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蘇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8年1月10日下午,蘇州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蘇州市長李亞平代表蘇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蘇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7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我們以迎接黨的十九大召開、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強大動力,在中共蘇州市委的領導下,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積極開展“兩聚一高”新實踐,團結依靠全市人民,統籌做好穩定增長、創新驅動、改革開放、城鄉建設、生態最佳化、民生改善等工作,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較好完成了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1.經濟保持平穩增長,質量效益逐步提高。全市預計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萬億元,增長7%。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08.1億元,增長10.3%。工業經濟持續向好,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2萬億元,增長10.4%;工業增加值率提高0.5個百分點,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12%,利稅、利潤分別增長18%和25%。投資結構繼續最佳化,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600億元,服務業投資占到64.4%,民間投資占到60.7%。市場消費增長較快,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30億元,增長10%;旅遊總收入增長12%,我市獲評首批中國休閒旅遊示範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營業收入增長12%,我市入選全國文化消費試點城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效,關停淘汰落後低效企業996家,壓減鋼鐵產能83萬噸、平板玻璃產能330萬重量箱;房地產市場保持平穩,商業辦公用房庫存逐步下降;新增上市公司14家,上市公司首發融資及再融資327億元;降低企業成本480億元;114個補短板項目完成投資超過260億元。
2.科技創新成效明顯,產業轉型步伐加快。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推動企業研發投入增長10%,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預計達到2.82%。納米真空互聯實驗站、幹細胞實驗平台、中國移動研發中心等重大創新載體建設取得明顯進展,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所蘇州研究院、北京大學分子工程蘇南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蘇州創新研究院、哈佛大學韋茨創新中心、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陽澄國際研發產業園等落戶蘇州。設立創新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發放“科貸通”貸款70億元,全市創投機構管理資金1203億元。新增高層次人才2.25萬人、高技能人才2.2萬人;新增國家“千人計畫”人才18人,總數達到237人。獲批設立中國蘇州國際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成功舉辦第九屆國際精英創業周、2017年中國國際技能大賽蘇州賽區賽事。智慧財產權強市加快建設,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7.2件,達到45.5件;蘇州智慧財產權法庭獲準成立,江蘇國際智慧財產權運營交易中心投入運營,我市成為國家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
推動產業提檔升級,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新興產業產值、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提高1個和0.9個百分點。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573家,獲評“十三五”首批省級先進制造業基地2家,新增省級示範智慧型車間52個,崑山小核酸及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獲批國家火炬計畫特色產業基地。建成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大數據平台,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實際用地3畝以上的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實施綜合評價。“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創建現場會在我市召開。預計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3%。獲評首批省級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示範區3家。崑山市陸家鎮、常熟市海虞鎮、吳江區七都鎮入選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新增現代農業園區面積7萬畝、高標準農田6.2萬畝、高效設施農(漁)業1萬畝,新增新型職業農民1400人。成功舉辦首屆全國新農民新技術創業創新博覽會。高質量完成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體工作。
3.各項改革積極推進,開放優勢鞏固提升。“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下放行政審批事項89項;市場監管信息平台上線運行,事中事後監管得到加強。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深入實施,蘇州市和張家港市、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張家港保稅區行政審批局掛牌成立。企業“多證合一、一照一碼”、個體工商戶“兩證合一”和不動產交易登記“一窗受理、集成服務”等改革措施全面推行,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試點加快推進。新增私營企業10.6萬家、註冊資本6071億元。國有企業分類管理與考核、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積極實施,蘇州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開業運行。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加快推行。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跨境融資巨觀審慎管理政策成效明顯。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以農村社區為基本單位的村民自治、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重要農產品收入保險、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等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點工作全面開展,股權固化改革試點任務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率超過97%,農村產權交易分中心實現縣級市、區全覆蓋,農村集體資產資源資金監管不斷強化。
