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1月16日在蘇州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上
市長 閻立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蘇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0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市政府在中共蘇州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依靠全市人民,加快推進“三區三城”建設,著力強化服務、提高效能、求真務實、創新進取,堅持不懈穩增長、抓轉型、惠民生、促和諧,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一)注重三大需求協同拉動,經濟實現快速增長。
擴大投資、消費和出口需求,經濟運行持續向好。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900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3%;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00.6億元,增長20.9%。加大投資力度,最佳化投資結構,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618億元,增長21.9%。服務業投資增長23.5%,技術改造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到70.5%,220項重大項目當年完成投資978億元。建設城市商圈和特色商業街區,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農村現代流通網路工程和便民消費進社區、便民服務進家庭工程,城鄉市場繁榮活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08億元,增長18.8%。金閶區彩香一村南社區和常熟市星海社區被列為全國社區商業示範社區。旅遊業對接上海世博會成果顯著,接待境內外遊客730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1020億元,分別增長20%和21%。我市成為首批全國旅遊標準化試點城市,蘇州工業園區成為全國首個國家商務旅遊示範區,同里、虎丘、留園被評為國家5A級景區。對外貿易快速回升,實現進出口總額2741億美元,增長36.1%,其中出口1531億美元,增長34.2%。我市被批准為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崑山市模具產業基地升級為國家級科技興貿創新基地。太倉港貨櫃碼頭三期工程順利建成,開通2條遠洋航線,區港聯動、虛擬口岸直通放行模式運作良好,貨物吞吐量、貨櫃吞吐量分別增長56.1%和46.1%。
(二)注重產業結構調整最佳化,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大力提升產業層次,經濟發展實力進一步增強。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2.8萬億元,增長20.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5萬億元,增長22.3%。新興產業實現產值7101億元,增長29%,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28.9%。蘇州工業園區和崑山光電產業園成為首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三星高世代液晶面板項目獲得國家批准。打造知名品牌,放大品牌效應,新增中國馳名商標8件,我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注重培育地標型企業,百強工業企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達到41.3%。實施服務業新一輪跨越發展計畫,出台鼓勵製造業企業分離發展現代服務業等政策,新增省、市級服務業集聚區19個,服務業增加值達到365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40.5%。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餘額分別比年初增長23.9%和19.1%,蘇州成為全國首個人民幣貸款餘額超萬億的地級市。現代農業再上新水平,糧食喜獲豐收,新增高效農(漁)業面積13.3千公頃,建成18個萬畝以上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海峽兩岸(崑山)農業合作試驗區成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常熟農業科技園區進入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行列,吳江、太倉市被列為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市)。新添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203個。高度重視資源節約,積極發展低碳經濟,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和清潔生產審核,啟動建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路。對重點用能單位進行能源審計,建成一批節能重點技改項目,淘汰落後用能設備505台(套),關閉化工生產企業188家,省下達的淘汰落後產能目標全面實現。蘇州市區和常熟、太倉市通過國家節水型城市考核驗收。
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我市科技進步綜合實力保持全省領先。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引導企業增加科研投入,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3%。加強產學研合作,在納米技術、融合通信、小核酸、新型感知器件、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等領域組建了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和蘇州納米技術國家大學科技園、常熟大學科技園、蘇州大學平江科技園等創新載體加快建設。新增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院士工作站、企業技術中心173個,82%的本土大中型企業建立了研發機構。吳中科技園、太倉港經濟開發區新區成為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吳江市建成國家通信光電纜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最佳化升級姑蘇人才計畫,突出打造“1010”工程,精心組織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活動,參會層次、招才規模、簽約項目均創新高。蘇州入選國家“千人計畫”人數達到30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進入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計畫的人數連續四年保持全省第一。加強智慧財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列全國大中城市第一、第二位。我市創建國家智慧財產權工作示範城市通過驗收,並成為國家高技術服務產業基地和全國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戰略推進工程實施單位。
