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型類天皰瘡

天皰瘡是指一種獲得性自身免疫性大皰性皮膚疾病,半數幼年型類天皰瘡的發病年齡小於5歲,偶見於出生僅數周的嬰兒,男性多於女性。臨床表現為紅斑、水皰,水皰破裂後糜爛面不擴大,表面結痂呈膿皰瘡樣,偶為濕疹樣,愈後留有色素沉著,瘢痕罕見。本病慢性病程,復發與緩解交替,可自行緩解。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juvenile  pemphigoid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多發群體:男性小兒
  • 常見病因:類天皰瘡抗原引起的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皮膚病
  • 常見症狀:紅斑、水皰,水皰破裂後糜爛面不擴大,表面結痂呈膿皰瘡樣,偶為濕疹樣,愈後留有色素沉著,瘢痕罕見。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天皰瘡抗原(BPAG)有兩種:一種主要抗原為BPAG1,位於基底細胞內半橋粒附著處,由6號染色體短臂基因編碼;第二種次要抗原為BPAG2,它是跨膜結構蛋白,由10號染色體長臂編碼。自身抗原與抗體結合後,激活細胞,引起炎症偶聯反應,吸引白細胞、肥大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聚集,釋放細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等炎症介質和溶酶體酶、蛋白水解酶等,溶解靶抗原,破壞半橋粒導致水皰形成。

臨床表現

本病急性起病,初次發作較重,在正常皮膚或紅斑基礎上,突然發生成批水皰,直徑為1~2厘米,半球形,皰壁緊張,皰液澄清或者血性,尼氏征陰性。皰疹反覆發作,融合及擴展,常形成環狀或多環狀的外形。水皰破裂後糜爛面不擴大,癒合較快,表面結痂呈膿皰瘡樣,偶為濕疹樣,痊癒後留有色素沉著,瘢痕罕見。皰疹多發於四肢屈側、腋下、腹股溝、下腹部,部分患兒有黏膜症狀。黏膜症狀較成人患者明顯,且重。本病慢性病程,復發與緩解交替,持續3~4年可自行緩解。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3~1/2患兒周圍血嗜酸性粒細胞升高,1/2~2/3患兒血清IgE升高。10%~80%患兒血清中有抗表皮基底膜帶循環抗體。
2.組織病理學檢查
表皮下大皰,皰內含有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偶見乳頭微膿瘍,主要為嗜酸性粒細胞組成。
3.免疫螢光
90%患兒的直接免疫螢光見基底膜帶有IgG,100%患兒見補體C3線狀沉積。間接免疫螢光,在活動性患兒血清中可檢測出抗正常人基底膜抗體。電鏡可見表皮下基底膜透明板分離。

診斷

根據紅斑或正常皮膚上有緊張性大皰,皰壁緊張不易破裂,尼氏征陰性,糜爛面容易癒合;病理變化為表皮下水皰,基底膜帶有IgG呈線狀沉積;血清中有抗基底膜帶循環抗體;可做出診斷。

鑑別診斷

本病主要與線狀IgA大皰性皮病、幼年型皰疹樣皮炎、遺傳性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相鑑別。

治療

天皰瘡的首選治療為糖皮質激素,病情控制後維持起始治療量兩周,每二周減量15%,總療程約1年。免疫抑制劑、氨苯碸也有效。血漿置換、靜脈內注射免疫球蛋白適用常規治療無效者。外用糖皮質激素適用於局限性、輕中度類天皰瘡患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