創新對外開放體制機制,開放型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果。蘇州工業園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中名列第一,14項開放創新舉措向全國推廣;崑山市獲批建設對台科技合作與交流基地;太倉市中德智慧型製造合作創新園入選國家工信部試點示範項目。跨境電子商務、服務貿易、市場採購貿易、綜合保稅區內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資格等開放創新試點進展順利。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3130億美元,增長14.3%,其中出口1846億美元,增長12.6%。實際使用外資60.6億美元,新興產業和高技術項目使用外資占到51.2%。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進出口增長14.8%,協定投資額增長85%。太倉港完成貨櫃吞吐量451萬標箱,增長10.5%。外事、對台、僑務工作全面加強,成功舉辦2017世界城市峰會、中國—東協新聞部長會議和第八屆中國—東協知識產權局長會議。南北掛鈎、對口支援和幫扶工作積極開展,東西扶貧協作不斷深化。
4.城鄉發展協調並進,環境面貌有效改善。認真開展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35)編制和綜合交通體系規劃修編工作,我市成為國家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改革試點城市和首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調整完善市、縣級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全面劃定。滬通鐵路蘇州段建設進展順利,通蘇嘉、滬蘇湖、太倉港港口支線等鐵路前期工作抓緊開展。滬寧高速公路崑山高新區互通、吳淞江大橋和西環快速路南延主線高架段順利建成。軌道交通4號線及支線開通運營,3號線和5號線加快建設。城北路、澄陽路、太湖新城地下綜合管廊基本建成,海綿城市試點項目穩步推進。新增人防設施130萬平方米。我市成為全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和5G通信試點城市。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接續開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提升六大工程積極實施,鐵路、高速公路和內河主航道沿線綠化及環境整治工作基本完成,新建改建公共衛生間251座,新增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試點200個。農村集體總資產達到1840億元,增長7%,村均年穩定性收入達到815萬元。新建成10個康居特色村和350個三星級康居鄉村,5個特色田園鄉村進入首批省級試點,吳中區臨湖鎮石舍村獲評全國美麗鄉村示範村,太倉市沙溪鎮、吳中區甪直鎮成為國家園林城鎮。
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狠抓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大力開展“兩減六治三提升”和沿江化工行業最佳化提升整治專項行動,完成年度減煤目標任務,淘汰落後化工企業174家,整治完成黑臭河道54條,關停規模化畜禽養殖場320家,實施984家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和614家建築工地揚塵整治,新增危險廢物年焚燒處置能力4.5萬噸。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工程,市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261天,比上年增加9天,PM2.5平均濃度下降6.5%。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陽澄湖生態最佳化行動深入開展,四級河長體系全面建立,巡河、治河、護河工作積極推進,國考、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其中優Ⅲ比例分別達到75%和74%。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動計畫順利收官,治理率超過80%;城市中心區清水工程加快建設。我市通過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驗收。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設定國控省控土壤監測點位130個,涉重金屬企業遺留地塊排查工作如期完成。加強城鄉綠化,市區新增綠地400萬平方米,全市陸地森林覆蓋率達到29.8%。“三優三保”行動全面推進,我市獲評全省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模範市。出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強化環境保護失職追責,環境執法監管水平得到提升。我市獲評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成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成為全國首批綠色園區。
5.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民生福祉持續增進。新建中國小、幼稚園66所,改擴建31所,提檔升級外來工子女學校75所,新增學位5.5萬個。蘇州教育博物館建成開館,新增未成年人社會實踐體驗站112個。在蘇高校辦學水平全面提升,蘇州大學入選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業教育加快發展。實施健康城市、健康市民、健康衛士系列行動計畫,建立23個醫聯體、覆蓋137家醫療機構,急慢分治的分級診療體系基本形成;引進27個國內頂尖臨床醫學專家團隊;市廣濟醫院和第五人民醫院建成使用。改擴建15個鎮(街道)文化中心,完成422個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任務。加強水鄉古鎮保護,實施“天堂蘇州·百園之城”計畫,公布首批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第三批蘇州園林名錄,近現代中國蘇州絲綢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蘇州絲綢志》《蘇州佛教寺院志》出版發行。“10分鐘體育休閒生活圈”加快構建,新增健身步道315公里,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3平方米。我市運動員在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上取得優異成績。打造文明城市“升級版”,蘇州市實現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張家港市實現“五連冠”,常熟市躋身全國文明城市行列,新增全國文明單位、村鎮、校園23家。縣級市(區)、鎮(街道)、村(社區)社會綜合治理三級聯動中心全面建立,實現治理格線全覆蓋;城鄉社區服務社會化試點擴大到85個街道(鎮)、284個社區(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加快,我市綜合信用指數繼續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深化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實現雙下降。推進信訪突出問題包案化解,加大矛盾糾紛調處力度,信訪總量下降28%。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逐步完善,治安形勢持續向好,張家港市獲評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市)。民族團結進步活動廣泛開展,宗教工作進一步加強。支持駐蘇部隊建設,完善優撫安置政策,軍政軍民團結更加鞏固。
