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江蘇省南通市地方傳統印染技藝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以手紡、手織、手染的方法製作被面、包袱、頭巾等生活用品,通過挑選坯布、脫脂、裱紙等流程來製作花布。

2006年5月20日,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Ⅷ-24。2018年5月24日,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江蘇省南通市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遺產編號:Ⅷ-24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國際影響,重要活動,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民間利用藍草色素染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戰國後期的思想家荀子,目睹綠色“藍草”的色素轉化過程及染出由黃變綠、由綠變藍、再變青的過程,發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的感嘆,成為形容後人超過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成品成品
藍靛發展成為藍染技藝,截至2018年已逾千年。北魏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種藍》專門記述了從藍草中撮藍澱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許束,作麥稈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內汁於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澱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瓮中,藍澱成矣。”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藍澱工藝操作記載。
南通自古以來民風淳樸,濱江臨海,溫暖濕潤,特別適宜棉花生長,棉花種植在當地農村十分普遍,再加上當地的民間紡織技術又十分發達,尤其是元代黃道婆學得黎族的紡織技術後返回故鄉江蘇松江,引進黎族紡織工具並加以改進,促進了松江及南通地區棉紡業的發展。
宋、元以後,家家都有木製的紡車和織機,家家可聞布機聲,戶戶都有織布娘,南通地區成了紡織之鄉。棉布在民間已相當普及。
隨著棉紡手工業的發展,藍草大量種植,染坊相繼增加。南通溫暖濕潤,特別適宜"藍草"的生長。藍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藍草為主要原料,藍草依其科屬的特性與生長環境,主要分為四種,即蓼藍、山藍、木藍、菘藍。江蘇以盛產蓼藍聞名。在明清時期,南通的染織藍印花布的作坊已發展成有規模的街市,據明代《南通縣誌》記載,在"染織局"登記在冊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
人們對日常生活用品要求不斷提高,原來簡單、粗糙的圖形已不能滿足民眾的審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間藝人大膽吸收剪紙、刺繡、木雕等傳統藝術圖案,不斷地豐富染織藍印花布的紋樣。與此同時,隨著油制傘業的發展,用桐油紙來刻花版,省工省時效果好,上油後花版耐水、耐刮性強,使用壽命長,其花紋表現更豐富,使其工藝更趨於成熟。民間藍印花布的廣泛套用,促進“印花擔”隊伍的迅速發展,“印花擔”也叫“花擔匠”,他們只印花、括漿,不染色,為農家提供各種形式的花版。這種“印花擔”在江南也稱"禿印作",他們走街串巷,走鄉串村,擔子一頭裝的黃豆及石灰粉,另一頭裝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憑客戶挑選花型加工,他們不間斷地更換花型,以求得生意興隆。
成品成品
清末,在南通地區“印花擔”隊伍還保持著近百人。農家把刮好漿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製作靛藍染色。由於藍印花布需求的不斷增長,藍草種植的普及亦推動制靛業的發展。
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紡自織的便利工藝,使江海地區染織業迅速發展,並逐漸成為全國知名的特產地。藍印花布的工藝由江南傳到江北,由蘇州及南通傳遍了江蘇各地區,形成了以江蘇為中心的主要產地,產品除供應本地外,還暢銷各地。印花的技藝由此流傳和影響到全國。

