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易生死

變易生死

變易生死:從無(空)到妙有的過程,一般在佛家稱為“變易生死”。又據《大乘義章》所述,“變易生死”有“事識之變易”與“妄識中之變易”之別。事識中之變易生死,是指於六識(意識)中,緣照無漏所受之果報,即修持意識轉為功德的果報;妄識中之變易生死,系指於第七識我執識)中,緣照無漏所得之果報,即克除“我執”的功德果報。由上可知,克服“凡心”的“我執”達於本性之體(空、無),通過修養意識而增加妙用功德之行,從這個意義上說,都是“變易生死”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變易生死
  • 拼音:biàn yì shēng sǐ
  • 注音:ㄅㄧㄢˋ ㄧˋ ㄕㄥ ㄙˇ 
  • 出處:《大乘義章
詞義詮釋,佛法玄理,三界因果,

詞義詮釋

佛法對生死的看法中,有“分段生死”,好像我們的生命從出生到衰老,到死亡,這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平等的生死。還有“變易生死”,只要你念一轉,就是一番生死。在這個意義上去體會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六入……一念一動,你的六根對六塵就完全不同了,一番輪迴生死已經開始了。

佛法玄理

又作無為生死、不思議變易生死、不思議變易死、變易死。二種生死之一。為‘分段生死’之對稱。即阿羅漢、辟支佛及大力之菩薩,以無漏的‘有分別業’為因,以無明住地為緣,所招感三界外之殊勝細妙的果報身;此一果報之身,系由無漏之悲願力改轉原先的分段生死之粗身,而變為細妙無有色形、壽命等定限之身,故稱變易身;系由無漏之定力、願力所助感,妙用而難測,故又稱不思議身;又以此身乃隨大悲之意願所成者,故亦稱意成身、無漏身、出過三界身;復以此身既由無漏之定力所轉成,已異於其前的分段粗身,猶如變化而得,故又稱變化身。

三界因果

阿羅漢、辟支佛及大力之菩薩已斷盡四住地之煩惱惑障,不復再受生為三界內之分段身,故受生為三界外之變易身,然彼等又以此變易身回入三界中,長時修菩薩行,以期達於無上菩提。又若依法相宗之義,有四類人能受變易生死之果報,即:
(一)二乘之無學聖者回心而入大乘,於得涅盤之後,即可直接受變易身之果報。
(二)有學之聖者轉向大乘,於初地以後亦得受變易身。
(三)悲增之菩薩,於八地以上受此變易身。
(四) 一類智增之菩薩於初地以上受之。法性宗則認為二乘之無學及菩薩之種性以上,得隨應而受變易身。
三論宗嘉祥大師吉藏於勝鬘寶窟卷中末之說,變易生死與分段生死之別乃在:分段生死之身具有色形區別與壽期長短之定限;而變易生死則由心識之念念相續而前變後易,其身形與壽期皆無定限。大乘義章卷八本亦舉出變易生死之三義,即:
(一)以微細之生滅為變易生死。
(二)以緣照無漏所得之法性身為變易生死之身。
(三)真證之法身如來藏於尚未出離生滅之際,猶隨逐無常之死法,故稱變易生死。
大乘義章卷八本又將變易生死分為兩類:
(一)事識中之變易生死,繫於六識之中緣照無漏法所受之果報。復有三種之別:
(1)阿羅漢及辟支佛所受之身,
(2)種性解行之人所受之身,
(3)初地以上菩薩所受之身。
(二)妄識中之變易生死,繫於第七識(阿陀那識)中緣照無漏法所受之果報。亦
有三種之別:
(1)初地以前菩薩所受之身,
(2)初地以上所受之身,
(三)八地以上所受之身。
勝鬘寶窟卷中末將變易分為自報與為物二種:
(一)自報變易,系以無漏之五陰為體,以無漏之業為因,以無明為緣。
(二)為物變易,系以色陰為體,以悲願為因,以眾生之根欲為緣。上記之外,有關受生為變易身之種別及其修行階位等,諸家之間另有多種異說。
[勝鬘經一乘章、無上依經卷上、成唯識論卷八、法華經玄義卷二上、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下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