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染料藍草是指可以製造
靛藍染料、用於染布的多種植物的統稱,跟花卉
蘭草不可混淆,二者外觀、科屬、成分、名稱完全不同。其實藍、藍草是古代的叫法,近代民間一般都統稱其為
藍靛。
凡可製取
靛青(即靛藍)的植物,均可統稱為 “ 藍 ” 。藍草一般在
小暑前後、
白露前後兩期採集。取淨葉二十八斤,石灰十二斤拌成一料,四料便可做成一擔藍靛,因形如淤土,故又稱“土靛”。 十字花科的
菘藍為
二年生栽培植物。主產於河北安國、江蘇南通、浙江等地。
爵床科的
馬藍則為灌木狀多年生草木,主產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南等地,現江浙地區也有引種。靛藍的粗製浮沫即中藥青黛,藍草的根即著名中藥
板藍根,其果為中藥
藍實。它們皆有殺菌消炎,清熱解毒之藥效,可用於防治流腦、流感及肝炎等傳染疾病。
靛藍色澤濃艷,亮麗而不
嫵媚,凝重而不失自信,幾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我國出土的歷代織物和
民間手工藝品上都可以看到靛藍樸素優雅的丰采。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用藍草染就的天然植物纖維織物及製成品越來越受到現代人們的青睞,成為時尚流行的一個重要部分。
種類
靛藍是由
吲哚酚氧化而來,因此凡是含有游離吲哚酚、吲哚甙的植物均有可能用以制靛。其實自然界中含有吲哚甙的植物遠非五種,它們分布在以下科、屬的多個不同的種之中:
蘭科的
鶴頂蘭和
蝦脊蘭。蓼藍
(Polygonum tinctorium Ait)性喜潮濕略有陽光之處,染色使用部位是葉片,在日本也叫做阿波藍、吳藍。繁殖方法可使用種子於三月底四月初播種即可,也可以使用蓼藍的莖直接播插於土壤的繁殖方法。種子的採收以十一月開花部位已經變成褐黑色時為佳,採收後要曬乾,並置於樹膠袋中,然後放在冰櫃中冷藏至隔年春使用。在採摘葉片後,新葉片會由莖節處,再冒出新芽。因此可大量繁殖於培養土的盆栽中,使用完後,亦可使用莖部繁殖。但是要注意施肥,沒有施肥的話,葉片會逐漸變小。
蓼藍葉含靛(Indiican)、黃色素、
鞣質,根部含蔥類成分。
大菁(Baphicacanthus cusia(Nees) Bremek)
或稱之為山藍、
馬藍、山青、
大青,是屬於
爵床科植物,日本也叫做琉球藍。主要產地在中國的福建、廣東、廣西、雲南一帶居多。如苗族的深藍色或黑色的染料,同時也是台灣使用中的染色材料。繁殖方法是以阡插法為主,性喜潮濕和陰涼之處,冬天12月-1月之間會開淡紫色的小花。葉子含有靛,靛經氧化後,就成為藍色的色素「
靛藍」。
木藍(Indigofera tinctoria L) 在中國古代稱之槐藍、
大藍、大藍青、水藍、
小青、小菁、本菁、園菁、台灣藍、印度藍、青仔草、野青靛,是屬於豆科多年生灌木,以種子來繁殖的,種子是豆夾狀,羽狀葉、錐狀赭粉紅色的小花。分部於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雲南。曾是印度早期對歐洲的輸出品,木藍的英文叫做indigo 和印度的英文indian是很接近的,也和印度河有著密切的關係。
又叫做茶藍、
板藍、中國大青、中國菘藍,英文名是Woad。是屬於十字花科、
二年生草本植物、頂生黃色小花。主要產於歐洲的西班牙等地中海沿岸,中國則產於黃河流域和黑龍江之間的廣大北方地區,其根部就是治SARS的中藥配方板藍根。葉片類似波菜或橄欖菜,花開在業片中央,染色部位為葉片。菘藍葉含
色氨酸、
靛紅烷B
(Isatan B)、葡萄糖
蕓薹素(Glucobrassicin)、新葡萄糖蕓薹素-1-磺酸鹽
(Glucobrassicin-1-sulfonate)、
靛藍(Indigotin)除了以上藍的種類外,另外尚有以下11種植物可以提煉出藍色的染色色素:
1.埃及木藍又叫做那塔木藍,屬於豆科,產於東非。
2.關節木藍,屬於豆科,產於印度、阿拉伯、西非國家。
3.野木藍又叫做蕃菁、南蠻蕃菁,屬於豆科,產於中美洲。
4.阿拉伯木藍,屬豆科,產於印度、阿拉伯、西非諸國。
5.銀木藍,屬於豆科,產於東、北非。
6.瓜地馬拉木藍,屬於豆科,產於中美洲。
7.卡羅萊納木藍,屬於豆科,主要產於北美。
8.