工藝特徵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全憑人工手紡、手織、手染而成。其圖案全憑手工鏤刻,每幅刻好的紙版都似剪紙藝術,具有淳樸、粗獷、明快的風格,其藝術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誇張,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
藍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的圖案。藍底白花,只需一塊花版,構成的花紋互不連線。白底藍花一般採用兩塊花版套印,印第一塊花版稱“頭版”,待稍乾後,再印第二塊花版,稱“蓋版”,即把第一塊花版的連線部分遮蓋起來,使紋樣連線自然。白底藍花的手法刻制難度較大,一般出自民間藝人高手。這種藍白底相交的傳統工藝有著繁雜的製作工藝流程。藍印花布,深沉的藍與純靜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古象的文樣。質樸素雅、含蓄優美之中,飽含著濃郁的鄉俗民情。
成品成品
南通的藍印花布普遍採用框架式結構與中心紋樣相結合的組合形式,圖案紋樣大多是寓意的,蘊涵著深層的內容,花鳥魚蟲的形象是某種含義的載體,有不少利用了諧音和隱喻。這些圖案紋樣的變化反映了時代對人們審美趣味的影響,其中,有些寓意是很奇特的,比如以蝙蝠代表幸福,這種對應關係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五隻蝙蝠圍繞一個壽字叫五福捧壽。
藍印花布由於整個工藝都是由於手工來操作完成的,與機器印出的花布有很大的不同,沒有一塊成品是完全一樣的,特別是在染色過程中,灰料開裂會在成品上留下參差縱橫、絲絲縷縷的藍色裂紋,這在印染行業中被稱為冰裂紋。這是一種非人力可為的自然紋理,它使藍印花布顯得非常有個性,也格外有生氣。

工藝流程

民間藍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幾百年來的傳統工藝,其具體製作過程如下:
  • 1、挑選坯布
農家一般都挑選棉質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藍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純藍色為主。
  • 2、脫脂
將所選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劑的水中浸泡,溫度在50—60℃之間,然後再將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后取出曬乾待用。
  • 3、裱紙
刻花所用的紙版,一般用3—5層紙裱制而成。紙質為貴陽皮紙或桑皮紙2—3層,高麗紙1—2層,用麵粉自製漿糊刷裱,晾乾後刷一層熟桐油,待乾後壓平使用。
  • 4、畫樣、替版
先用羊毛自製刷帚(直徑為4—5cm),一頭包紮收緊,再用刷帚沾少許顏料粉把原樣替下或重新設計新樣稿。
  • 5、鏤刻花版
一般用二至三層油板紙(牛皮紙)訂合在一起,在牛皮紙上勾出大體的圖案,用自製刻刀以刀代筆,進行鏤刻,刻時刻刀需豎直,力求上下層花形一致。刻刀用鐵皮切割斜口後,用竹片夾緊包紮而成。刻刀分斜口單刀、雙刀、用鐵皮自製圓口刀(俗稱“銃子”)三種類型。單刀刻面為主,用雙刀所刻的線寬窄一致,銃子分大小數種,主要銃制花版所需的圓點。
鏤刻中有分刻面、刻線、刻點的手法,刻面主要採用斷刀的刀法,來表現大塊圖案,這也是藍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線要刻得流暢、通順,藍印花布圖案中的線又分陰線、陽紋。“刻點”一般用自製的工具舂子來舂,點一般在圖案中起裝飾作用。除了鏤刻以外還有替版,早期用過的版面通過塗色把圖案保留下來,再進行鏤刻,這樣可以反覆使用。
  • 6、上桐油
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後刷熟桐油加固,晾乾,經過2—3次正反面刷油,最後晾乾壓平,分類保存,需要用時就可直接印紡染漿。
  • 7、刮漿
刮漿前先將坯布灑水後卷布,潤濕是為了讓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漿。在民間藍花布防染漿料曾用過玉米粉、小麥粉、糯米粉等,經過幾代人的摸索和實踐,最終選用了粘性適中的黃豆粉,但單純的黃豆粉夏季容易變質,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後不僅上漿好刮,染好後也容易刮掉灰漿,故民間都沿用黃豆粉和石灰調製作防染漿,其比例為1:0.7,再加上水調成糊狀。有時根據花型要求也採用糯米粉和石灰作為防染漿。調漿時厚薄(粘稠)要適中,黃豆粉越細、漿調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進行刮漿。刮漿時用力要均勻。刮刀在江浙一帶一般用鐵煅而成,手柄為木製圓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漿時接版更為重要,花型複雜時對版要準確,排版要自如。然後刮有防染漿的坯布需要兩天的時間陰乾,待灰漿晾乾後,投入缸內染色。
  • 8、染色
把藍靛倒入小缸中,5斤藍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適量水攪拌,使藍靛水變黃,水面上起靛沫,民間俗稱"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染色前將竹籃放入缸中間,以防所染的布沉入缸底泛起缸腳,影響染色。然後把刮上漿的布鬆開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濕到漿料發軟後即可下缸染色。布下缸20分鐘後取出氧化、透風30分鐘,並不斷轉動布面使其氧化均勻,根據面料的不同和氣候變化可調整下缸和氧化的時間。
  • 9、刮灰
染好布匹通過晾曬後再進行刮灰,把染色以後的防染漿刮掉。出缸布曬乾後灰鹼偏重,要“吃”酸固色,清洗後,把布繃在支架上,用定製兩頭圓形的刮灰刀或家用菜刀傾斜45°用力適中颳去灰漿。
  • 9、清洗、晾曬
布經刮灰後需要2—3次清洗,把殘留在布面灰漿及浮色清洗乾淨後晾乾。因受到刮漿、染色、晾曬等工藝因素的影響,藍印花布的長度一般限定在12米以下,由染色師傅用長竹竿將濕布挑上7米高的晾曬架上,最後用踹布石將布滾壓平整。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藍印花布,深沉的藍與純靜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吉象的文樣。質樸素雅、含蓄優美之中,飽含著濃郁的鄉俗民情。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上流傳時間長,普及面廣,影響深遠,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傳承人物