(三)注重改革開放共同推進,發展動力持續增強。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創新,不斷激發體制活力。重組國資公司,組建蘇州文化旅遊集團,成立蘇州銀行,完成東吳證券公司股份制改造。推動金融創新,在全國率先設立台資銀行蘇州分行和外資銀行縣域支行,交通銀行在我市建立科技金融產品創新基地並成立全省首家科技支行,總規模600億元的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母基金獲準設立,我市股權投資備案企業、註冊資本和託管資本均列全省第一。新增上市企業16家,募集資金120億元。完成新一輪市政府機構改革,實施第四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許可事項32項。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全面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完成市區公交企業股權結構調整,實現國有主導。促進民營經濟快速發展,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註冊資本由年初的4359億元增加到5775億元。江蘇沙鋼集團在世界500強中的排名前移29位。
堅持互利共贏,加強交流合作,提升開放水平。大力引進重大產業項目和創新型、總部型項目,實際利用外資達到85.3億美元。積極開展境外投資,實現中方協定投資額4.7億美元,增長47.2%;完成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營業額5.7億美元,增長29.7%。全市形成軟體開發、動漫創意、研發設計、生物醫藥、金融數據處理和物流供應鏈管理等服務外包集群。服務外包接包契約額23億美元、離岸接包執行額13.1億美元,分別增長64.2%和50.1%。開發區“二次創業”喜結碩果,蘇州工業園區成為全國首個服務貿易創新示範基地和全省首個工業化、信息化融合示範區,崑山高新區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常熟、吳江經濟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崑山綜合保稅區和蘇州高新區綜合保稅區投入運營。中新聯合協調理事會第十二次會議成功召開,蘇州友好代表團出訪新加坡取得積極成效。成功舉辦國際友城交往30周年活動,新增友好交流城市14個,蘇州再次獲得全國國際友好城市交流合作獎。僑務工作取得新成績,我市在全國地級市中首個成為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引智引資重點聯繫單位。對台工作全面深化,圓滿完成“江蘇台灣周”在蘇州的各項活動,海峽兩岸(崑山)商貿合作區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四川地震災區對口援建實現“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目標,對口援疆試點項目開工建設。加強南北掛鈎合作,參與江蘇沿海開發,蘇州宿遷工業園、蘇州南通科技產業園、蘇州鹽城沿海合作開發園區建設積極推進。
(四)注重城鄉統籌協調發展,人居環境不斷最佳化。
堅持先行先試,努力消除體制性障礙,制定出台農村土地使用、生態補償、城鄉教育一體化和鼓勵農民進城進鎮落戶等一系列政策,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最佳化城鄉空間布局,83%的農村工業企業進入工業園,70%的承包耕地實現規模經營,38%的農戶遷入集中居住點。加快農民身份轉變,累計30多萬戶、近100萬農民實現居住地向城鎮轉移。發展社區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持股農戶占農戶總數的比重提高到92%。集體經濟持續壯大,村均集體收入達到448萬元,增長15.1%。改進農村金融服務,新設農村小額貸款公司32家,累計達到50家,公司總數與註冊資本均居全省第一,農業保險和農業擔保業務積極拓展。完成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確定了20.7萬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崑山市張浦鎮、吳江市盛澤鎮被列為國家級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太倉市“糧食銀行”模式在國內得到廣泛推廣。農村社區服務和管理功能進一步增強,張家港、太倉、崑山、吳江市和相城區成為全國農村社區建設實驗全覆蓋示範市(區)。疏浚農村河道,加高加固圩堤,推行垃圾儲運一體化管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改善。著力增強城市功能,城市現代化水平得到提升。一批重點區域、重大工程規劃相繼制定,城鄉空間布局規劃繼續完善。滬寧城際高速鐵路蘇州段建成通車,京滬高速鐵路蘇州段加快建設。蘇州火車站北站房和綜合客運樞紐汽車站投入使用,公交換乘中心綜合樓和蘇州汽車北站一期主體工程如期完工。錫張高速公路蘇州段建設和338省道鹿苑至高峰段、224省道周市至任陽段、227省道吳江段等高等級公路改建全面完成。軌道交通1號線主體結構全線貫通,2號線進展順利。北環快速路延伸段順利竣工。蘇南碩放國際機場蘇州城市候機樓正式啟用。虎丘地區綜合改造和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整治保護利用工程抓緊實施。平江、滄浪、金閶三個新城的形態與功能不斷最佳化。橫山自來水廠遷建和蘇州高新區第二自來水廠擴建任務順利完成。新竣工人防工程57萬平方米,我市獲得全國人民防空先進城市“三連冠”。500千伏玉山、錦豐輸變電工程如期建成,投產110千伏及以上線路697公里。加快建設“數字城市”,3G網路和無線寬頻覆蓋範圍明顯擴大。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現代化工程完工啟用,地震監測網路逐步完善。著力打造全國最乾淨城市,市區道路景觀照明提升和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年度任務全面完成,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積極推進,三輪機車、電動三輪車、機動輪椅車、人力客運三輪車、“黑車”等專項整治和城區雜船清理、流浪乞討人員管理工作取得實效。
落實環保措施,加強生態建設,環境質量繼續改善。實施東太湖、陽澄湖和金墅港水源地綜合整治,嚴格防治藍藻,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崑承湖生態修復、走馬塘延伸拓浚等工程加快實施。福星、婁江、城東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任務圓滿完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太湖、陽澄湖保護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0%,其他地區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40%。擴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區,整治工業廢氣和餐飲業油煙污染、道路和施工揚塵、機動車尾氣超標排放,加快淘汰“黃標車”。認真實施污染物減排項目,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完成省下達的削減指標。石湖景區開發建設、三角咀生態公園三期、環古城風貌保護三期、沿湖沿江生態林帶營造、村莊綠化等工程有力推進,市區新增綠地600萬平方米,農村新增林地綠地8242公頃,陸地森林覆蓋率達到23.7%。我市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稱號,滬寧鐵路綠色廊道蘇州段建設獲得全省唯一的特等獎。崑山市榮獲聯合國人居獎。蘇州創建國家生態市通過國家技術評估,吳中、相城區通過考核驗收。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張家港保稅區暨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成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吳江市在全國率先通過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複查。全市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到92。
