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羊血

北山羊血

北山羊血,為牛科動物青羊、北山羊及盤羊的的。藥材:殺羊取血,放平底盆中曬乾;或裝入腸內,用繩紮成小段,掛通風處乾燥。本品黑紫色,氣腥,碎小顆粒。味鹹;甘;性溫;歸心;肝經;功能主治:活血散瘀止痛接骨。主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吐血;衄血;嘔血;咯血;便血;尿血;崩漏下血;月經不調;難產癰腫瘡癤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北山羊血
  • 拉丁學名:Naemorhedus goral Hardwicke
  • 別稱:原動物青羊、野羊、山羊、斑羚
  • 分布區域:分布於我國大部地區。
  • 英文名:Goral Blood
  • 取之於:鮮山羊血盛在平底器思皿中曬乾
簡介,外形特徵,生長習性,分布範圍,藥用價值,功效,主治,性狀,用法用量,各家論述,

簡介

【藥 名】:北山羊
北山羊北山羊
拼音名:Shān Yánɡ Xuè
英文名:Goral Blood
別名:原動物青羊又名:野羊、山羊斑羚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Naemorhedus goral Hardwicke2.Capra ibex Linnaeus3.Ovis ammon Linnaeus
採收和儲藏:取鮮山羊血盛在平底器思皿中曬乾,節成小塊或將血灌入羊腸內,用繩紮成3-4cm長的小節,曬乾後取出。

外形特徵

1.青羊,體長0.9-1.1m,尾長13-17cm,重約30kg。四肢短,蹄狹窄。眶下腺甚為退化,有足腺,無鼠踩腺。雌雄皆有角,角短而直,斜向後上方伸出,二角基部很靠近,尖端略向下彎。餘部角有環棱。一般身體色為灰棕色,個體有差異或呈深灰或為棕褐色。喉部後方有一白斑。四肢、腹部、尾幾同身色。
北山羊北山羊
2.北山羊,個體大,肩高約1m,尾長超過耳長,重40-50kg。雄羊頜下有須,長約15cm,雌羊須很短。無眶下腺,雄羊有尾下腺,前肢有足腺。雌性角小,雄性角發達,長達1m左右,斜向後方生長,形如彎刀,角橫切面呈三角形,平面朝前,角上有許多大而顯著之橫棱。自頭枕部沿背脊到尾基部,有一條黑色縱紋。胸部及腹側黑色,腹面白色。四肢前面由上至下有黑棕色縱紋,尾向體背色,尾尖棕黑色。
3.盤羊,體形中等大,健壯,身高1.1m,長約1.5m左右。肩高大於臀高。耳較小,尾短不及耳長。雌雄均有角。雄性角粗大,尤以基部為甚。角往側面彎曲成360度的圓形螺旋。角鞘外面有明顯而狹的環棱。近基部則消失。角長1m。雌性角小,約為雄性角的1/5。體背淺灰棕或暗棕色,胸腹部黃棕色,下腹及鼠踩部白色,臀部有白斑。尾色與體背相似,尾上面並有一棕色中線。

生長習性

1.棲息於較高的人跡罕至的山林中多在陽坡活動。居洞或岩石下,以草、樹枝葉等為食。
北山羊北山羊
2.棲息於高原岩石和石質流砂上,或沿荒裸地生活。喜登高山,可達海拔6000m高度。群居,以禾本科植物為食。
3.棲息於無林的高原、丘陵地帶。以禾本科、蔥屬及雜草為食。

分布範圍

1.分布於東北、華北入陝西、甘肅、浙江、福建、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北山羊北山羊
2.分布於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等地。
3.分布於西北、華北入西藏等地。分布於新疆內蒙古等地。

藥用價值

功效

功 效:祛瘀止血

主治

【主 治】:用於跌打瘀血腫痛、瘀血阻滯經脈所致月經不調等證。
北山羊北山羊
【性味歸經】:甘、鹹,微溫。入肝、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3-5克沖服。
【別 名】:北山羊 又名:亞洲羱羊、懸羊(《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新疆內蒙古等地。
【拉丁名】:Capra ibex Linnaeus
【考 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性狀

性狀鑑別,由於加工方法不同,其形狀也有所不同。置器皿中多為不規則的碎塊,其底面平滑,稍有光澤;裝入腸中乾燥者,則呈橢圓形。腸皮光亮,黑紫色。兩端有許多皺紋及繩扎的痕跡。血塊呈黑褐色或深紫色,略具光澤。體輕,易碎。氣腥味鹹。取山羊血少許,置於清淨涼水中則有線形血絲由底部向上升起。許多假品可由此法鑑別,其血散開,無上升的線形血絲。
北山羊血北山羊血

用法用量

內服:鮮血,酒調,30-50ml;乾血,研末酒調,每次1-2g,每日3-6g;或入丸劑。
北山羊血北山羊血
注意
陰虛血熱者慎服。

各家論述

1、《本草匯言》:能活血、散血,如跌扑內損,血脹垂絕,或內傷藏腑筋骨膜絡,外損血脈破裂,皮肉色變,氣將絕者,用一、二厘,溫酒調化,灌入喉中。
2、《藥性考》:療跌扑損傷,咯、吐、嘔、衄、便溺諸血,能止血消瘀。
北山羊血北山羊血
3.《祝穆試效方》:能解鮮菌、河魨毒。
4.《黑龍江中藥》:療婦女經血病。5.《四川中藥志》:治一切癰腫。
摘錄:《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