吳元新,男,1960年12月出生。2007年6月,吳元新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南通市申報。項目名稱: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王振興,男,1939年5月出生。2012年12月,王振興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南通市申報。項目名稱: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保護措施

2013年1月16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在北京命名並頒牌。這是繼2011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命名後,又一項國家級非遺保護基地誕生,同時也意味著非遺保護實現了實踐創新與理論研究的兩輪並進。南通藍印花布藝術館(吳元新)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

社會影響

國際影響

2018年7月3日,中國美術學院2018中英“9+1時裳交響”時尚服裝創意設計創作營成員來到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來自英國南安普頓索倫特大學、愛丁堡大學等8所大學的學生們和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的同學一起體驗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感受中國非遺的魅力。

重要活動

2017年6月2日上午,由人民日報社政治文化部、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共同舉辦的“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座談會在北京召開,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吳元新在座談會中講述了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傳承。

文化軼事

  • 婚嫁期望
在南通當地在男女雙方選定吉日後,男方給女方帶去的迎親禮,如糕、糖、粽等,都要用藍印花布包好,在拖嫁妝時,把長約丈許的青藍布擰成繩子,將裝上車的箱櫃捆緊,這樣既可以保護好嫁妝,又能體現出男方的家庭實力,風光體面,“青”同“親”諧音,也象徵夫妻婚後親親愛愛、幸福一生。結婚當日,新婚床上,會有一床新的藍印花布“和合”被,民間流傳看這樣的傳說:洞房初夜,新人睡在藍印花布和合墊被上,身體上會留下青藍的花紋,這是一生相親相愛的象徵,因而這新婚用的藍印花被是不得清洗的,墊被圖案一般是和合二仙,被面紋樣是“麒麟送子”等情愛題材,期望早生貴子,和合一生。
  • 祭祀“梅、葛二仙”
過去南通的染坊都有祭祀“梅、葛二仙”的傳統,奉之為祖師爺。因為染坊的技術關鍵就是調配染料,染料配比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色牢度的穩定,民間使用的靛藍在染坊中被認為是最不好把握的,它的配比是要根據氣溫、濕度及時調整的,如果掌握不好染色時機,布料褪色會很嚴重。色牢度差是多重因素影響的結果,其中也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傳統匠人都相信祖師爺能夠排除不利因素,保佑染坊缸水調和生意興隆,所以在染坊中都要供奉染坊的祖師爺“梅、葛二仙”,開缸時都要祭拜,以求缸水調和。在每年九月初九,染坊都要辦酒菜,殺雞宰羊等來拜祭“梅、葛二仙”,場面十分熱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