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下基底帶(subepidermal basement zone)是2002年公布的醫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表皮下基底帶
- 外文名:subepidermal basement zone
- 所屬學科:醫學
- 公布時間:2002年
表皮下基底帶(subepidermal basement zone)是2002年公布的醫學名詞。
表皮下基底帶(subepidermal basement zone)是2002年公布的醫學名詞。公布時間2002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醫學名詞 第七分冊》第一版。1...
表皮基底膜帶(BMZ)位於表皮與真皮之間。基底膜帶很窄,僅50~90nm寬,可分為4層:①基底細胞漿膜:為與真皮相鄰的基底細胞漿膜,其上有對表皮真皮連線起關鍵作用的半橋粒;②透明板:位於基底細胞漿膜的下方;③緻密板;④緻密板下帶。皮膚附屬器和真皮之間、血管周圍也存在BMZ。它是連線表皮真皮的重要結構,同時...
真表皮連線(DEJ)又稱基底膜帶,由表皮基底層的角質形成細胞與真皮共同參與構成,是高度特化的結構性和功能性連線。除真表皮外,皮膚的附屬器如毛囊、皮脂腺、頂泌汗腺單位、外泌汗腺單位與真皮之間均存在連線,且與真表皮連線為一整體。組成 在電鏡下,真表皮連線由細胞質膜、透明板、緻密板和緻密板下帶四層組成...
位於基底細胞間,有絨毛狀胞質突。電鏡下可見胞內含有神經內分泌顆粒,被認為是一種皮膚神經內分泌細胞,與感覺神經纖維構成細胞軸突複合體,可能是一種觸覺感受器。生理功能 1.屏障功能 緻密的角質層可緩衝外來的機械性損傷;皮膚角質層細胞緊密排列,角質層含水量少,皮膚表面的弱酸性環境,還能機械性地抵禦微生物的...
線狀IgA大皰性皮病發病年齡較小,臨床表現基本損害為環狀紅斑和緊張性水皰,免疫病理檢查可見IgA線狀沉積於真皮和表皮交界的基底膜帶。4.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 此病為一組遺傳性疾病,病種多樣,共同特點為:皮膚脆性增加;自發或創傷後發生水皰及糜爛;有家族史;主要累及皮膚。5.遲發性皮膚卟啉症 此病為光敏...
以哺乳類為例,表皮源自外胚層,位於皮膚淺表,為復層扁平上皮,從深到淺可分為四層,分別為基底層、棘細胞層、顆粒層、角質層。真皮源自中胚層,位於表皮下方,由緻密性結締組織組成,可分為乳頭層、網狀層。真皮之下為皮下組織,由疏鬆結締組織及脂肪組織組成。脊椎動物 表皮及真皮均有皮膚衍生物。表皮衍生物...
即基膜,是上皮細胞基底面的一附著層膜。由糖蛋白、糖胺多糖和蛋白質等組成。基膜在構成上包括一層厚50~100nm的均質狀物質,稱基板(與上皮細胞基底面的細胞膜貼連)和基板深方的網板,它由均質狀物質和網狀纖維束組成。有時上皮的基底膜較薄,只有基板而無網板。基底膜具有支持和連線上皮組織和半透膜的作用。
半橋粒是基底細胞與下方基底膜帶之間的主要連線結構,系由角質形成細胞真皮側胞膜的不規則突起與基底膜帶相互嵌合而成。半橋粒位於上皮細胞的基底細胞膜的內面,與基底膜相連線,其結構只存在於細胞的胞質面,僅有完整橋粒的一半附著板,相當於半個橋粒,故稱為半橋粒。在相鄰細胞之間橋粒的組成是對稱的,但...
大泡性類天泡瘡是以形成表皮下水泡為特徵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及發病機理不清楚。患者血循環中存在抗表皮基底膜帶抗體,多屬IgG抗體。本病多發於老年人及小兒,無性別差別。病程呈慢性過程,小兒患者可於數年後自然緩解,但成人患病多不能自然緩解。氨苯楓、皮質激素對本病有效,小兒及大多數成年患者預後...
外陰惡性腫瘤包括來自表皮的癌,如外陰鱗狀細胞癌、基底細胞癌、佩吉特病。汗腺癌(Hidradhoma carcinoma)、惡性黑色素瘤;來自特殊腺體的腺癌,如前庭大腺癌、尿道旁腺癌;來自有皮下組織的肉瘤,如纖維肉瘤、平滑肌肉瘤、橫紋肌肉瘤、血管內瘤和淋巴肉瘤等。外陰各類惡性腫瘤中,以鱗狀細胞癌最常見,占外陰惡性腫瘤...