富民惠民力度加大,民生質量繼續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88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9萬元,分別增長8.1%和8%,38項實事項目全部完成。全市新增就業17.2萬人,蘇州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8.7%,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82%。城鎮職工社會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保持全覆蓋,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繼續提高,居民醫保財政補貼提高到每人每年480元,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875元。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醫養融合、長期護理保險三項國家試點工作積極開展,新增養老機構床位1043張,護理型床位比重達到53.5%。新建公共場所母乳哺育室116家,建設經驗在全省推廣。建立困難家庭“一戶一檔一策”精準幫扶機制和低保對象就業成本扣減機制,加大醫療救助力度,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政策,困難民眾托底保障網更加牢固。新增繳存住房公積金職工81.1萬人,淨增6.5%。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安置住房建設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國家“公交都市”創建工作積極開展,市區新增和最佳化公交線路55條,新投放公共腳踏車7900輛。糧安工程三年行動計畫如期完成,糧食保供能力得到增強。深入開展食品藥品放心行動,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基本建立,食品千人抽檢率保持全省第一。物價水平保持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為1.7%。
過去的一年,我們尤為重視政府自身建設,努力打造人民滿意的政府。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折不扣貫徹中央關於黨的建設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強化“一崗雙責”,全面提升政府系統黨建工作水平。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開展“六個一”基層走訪調研和大排查大整治行動,切實改進工作作風,不斷密切與人民民眾的聯繫。剛性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省委十項規定和市委十二項規定精神,嚴厲整治“四風”問題,持續推進“清風行動”,嚴肅查處民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市級“三公”經費下降10%。加強監督執紀問責,堅決防止和查處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問題。突出挺紀在前,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特別是第一種形態,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全面加強。健全法治政府建設責任制,強化政府及部門主要負責人職責。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2件、修改8件、廢止1件,頒布政府規章3件,制定規範性檔案5件。行政執法和行政複議更加規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不斷加強。加大重大政策措施跟蹤、重大投資項目、資源環境責任、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和國有企業審計力度,寬領域、深層次發揮審計監督作用。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堅持重大事項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向市政協通報,注重發揮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參政議政作用。組織實施人大議案1件,辦復人大代表建議164件、政協提案367件。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成績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委帶領全市人民團結奮鬥、攻堅克難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離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向各人民團體,向駐蘇解放軍、武警和消防官兵,向國家和省駐蘇單位,向參與、支持、關心蘇州各項事業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與薄弱環節,主要是:經濟發展質量不夠高,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升級步伐不夠快;公共服務供給仍顯不足,民眾在上學、看病、養老、出行等方面還有許多不滿意的地方;節能減排、環境保護任務艱巨,讓天更藍、水更清必須久久為功、持續發力;安全生產形勢不容樂觀,少數領域事故多發頻發;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依然存在;創新社會治理、維護公平正義、增進民生福祉還要下更大力氣;政府作風效能建設有待加強,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能力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對於這些問題,必須採取更為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奮力開闢蘇州發展新境界
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靈魂和主線。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必須以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行動指南,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定不移忠誠核心、擁戴核心、維護核心、緊跟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三次對江蘇工作提出明確要求,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根本遵循,做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一以貫之,增強憂患意識、防範風險挑戰一以貫之,堅持系統化思維,注重規律性把握,以更高標準謀劃工作,以更大力度狠抓落實,充分展現蘇州發展的創新性、探索性、引領性。
