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非王朝

薩非王朝

伊朗薩非王朝(阿拉伯語:سلسلهٔ صفويان,英語:Safavid dynasty;1501—1736年),又稱薩法維王朝沙法維王朝波斯第三帝國,是由波斯人建立統治伊朗的王朝。

1502年,伊斯瑪儀伊朗建立薩非王朝,伊斯瑪儀自立為伊朗王,建都大不里士,為了鞏固新的政權,薩非王朝宣布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並且開始了什葉派教義的宣傳活動。阿巴斯大帝時期王朝達到全盛。蘇萊曼一世時期(1666—1694 年),薩非王朝開始衰落。1747年納迪爾沙阿被刺殺後薩非王朝王室後裔又被立為伊朗沙阿,但是這個短時間統治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為桑德王朝提供一個合法的過渡藉口。1760年伊斯邁爾三世短暫的傀儡統治就結束了,卡里姆汗覺得他的力量已經足夠鞏固,他正式登基,結束了薩非王朝。

薩非王朝強盛時,疆域東起呼羅珊,西至幼發拉底河,北抵卡拉庫姆沙漠鹹海,南達波斯灣阿拉伯海,囊括伊朗全境,伊拉克大部,高加索部分地區,土庫曼斯坦阿富汗西部,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在阿巴斯一世時期,版圖甚至遠達庫爾德斯坦土耳其東部的迪亞巴克爾

薩非王朝將伊斯蘭教什葉派正式定為波斯國教,自薩珊王朝之後首次完全統一了伊朗的東部與西部各個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國的遺產,是伊朗從中世紀向現代時期過渡的中間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薩非王朝
  • 英文名稱:Safavid dynasty
  • 簡稱:薩非
  • 所屬洲:亞洲
  • 首都:大不里士、加茲溫、伊斯法罕 
  • 主要城市:設拉子、馬什哈德、克爾曼
  • 官方語言:波斯語
  •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
  • 國家領袖伊斯邁爾一世阿巴斯大帝蘇萊曼一世
  • 主要民族:波斯人、亞塞拜然人、庫德人
  • 主要宗教蘇菲派伊斯蘭教
  • 國土面積:2,850,000 平方公里
  • 開國君主:伊斯瑪儀一世
  • 末代君主:阿巴斯三世
  • 別稱:薩菲王朝、薩法維王朝、沙法維
歷史沿革,王朝起源,建國進程,擴張與內亂,極盛時期,帝國衰變,動盪滅亡,政治,國王,政府,地方,經濟,文化,藝術,建築,文學,宗教,外交,與奧斯曼,與莫臥兒,沙阿世系,

歷史沿革

王朝起源

薩非王朝起源於一個於14世紀在亞塞拜然非常昌盛的名為Safi的薩非教團,這個教團的創立者是薩非·丁(Safi Al-Din,1252年—1334年),這個教團就是以他命名的。
薩非王朝起源於今屬於伊朗阿爾達比勒,至當代為止在該城裡還保留有他的聖陵。由於蒙古人的西侵,在今伊朗西北和土耳其東部產生了一個政權真空,薩非所建立的教團的任務在於平息這些混亂。在15世紀裡,隨著帖木兒帝國的衰落這個教團得以乘機獲得政治與軍事力量。1447年教團的領袖將教團改變成一個試圖獲取波斯統治權的什葉派運動。