②波文氏病,有表皮過度角化,角化不全,棘層增生,細胞排列紊亂,核染色深而有異形,表皮的基底膜完整。表皮深處可有典型的派傑氏細胞,這種細胞體積大,呈圓形,卵圓形或多邊形,胞漿空而透亮,表皮的基底膜完整,但腫瘤細胞累及範圍常超過肉眼所見病灶邊緣以外。診斷派傑氏病須注意有無上皮下的汗腺癌;③腺癌,...
基底膜帶 表皮幹細胞 真皮 膠原纖維 彈性纖維 網狀纖維 基質 皮下組織 皮膚附屬器 毛囊 毛髮 皮脂腺 汗腺 田 皮肌 皮神經 皮膚生理功能 皮膚感覺功能 觸覺 溫度感覺 痛覺 壓覺 癢覺 皮膚屏障作用 經皮吸收 皮膚分泌排泄 皮膚溫度...
表皮下大皰,皰內含有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偶見乳頭微膿瘍,主要為嗜酸性粒細胞組成。3.免疫螢光 90%患兒的直接免疫螢光見基底膜帶有IgG,100%患兒見補體C3線狀沉積。間接免疫螢光,在活動性患兒血清中可檢測出抗正常人基底膜抗體。電鏡可見表皮下基底膜透明板分離。診斷 根據紅斑或正常皮膚上有...
陰道鏡圖像所見:增生型外陰營養不良大陰唇皮膚皺褶明顯增多,表皮增厚,但有一定光澤和彈性。白色病變部位皺褶展平,色素消退呈白色,表皮粗糙,有些部位可見小片狀上皮缺損,裸露出紅色基底,擦拭可見出血。混合型外陰白斑是外陰白斑病增生型和萎縮型患者的病情發展到Ⅱ期後期至Ⅲ期的結果,一般會出現兩種類型混合症狀。
當這些細胞脫落時,底下位於基底層的細胞會被推上來,形成新的角質層。以人類的前臂為例,每平方厘米表皮在每小時會有1300個角質層細胞脫落,形成微塵。會脫落的角質層外層又稱為分離層(stratum dysjunction)。角質層是表皮最外層,由已死亡的無核角質細胞(cornocytes)組成。角質層的主要作用是保護其皮下組織,...
海星是有棘目海燕科棘皮動物,又稱海盤車、星魚。體扁,星形,具中空的腕。顏色鮮艷。成體多為五輻射對稱(有5條腕);口位於基底下側中部,與腕腹部共同構成口面;每條腕的中部都有步帶溝,從溝中伸出細小的管狀附屬物,稱為管足;表皮下有鈣質骨片和肌肉層,可使腕足活動。一般為雌雄異體,也有部分為雌雄...
內環切口於陰道前庭內,從陰蒂包皮基底部沿陰道口內側作橢圓狀環行切口,圍繞尿道口各緣向下經前庭通過小陰唇基底部兩側下達尿道口,恰於處女膜環外緣處相接,止於陰唇系帶。2.手術深度 包括外陰皮膚和皮下組織,直至雙側陰唇脂肪墊下方。要求手術全過程均於泌尿生殖膈下筋膜淺層內進行。其間結紮所遇見的陰部內動脈表...
一般根據供血區域不同,可分為4型,即前分水嶺腦梗死、後分水嶺腦梗死、皮質下分水嶺腦梗死和基底核分水嶺腦梗死。前分水嶺腦梗死即皮質前型,是指梗死帶位於大腦前動脈、中動脈之間的表淺區域,主要表現為肢體癱瘓,舌面癱少見。半數伴有感覺異常。病變在優勢半球者伴皮質運動性失語和智慧型障礙為主,非優勢半球病變...
1.1.2 基底膜帶 1.1.3 真皮 1.1.4 皮下組織 1.1.5 皮膚附屬器 1.2特殊部位的組織結構 1.2.1頭皮 1.2.2口唇 1.2.3眼瞼 1.2.4 生殖器 1.2.5掌跖 1.2.6 乳房 1.2.7 耳廓 1.2.8甲 2 皮膚組織病理學的基本概念 2.1表皮病變 2.1.1 角化過度 2.1.2 角化不全 2.1.3...
