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鳶
- 別名:風箏
- 拼音:mù yuān
- 注音:ㄇㄨˋ ㄧㄨㄢ
- 釋義:傳說古代木製的形狀像鳶的飛行器
風箏簡介,起源,歷史,簡要做法,形狀:,工具材料,方形特點,做法:,技藝概況,吉祥寓意,求福:,長壽:,喜慶:,吉祥:,風箏產地,操作原理,好處,傳說,樹葉說,帳篷說,飛鳥說,李鄴說,小說人物,
風箏簡介
風箏: 拼音 fēng zheng
風箏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的。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當今,中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起源
風箏真正的考起源,現在已無法證。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代勞動人民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製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或「木鳶」)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紀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鴻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最初風箏常被利用為軍事工具,用於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的手段。就如春秋時期,魯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美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為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格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
歷史
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後,始傳到世界各地。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 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漢代——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把放風箏作為鍛鍊身體的功能,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藥,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據時代——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
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簡要做法
形狀:
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 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緻,動物、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近來有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今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於上。中國、馬來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忍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多人來放。
工具材料
做風箏的工具:
漿糊、 紙刀
做風箏的材料:
竹篾、紗紙條、馬拉紙
方形特點
(1)這種四方形的風箏,現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風箏的骨架,單單用兩支組成非常簡單。
(3)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 多東西。
做法:
1. 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 刀將竹篾破開,約三份之一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吋,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最適合作風箏之用。
2. 到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著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紮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後慢慢屈曲,直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
3. 最後一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
4. 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有一個重量今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一方。
5. 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扎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技藝概況
中國風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高超的技藝,這點早已為世人所公認。但要認真研究起來,記述中國風箏的詳細資訊卻不多,而專述中國風箏具體技藝的資料就更少。中國傳說曹雪芹所著的“南鷂北鳶考工志”是一個記述中國風箏技藝的專著,但至今不只還見不到此書的全文,就連此說是否屬實,曹氏是否確有廢藝齋集稿這套著作,也還缺少足夠的旁證材料,學術界還在爭論之中,沒有結論。從主觀願望上講,我們很希望曹氏或其他先人能為後代留下一本有關中國風箏技藝的寶貴資料,供今人繼承和發展。但希望不能代替事實,我們只能等待著這方面新的發現。除此之外,就是一些流傳的譜式了。如傳說宋徽宗的“宣和風箏譜”是較早的一本,但至今乃未見到。其他就是各風箏世家或風箏玩家個人收集的譜式了,今天還能找到一些。中國雖然這些譜式各有局限,但必竟是可貴的資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0年代金鐵庵著的“風箏譜”一書較有價值,不足之處是沒有圖,這也許是由於當時印刷出版條件和資金的限制有圖而未印出來。中國除“譜”外還有一種可貴的實物資料——“條”,即製作某種風箏骨架所用的標準竹條,這一般都是在大批生產風箏的世家中代代相傳的,如北京“風箏哈”家就有一捆流傳幾代的“條”。