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受害心理

被害人受害心理是指被害人在遭受犯罪行為侵害過程中的心理特點。被害人遭犯罪行為侵害時,會產生劇烈而複雜的心理體驗和情緒反應,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點:(1)強烈抵抗。出於趨利避害和自衛的本能,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強烈抵抗的衝動和行為表現,試圖保護自己免受犯罪侵害。(2)驚慌失措。遭犯罪侵害時不知如何應付危險情境,產生心理混亂、驚恐、休克等反應。(3)怯懦忍受。經歷最初的強烈抵抗後,見無法擺脫被害,對犯罪人產生畏懼心理而怯懦軟弱、無力反抗。(4)理智應付。在經歷最初的驚慌之後鎮靜下來,尋機擺脫困境,(5)被害一加害。在制服犯罪人或發現犯罪人的問題,使犯罪人無法進行侵害時,產生侵害犯罪人的動機,對犯罪人進行肉體攻擊或財產侵害。

被害人遭受犯罪行為侵害後及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的心理特徵和行為反應。被害人被害後的心理特點:(1)對被害時的情境記憶猶新,對犯罪人及犯罪行為產生很深的恐懼心理,使被害人不敢報案、作證。(2)強烈要求對犯罪人進行報復或實行懲罰。(3)常出現呆滯、失神、默想、低聲自言自語、憂慮等。(4)有的被害人有歇斯底里的表現.甚至產生自殺傾向和自殺行為。(5)有的被害人產生強烈要求補償損失的心理,對犯罪人提出附帶民事訴訟,或用不正當的甚至犯罪的手段補償所受的損失。被害人被害後有積極檢舉揭發與不願告發兩種態度和動機。前者的主要動機是使犯罪人受到刑罰的嚴厲制裁和在附帶民事訴訟中索取賠償;後者是擔心因訴訟而使自身名譽受損,或為維繫家庭,上下級關係,或害怕報復和受到進一步侵害而猶豫,或對司法機關缺乏信任,準備自行報復。被害人提供證肓時.可能產生以下傾向:(1)誇大,目的是使被告人受到較重的刑罰懲罰.或為自己得到較多的賠償;(2)謊言,為維護自尊心而推卸責任;(3)出於維護名譽或恐懼,怕遭報復而不作證或甭認受害;(4)誤證,原因有錯覺、受暗示和主觀想像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