建國進程

15世紀奧斯曼帝國不斷擴張,占領了整個小亞細亞,通過迫害什葉派他們試圖穩定被占領地區。15世紀末奧斯曼帝國禁止什葉派。1501年對奧斯曼帝國不滿的亞塞拜然和東土耳其民兵(由於他們使用紅色的頭巾被稱為“紅頭”)與薩非教團聯合占領了大不里士,推翻了當地土克曼人的牡羊王朝遜尼派君主。
伊斯瑪儀一世伊斯瑪儀一世
當時的薩非教團主是一個15歲的少年伊斯邁爾一世。從父系來看他是薩非教團創始人薩非·丁的後代,而從母系來看他是牡羊王朝創始人的外孫子。為了穩定政局他自稱是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與穆罕默德的繼承人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的後代。為了進一步鞏固他的王權他自稱是薩珊王朝的後裔,稱自己為沙赫。
伊斯瑪儀一世自登基之日起就致力於武力統一伊朗和向外拓展疆土。1503年—1508年經廣泛戰爭幾乎征服整個波斯亞美尼亞伊拉克大部。1510年,伊斯邁爾一世與另一位中亞征服者,烏茲別克汗國昔班尼激戰於呼羅珊,獲勝(謀夫戰役,昔班尼於是役陣亡)。伊斯邁爾一世向西推進的行為終於導致他與奧斯曼帝國的衝突。1514年在查爾迪蘭戰役中,伊斯邁爾一世被奧斯曼帝國蘇丹塞利姆一世擊敗,他兩個妻子被塞利姆抓獲。對土耳其軍事力量的共同擔心使他向一些歐洲國家伸出橄欖枝(包括威尼斯西班牙匈牙利)。
伊斯瑪儀一世的對內政策主要是,宣布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並自任什葉派的領袖。他還是一位有學問、有教養的人,能夠寫詩。戰敗後伊斯梅爾很傷心,因為他的無敵的光環也隨之破滅,也沒有參與政府事務。

擴張與內亂

伊斯瑪儀一世死後,十歲的兒子塔赫瑪斯普一世即位。他於1538年兼併希爾凡汗國,又於1551年把舍基併入波斯。1544年,他幫助印度莫臥兒皇帝胡馬雍恢復帝位。塔赫瑪斯普一世因此得到坎大哈作為回報。約在1548年,塔赫瑪斯普一世把王朝的都城從大不里士遷至加茲溫
塔赫瑪斯普一世在位時期,波斯連續不斷地與奧斯曼帝國烏茲別克汗國(後改名布哈拉汗國)互相攻戰。在初期的奧斯曼—薩非戰爭 (1532年—1555年)中,奧斯曼帝國最終取得了當代相當於伊拉克的那片土地,塔赫瑪斯普一世只好在1530年代與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締結哈布斯堡—波斯同盟,共同在軍事上對抗奧斯曼帝國。1553年,塔赫瑪斯普一世抵禦了奧斯曼帝國蘇丹蘇里曼一世的進攻。1555年,塔赫瑪斯普一世與奧斯曼帝國締結了和約。1565年,塔赫瑪斯普一世取消關稅。1576年死於加茲溫。塔赫瑪斯普一世死後,其子伊斯瑪儀二世在與奧斯曼帝國蘇丹穆拉德三世的戰爭中失敗(1578年),失去了外高加索地區。
薩法維王朝薩法維王朝
伊斯瑪儀二世逝世後,奇茲爾巴什(什葉派土庫曼武裝)軍隊派系推舉他的弟弟科達班達為下任沙阿。波斯的宮廷不和讓外國勢力有機可乘。烏茲別克人一度入侵伊朗東北部,其後被馬什哈德總督擊退。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是科達班達統治時期最重要的事件。奧斯曼帝國蘇丹穆拉德三世在1578年對波斯薩非王朝發動戰爭,戰事一直延至1590年。維齊爾拉拉·穆斯塔法帕夏(Lala Mustafa Pasha)率先入侵喬治亞和希爾凡,另一支由奧斯曼帕夏(Osman Pasha)和費爾哈德帕夏(Ferhad Pasha)率領的軍隊在1585年攻陷了大不里士。科達班達派遣長子哈姆扎·米爾扎迎戰,但他在作戰期間遇害身亡,大不里士在此後20年一直受奧斯曼帝國管治。當烏茲別克人大舉入侵呼羅珊時,當地的烏茲別克基齊勒巴什派系領袖穆爾西德·古利汗認為推翻沙阿的時機已到,扶植科達班達的兒子阿拔斯·米爾扎,當時阿拔斯·米爾扎受到穆爾西德的保護。穆爾西德和阿拔斯趕往加茲溫,阿拔斯在1587年10月成為新任沙阿。科達班達並沒有作出反抗,同意遜位。