第Ⅷ型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本型膠原蛋白基因定位於在3q12~q13.1。在膠原蛋白中,該型膠原蛋白因其組織分布和生物合成性質而可能是獨特的。Ⅷ型膠原蛋白-N-原肽酶裂解位點和正常時參與膠原纖維內共價分子間交聯的一個賴氨酸殘基的丟失,致使在內皮細胞基底膜的主要成分減少。第Ⅸ型、Ⅹ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前者...
皮下組織與真皮一樣來源於間質,皮下組織與真皮之間無明顯的界限,兩者的結締組織彼此相連。皮下組織的深部與筋膜、肌肉鍵膜或骨膜相連。皮下組織的厚度、彈性,因部位、性別、年齡、營養而異,並受內分泌調節。皮膚生理學認為:基底層是表皮的最下層,位於棘層下面,真皮的上面,由基底細胞和黑色素細胞構成。基底...
因為多種疾病均可導致皮 膚瘙癢及色素的減退或脫色,其表現雖不同,但肉眼不易區別,即使肉眼能夠診斷也不能做到病理分型,特別是不能較早地發現不典型增生(癌前病變),有文獻報導,約50%的外陰鱗狀上皮癌常與外陰白色病變伴發。因此遇有病損不典型或有慢性皸裂、局限性增厚、潰破者,必須依靠活組織病理檢查...
原位惡性黑色素瘤:指腫瘤細胞僅局限於表皮或黏膜上皮層內。包括惡性雀斑樣痣、淺表擴散性原位惡性黑色素瘤、肢端原位黑色素瘤。侵襲性惡性黑色素瘤:指腫瘤細胞已突破表皮基底層或黏膜上皮層,向真皮及更深層浸潤。包括惡性雀斑樣黑色素瘤、淺表擴散性惡性黑色素瘤、肢端黑色素瘤和結節性黑色素瘤。腫瘤分期 0期:...
這是一種表皮下的水皰大皰病,臨床表現為環狀紅斑和水皰,在兒童患者中,皮損多發生於屈側,特別是軀幹下部、大腿、腹股溝及腔口周圍。成人型LABD多為藥物誘導。兒童型與成人型皆為IgA沿著基底膜帶線狀沉積,且存在抗相同基底膜帶抗原的循環抗體。根據免疫電鏡下IgA的沉積部位,LABD分為透明板型和緻密板下型。...
(12)基底細胞液化變性:基底層細胞空泡形成和分解,致細胞輪廓不清,見於紅斑性狼瘡、皮肌炎、扁平苔蘚等。(13)表皮萎縮:指表皮變薄,表皮縮小或消失,見於麻風、萎縮性扁平苔蘚等。(14)表皮細胞壞死:其特點為細胞核皺縮和扭曲,胞漿變空,進而核碎裂,即細胞核破碎成碎屑,最後核溶解,可見於灼傷、壞死性...
鏡下可見復層鱗狀上皮有明顯的棘層細胞增生肥厚,上皮向表面突出而形成多數的乳頭狀形態,上皮腳變粗向真皮纖維結締組織內伸展。上皮細胞排列整齊,細胞無明顯的變異性,但偶爾可見少數核分裂象。腫瘤惡變率低,為2.5%~3%。 2.疣狀乳頭狀瘤 乳頭細而密,如菜花或疣狀,質地硬,鏡下可見上皮棘層細胞增生肥厚,基...
黏膜上皮為柱狀上皮、立方上皮或復層柱狀上皮,雌激素分泌時,各上皮細胞將長大、分裂使數目增多。固有層中黏膜上皮下方的部分稱為機能層,上皮細胞進入其中形成子宮腺,並對雌激素起反應。機能層的下層稱為基底層,富有血管。病理機制 程式化細胞死亡(programmedcell death,PCD),又稱凋亡(apoptosis)。PCD發生於...
十年後,Jordon,Bertner[4]和同事們證明了BP患者有針對皮膚基底膜帶(basement membrane zone, BMZ)的自身抗體,該抗體與組織結合,並存在在循環中。這一發現提示由於自身抗體針對了促進真皮與表皮粘附的皮膚結構成分,進而導致表皮下粘附不良。幫助我們理解BP的其他里程碑包括靶蛋白的免疫組化特點、這些蛋白的基因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