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列子·湯問》中記載的一位工匠)

偃師(《列子·湯問》中記載的一位工匠)

職業名,是《列子·湯問》中記載的一位工匠,善於製造能歌善舞的人偶。

基本介紹

  • 本名:偃師
  • 別稱:偃師
  • 所處時代:戰國
  • 出生地:戰國
  • 主要成就:製造能歌善舞的人偶
原文,注釋,譯文,背景,作者簡介,

原文

列子·湯問》。周穆王西巡狩,越崑崙,不至弇山①。反還,未及中國,道有獻工人名偃師②。穆王薦之,問曰:“若有何能?”偃師曰:“臣唯命所試。然臣已有所造,願王先觀之。”穆王曰:“日以俱來,吾與若俱觀之。”翌日偃師謁見王。王薦之,曰:“若與偕來者何人邪?”對曰:“臣之所造能倡③者。”穆王驚視之,趨步俯仰,信人④也。巧夫!領⑤其顱,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王以為實人也,與盛姬⑥內御並觀之。技將終,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誅偃師。偃師大懾,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會革、木、膠、漆、白、黑、丹、青⑦之所為。王諦料之⑧,內則肝膽、心肺、脾腎、腸胃,外則筋骨、支節、皮毛、齒髮,皆假物也,而無不畢具者。合會復如初見。王試廢其心,則口不能言;廢其肝,則目不能視;廢其腎,則足不能步。穆王始悅而嘆曰:“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詔貳車⑨載之以歸。
夫班輸之雲梯⑩,墨翟之飛鳶,自謂能之極也。弟子東門賈、禽滑釐聞偃師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終身不敢語藝,而時執規矩

注釋

①不至弇山:弇山,即崦嵫山,在今甘肅天水西境。古代常用來指日沒的地方。此句的“不”字當為衍文。
②獻工:奉獻技藝。偃師:應屬於是長居古崑崙山脈的一支以巫覡為主要組成的部落。他獻上的人偶實際上是機關術和巫術結合的產物。
③倡:倡優,古代以樂舞戲謔為業的藝人。這裡指歌舞戲謔,作動詞。
④信人:真人。
⑤領:通“撳”(qìn),向下按。
盛姬周穆王的寵姬。
傅會:同“附會”,湊合。白、黑、丹、青:皆為可做顏料的礦物,如白堊、黑炭、丹砂和青雘(huò)。⑧諦:注意,仔細。料:計點,檢視。
⑨貳車:副車。古代帝王外出時的從車。
⑩班輸:即魯班,姓公輸名般。春秋時魯國人。中國古代著名的建築工匠。

譯文

周穆王去西方巡視,越過崑崙,登上弇山。在返回途中,還沒到達國界,路上碰上一個自願奉獻技藝的工匠名叫偃師。穆王召見了他,問道:“你有什麼本領?”偃師回答:“只要是大王的命令,我都願意嘗試。但我已經製造了一件東西,希望大王先觀看一下。”穆王說:“明天你把它帶來,我和你一同看。”第二天,偃師晉見周穆王。穆王召見他,問道:“跟你同來的是什麼人呀?”偃師回答:“是我製造的歌舞藝人。”穆王驚奇地看去,只見那歌舞藝人疾走緩行,俯仰自如,完全像個真人。巧妙啊!它抑低頭就歌唱,歌聲合乎旋律;它抬起兩手就舞蹈,舞步符合節拍。其動作千變萬化,隨心所欲。穆王以為他是個真的人,便叫來自己寵愛的盛姬和妃嬪們一道觀看它的表演。快要演完的時候,歌舞藝人眨著眼睛去挑逗穆王身邊的妃嬪。穆王大怒,要立刻殺死偃師。偃師嚇得半死,立刻把歌舞藝人拆散,展示給穆王看,原來整個兒都是用皮革、木頭、樹脂、漆和白堊、黑炭、丹砂、青雘之類的顏料湊合而成的。穆王又仔細地檢視,只見它裡面有著肝膽、心肺、脾腎、腸胃;外部則是筋骨、肢節、皮毛、齒髮,雖然都是假物,但沒有一樣不具備的。把這些東西重新湊攏以後,歌舞藝人又恢復原狀。穆王試著拿掉它的心臟,嘴巴就不能說話;拿掉肝臟,眼睛就不能觀看;拿掉腎臟,雙腳就不能行走。穆王這才高興地嘆道:“人的技藝竟能與天地自然有同樣的功效嗎!”他下令隨從的馬車載上這個歌舞藝人一同回國。
魯班造的雲梯墨翟做的木鳶,他們都自認為是技能的最高水平了。他們的學生東門賈和禽滑釐聽說了偃師的技藝,就分別告訴自己的老師。於是,這兩位老師傅便終身不敢再談論技藝,而只有時刻老老實實地守著他們做木工用的圓規和直尺勤學苦練。