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當前的緊要任務。我們必須主動對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突出創新驅動、突出改革開放、突出城鄉建設、突出文化傳承,全力攻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使發展質量更高、效益更好、更加公平,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確保小康路上一個不少、一戶不落,確保建成的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最佳化發展,是中央對東部地區提出的明確要求。勇當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桿,勇當探索具有時代特徵、江蘇特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標桿,是省委賦予蘇州的光榮使命,也是蘇州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全市人民的熱切期盼。我們有條件也有責任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名城、開放包容的創新創業名城、富裕文明的美麗宜居名城、古今輝映的歷史文化名城,爭做“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先行軍排頭兵。
在今後工作中,我們將切實把握以下五點:
1.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深刻領會、堅決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踐行新發展理念,努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強化科技創新的戰略支撐作用,最佳化創新生態系統,集聚高端創新要素,重點圍繞轉型升級,努力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加快形成創新高峰,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倡導創新文化,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堅持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服務化、品牌化發展方向,突出質量強市,建設“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方向提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更好滿足民生幸福新期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著力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進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貫徹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持續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落實“健康蘇州2030”規劃,實施衛生資源補短補缺計畫。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進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堅持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努力形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化、法治化、智慧型化、專業化水平。
3.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持續增創改革開放新優勢。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為高質量發展增添強大動力。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構建“親”“清”政商關係,營造更加透明、便利、公平的市場環境和營商環境。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深度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複製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蘇州工業園區改革經驗,主動對接自由貿易港政策。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深入推進蘇州工業園區國家開放創新綜合試驗,積極探索海峽兩岸產業合作新路徑新模式,打造中德合作典範城市。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以“一帶一路”為重點,擴大國際產能合作,加強境外資源開發,構建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路。更好發揮蘇州在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和揚子江城市群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4.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全力打造美麗宜居新家園。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更大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最佳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生態環境監管及責任追究制度。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守牢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堅持綠色發展,力促資源能源消耗明顯下降、污染排放持續削減,建設國際能源變革典範城市。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匠心打磨城市建設的核心細節,注重延續城市肌理和水鄉韻味,凸顯古城粉牆黛瓦、小橋流水的獨特城市標籤和城市記憶,繪好現代版的“姑蘇繁華圖”。