極盛時期

阿巴斯一世(又譯阿拔斯一世)在倖存了宮廷陰謀和暗殺後於1587年登基。他認識到他的軍隊已不適應新時代戰爭的需要,這時奧斯曼帝國多次擊敗波斯軍隊,占領了喬治亞亞美尼亞,而烏茲別克人則占領了東部的馬什哈德錫斯坦。首先他於1590年與奧斯曼帝國達成和平協定,將西北地區讓給奧斯曼帝國。然後他僱傭了一位英國將軍來重組他的軍隊,使它變為一支受薪的、訓練良好的、類似於歐洲正規軍的軍隊,他大批量引入了火藥。他首先向烏茲別克人開戰,於1598年重占赫拉特和馬什哈德。然後他開始對奧斯曼帝國回擊,到1622年他得以重占巴格達、伊拉克東部和高加索省份。1602年他將葡萄牙逐出巴林,在英國海軍的幫助下於1622年重占波斯灣中的荷姆茲。他擴大了與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之間的貿易關係。這樣一來阿巴斯對內也得以擺脫了對紅頭的依賴,加強了中央政府。
奧斯曼帝國與薩非帝國之間對伊拉克富饒的平原的爭奪戰持續了150年。伊斯邁爾一世於1509年占領巴格達,但是1534年蘇萊曼一世就攻占了巴格達,1623年薩非帝國再占巴格達,但是1638年穆拉德四世再次奪回。1639年雙方在席林堡(Qasr—e—Shirin)簽署了一個條約來確定波斯與土耳其之間的邊界。直到今伊朗西北與土耳其東南的邊界依然是當時確立的。這場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的拉鋸戰至當代反映在伊拉克的宗教分歧中。
阿巴斯大帝阿巴斯大帝
1609年到1610年薩非帝國與庫德人之間爆發了一場血腥的戰爭。這場戰爭的原因是伊朗西北烏米耶湖附近地區的一座城堡。當地的庫德人酋長試圖在奧斯曼帝國與薩非帝國之間保持獨立,他重建這座城堡被薩非帝國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姿態,因此威脅到了薩非帝國對其西北地區的統治。許多其他庫德人首領(包括馬哈巴德的酋長)也開始從波斯獨立。從1609年11月到1610年夏,薩非軍隊對這座城堡進行了長久和血腥的圍困戰後城堡失陷。阿巴斯下令對血洗整個省份並將許多庫德人部落遷往呼羅珊。直到當代在呼羅珊地區還有近170萬庫德人,他們是當時被迫遷居的庫德人的後裔。
由於阿巴斯特別怕人刺殺他,他對他自己家裡被懷疑的人非常殘忍,這些人不是被殺就是被弄瞎。他的一個兒子被因此處死,兩個被弄瞎。由於他的另兩個兒子在他生前都死了,他1629年1月19日逝世時沒有男的繼承人。從17世紀開始紅頭的勢力開始衰弱,過去的民兵逐漸演化為管理機構和官僚。一個新的商人階層逐漸強大起來,他們主要有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和印度民族組成。
阿拔斯一世漫長的統治時期薩非帝國達到了其頂點,它包括今伊朗、伊拉克、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以及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的部分。