歐洲菘藍,屬於十字花科,主要產於西班牙地中海沿岸。
9.矛莢藤,屬於豆科,產於西非。
10.芙蓉藍,屬於蘿摩科,產於馬來西亞、印尼。
11.靛藍木,屬於夾竹桃科,產於印度。
制靛方法
《
齊民要術》記載: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以
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一宿,漉去荄,內汁於壅,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挾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澱著坑中。候如糨粥,還出壅中,藍澱成矣。
時珍曰:淀,石殿也,其滓澄殿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人握地作坑,以藍浸水一宿,入石灰攪至千下,澄去水,則青黑色。亦可乾收,用染青碧。其攪劉浮沫,掠出陰乾,渭之
靛花,即青黛,見下。
氣味:辛 ﹑苦 ﹑寒 ﹑無毒主治:解諸毒,傅
熱瘡,小兒禿熱腫。止血殺蟲,治
噎膈。
發明:時珍曰:淀乃藍與石灰作成,其氣味與藍稍有不同,而其止血拔毒殺蟲之功,似勝於藍。
中國古代的制藍技術: 關於中國古代文獻中,關於采藍的古文獻出現得很早,在《詩經》中就有明確的採摘記載,另外在《荀子》的〈
勸學篇〉里亦有「青出於藍」之說法。至於種植和處理技術上的記載,以魏的
賈思勰《
齊民要術》和宋的宋應興《
天工開物》、明的
李時珍《
本草綱目》較為齊全。其主要的說明如下:
「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許束作麥稈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以
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荄內汁於甕中率十石甕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普彭反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
藍澱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甕中盛之藍澱成矣藍十畝敵
谷田一頃能自
染青者其利叉倍矣
崔寔曰
榆莢落時可種藍五月可刈藍六月可種冬藍冬藍
木藍也人日用藥也。」
「凡造淀葉與莖多者入窖,少者入桶與缸,水浸七日,其汁自來。每水漿壹石,下石灰五升,攪沖數十下。淀信即結,水性定時,淀沉於底。出產,閩人種山皆茶藍,其數倍於諸藍。山中結
箬簍,輸入舟航。其掠出浮沫曬乾者曰靛花。凡靛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執竹棍攪動,
不可計數。其最佳者曰
標缸。」
「染材,〔別錄曰〕藍實生河內
平澤。其莖葉可以染青。〔宏景曰〕此即今染襟碧所用者。以尖葉者為勝。〔恭曰〕藍有三種。一種葉圓莖二寸許。厚三四分者。堪染青。出嶺南
太常。名為
木藍子。陶氏所說。乃是
菘藍。其汁抨為淀甚青者。本經所用。乃是
蓼藍實也。其苗似蓼而味不辛。為淀惟作碧色爾。〔頌曰〕藍處處有之。人家蔬圃作畦種。至三月四月生苗。高三二尺許。葉似水蓼。花紅白色。實亦若蓼子而大。黑色。五月六月采實。