背景

“偃師獻技”是列子在戰國時科學發展的基礎上所獨創的科學幻想寓言,寓言中這個人工材料組裝的歌舞演員倡者,不僅外貌完全像一個真人,能歌善舞,而且還有思想感情,甚至有了情慾,以假亂真,比現在已經造出的機器人還要高出一籌。寓言中的幻想利用了戰國當時的科學技術成果,以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為基礎當做出發點。其深層寓意是對當時墨家代表人物崇尚技巧的議論。
《周禮》的《冬官》部分,漢初已佚,後補入《考工記》,用以代替《周禮·冬官》。《考工記》是一部切實而具體的講述生產技藝的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的一部記述官府手工業生產工藝和質量規格的書籍。據後人考證,《考工記》成書約在春秋末戰國初,是春秋末戰國初一部有關手工業製造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彙編,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手工業製造的科學技術水平。
《考工記》所記述的攻木之工有七種,攻皮之工有五種,刮摩之工有五種,摶埴之工有兩種,還有設色之工、攻金之工等六大類30個不同工種。手工業工匠在生產實踐中發展了數學、力學和聲學等方面的知識,並且把這種知識具體地套用於手工業製造。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殉葬用的“俑”,據《禮記·檀弓》,孔子“謂為俑者不仁”。鄭玄註:“俑,偶人也,有面目機發,有似於生人。”皇侃疏:“機械發動踴躍,故謂之俑也。”孔穎達正義:“刻木為人,而自發動,與生人無異,但無性靈知識。”又《孟子·梁惠王》:“仲尼日: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焦循《孟子正義》:《廣雅》引(張揖)《埤蒼》云:“俑,木人,送葬設關而能跳踴,故名之。”“為其像人者,謂為其像人之轉動跳踴也。”可見木“俑”就是由簡單機械發動能夠自己轉動跳躍的木人。
春秋末戰國初,公輸般已能削竹木為鵲,墨子已能造木鳶“飛之三日而不集”(《墨子》、《韓非子》、《淮南子·齊俗訓》)據漢代人記載,先秦已有一種自動木人,能駕馭木車木馬走得很遠。公輸般造木人,御木車馬,載母其上,一驅不還(《論衡·儒增》)。
“偃師造倡”、“薛譚學謳”、“扁鵲換心”等寓言與先秦時《周禮·冬官》、《考工記》等周代司空掌管的當時工部的手工業製造的科學技術水平息息相關,列子正是在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現實基礎上充分展開奇特的想像而創作出來的。
中國機器人最早的記載,恐怕就是黃帝與蚩尤的那場史前大戰,為對付蚩尤布下的霧陣而發明的指南車,車無論怎樣前進、後退、轉彎,木人的手一直牢牢地指向南方。後世對指南車的真偽一直有爭議,但東漢張衡,魏馬鈞,南朝劉宋劉格,南齊祖沖之都曾複製或者得過指南車。
秦漢之際,出現了能演奏各種樂器的銅人。據西漢劉歆撰《西京雜記》:漢高祖入鹹陽宮,見宮中有“銅人十二枚,座皆高三尺,列在一筵上,琴築笙竽,各有所執,皆點綴花繰,儼若生人。筵下有二銅管,上口高數尺,出筵後,其一管空,一管內有繩,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一人紐繩,則眾樂皆作,與真樂不異焉”。這12枚銅人,在繩索拽動空氣鼓吹之下,能演奏出與真樂一樣的各種聲音,可見其構造已經比較複雜。又據《漢書·陳平傳》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自昔傳雲”漢高祖困於平城,陳平“即造木偶人,運機關舞於陴間”,乃傀儡子之始。
《三國志·魏書·方技傳》裴注引傅玄記“天下之名巧”扶風馬鈞“三異”,其三為:“設為女樂舞象,至使木人擊鼓吹簫;作山嶽,使木人跳丸擲劍,緣檀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暑,春磨鬥雞,變巧百出……馬之巧,雖公輸般、墨翟、王爾,近漢世張平子,不能過也。”①
古代機器人有一部分也用於殺傷敵人,如明代焦周著的《焦氏說槽》中記述:“近有發陸遜墓者,叢箭射出。又聞某墓,木人運劍殺人。”此外,在《史記》、《山海經》及趙無聲的《快史拾遺》等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中國古代機器人的程式桉古籍記載大致可分為固定程式的和可變程式的機器人。
稍後,還有一些佛經提到“機關木人”,如西晉月支沙門法護譯《生經》卷三《佛說國王五人經》第二,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盤經·如來性品》第四之二,東晉譯本《華嚴經·菩薩明難品》第六,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解了諸法釋論》第十二等等。初期的佛教傳揚不易,所以常依附於黃老道教而行。兩晉時期為格義佛學盛行之際,在當時的先秦古籍中,必定已經有了類似機器人的說法,才會在翻譯佛經時出現這個術語,否則人們是難以理解的。
偃師獻技》正是在先秦時期科學技術發展的現實基礎上充分展開奇特的想像而創作出來的。

作者簡介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是戰國前期的道家人物,是老子和莊子之間承前啟後的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人,大約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列子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篇,共成《列子》一書,其餘篇章已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憂天》等。後被道教尊奉為“沖虛真人”。
列子列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