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原羊

喜馬拉雅原羊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美國洛杉磯自然歷史博物館聯合團隊的王曉鳴等人報導了在西藏札達盆地發現的一個化石羊類新屬種喜馬拉雅原羊(Protovis himalayensis)。這一發現不僅將羊類的化石記錄擴展到青藏高原的上新世,並且提出青藏高原,可能還包括天山-阿爾泰山,代表了盤羊的祖先生活地區,這一基幹類群是所有盤羊現生種的最近共同祖先,並與該團隊之前提出的冰期動物“走出西藏”的起源理論一致。

基本介紹

化石材料,特徵,保護條件,食性,分布範圍,‘‘走出西藏’’假說,山地環境的庇護,

化石材料

新的化石材料在2006年和2007年的野外考察中採集自喜馬拉雅山西部、西藏自治區札達縣的觀景台地點(古脊椎所野外地點ZD0712)。正型標本(IVPP V18928)為一對幾乎完整的雄性左右角心,是建立這個新屬種的主要基礎。角心的外弧全長443毫米,相似於一些盤羊現生種的尺寸。

特徵

新發現的這種已絕滅的羊類,其特徵組合不同於盤羊、岩羊(Pseudois)和(Tossunnoria)等其他屬種。它小於現生的亞洲盤羊,但與盤羊一樣具有向後外側彎曲的角心和部分發育的額竇,以及一些趨向於盤羊的過渡性狀。

保護條件

居於喜馬拉雅山和阿伊拉日居山之間的札達盆地形成於構造活躍的區域,在盆地的整個發展過程中,殘餘地貌的基底岩層和周邊山脈沿札達古湖岸邊提供了豐富的崎嶇地形和低緩丘陵。原羊化石地點距一個由變質岩基底形成的古島不遠,在面臨食肉動物捕獵者威脅時,這些懸崖峭壁可能為原羊提供了保護的條件。

食性

札達盆地食草哺乳動物的化石碳同位素分析結果指示上新世時期C3植物在植被中占有統治地位。這一事實說明,原羊與青藏高原的現代牛科動物一樣,也以C3植物為食。

分布範圍

青藏高原的盤羊祖先與現代的盤羊占據相同的分布範圍,在上新世已適應高海拔的寒冷環境,而當時的其他地區,包括高緯度的北極圈都處在更溫暖的氣候條件下。這一祖先類群快速進化到相似於現生盤羊的形態條件,在約260萬年前第四紀冰期到來時,它們擁有了在冰凍環境下生存的競爭優勢,因而迅速擴散到青藏高原周邊以及更遙遠的地區。大多數盤羊物種沿著它們的更新世擴散路線倖存下來,由此形成了高度一致的動物地理模式。

‘‘走出西藏’’假說

“根據原始羊類在喜馬拉雅的這一次發現,為我們先前提出的“走出西藏”假說提供了另一個例證:盤羊祖先在上新世適應了高海拔的寒冷環境,並在更新世開始從其在青藏高原的最初生存區域向外擴散到華北、西伯利亞北部和亞洲西部地區”,王曉鳴介紹說:“盤羊由此加入了其他幾種哺乳動物,如大型貓科動物、北極狐、純肉食性豺和披毛犀的行列,在冰河世紀擴散到青藏高原以外地區,成為更新世冰期動物群的成員”。

山地環境的庇護

“新的化石材料和已有的分子生物學譜系都證明青藏高原,可能還包括天山-阿爾泰山代表了盤羊的起源地區”,文章的合作者李強博士說:“幸運的是,盤羊得到了山地環境的庇護,這可能是它們能夠逃避被早期人類捕獵的一個重要因素,並且躲過了更新世末期的絕滅事件而生存下來,而它們的許多冰期動物群同伴卻沒能倖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