這就補充了“譜”上只有畫面,沒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沒有具體竹條尺寸和粗細變化的不足,使風箏技藝的流傳更加完整。在文字、圖畫和實物之外,中國民間工藝的技藝傳授主要靠“口傳心授”,這就是在民間藝人中使用的“訣”。這是為了好教好記和保密所用的“歌訣”或“切口”。由於藝人的文化水平所限,這些歌訣或切口往往有音無字、或有字無形,在流傳中丟失、修改、訛誤很多。中國對風箏技藝的討論主要是以上述流傳下來的有限的文化遺產做為歷史背景的參考,以現存的傳統中國風箏為根據,用科學的工藝技術和飛行力學原理進行分析,希望它能為今後中國風箏技藝的推廣和發展提供一點參考。由於本人的水平有限,不當之處還望各位專家學者,前輩同好,有識之士和青少年朋友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批評指正。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只有四個字:扎、糊、繪、放。簡稱“四藝”。簡單地理解這“四藝”即扎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但實際上這四字的內涵要廣泛得多,幾乎包含了全部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內容。如“扎”包括:選、劈、彎、削、接。“糊”包括:選、裁、糊、邊、校。“繪”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風、線、放、調、收。而這“四藝”的綜合活用就要達到風箏的設計與創新的水平。
吉祥寓意
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從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民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我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
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受其薰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託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國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
求福:
人們對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與“遍福”、“遍富”諧音,儘管它形象欠美,但經過充分美化,把它作為象徵“福”的吉祥圖案。以蝙蝠為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在整個硬膀上,可以畫滿經過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五福獻壽”等,周代《洪範》篇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壽。其他的求福吉祥圖案還有“魚”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製的搔杖,專搔手夠不到的地方,因能盡如人意而得名)。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連年有魚”,“喜慶有餘”,“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長壽:
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圖案很多:有萬古長青的松柏,有據說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及色彩繽紛的綬帶鳥,有據說食之可以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有三百多種字形,變化極為豐富。源於佛教的“萬”字紋樣,寓“多至上萬”之意。在沙燕風箏中,腰部的圖案就多為迴轉“萬”字紋樣。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祥雲鶴壽”,“八仙賀壽”等。
喜慶:
表達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事的“徵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喜喜”風箏碰等,與此有關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有:“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餘”,“福祿壽喜”,“雙喜福祥”。喜慶圖案頗具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圖案,如“百鳥朝鳳”。寓間美滿婚姻、夫婦和諧有鴛鴦圖案風箏等。
吉祥:
風箏產地
開封、北京、天津、濰坊、南通、陽江並稱中國六大傳統風箏產地。
濰坊市被各國推崇為“世界風箏之都” 。
開封風箏歷史久遠,種類繁多,扎工精細。開封風箏大體可分為6類: 硬翅類風箏:如大腳燕、蟬、等;軟翅類風箏:如鷹、蝴蝶等; 串類風箏:如串雁、巨龍等; 桶形類風箏(或稱立體風箏):如龍亭、火箭; 板子類風箏:如七星、八卦等。其中以龍亭風箏和巨龍風箏最有名氣。“巨龍飛騰”大型風箏長200餘米,頭部重20千克,騰空後,氣勢恢宏,動人心魄。 此外還有無骨架類風箏。近年開封又開發出精美的微型風箏,嬌小精美,可放於掌上,令人愛不釋手,可收藏,還可放飛。開封風箏已成為中外風箏愛好者收藏欣賞的佳品。
開封風箏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在開封民間延續著一個風俗,清明節這天把風箏放得高而遠,然後有意將風箏線割斷,讓風箏隨風飄去,意思是把一年來積下的“鬱悶之氣”徹底放了出去,可在一年中不生病。而且風箏寄託著希望,如在燕子風箏上畫了魚,隱含著年年有餘的意思,如在風箏上畫了蝙蝠、桃子、松樹、仙鶴,意思是有福、有壽,松鶴延年。
開封人把放風箏視為一種投身於大自然的娛樂健身活動,四月春風放風箏,是開封市民家家戶戶喜愛的活動。這項活動也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老少皆宜,通過在田野郊外放風箏吸收了新鮮空氣,鍛鍊了身體,陶冶了情操,增強了體質,使得我們身體更健康,心情更愉悅。
操作原理
眾所周知,風箏上天有兩個必要的條件:(1)風箏要在有風的天氣下,風箏才能放飛;(2)風箏都得有提線的牽引,“斷線的風箏”在短暫的飄遠之後必定會掉下來。
揚力作用
揚力的產生:風箏在空中受風,空氣會分成上下流層。通過風箏下層的空氣受風箏面的阻塞,空氣的流速減低,氣壓升高;上層的空氣流通舒暢,流速增強,致使氣壓減低;揚力即是由這種氣壓之差而產生的,這正是風箏能夠上升的原因。
以上可知,揚力的產生有2個要素:(1)風力;(2)牽引力;這就解釋了開頭提出的問題。在風力、牽引力和由此產生的揚力三個力的作用下,風箏在空中基本上是達到受力平衡的。