帝國衰變

1629年阿巴斯一世病逝前,他立了身為孫兒的薩非為繼承人。薩非為人殘暴而內斂,於1629年1月28日即位,當時年僅十八歲。他無情地淘汰任何一個能威脅他權力的人,幾乎處決所有的薩非王室的王子,以及功績顯赫的朝臣和將軍。他甚少留意政事,又無文化或學術興趣,甚至有閱讀和書寫的困難。奧斯曼帝國的穆拉德四世看見薩非的昏庸無能,於1630年及1634年,入侵伊朗西部,並於1638年重奪巴格達(巴格達之圍)。1639年,奧斯曼帝國及薩非王朝簽署和約,雙方從始再沒有戰爭,而巴格達自始在奧斯曼帝國的版圖下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另外烏茲別克人及土庫曼人皆曾騷擾伊朗東面邊境,而印度莫臥兒帝國的沙賈汗更於1638年奪取坎大哈。在他統治時期,薩非王朝開始衰落。
在17世紀裡除了它的兩個傳統敵人,奧斯曼帝國烏茲別克人,波斯人還獲得了兩個新的強敵。俄羅斯莫斯科公國在16世紀裡擺脫了金帳汗國的統治,開始將其勢力伸向高加索山脈和中亞。在東邊,印度的莫臥兒帝國向阿富汗發展,占領了坎大哈赫拉特。在17世紀裡東西方之間的貿易道路也開始離開了波斯,使得貿易商業衰落。此外阿巴斯一世所建立的正規軍雖然在短期里獲得了軍事勝利,但是在長期里通過它所造成的繁重的稅收和對各省的控制削弱了國家的力量。17世紀下半頁薩非波斯與暹羅的阿瑜陀耶王國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和經濟接觸。
除阿巴斯二世和阿巴斯一世後的國王全部都非常弱。1666年阿巴斯二世之死標誌著薩非帝國結束的開始。雖然國庫空虛和外患這些後來的國王生活奢侈。這些國王施加重稅、打擊投資、促進了官員的腐敗。阿拔斯二世於1666年逝世,蘇萊曼一世於同年11月1日以薩非二世的名稱即位,因當時年幼,及在後宮長大,對外面的世界並不認識。又因蘇萊曼一世酗酒,身體健康不佳。即位首年,不單發生地震,更受哥薩克人侵襲裏海沿岸。宮廷內的占星學家認為登基典禮的時間不好,再一次以蘇萊曼一世為名稱於1667年3月20日加冕。蘇萊曼一世對政事沒有興趣,寧願留在後宮,政務落於首相及由後宮宦官組成的理事會手上。蘇萊曼一世在位期間,宦官的勢力日益增大,貪污成風,軍備鬆弛。蘇萊曼一世亦沒有趁薩非王朝的死敵奧斯曼帝國於1683年的維也納之戰被歐洲列強打敗而元氣大傷時,乘虛而入。薩非王朝亦不斷遭受烏茲別克族及卡爾梅克人的入侵。
蘇萊曼一世蘇萊曼一世

動盪滅亡

蘇萊曼一世於1694年逝世時,請宦官們在兩位兒子間選擇繼位人。他對宦官們說長子海珊會為國家帶來和平,而幼子阿拔斯則會為國家帶來繁盛,最後宦官們選擇了海珊為繼位人。海珊為人隨和,對政事不熱衷。他將政務交給他的姑婆(前沙阿薩非的女兒)。他從此酗酒,常居後宮,不理政事。即位初期,國家比較寧靜。其後,東面的阿富汗叛變對伊朗造成震撼。1709年,吉爾查伊族的領袖米爾維斯·霍塔克帶頭叛變脫離薩非王朝。1716年,阿卜達里族亦脫離薩非王朝,跟著攻打的吉爾查伊族,卻被米爾維斯·霍塔克的兒子馬哈茂德·霍塔克打敗了。
1722年,海珊因為阿富汗人馬哈茂德·霍塔克攻入伊斯法罕而退位,並承認馬哈茂德成為新的波斯沙阿。漢達基王朝正式入主伊朗。太美斯普王子希望繼位。他逃到大不里士建立了政權。得到了高加索地區遜尼派穆斯林和幾個基茲爾巴什部落的支持(包括納迪爾沙為首的阿夫沙爾部落)。太美斯普最終得到了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的承認。至1729年,太美斯普已經控制了波斯的大部分國土,更反擊到阿富汗境內。1732年,他被納迪爾沙廢黜,被放逐到呼羅珊
波斯的邊界多次受到劫掠:俾路支族部落於1698年劫掠克爾曼,阿富汗人於1717年劫掠呼羅珊,伊拉克不斷受到半島阿拉伯人的洗劫。海珊試圖強迫阿富汗人的遜尼派改為什葉派,結果一位普什圖人酋長造反,擊敗了波斯軍隊。1722年他的兒子入侵波斯東部,圍攻和占領了伊斯法罕,自稱為波斯沙赫。
最後阿夫沙爾王朝的納迪爾沙阿赫,本來是一個呼羅珊紅頭部落的突厥人戰士,但是上升為軍事領袖,得以將阿富汗人逐出。他成為波斯的軍事強人並開始向外擴張,他的軍隊一直攻到德里,但是他沒有鞏固他的波斯基地,結果使得他的軍隊力量耗竭。在塔赫馬斯普二世時期他已經成為了波斯的實際統治者,1736年他在年幼的阿巴斯三世死後自己登上了王位。1747年納迪爾沙赫被刺殺後薩非又被立為波斯沙赫,但是這個短時間的目的只不過是為了為贊德王朝提供一個合法的過渡藉口。1760年卡里姆汗正式登基,結束了薩非王朝。
薩非王朝