(五)注重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統籌發展社會事業,不斷完善公共服務功能。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頒布《蘇州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最佳化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實施新一輪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啟動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範區創建工作。辦學行為更為規範,素質教育成效顯著。重視學前教育,新增幼稚園25所,全市公辦幼稚園比例達到74%。普通高中辦學質量不斷提高,職業教育更加適應社會需求,在蘇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水平整體提升。崑山市被列為全國社區教育示範區。蘇州美術館新館、文化館新館、名人館和評彈學校新校順利建成,我市公共圖書館全部成為國家一級圖書館,公益性文化設施基本實現市、縣級市(區)、鎮、村全覆蓋。淨增數位電視用戶2.4萬戶,總數達到208萬戶。滑稽戲《顧家姆媽》、評彈《雷雨》分獲文華優秀劇目獎和中國曲藝牡丹獎節目獎。吳中區東山鎮、張家港市鳳凰鎮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金閶區山塘街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成功承辦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第47屆世界大會、上海世博會城市更新與文化傳承主題論壇、第八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中國國際科教影視展評暨製作人年會、第二屆中國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蘇州展廳獲得國際展覽局銀質獎章。第二輪《蘇州市志》綱目通過省級評審。張家港、太倉市檔案館晉升為國家一級檔案館,《蘇州年鑑》獲得第四屆全國年鑑編纂出版評比綜合特等獎和3個單項特等獎。城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普及率和人口覆蓋率均達到100%,全市94.6%的鎮建成省級以上衛生鎮。醫療便民服務一卡通工程積極推進,老年居民免費健康體檢繼續開展,母嬰陽光工程覆蓋面逐步擴大。市120院前急救調度指揮中心投入運行,市中醫醫院遷建工程和市腫瘤診療中心建成使用,吳中人民醫院、蘇州高新區明基醫院抓緊建設。吳江市被評為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市。開展食品、藥品生產經營專項整治,保障民眾飲食、用藥安全。體育現代化進程加快,全民健身活動豐富多彩,張家港市被評為全國陽光體育先進縣(市)。在廣州亞運會上蘇州籍運動員奪得8枚金牌,在第十七屆省運會上我市獲得金牌總數第二的好成績,世界盃水上芭蕾賽、中國桌球公開賽等賽事成功舉辦。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有序開展。我市成為全國人口和計畫生育綜合改革示範市、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示範市、流動人口計畫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試點市,城鄉計畫生育老年獎扶制度全面建立。婦女兒童事業保持率先發展。
(六)注重富民措施落實到位,民生質量繼續提高。
富民工程紮實推進,城鄉居民在改革發展中進一步得益受惠。增加民生事業投入,全市各級財政涉及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財政支出的4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1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460元,分別增長11%和11.5%。新增就業14.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8%,蘇州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5.4%,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98%的社區建成充分就業社區,95%的行政村建成充分就業村。免費培訓城鄉勞動者57.9萬人。降低勞動密集型小企業貼息貸款門檻,發揮創業引導資金作用,推動自主創業。加快全民保障步伐,我市成為全國首個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典型示範區。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均在98.6%以上,社會保障基金征繳率超過99%。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9.6%,農村老年居民享受基本養老待遇或養老補貼的覆蓋面達到99.9%。企業退休人員每月人均增加基本養老金127.3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年人均籌資416元,覆蓋率達到98.7%。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提高到每月420元和340元,崑山市、吳江市和吳中區、相城區、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實現低保城鄉並軌,上世紀六十年代精減退職老職工補助標準由每月540元提高到660元。加強社會救助,發放各類救助補助金14.1億元,幫扶困難民眾18.6萬人次。城鄉特困人群醫療救助覆蓋率達到100%。紅十字救助、慈善募捐等活動積極開展。發展養老事業,新增養老床位5200張,吳江、太倉、張家港市和金閶區被評為全國老齡工作先進單位。建成殘疾人康復中心9個,蘇州創建全國殘疾人工作示範城市通過驗收,張家港、崑山、吳江市被命名為首批全國殘疾人社區康復示範縣(市)。全市組織供應經濟適用住房6638套、廉租住房1285套、公共租賃住房20563套(間)。市區完成135萬平方米老住宅小區、75條街巷和60萬平方米零星居民樓綜合整治任務,實行天然氣置換2萬餘戶,解危修繕危舊住房10.7萬平方米,城中村(無地隊)改造加快實施,南環新村危舊房解危改造工程全面啟動。全市新增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的職工40.3萬人,職工使用住房公積金96.1億元。市區新辟公交線路19條、新購國III排放標準的公車639輛。農村增加客運班線39條、汽車客運站12座。深化放心消費長效管理,升級改造農貿市場,消費環境得到改善。加強價格監管,開展重要民生商品“曬價格、比價格、穩價格”活動,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4%。
(一)“十二五”規劃的基礎和條件。
過去的五年非同尋常。我市緊緊圍繞“兩個率先”、“三區三城”、富民強市的目標,堅持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和諧發展不動搖,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挑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重視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人民生活改善,經濟社會保持又好又快發展。一是經濟發展克難而進,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9%,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2.1%,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7.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提高5.5個百分點,現代農業格局基本形成。二是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對外開放保持領先優勢。