5.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精心譜寫文化興盛新篇章。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把蘇州建成世界級歷史文化名城。切實保護文化遺存,豐富拓展文化內涵,讓厚重歷史感和鮮明時代感有機相融,真正做到留住歷史記憶、彰顯時代價值。最佳化公共文化服務,強化精準供給、多樣供給、品質供給、特色供給,使公共文化服務更加貼近民眾需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在社會效益優先基礎上,實現文化產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增強文藝原創力,多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堅定文化自信,加強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並蓄,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向世界傳播蘇州聲音、講好蘇州故事,提升蘇州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三、2018年主要任務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根據中共蘇州市委十二屆五次全會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勇當“兩個標桿”為方向,以落實“四個突出”為重點,以建設“四個名城”為目標,以實施十二項“三年行動計畫”為主要抓手,全力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進步。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上年持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進出口總額保持穩定,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0.5個百分點以上,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9%左右,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增長10%左右,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50件以上,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7%以上,工業增加值率提高0.5個百分點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高於地區生產總值增幅,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完成省下達任務。
在新的一年裡,我們將重點做好八個方面工作:
1.著力促進經濟提質增效。以提高供給體系質量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一是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強化政策支持,最佳化發展環境,營造崇尚實業的社會氛圍。加強政府服務和要素保障,提升財稅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以製造業為重點,引導企業加大投入、加強研發、加快發展,打造產品質量高、市場占有率高、品牌知名度高的標誌性龍頭企業,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形成大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生動局面。二是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重點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先導產業,每個縣級市、區精準培育1~2個先導產業,全市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三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開展“千企技改升級”“千企小升規”和質量品牌提升行動,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水平,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保持在70%左右。推進智慧型製造,發展服務型製造,創建30家以上省級示範智慧型車間,新增10家省級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推進工業企業資源集約利用,實施差別化價格政策,倒逼企業轉型發展。推廣綠色建材和裝配式建築。四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做大做強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新型生活性服務業。建設大數據產業園,發展數字經濟、平台經濟,舉辦全球人工智慧產品套用博覽會。以工業軟體為特色,爭創中國軟體名城。以新興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為重點,建設特色小鎮。五是全面做好“破”“立”“降”工作。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大力破除無效供給,繼續關停淘汰落後低效企業,完成省下達的各項去產能任務,減少商業辦公用房庫存。多措並舉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降低企業槓桿率,防範和化解區域性金融風險。精心開展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
積極擴大有效需求,促進經濟平穩增長。一是最佳化投資結構。建設210項重大項目,年內完成投資1300億元左右。大力推進14個單項投資百億元以上的產業項目,加快實施補短板項目。全年服務業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超過60%;完成工業投資1500億元左右,新興產業投資占到68%。二是培育消費熱點。鼓勵體驗消費、智慧型消費、定製消費等新型消費,促進消費升級。保護“老字號”品牌,加快傳統商貿業轉型發展。豐富旅遊業態,最佳化旅遊服務,注重發展精品特色住宿和夜旅遊產品,創建全國全域旅遊示範區。推進文化消費試點,挖掘文化消費資源,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引導居民擴大文化消費。三是拓展對外貿易。深耕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提高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比重。擴大全球維修、一般納稅人資格等試點範圍,引導具備條件的加工貿易企業向全產業鏈、自主品牌、內外貿一體化和總部經濟方向轉型。創新發展服務貿易,力爭服務貿易增長10%。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外貿綜合服務等新業態出口增長10%。建設開放創新國檢綜合試驗區。高水平辦好中國(崑山)品牌產品進口交易會。
2.著力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完善區域創新體系,用好優質創新資源,增強創新驅動能力。一是建設重大創新載體。更好發揮在蘇高校作用,更大力度吸引國內外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和龍頭企業來蘇共建研發機構,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術、共性技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二是打造創新企業集群。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計畫,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00家、省級民營科技企業1000家。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立先進技術研究院,參與建設國家級、省級創新中心,爭創國家智慧型人機互動產業創新中心。三是集聚創新創業人才。實施人才引育工程,發揮“一站式”服務平台作用,新增高層次人才2.25萬人、高技能人才2萬人。