但可染碧。不堪作淀。此名蓼藍。即醫方所用者也。別有木藍出嶺南。不入藥。有菘藍可為淀。亦名
馬藍。爾雅所謂葳馬藍是也。又揚州一種馬藍。四時俱
有葉。類苦買菜。土人連根采服。治敗血。江甯一種吳藍。二月內生。如蒿。葉青花白。亦解熱毒。此二種雖不類。而具有藍名。且古方多用吳藍。或恐是此。故並附之。另外在〈草部〉藍澱項目里,記載著:染材,〔時珍曰〕淀。石淀也。其渣沉殿在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藍浸水一宿。入石灰攪至千下。澄去水。則青黑色。亦可乾收。用染青碧。其攪起浮沫。掠出陰乾。謂之靛花。亦青黛。見下。」
以上的古法均是屬於生產性的制靛方法,主要是將藍葉製成固體的靛狀,方便搬運、保存和販售,現今的大陸或台灣也尚有少量販賣
藍靛。
歷史
貴州種植藍草並用以染色已有十分悠久的歷史。《
貴陽府志》有貴州盛產藍草的記載。《
黎平府志》記有
藍靛的製作方法:“藍靛名藍草,黎郡有兩種,大葉者如芥,細葉者如槐。九月、十月間割葉入靛地,水浸三日,藍色盡出,投入生石灰,則滿地顏色皆收入灰內,以帶紫色者為上。”藍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莖高不及1米,葉互生,7月開花,9月間收割。從藍草中提制的靛,由
木藍屬植物
蓼藍、
菘藍、
馬藍、吳藍等的莖、葉發酵製成。收割靛葉後將其放人缸內或木桶及土坑均可,加冷水約60公斤,每隔兩天翻動一下,浸泡6—7天,然後將靛葉撈出,將生石灰置於瓷盆內,再注以缸內藍靛水,待石灰溶化後倒入缸內,用竹竿攪動l—2小時,隔夜後靛凝結沉澱,舀去上面的水即成。大約5公斤靛葉用石灰1公斤,可出乾靛1公斤。在貴州民間,
藍靛草除了用作染料外,還有著辟毒除蟲的藥物作用。
藍靛是中國
藍印花布所使用的一種特殊的植物還原染色材料。採集藍草製作藍靛在中國的古籍中早有記載。據古書《
夏小正》記載,我國在夏代已種植蓼藍,並已知道它的生長習性,“五月,啟灌蓼藍”。就是說到了農曆五月,
蓼藍就要開始栽種了。
在《詩經·小雅·采藍》中記載:“
終朝采藍,不盈一詹”, ;《說文》中記載:“藍,染青草也。”;《荀子勸學》中記載:“青,取之
於藍而勝於藍。”這些古籍詩文中所說的“藍”,就是指的蓼藍。由此可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
植物染料來進行織物染色的國家。不過可以用來製作藍色植物染料的藍草除了
蓼科的蓼藍之外,還有十字花科的
菘藍、豆科的
木藍,
爵床科的
馬藍等等。
東漢時期,馬藍曾為我國北方地區重要的經濟作物。在
陳留(今河南開封)一帶就有專業性的產
藍區。文學家
趙歧路過此地,看見山崗上到處種著馬藍,有感而發,寫下一篇《藍賦》,作序說:“余就醫
偃師,
道經陳留,此境人以種藍染紺為業。”
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著作《
齊民要術》中有詳細記載,先是“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然後用木、石壓住,使藍草全部浸在水裡,浸的時間是“熱時一宿,冷時兩宿”。將浸液過濾,按百分之一點五的比例加
石灰水用木棍急速攪動,等沉澱以後“澄清瀉去水”,“候如強粥”,則“
藍靛成矣”。用於染色時,只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配成染液並使發酵,把