風箏在空中的受力圖風箏在空中的受力:風力的方向基本上是水平方向,而風箏受風的角度和上揚力的大小,可以由提線方便地控制。幾次練習後放風箏者會很快掌握控制風箏的技巧:放風箏的時候,一般是一抽一放。
抽的時候,因為風箏提線一般放在風箏面靠上的位置,加大牽引力可以控制風箏角度變小,上揚力增加,風箏穩步上升;放的時候,即平衡的風箏牽引力變小,在風力和揚力的合力作用下,風箏會飛高飛遠,但是必須很快又抽,以再次保持風箏的角度穩定。
風力正盛的時候可以多放線,當風力稍有下降,就收一些線。
好處
春天放風箏,對人的身體健康是非常有益處的。傳統中醫認為,放風箏者沐浴和煦的陽光和春風,有“疏泄內熱,增強體質之益。”史書《續博物志》也有“放風箏,張口仰視,可以泄熱”之說。現代保健醫學的研究也表明,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放風箏,可以舒展筋骨,讓身體隨著放飛的風箏而不停地移動,從而活動四肢百骸;同時,由於盡情呼吸著新鮮空氣,吐故納新,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狀態,從而獲得消除冬日氣血積鬱、祛病健身之功效;此外,放風箏時,雙眼面對藍天,飛行的風箏千姿百態,可以消除眼肌疲勞,調節和改善視力,預防近視和弱視。
放風箏也是一項健腦運動,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僅僅處理好放風箏和風向風速的關係,就得讓放飛者動一番腦筋:風箏飛起來的必要條件是地面有風,但風速過大也不好放飛,因為這時空氣水平方向力量過大,風箏不易“抬”上來,也很難控制;放風箏最怕的是風向不定,因為此時風箏最容易“栽”下來。古人認為放風箏的較高境界是:放時相牽,一線相連,未放之時,如馬臥槽,放飛後如同進了賽馬場,要精神抖擻,把線看作韁繩緊拉,如同馴馬一般,然後望天入靜,隨飄移而前後奔走。
放風箏能使人情緒開朗、心境愉悅。放飛時,大腦高度集中,無疑會消除人的內心雜念;放飛者極目藍天,其心胸也會感到開闊;此外,春季草長鶯飛,觸目皆景,放飛風箏,如同一次人與自然的美好對話。
[編輯本段]選購指南
1、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購。老年人不要玩較大的風箏和運動風箏。這些風箏在起飛和控制時都需要較大的運動,而且有時需要瞬間的爆發力,這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初學者儘量買簡單的玻璃鋼骨架的三角風箏,易飛、不容易損傷,即經濟又實惠。等到經驗有成時再玩高檔風箏又何防呢!
2、看平衡。體積、重量、彈性必須左右對稱平衡。對於傳統風箏來說,一個風箏的結構面積左右完全對稱,不一定就表示平衡,因兩側面料的使用量及骨架左右重量粗細不同、彈性不同,兩端也會失去力的平衡。骨架(竹條)粗或彈性小的一邊受風的阻力較大,竹條細彈性大的一邊,受風的阻力則較小,於風箏升空後達不到平衡穩定的效果,風箏會向阻力小的一邊傾倒。竹條的彈性可用兩手將竹條向內側加壓,使其成弧狀,試驗左右兩端的彈性是否一致,如感覺力量不一致時,代表次風箏放飛時可能會打轉。對於現代風箏來說,風箏展開放平,用角線提起,看兩邊是否平衡,不平說明風箏有問題。
3、看角線。角線通常都采雙線,長度以風箏面長度二倍長最為適宜。角度是將上線與風箏面的角度成90度為適宜。
4、看面料。A、真絲面料:為白色半透明狀,手感柔軟、細膩,是製作高檔工藝風箏的首選。有些真絲風箏摸上去手感發澀,一抖嘩嘩響,這是經過處理的真絲,容易老化,易碎。B、仿真絲面料:為白色基本不透明,手感發澀,是製作一般傳統風箏的常用材料。C、無紡布面料:一般為白色不透明,手感厚,柔軟。是製作一般傳統風箏的常用材料,盤鷹風箏也常用此材料。D、尼龍及塑膠面料:這些材料是製作運動風箏、軟體風箏、立體風箏、現代三角風箏的常用材料。好的面料重量輕、強度大,柔軟、細膩。
5、看骨架。傳統風箏多為竹條製成的骨架,看一下做工是否細緻,有無毛刺,厚度、寬窄是否均勻。竹條以貴竹製成的為好。現代風箏以玻璃鋼骨架居多,炭素骨架為上品,是製作高檔運動風箏的材料。在選購風箏時仔細看看有無斷、裂處或粘接處。
6、試。把風箏(小型常見的)平舉,風箏的頭略微上抬,輕輕平推出去,滑行的距離長、不扎頭的為好。
傳說
關於風箏的起源,大體有四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四是李鄴說。
但就風箏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則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製作很簡單,繫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說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捲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繫繩。恰巧這繫繩很長,斗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後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後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於中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台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麵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帳篷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於生產。後來又有了帆船。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藉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 仿照帆的原理,紮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於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颳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象製造出來的,之後逐步演變成了一種遊樂活動。
飛鳥說
從目前的歷史記載和發現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誌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模仿飛鳥而製造並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製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 風箏起源於中國,著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據中國的史料《韓非子 外儲說》載: 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李鄴說
小說人物
《極樂幽冥志》中均有涉及。為人有剪不斷的寂寞,正如紙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