辦好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海外創業大賽蘇州總決賽。四是深化科技金融結合。擴大科技金融風險補償範圍,實現“科貸通”貸款75億元。做大天使投資引導基金,鼓勵創投機構發展,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向新興產業和初創期科技企業。五是提升科技服務水平。開展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落實專項行動,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完善國家技術轉移蘇南中心功能,促進資源共享、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爭取設立省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分中心。強化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實施企業智慧財產權登峰行動計畫,健全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體系,辦好第七屆中國國際著作權博覽會。推動眾創空間發展,建設“運河灣”創新創業中心。
3.著力增強發展動力活力。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動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一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調整完善權力清單,提升政務服務網建設水平,推動“網上辦、不見面”,實現高效審批。加快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在有條件的區域、領域實行“一支隊伍管執法”。做好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二是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用好城市發展基金、創新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和帶動作用。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鼓勵社會資本投向基礎設施、生態環保和社會建設等領域。三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登記信用承諾制度和全程電子化登記,開展“證照分離”改革,推進“多證合一”,促進市場準入便利化。四是深化財稅金融改革。加強財政資金績效管理,壓縮一般性支出。推進國稅地稅征管體制改革綜合試點。開展資源稅改革,落實環境保護“費改稅”政策措施。完善綜合金融服務平台功能,更好滿足企業融資需求。爭取設立崑山兩岸金融創新合作綜合改革試驗區。五是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推動國有資本向重要行業、關鍵領域、重點基礎設施、前瞻性戰略產業集中,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開展外派董事試點,探索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加強開放合作,厚植開放型經濟優勢。一是加大引進來力度。營造內外資一致的市場環境,穩定使用外資規模,提高使用外資水平。更加注重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的招商引資,新興產業和高技術項目實際使用外資比重超過50%。鼓勵境外投資者以併購、境內股權出資、跨境人民幣出資、無形資產出資等方式投資,支持本土企業通過境外上市、發行債券等方式拓寬使用外資渠道。二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培育壯大跨國經營主體,支持企業加強海外併購和市場開拓。推進衣索比亞東方工業園二期工程,爭取印度尼西亞吉打邦農林生態產業園成為省級境外經貿合作產業集聚區。建設“一帶一路”蘇州國際鐵路物流中心,推動中歐(蘇州)班列、“蘇新亞”班列、太倉港長江水運集散中心持續發展。做好外事、對台和僑務工作,促進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建好布達佩斯中國文化中心。抓好掛鈎共建、對口支援和協作幫扶工作。三是推動開發區創新發展。貫徹促進開發區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落實國家級開發區全鏈審批賦權清單,打造特色創新集群,提升土地產出率、資源循環利用率和智慧型製造普及率。推進開發區區域能評、環評改革,創建綠色低碳生態園區。
4.著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提升城鄉一體化水平。一是精心編制各類城鄉規劃。抓緊編制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35),高度重視最佳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級,確保年內上報國務院。抓好城市設計試點工作,實現古城城市設計全覆蓋。推動各鎮總體規劃修編,最佳化重點村、特色村規劃。建設統一開放的規劃信息平台,促進“多規合一”。二是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滬通鐵路蘇州段,力爭開工建設通蘇嘉、滬蘇湖、太倉港港口支線和蘇南沿江鐵路。推進太倉港貨櫃碼頭四期工程建設,啟動張家港港區貨櫃碼頭改擴建工程。實施國際物流快速通道二期、東環南延、桐涇路北延、城北路改造、金雞湖隧道、獨墅湖第二通道等工程,改擴建312國道蘇州東段和524國道相城段。繼續建設軌道交通3號線、5號線,力爭開工S1號線和6號線、8號線。做好地下綜合管廊國家試點項目的管線入廊及運行維護工作,建成海綿城市試點項目。推進長江堤防防洪能力提升、京杭大運河堤防加固、東太湖綜合整治續建、陽澄湖中西湖連通等工程。高標準完成重要經濟目標防護建設國家試點任務,新增人防設施100萬平方米。做好5G通信試點工作,建設“寬頻中國”示範城市。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最佳化提升建制鎮,整治提升被撤併鎮。三是提高城鄉管理水平。持續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建成智慧城管大數據平台,完善常態長效管理機制。綜合整治老舊小區,治理改造城中村(無地隊),清理違法建設。大力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提升六大工程,繼續建設虎丘地區綜合改造、桃花塢片區綜合整治保護利用和“兩河一江”綜合整治項目,實施山塘歷史街區風貌整治工程,做好整體保護與有機更新、特色塑造與品質提升、環境治理與設施配套、民生改善與社會和諧、業態轉型與文化興盛五篇文章,增強古城魅力與活力。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抓好5個特色田園鄉村省級試點和20個市級試點,建設10個康居特色村和350個三星級康居鄉村,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鄉村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一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最佳化“四個百萬畝”布局,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和“網際網路+現代農業”,新增現代農業園區4萬畝、高標準農田5萬畝、高標準池塘養殖面積6.5萬畝,做大特色產業,做優特色品牌,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二是深化城鄉一體化改革。