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和城市管理體制、社區管理體制、醫藥衛生體制等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金融改革步伐加快。開放型經濟再創新業績,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4.3%,五年實際利用外資382億美元,累計境外投資349項、中方協定投資額12.1億美元。各類開發區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結構、人才層次、體制機制全面最佳化。對內開放成效凸顯。三是建設投資規模空前,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城鄉功能布局、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萬億元,城市功能不斷增強並加快向農村擴展。“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全部完成,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逐步提高。四是富民優先深入人心,人民民眾獲得更多實惠。城鎮新增就業78.4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2.4%和11.5%,城鄉人均住房面積分別擴大5.7平方米和3.7平方米。城鎮職工五大社會保險參保率和基金征繳率保持全國領先,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更廣覆蓋。五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文明程度得到顯著提升。區域創新能力持續增強,蘇州進入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行列。教育現代化步伐加快,文化事業繁榮發展,衛生、體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崇文、融和、創新、致遠”的城市精神得到弘揚,全國文明城市成為蘇州又一張閃亮的名片。總而言之,過去五年取得的顯著成績為“十二五”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良好條件,我們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二)“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綜觀大勢,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經濟結構進入調整期,經濟治理機制進入變革期,創新和產業轉型處於孕育期,新興市場國家力量步入上升期,這將給我們帶來諸多機遇和挑戰。我國仍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重要時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未來五年大有可為。蘇州已進入工業化後期,城鄉一體化和城市現代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均呈現並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這一時期,我們要更加關注國際國內巨觀環境的新變化,更加遵循科學發展的新要求,更加順應人民民眾的新期盼和時代前進的新趨勢,奮力開創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基於上述認識,《綱要(草案)》提出了今後五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主要有以下內容:科學發展是主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主線;富民惠民是根本要求;實施創新引領、開放提升、城鄉一體、人才強市、民生優先、可持續發展六大戰略,通過建設新城市、集聚新人才、發展新產業,加快向創新驅動、集約發展、城鄉一體化轉變是主要路徑;建設“三區三城”、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是總方向總目標。同時,在認真測算的基礎上,《綱要(草案)》提出了涵蓋經濟結構、科技創新、人民生活、公共服務和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具體指標。這些指標以導向型為主,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相結合、預期性和約束性相結合、連續性與前瞻性相結合的特點。
(三)“十二五”時期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
《綱要(草案)》對“十二五”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作了全面規劃。歸納起來,有六個方面:
1.突出創新引領,推動轉型升級。未來五年,蘇州必須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創新型經濟,努力形成轉型先導優勢。為此,《綱要(草案)》從體制創新、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等方面提出了引領轉型的措施。一是加大改革攻堅力度。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深化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積極推動金融創新,最佳化國有經濟布局,鼓勵、支持和引導民營經濟做大做強,創造更加科學、更為開放、更富活力的體制機制條件,為轉型升級注入強大動力。二是構築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服務經濟,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優勢主導產業,積極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以期加快形成“三、二、一”的產業結構,建設以現代經濟為特徵的高端產業城市。三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提高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培育和保護自主智慧財產權,爭創國家創新型城市。四是打造戰略增長極。最佳化提升開發區、沿江、古城三大成熟板塊,著力培育沿湖、沿滬、交通樞紐三大潛力板塊,搶占發展制高點。
2.突出開放提升,擴大領先優勢。《綱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時期要在更廣領域、更大範圍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開放型經濟從規模速度向質量效益轉變。為此,必須抓好四個重點:一是推進外貿外經轉型升級。最佳化加工貿易模式,增加一般貿易出口,發展新型服務貿易,調整出口結構,培育出口品牌。引導有實力的企業到境外投資興業,參與國際工程承包和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二是提高利用外資水平。重點引進帶動性強、影響力大的項目,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研發機構和行銷中心。最佳化製造業利用外資結構,促進新興產業規模化、主導產業高端化。加快服務業對外開放,推動服務業國際化。圍繞重點領域,加強載體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培育壯大服務外包企業。採取外資併購、參股和境外設備租賃、融資租賃等方式,拓寬利用外資渠道。三是完善開發區功能。發揮蘇州工業園區等各級各類開發區的先行先試優勢和海關特殊監管區的功能政策優勢,突出特色開發、功能創新、能級提升,建設轉型升級示範區。四是擴大對內開放。主動對接中央和部屬大企業,爭取更多的國家戰略產業在蘇州布局,吸引國內企業來蘇州投資創新型經濟項目,提高引進內資質量。積極參與區域一體化發展,主動融入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進程。
