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盤羊

西藏盤羊

西藏盤羊是鯨偶蹄目牛科盤羊屬哺乳動物。雄性的彎角粗大,可長達1米以上,向下扭曲呈螺旋狀,外側有環棱,不形成完整的圓形;雌性的角非常短,而且彎度不大。成年雄性毛色為灰暗色;整個胸部潔白無瑕且翎頜發達;胸、腹部的顏色淺一些;脖子和臀斑為白色。

西藏盤羊分布於印度、尼泊爾,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北部及祁連山脈西段。棲息于海拔在2500米至5000米的高寒草原、高寒荒漠、高寒草甸等環境中,夏季常活動於雪線的下緣,當冬季棲息環境積雪深厚時,它們則從高處遷至海拔較低的山谷地帶生活。主要在晨昏活動,冬季也會在白天覓食。主要以禾本科、蔥屬以及雜草為食。在大多數地區,交配會從12月下半月延續到次年1月份,懷孕期150天左右,產仔期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一般,雌性一胎只有一仔。

西藏盤羊被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近危(NT)物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藏盤羊
  • 拉丁學名:Ovis hodgsoni
  • 別名:大藏羊、達賴喇嘛盤羊、阿爾金山盤羊、白胸盤羊、青藏盤羊、大和尚盤羊
  • 外文名:Tibetan argal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哺乳綱
  • 偶蹄目
  • 牛科
  • 盤羊屬(綿羊屬)
  • 盤羊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綱真獸亞綱
  • 亞科羊亞科
  • 亞種:西藏盤羊
  • 命名者及年代:Blyth, 1841
  • 保護級別:近危(NT)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 同義學名1:Ovis ammonoides Hodgson,1841
  • 同義學名2:Ovis blythi Severtzov,1873
  • 同義學名3:Ovis brookei Ward,1874
  • 同義學名4:Ovis dalai-lamae Przewalski,1888
  • 同義學名5:Ovis henrii Milne- Edwards,1892
  • 同義學名6:Ovis poli [sic] adametzi Kowarzik,1913
動物學史,命名,分類,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動物學史

命名

西藏盤羊的科學拉丁文名稱其中一個同義學名“Ovis ammon dalai-lamae”(也曾經是“盤羊阿爾金山亞種”)的中文譯名是“達賴喇嘛盤羊”。這是1888年命名的,用來紀念藏傳佛教中達賴喇嘛這個尊號或封號(此達賴非彼“達賴”)。
1876-1877年,俄國人普熱瓦爾斯基(Nicolai Przewalski)在他第二次中亞探險考察時,從若羌穿越阿爾金山前往崑崙山。在新疆若羌Zaisan-Saytin河谷(北緯38度, 東經89度),發現了西藏盤羊,這個位置在阿爾金山南部和崑崙山之間的過渡地帶。此外,在青海曲麻萊縣境內,他還記錄了“白胸盤羊”。

分類

西藏盤羊一般被認為是盤羊(Ovis ammon)西藏亞種,英國學者彼得·格拉布和澳大利亞學者科林·格羅夫斯合著的《有蹄類動物分類學》 (Ungulate Taxonomy) 一書中將其視為獨立物種,2019年版《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和2021年發布的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也採用此說法,將其視為獨立物種。但是截止2021年2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和大部分資料仍將視為盤羊亞種。

形態特徵

西藏盤羊在所有亞種中體型最大,體長1.2-2米,肩高90-120厘米,體重65-185千克,肩高等於或低於臀高。頭大頸粗,尾短小。四肢粗短,蹄的前面特別陡直,適於攀爬於岩石間。有眶下腺及蹄腺。乳頭1對,位於鼠鼷部。通體被毛粗而短,唯頸部披毛較長。成年雄性毛色為灰暗色,整個胸部潔白無瑕且翎頜發達,胸、腹部的顏色淺一些,脖子和臀斑為白色。前肢前面毛色深暗於其他各處,尾背色調與體背相同,雌羊的毛色比雄羊的深暗。
西藏盤羊雄性的彎角粗大,可長達1米以上,向下扭曲呈螺旋狀,外側有環棱,不形成完整的圓形;雌性的角非常短,而且彎度不大。

棲息環境

西藏盤羊是典型的山地動物,喜在半開曠的高山裸岩帶及起伏的山間丘陵生活,分布海拔在2500米至5500米左右,可可西里的盤羊分布在海拔5000米以上山區的高寒草原、高寒荒漠、高寒草甸等環境中,夏季常活動於雪線的下緣,冬季棲息環境積雪深厚時,它們則從高處遷至低山谷地生活,有季節性的垂直遷徙習性。

生活習性

西藏盤羊是典型的山地動物,喜歡在半開曠的高山裸岩帶及起伏的山間丘陵生活。分布海拔在2500米-5000米的高寒草原、高寒荒漠、高寒草甸等環境中,夏季常活動於雪線的下緣,當冬季棲息環境積雪深厚時,它們則從高處遷至海拔較低的山谷地帶生活。主要在晨昏活動,冬季也會在白天覓食。主要以禾本科、蔥屬以及雜草為食。主要天敵是狼和雪豹。

分布範圍

原產於中國、印度和尼泊爾。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北部及祁連山脈西段。在甘肅鹽池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分布於野馬南山、黨河南山等區域。

繁殖方式

西藏盤羊在秋末和初冬發情交配,妊娠期150-160天,次年5月至6月產仔,每胎產仔1-3隻。幼仔適應環境的本領很強,出生後毛一乾便能直立起來吃奶,幾小時後即可隨雌獸活動,1月齡左右開始吃草,哺乳期大約持續半年以上,1-2歲性成熟。壽命約為10-15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 ver3.1——近危(NT)。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種群現狀

西藏盤羊(Ovis ammon hodgsoni),在尼泊爾被稱為“Nayan”,屬於偶蹄目牛科。該物種在尼泊爾發生在安納普爾納保護區的尼泊爾高山上,靠近西藏的木斯塘和木斯塘區以北。尼泊爾盤羊的數量不詳。然而,它可能很小,因為 2005年總共只有77隻盤羊被報告。數量急劇下降是由於與家畜競爭和人類侵占導致棲息地喪失造成的。它在尼泊爾全國範圍內,被歸類為數據不足。該物種在尼泊爾的法律地位受1973年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法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