政治

國王

在薩非王朝,國王處於整個權力金字塔的頂點。他的權力建立在三個不同的基礎之上:首先是古老的波斯國王君權神授理論,認為國王擁有神授的神秘力量或權力或”國王的榮耀”。這一古老的、前伊斯蘭時代的理論因為”神在大地的影子”這一概念而重放光芒。人們被要求無條件服從國王。統治者是由神直接指定的這一觀念本身足以賦予他的統治以專制的特點,而這種專制因為另外兩個基礎而進一步加強了。其次是聲稱薩非家族的國王們是馬赫迪的代表。這一聲稱的基礎是薩非家族被說成是什葉派第七任伊瑪目穆薩·卡茲姆(Musaal—Kazim)的後裔。作為馬赫迪的代表,薩非家族的國王們比其他人更加接近絕對真理的源頭,因此反對國王構成了一種罪孽。這一理論不可避免地導致國王不謬的假設,國王成了隱遁伊瑪目的惟一代表。第三,作為薩非教團蘇菲們的導師,薩非家族的國王們能夠憑藉聖人與門徒之間的關係要求他們的蘇菲追隨者絕對服從。對一個基齊勒巴什或紅頭軍來說,質疑導師等同於”不信”,是一個可以處死的罪行。總之,作為神的助手、隱遁伊瑪目的代表和蘇菲們的導師,從理論上講,國王擁有至高無上的威權,在宗教和世俗領域皆如此。
阿巴斯一世阿巴斯一世

政府

國王之下設立一個最高會議。最高會議由國王來召集,由國王所指定的各遊牧部落的軍事貴族、官僚與烏里瑪代表組成。僅次於國王的官員稱為”大維齊爾”(grandvizier),作為國王的代理人,大維齊爾通常由波斯貴族來擔任,擁有巨大的權力並控制全國的事務。接下來是”埃米爾·烏穆拉”(amiral—umara),即軍隊總司令;再次是”薩德爾·蘇杜爾”(Sadral—Sudur),它是國王旨意的維護者,也是穆斯林的法律顧問。此外,還有主管財政的大臣和其他各部大臣。大臣會議僅有咨議的權力,最終決定權屬於國王。