3.突出城鄉一體,實現統籌發展。《綱要(草案)》強調,要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形成城鄉發展規劃、資源配置、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保障、社會管理一體化的新格局。一是推進城鄉規劃有機融合。做到城鎮建設、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生態建設規劃“四規融合”,鎮村布局、村莊建設、農業發展、鄉村旅遊、水網水系等規劃緊密銜接。二是加快農村改革發展。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縣級市城區和小城鎮落戶條件,鼓勵和引導更多農民進城進鎮落戶。制定相關政策,實現農村基本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與城鎮社會保障並軌,並逐步提高標準。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合作化、農場化、園區化、規模化。三是實施城市空間開發分類指導。調整空間布局,做大做強中心城市,增強縣級市城區的樞紐功能,加強中心鎮建設,把蘇州建成長三角重要的核心區域城市群。四是完善現代化城市功能。加快建設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加強各種交通方式之間的溝通銜接。推進以太倉港為重點的港口開發與航道建設。構建多元化的能源供應體系,發展智慧型電網,推廣電能服務,開發利用新能源。治理大江大湖,建設區域骨幹水利工程。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廣泛套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三網融合”。
4.突出民生優先,促進社會和諧。《綱要(草案)》提出,要大力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認真解決事關人民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一是形成富民長效機制。以就業為民生之本,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加強就業培訓,鼓勵自主創業,促進充分就業。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擴大保障範圍,提高保障標準。建設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完善住房保障。加大社會救助力度,發展福利事業和慈善事業。二是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落實以縣為主、城鄉一體的教育管理體制,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發展好每一位教師,促進教育公平。全面加快高水平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主要指標達到已開發國家本世紀初平均水平。合理配置公共資源,提供更豐富、更優質的公共衛生、基本醫療、計畫生育、體育健身等服務。三是提升文化軟實力。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光大城市精神,提高全民文明素質。積極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群,擴大文明創建的規模效應。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突出文化惠民,開創文化蘇州新境界。四是建設和諧蘇州。堅持依法治市,深化平安創建工作,注重社會管理創新,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軍警民聯防、社會動員等機制,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5.突出人才強市,集聚智力資源。《綱要(草案)》將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強調人才資本優先積累、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投入優先保障,以更加靈活的機制、更加優惠的政策、更加優越的環境,大力度集聚創新型人才。一是構築人才高地。重點培養和引進高層次緊缺人才,特別是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統籌抓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人才等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教育在人才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支持和推動在蘇高校走科學發展、內涵發展、特色發展的路子,積極創建國家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綜合實驗區,高度重視社區教育、職業培訓、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二是完善引智平台。努力把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打造成國內一流、海外公認的人才工作知名品牌,切實建好科技園、創業園、研發機構和企業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等招才引智載體。三是最佳化工作機制。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以用人單位為主體,增加人才開發投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資源開發機制,提供規範有序、公開透明、便捷高效的優質服務,增強政策保障力、公共服務力和環境吸引力。
6.突出綠色低碳,建設宜居城市。這是發展生態文明、提高生活品質的重要內容。《綱要(草案)》提出,要同步構建生態產業、可持續消費、循環經濟基礎設施和政策支持保障四大體系,力爭早日把蘇州建成生態環境優美的最佳宜居城市。一是集約利用資源。通過技術措施和科學管理,大幅度降低物質消耗和廢棄物產生量,並將資源節約、循環利用貫穿於生產、流通、消費、生活以及相應的管理過程之中。採取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措施,嚴控高耗能、高耗水、用地多的項目,積極推進節能、節水、節材技術改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二是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強化總量控制,最大限度減少污染物排放。加強固體廢物、危險廢物和放射污染管理,防範環境風險,保障環境安全。三是鞏固和擴大生態市建設成果。實施重大生態保護工程,廣泛開展城鄉綠化造林,保護濕地、山體和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營造良好生態環境。總之,“十二五”時期要確保全社會環境保護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明顯提高,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下降,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治理、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明顯成效,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綠化覆蓋率明顯上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和環境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明顯增強,率先建成一批全國生態文明城市和生態文明園區。
三、2011年主要任務