靛藍換原成
靛白。靛白能溶解於鹼性溶液中,從而使織物上色,經空氣氧化,織物便可取得鮮明的藍色。這種制靛藍及染色工藝技術,已與現代合成靛藍的染色機理幾乎完全一致。
明代科學家
宋應星對藍草的種植、造靛和染色工藝,進一步作了全面性的闡述和總結。他在所著的《
天工開物》中說:“
凡藍五種皆可為靛。茶藍即
菘藍,插根活。
蓼藍、
馬藍、吳藍等皆撒子生。近又出蓼藍小葉者,俗名莧藍,種更佳。”在靛藍染色方面,書中指出:“凡藍入缸,必用稻灰水先和,每日手執竹棍攪動,不可記數。其最佳者為
標缸。”。
據江蘇的《光緒通州志》記載:“種藍成畦,五月刈曰頭藍,七月再刈曰二藍,,甓一池水,汲水浸之入石灰,攪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於染布,曰小缸青。出如皋者尤擅名。”,詳細記了
小暑前後、
白露前後可兩期採集蓼葉,取淨葉二十八斤,石灰十二斤拌成一料,四料便可做成一擔
藍靛,形如淤土,故稱“土靛”。在“州志”中記載民間制靛的簡單過程,足以說明藍草的種植和
藍印花布的生產在當時物產中的重要地位。
李時珍在《
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南人掘地作坑,以藍浸水一宿,入石灰攪至千下,澄去水,則青黑色。亦可乾收,用染青碧。”,他取“
藍水”為人治病,認為“藍水、染布水,皆取藍及石灰能殺蟲解毒之義。”。現代的藥理研究表明,
路邊青含
黃酮類;
蓼藍全草含靛甙、
黃色素及
鞣質;
菘藍葉含
色氨酸、
靛紅烷B、葡萄糖
蕓薹素及
靛藍等;草
大青及
馬藍葉均含靛藍。都有主治清熱解毒,
涼血利咽的功能。特別是用蓼藍(Polygonumtinctorium Ait.)製成的“
板藍根”中成藥,已為人們所熟悉和普遍使用。
在台灣早期的藍草種植大都是以山藍為主,山藍又叫做大菁,曾經也是早期銷往大陸的台灣產品。主要採集地區分布在北部的
陽明山、坪林和
貓空、三峽一帶山區,中部地區是在
苗栗、
日月潭、
埔里、
溪頭、
阿里山、
奮起湖等山區,尚可發現其蹤跡。在清末民初之際,因為茶產業的興起,加上化學
合成染料的進口,導致山藍的產業迅速萎縮,以致於消失。也因為經濟價值的消失,大菁被
野放至以上區域,台灣各地所推廣的藍染活動,就是以這些被野放的大菁作為主力的。
藍的染色使用,在國外也出現的很早,如印度在西元一世紀時,在一份航海的紀錄檔案中,就出現有利用
海上運輸藍靛的紀錄了。在南美安地斯山紀元前3-4世紀間的
印加人的遺蹟中,出土有染上藍之棉布。紀元前2000年左右埃及的debe所出土的木乃伊之
裹屍布里,就檢驗出含有藍之色素。早期的埃及稱藍為「indicum」,也存在於紀元200年左右
敘利亞地區所發現的盾牌上,被當成塗料。歐洲的商人早在13世紀時,就已經引進歐洲各國,在當時的英國還曾經把藍靛當成是「惡魔的藥」,立法限制使用。15世紀後,
藍靛也被當成是繪畫的顏料之一。藍靛就是靛花,靛花就是
國畫顏料中的花青。藍素溶在水中時,是呈現綠色的狀態;當出水與空氣中的氧接觸後,才改變色相為藍色。而靛花則是靛水經過攪拌起泡後,讓泡沫上的藍素充分地接觸到空氣的氧才由綠轉成藍的色相。將變藍的泡沫集中,乾燥後,就是一般國畫顏料的花青。藍
所染出的色相,按照
宋應星的說法有翠藍色、天藍、
月白、草白等四色。這四色直接是以藍靛的深淺控制,所染出的色相,並不混合其他的染材進行重複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