的形態特徵及地理分布表現為美林豬籠草和葫蘆豬籠草的中間型。
伯克豬籠草的下位籠伯克豬籠草的下位籠
辛布亞島豬籠草的捕蟲籠與伯克豬籠草和葫蘆豬籠草存在差別;辛布亞島豬籠草的捕蟲籠呈卵形或略呈漏斗形,而葫蘆豬籠草的捕蟲籠中部收縮。此外,伯克豬籠草和葫蘆豬籠草的捕蟲籠都相對較小,高度很少超過20厘米。
美林豬籠草是卓越分支中捕蟲籠尺寸最大的,其與辛布亞島豬籠草的區別在於,美林豬籠草的花梗帶兩朵花,且其籠較發達。
辛布亞島豬籠草與卓越豬籠草的區別在於,前者的花梗只帶一朵花,而後者帶兩朵。辛布亞島豬籠草的籠口幾乎水平,而後者傾斜。前者具短唇頸,而後者無唇頸。前者唇齒較長,可長達5毫米,後者的較短,僅可長達1毫米。

植物文化

植物學史
1996年9月,辛布亞島豬籠草首次發現於一次對菲律賓的考察中。該考察隊的成員包括,托馬斯·艾特(Thomas Alt)、菲爾·曼恩(Phill Mann)、特倫特·史密斯(Trent Smith)和阿爾弗雷德·歐姆(Alfred Öhm)。1998年,約阿希姆·那茲在《食蟲植物通訊》上正式描述了辛布亞島豬籠草。
產於貴亭山的辛布亞島豬籠草的下位籠產於貴亭山的辛布亞島豬籠草的下位籠
1996年10月5日,菲爾·曼恩在貴亭山海拔1300米處採集到了辛布亞島豬籠草的模式標本,編號為“sheet 051001”。該植株生長於一個雜草叢生且長滿雙扇蕨屬(Dipteris)蕨類的開闊斜坡上。該標本包含一個捕蟲籠。菲爾·曼恩和特倫特·史密斯還在同一天同一海拔採集了另三份標本。其中“sheet 051002”號標本不含捕蟲籠,“sheet 051003”號標本包含果序,“sheet 051004”號標本包含雄性花序。這四個標本都保存在荷蘭國家植物標本館中。
最初根據實地考察認為,辛布亞島豬籠草不會產生真正的上位籠,其下位籠專門生長於苔蘚中。描述作者僅發現了一個生長於陽光下的捕蟲籠。但人工栽培及隨後的實地考察推翻了這一假設。
辛布亞島豬籠草研究文章辛布亞島豬籠草研究文章
1911年的一期《菲律賓植物學小冊》提到了辛布亞島豬籠草“Nepenthes sibuyanensis”的使用大大早於對辛布亞島豬籠草的正式描述。“Nepenthes sibuyanensis Elm.”最早出現於1911年12月29日的一期《菲律賓植物學小冊》(Leaflets of Philippine Botany)里阿道夫·丹尼爾·愛德華·埃爾默關於辛布亞島榕屬植物的文章中。他寫道這種豬籠草存在於貴亭山的部分山頂植被區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