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抓好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點工作。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加大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力度,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能力和水平,引導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向農村流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建設。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三是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股份合作經濟,建設富民強村載體,加強對經濟薄弱村的政策扶持,增加村均穩定性收入。基本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建成農村集體“三資”監管信息系統,保障農民財產權益。
5.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貫徹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紮實開展“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持續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一是堅決完成省下達的“減煤”“減化”任務。落實節能減排措施,開展鍋爐整治、產能壓縮、集中供熱和散煤治理,健全耗煤項目準入和淘汰機制,降低煤炭消費總量。深入實施化工行業最佳化提升整治專項行動,關停淘汰落後化工企業。二是打好氣、水、土治理攻堅戰。實施重點行業提標改造、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機動車尾氣治理、揚塵整治等大氣治理項目,確保PM2.5濃度和優良天數比例達到省考核要求。落實河(湖)長制和斷面長制,做好治河(湖)、護河(湖)工作,推進太湖流域和金雞湖水環境綜合治理,完成陽澄湖新三年生態最佳化行動計畫,基本完成太湖4.5萬畝圍網養殖清理任務,治理非禁養區規模畜禽養殖場,繼續整治黑臭河道,推動水質持續向好。落實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加強污染狀況調查與治理修復。三是強化生活垃圾和固體廢棄物處置。新增一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實現市區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設施覆蓋率達到60%。開工建設七子山靜脈產業園焚燒發電提標改造項目。新建改建公共衛生間250座。建設固體廢棄物處置設施,促進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推進危險廢物去庫存、減量化。四是加強生態建設與保護。持續開展綠化造林,建設生態公園,完成森林撫育4萬畝,市區新增及改造綠地350萬平方米。加強濕地保護,出台縣級市、區濕地保護規劃。嚴格保護耕地,實施輪作休耕。挖掘存量土地潛力,促進低效用地再開發。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五是嚴格生態環境監管。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和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失職追責制度,全面推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配合國家審計署做好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審計工作。建立以排污許可證為核心的環境監管新模式,完善環保失信企業聯合懲戒機制。深入開展企業環境安全隱患排查治理,繼續整治“散亂污”企業,堅決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完成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6.著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堅持從人民民眾關心、讓人民民眾滿意的事情做起,辦好各項民生實事。一是提高就業質量和居民收入水平。積極擴大就業,城鎮新增就業15萬人,蘇州籍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零就業、零轉移家庭實現動態清零。完善協商協調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提高創業成功率,推動創業帶動就業。支持農民就業創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二是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深入推進全民參保登記工作,實施精準擴面。全面實行大病保險制度,擴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範圍。推行精準幫扶、陽光扶貧,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加大對因病致貧等困難家庭的幫扶救助力度,發揮慈善事業扶貧濟困的積極作用。擴大養老服務供給,構建多元養老服務模式。實施鎮(街道)敬老院改造升級三年行動計畫,增加養老機構床位、日間照料中心和助浴點。推動醫養融合發展,推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貫徹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加強殘疾康復服務,提高殘疾人保障水平。三是改善民眾生活條件。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和購房行為。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期租賃,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滿足不同群體的住房需求。最佳化公交線網,增加公車和公共腳踏車投放,建成國家“公交都市”。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建設糧食科技創新示範市。改造提升農貿市場,推動農貿市場納入信息化監管。推進“智慧食藥監”工程和食品藥品放心行動,建設食用農產品安全風險防控體系,保障人民民眾飲食用藥安全。加強價格監管和調控,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