根據中共蘇州市委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五中全會和中央、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緊緊圍繞“三區三城”建設總目標,堅持不懈穩增長、調結構、抓創新,持之以恆重統籌、惠民生、促和諧,進一步轉變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著力在擴大有效投入、發展新興產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城鄉一體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動各項事業繁榮進步,奪取“十二五”開局之年的全面勝利。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2%以上,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進出口總額增長10%,實際利用外資與上年持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45%,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完成省下達的任務。
新的一年裡,我們力求在以下方面取得更大進展。
(一)在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上取得更大進展。
加大投資力度,提升消費能力,促進投資、消費良性互動。增加基礎設施、社會事業、民生改善的投入,引導企業資金投向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科技創新、技術改造等領域,集中力量建設總投資超過6600億元的220項重大項目,年內完成投資1300億元以上。做好土地、資金等要素的組織協調工作,保障項目順利推進。注重策劃和招商,引進一批對產業鏈延伸和完善具有關鍵作用的龍頭型、旗艦型項目,新上一批對城鄉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支撐作用、關聯度大、普惠性強的項目。加強項目儲備,增強投資後勁。繼續落實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等政策,改善消費條件,培育消費熱點。最佳化商貿網點布局,再創一批國家級特色商業街區和國家級、省級商業示範社區,力爭做到家電下鄉網點鎮級全覆蓋,引導連鎖經營向鎮村延伸,帶動和擴大城鄉消費。支持老字號企業到外埠設立分號,走品牌化、連鎖化發展之路。發展電子商務和新型商貿業態。深入實施旅遊業全面提升計畫,爭創全國旅遊標準化示範城市,建設重大旅遊項目,改進旅遊服務,擴大旅遊消費。加快建設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和現代傳媒廣場、國際影視娛樂城等項目,推動文化產業提速發展,促進文化、娛樂、休閒消費。
(二)在轉型升級、增強產業競爭力上取得更大進展。
調優產業結構,推進自主創新,增創競爭優勢。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升發展消費性服務業,創新發展公共服務業,促進服務業總量擴張、比重提高。引導和支持製造業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建設環金雞湖中央商務區、江蘇花橋國際商務城、海峽兩岸(崑山)商貿合作區、蘇州太湖國家旅遊度假區等服務業集聚區。全面實施新興產業三年推進計畫,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智慧型電網和物聯網、新型平板顯示、高端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構建和延伸產業鏈。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改造傳統製造業,培育適應市場需求、擁有核心技術的優勢企業。引導骨幹企業進行跨地區、跨行業的資產併購重組,形成一批地標型大企業。爭創中國馳名商標,推動更多蘇州產品向中國名牌、世界名牌躍升。落實激勵創新的各項政策和科技金融計畫,發展創業投資,增強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建設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二期、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二期、蘇州科技城、中新生態科技城、吳中科技園二期、崑山清華科技園等創新載體,支持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等開發區爭創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打造國家納米技術創新及產業化基地。圍繞具有比較優勢、競爭力強的產業,積極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強智慧財產權工作,創建全國著作權示範市。落實姑蘇人才計畫,紮實推進“1010”工程,增加資金投入,辦好人才服務中心,重點引進和培養達到國家“千人計畫”層次的領軍人才、創新創業高端人才及團隊,努力造就高素質的新一代企業家群體。
(三)在深化改革、擴大對外對內開放上取得更大進展。
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開展第五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市屬行業協會(商會)改革,做好部分政府職能向行業協會轉移、政府購買服務等試點工作。穩妥推進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改革。最佳化資源配置,加快國有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推動金融創新,支持蘇州銀行開設分支機構,積極籌建東吳人壽保險公司,發展壯大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增設村鎮銀行和農村小額貸款公司。鼓勵商業銀行設立中小企業信貸專營機構,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引進和發展股權投資基金,加強蘇州工業園區沙湖股權投資中心等載體建設。推動企業股份制改造,年內爭取10家企業上市融資。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促進民營經濟再次騰飛。堅持出口和進口並重、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拓寬國際經濟合作途徑,全面提高開放水平。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增強一般貿易核心競爭力,深度開發多元化國際市場,保持外貿穩定增長。發揮綜合保稅區和保稅港區的優勢,促進離岸加工中心向離岸服務中心轉變。依託沿江港口和海峽兩岸(崑山)商品交易物流中心,加快形成全國重要的原油、化工、礦石等大宗商品及主要消費品集散基地。加強預警預測,有效應對貿易摩擦。擴大利用外資規模,調整利用外資結構,大力引進區域性、功能性總部等服務業項目,引進世界500強企業、產業鏈龍頭企業和高技術、高附加值項目。建設各具特色的服務外包載體,幫助企業承接外包業務。完善境外投資重點培育企業信息庫,鼓勵具有比較優勢的企業“走出去”,力爭衣索比亞東方工業園通過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考核。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高標準建設各類特色產業園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和出口產業集聚檢驗檢疫監管示範區。充分發揮外事、僑務、對台工作的重要作用,服務開放型經濟發展。以世界名城為主要對象,積極締結國際友城。加強對口援建和南北掛鈎合作,推進援建項目和共建園區建設。