7.著力推動社會和諧進步。最佳化公共服務供給,提升社會治理水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一是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建和改擴建中國小24所、幼稚園12所,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強校園安全防範,提高校園安保水平。完善現代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創建高水平職業院校。深化名城名校融合發展,促進在蘇高校內涵提升。辦好繼續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二是推進“健康蘇州”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新建和改擴建24家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啟動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遷建工程。建成市第九人民醫院和獨墅湖醫院,建設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總院二期和市中醫院二期工程,傳承發展吳門醫派。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建成蘇州奧林匹克體育中心、金閶體育館、東園體育休閒公園,建設運河體育主題公園、東太湖百里健身休閒帶和健身步道等設施。三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深化黨的十九大精神宣傳教育,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加強新型智庫建設,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支持文藝創作,推出更多優秀作品。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振興傳統工藝美術,打造博物館城、遺產城市、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設施,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建成蘇州第二圖書館,建設蘇州第二博物館、考古博物館、科技館(工業展覽館)、藝術大劇院和中國絲綢檔案館。辦好第七屆中國崑劇藝術節、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和第三屆世界遺產城市亞太地區大會。做好年鑑和地方志編修工作。四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深化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動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常態長效。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市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鞏固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創建成果,鑄造蘇州信用品牌。強化頂層設計,建設城市數據大腦,推動政務數據整合共享開放。推行全科社工、智慧社區、協商共治、社區服務社會化、志願服務制度化等創新舉措,完善社會綜合治理格線化聯動機制,形成治理重心下移、服務扁平高效、各方力量參與的城鄉社區治理與服務新格局。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健全矛盾糾紛化解機制,依法及時就地解決民眾合理訴求。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大監督檢查和失職追責力度,堅決杜絕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災減災救災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社會治安防控,嚴密防範、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深化法治城市創建,廣泛普及法律知識,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擴大法律援助範圍。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精心做好宗教工作。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加強全民國防教育,落實擁軍優屬政策,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8.著力打造為民清廉政府。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始終堅定“四個自信”,堅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切實做到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一是牢記為民宗旨。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效能。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促使黨員幹部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注重培養政府工作人員的專業精神、專業能力,提高履職本領。二是切實改進作風。為政貴在行。大力弘揚求真務實作風,以釘釘子精神抓好工作落實。堅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實施細則我市實施辦法,深入整治“四風”問題的新表現,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祛除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堅決打好作風建設持久戰。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化“六個一”基層走訪調研活動,切實解決民眾和企業反映的重點難點問題。不斷最佳化親商服務,保護、關愛、支持企業家創新創業。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更好保護和調動幹部幹事創業積極性。三是依法履行職責。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堅持做到依法行政。嚴格執行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定,確保決策制度科學、程式正當、過程公開、責任明確。堅決落實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主動聽取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意見建議,提高人大議案、代表建議、政協提案辦理質量和辦成率。落實合法性審查和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做好行政複議案件辦理、行政訴訟案件出庭應訴等工作。深化政務公開,加強信息發布和政策解讀,及時準確回應社會關切。四是加強反腐倡廉。強化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切實履行“一崗雙責”。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格紀律執行,讓黨員幹部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加大整治民眾身邊腐敗問題力度,狠抓工程建設、項目審批、資源開發、產權交易、醫用耗材採購、扶貧惠農等領域的反腐倡廉工作,強化不敢腐的威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倡導勤儉節約,建設節約型機關。加強組織監督、審計監督和日常管理監督,接受司法監督、民眾監督和輿論監督,完善績效管理,努力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新使命呼喚新作為。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中共蘇州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銳意進取,埋頭苦幹,為勇當“兩個標桿”、爭做“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先行軍排頭兵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