(四)在提升功能、加快城市現代化上取得更大進展。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注重科學管理,增強承載能力。修編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開展重點區域城市設計和中環快速路前期研究。加快建設高鐵新城和濱湖新城。建成京滬高速鐵路蘇州段,做好滬通鐵路、通蘇嘉城際鐵路、沿江城際鐵路的前期準備工作。完成蘇州火車站北廣場建設任務,續建南站房和南廣場配套工程。實施312國道蘇州改線段和蘇虞張公路快速化改造工程。高鐵快速路建成通車。新建東環、南環、西環快速路延伸工程,改造和修建干將路等城市道路。基本建成軌道交通1號線,抓緊建設2號線,開工建設4號線及2號線延伸線。加快太倉港碼頭建設,開闢加密航線,力爭貨物吞吐量突破1億噸,貨櫃吞吐量突破300萬標箱。啟動太倉港疏港高速公路和張家港核心港區集疏運高速公路工程。繼續整治蘇南運河航道和楊林塘航道。抓好水利水務重點工程,提高防洪保全和供水保障水平。高標準推進虎丘地區綜合改造、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整治保護利用工程。建設特高壓工程和智慧型電網。構建“無線城市”,實施“城市光網”工程。新增人防設施66萬平方米。最佳化城市道路交通和車輛管理,加強居民集聚區、大型商貿區、交通樞紐的集散功能規劃和建設,加大疏導力度,盡最大努力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狀況。嚴格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提高市容環境保潔水平,力爭進入全國最乾淨城市行列。
(五)在統籌協調、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上取得更大進展。
深化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不斷創新體制機制。推動農村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承包耕地向規模經營集中、農民居住向新型社區集中。引導和鼓勵農戶將集體資產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及住房置換成股份合作社股權、城鎮保障和城鎮住房。加強集體資產經營管理,增強村級經濟實力。合理分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收益,健全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和利益保障機制。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促進共建共享共用。加大強農惠農力度,落實生態補償政策。擴大現代高效農業面積,新增一批萬畝以上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加快生物農業的引進和開發。穩定糧食生產面積,完善糧食儲備體系,確保糧食供應安全。加強常年菜地和農產品市場建設,切實抓好“菜籃子”工程。推廣先進技術,提供優質服務,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和休閒觀光農業,推動農村經濟全面繁榮。改善農村金融服務,鼓勵拓展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業務,探索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實施農村河道暢流工程和圩區達標工程,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新增一批國家級、省級生態村,努力實現全國環境優美鎮(生態鎮)“滿堂紅”。
(六)在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上取得更大進展。
狠抓節能減排工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切實保護水源地水質,確保飲用水安全。推進東太湖、陽澄湖綜合整治和走馬塘延伸拓浚等工程,大力度整治黑臭河道,改善水環境質量。加快城鄉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和配套截污管網建設,提高生活污水處理率。堅決治理機動車尾氣、工業廢氣和揚塵污染,構建大氣灰霾監測系統。嚴格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生活噪聲和施工噪聲污染,強化危險廢物管理,規範建設工程渣土產生、運輸和消納行為。認真執行環境評價準入制度和項目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嚴禁新上高污染、高排放項目,淘汰落後產能。實施石湖景區開發建設等重大景觀綠化工程,市區新增綠地500萬平方米。抓好農村河湖農田林網構建、綠色通道提升、生態片林營建等綠化工程,繼續開展山體宕口整治復綠,農村新增林地綠地5300公頃以上。落實基本農田保護責任,最佳化土地供應結構,積極盤活存量土地。推廣契約能源管理,實施重點節能技改項目,有效降低企業能耗。推行清潔生產,擴大循環經濟試點,建設與清華大學合作的電子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範工程。增設社區再生資源回收網點,新建一批分揀中心和標準化集散交易加工中心,推進蘇州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三期、餐廚垃圾收集處置二期和垃圾滲瀝液處理站提標改造等工程。年內確保蘇州進入國家地級生態市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行列。
(七)在促進文明、發展社會事業上取得更大進展。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實施公共文明建設規劃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提升行動計畫,積極創建文明示範城區,爭創一批全國文明單位、文明鎮村和精神文明先進集體,力爭我市高標準通過全國文明城市複查。抓好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創建工作,新建幼稚園全部達到省級優質園建設標準。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增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改革發展示範區,創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完成市立達中學新校、景范中學金閶校區、盲聾學校新校建設和蘇州中學校園整體改造。加強獨墅湖高教區和蘇州國際教育園建設,吸引國內外知名教育機構來蘇辦學。支持在蘇高校創新發展,充分發揮其在產學研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繁榮文藝創作,開展文化惠民活動,豐富民眾文化生活。辦好太湖文化論壇首屆年會。規範文化市場秩序,淨化社會文化環境。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深化古城址和吳國王陵發掘研究。總纂《蘇州市志》和《蘇州文獻叢書》,繼續編纂《蘇州通史》。建設市檔案館新館,加快檔案數位化進程。健全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網路,逐步調整基本藥物目錄。實施醫療便民服務一卡通二期工程,建立和完善市民健康檔案,為重性精神病人和特困人群中高血壓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免費服藥惠民服務。推進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平江分院、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園區總院、金閶新城醫院、市立科技城醫院和市立醫院本部的門診急診綜合樓建設。加強農貿市場食品安全檢測,建設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藥品行為,保障民眾飲食、用藥安全。新建和更新全民健身設施,辦好全民健身指導點。注重培養體育人才,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建設市體育學校新校配套工程,改造市區五卅路體育場館。深化城鄉一體化人口和計畫生育綜合改革,啟動幸福家庭世代服務工程,推行流動人口計畫生育均等服務和統籌管理。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促進民族關係和睦、宗教關係和諧。堅持男女平等、兒童優先,切實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八)在惠民利民、強化基本民生保障上取得更大進展。
千方百計改善人民生活,繼續加大民生領域財政投入的力度。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為重點,落實富民惠民措施,辦好各項民生實事。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著力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充分就業村,廣泛開展就業援助,統籌解決城鄉失業人員的就業問題,做好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人群的就業工作。組織提供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崗位,確保蘇州籍應屆高校畢業生年末就業率達到95%。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免費培訓城鄉勞動者30萬人。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創建國家創業型城市。鞏固提高城鎮職工五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和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率。實行各統籌區職工醫療保險覆蓋範圍、保障項目、待遇標準、醫療救助和管理制度“五統一”,推進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向城鄉居民醫療保障轉軌。推行企業年金制,開展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完善工資指導線制度。保障勞動者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優先發展老齡事業,適應養老服務需求,新增養老床位5000張。在各縣級市(區)、鎮(街道)、社區(村)建立殘疾人康復服務中心或康復室(站),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提供居家托養服務或發放護理補貼。適時提高城鄉低保標準,並適當高於平均收入增長幅度。積極開展社會救助,認真解決困難家庭的實際問題。發展紅十字事業,鼓勵慈善捐助,加快建設市社會福利中心。組織建設供應保障性住房10853套。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的覆蓋面和受益面。精心實施南環新村危舊房解危改造和城區居民家庭“改廁”工程。繼續整治老住宅小區和零星居民樓,解危修繕危舊住房,改造城中村(無地隊)。堅持公交優先,市區新辟公交線路10條,建設蘇州汽車南站綜合公交樞紐,新購公車700輛,增加新能源公車,適時出台優惠措施,提高公交服務水平;新投放計程車400輛,推行駐站泊車、電話招車的營運模式;增設公共腳踏車服務設施。規範經營行為,健全誠信體系,開展消費糾紛和解示範街創建活動,鞏固消費放心城市創建成果。把穩定價格總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化價格調控目標管理,創新民生價格監管方式,提供價格公共服務,嚴肅查處價格違法違規行為。落實物價上漲動態補貼措施,保障困難民眾基本生活。
(九)在維護穩定、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上取得更大進展。
推進法治城市和平安蘇州建設,鞏固安定和諧的大好局面。加大法治縣(市、區)創建力度,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在總結“五五”普法經驗的基礎上啟動“六五”普法工作。完善和創新社會建設管理體制,加強和改進社會管理。提高城鄉社區自治水平,建設和諧社區、文明社區。鼓勵有條件的產業園區和所在鎮探索建立“區鎮合一”的行政管理體制,積極開展強鎮擴權改革試點。創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方式方法,增強科技防範犯罪的能力。排查整治治安突出問題,依法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和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做好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和社區矯正等工作。實施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強化基層基礎建設,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大調解機制,層層落實信訪工作責任,注重信訪信息預警預報和社情民意收集反饋,堅持開展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努力化解不穩定因素。健全應急機構,提高救援隊伍戰鬥力,有效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落實政府和企業安全生產責任,嚴格實行高危行業和公共領域安全監管,認真開展安全專項整治和隱患排查治理,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支持駐蘇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建設,做好國防動員和民兵預備役工作,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五連冠”。
(十)在轉變職能、提高政府工作水平上取得更大進展。
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堅持依法履行職責、行使權力,努力為人民民眾提供優質服務。高質量起草地方性法規、制定政府規章。落實規範性檔案監督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指導,積極開展行政調解。嚴格執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責任追究等制度。強化行政複議和應訴工作,堅持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各級政府要自覺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接受司法機關的監督,接受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的監督,認真辦理人大議案、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繼續推進部門行政審批職能向一個處室集中、審批處室向行政服務中心集中,審批和服務事項進入行政服務中心到位、部門對行政服務中心視窗授權到位,創新審批方式,推行網上審批、聯合審批,努力做到“一個視窗對外”。辦好市便民服務中心,擴展預警和非緊急救助功能。注重理論學習與業務培訓,提升公務員隊伍的綜合素質。發揮行政權力電子綜合監察系統的功能,深入推進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加強績效審計,深化專項審計,抓好審計整改和跟蹤督辦,提高政府資金使用效益。打造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示範區,加大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工作力度,嚴肅查處違法違紀案件,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以反腐倡廉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維護政府良好形象。深化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持續開展納稅人評議政風行風活動,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嚴格控制公務購車用車、會議、公務接待和出國(境)經費支出,禁止公款出國(境)旅遊。改進機關事務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大力推進作風效能建設,樹立優質服務品牌。各級政府和全體公務員要始終以人民滿意為追求,大興主動服務、創新服務、盡責服務、高效服務、廉潔服務之風,牢固樹立親民、親商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企業服務、為基層服務,盡心盡力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竭盡所能把人民民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