地方

中央之下設行省,行省由國王委派的總督治理。總督由有才幹的軍事首領們擔任,多靠本省的土地收入供養自己和維持省政府,但必須將總收入按一定比例上繳國庫。在王朝前期,地方分權嚴重,各省總督把維持自己和省政府所剩的收入上繳國庫,中央集權加強以後,必須有一定比例的收入上繳國庫。總督必須供養自己的軍隊。軍隊的數目、質量和類型,取決於稅收的情況。總督掌握一省的軍政大權,也作為省政府的首席法官。不過,城市中的卡迪(伊斯蘭宗教法官)和謝赫·伊斯蘭由薩德爾任命。
中央和地方的緊張關係是理解薩非王朝政權結構和政治治理的關鍵。薩非國家最根本的問題在於其在結構上是一個突厥部落聯盟,因而極其不穩定。享有自主性、經濟利益和軍事野心的各個部落彼此涇渭分明且相互敵對,常常使國家在政治秩序上陷入混亂,它們都反對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在整個薩非王朝時期,最具影響的政治鬥爭常常是統治菁英內部的鬥爭而非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權力鬥爭。這種權力鬥爭、得失變化最明顯地體現於國家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的程度上,其關鍵是國王與基齊勒巴什部落的關係。

經濟

伊朗位於當時正在發展的歐洲、中亞和印度之間,這個橋樑位置為它的經濟帶來了發展。16世紀裡通向印度的絲綢之路再次復甦,這條路通過伊朗北部。阿拔斯一世還直接支持與歐洲的貿易。尤其英國和荷蘭非常喜歡伊朗的地毯、絲綢和紡織品。其它出口品有、羊毛、珍珠和在印度作為調味品的杏仁。主要進口品有硬幣、紡織品、香料、金屬、咖啡和糖。
在這段時間裡手工業如制瓦、陶瓷和紡織業得到迅速發展,袖珍畫、編書、裝飾和書法獲得巨大發展。16世紀裡編織地毯從一個遊牧民族和農民的副工業發展為一個完整的工業,包括設計和生產的專業化。大不里士是這個工業的中心。

文化

藝術

在薩非帝國的保護下文化得到發展。伊斯邁爾一世本人使用亞塞拜然語波斯語阿拉伯語寫詩,塔赫馬斯普一世是一位畫家,阿巴斯一世則認識到促進藝術對商業的好處——工藝品占波斯出口的很大部分。
薩非王朝時的細密畫薩非王朝時的細密畫
書法家和畫家裡扎·阿巴西(Reza Abbasi,1565年—1635年)使用傳統的形式和材料,但將新的素材引入波斯繪畫——半裸的婦女、青年、愛人。他的繪畫和書法對薩非時期的藝術家有深刻的影響,這些藝術家被統稱為“伊斯法罕學校”。17世紀與其它文化,尤其是歐洲文化的接觸為波斯藝術家帶來了新的靈感,他們接受了新的手法、透視和油畫。塔赫馬斯普一世時期為波斯傳統著作《列王紀》配上了精美的細密畫插畫(16世紀20年代),這些細密畫一直是繪畫和書法的典範。

建築

伊斯法罕是薩非帝國時期建築的典範。阿巴斯一世1598年遷都後在這裡建立了大量建築物:國王清真寺、王宮等等。

文學

由於詩歌沒有獲得薩非王朝的支持,在這段時間裡詩歌的發展停滯。卡扎爾體逐漸演化為一種華躁的格式,而其內容則受到了宗教的束縛。

宗教

伊斯邁爾一世本人是什葉派,他下令什葉派為國教,違反者要被處死刑。他強迫所有地方人民轉換他們的教派。遜尼派的神學者不是被殺就是逃亡。伊斯邁爾招募什葉派的宗教領袖,使用封地和錢財來收買他們的忠心,實際上是將他們轉化為宗教貴族和政府的延伸。雖然薩非帝國本來來自於蘇非主義,但是蘇非主義也被禁。這是1171年法蒂瑪王朝沒落後什葉派第一次在伊斯蘭國家裡獲得這樣的地位。在此後數世紀中,這個宗教分歧即成為了波斯內部的團結力量,也成為了遜尼派鄰國進攻的藉口。
波斯成為一個封建神權國家:國內沒有宗教與國家的區分,國王是神授的宗教與國家的領袖。幫助伊斯邁爾建立其王朝的“紅頭”首領們被立為省長。一開始國王對各省的統治是間接的,但是在16世紀裡這些紅頭鞏固了他們的力量,開始與國王爭權。這些紅頭是波斯的主要軍事力量,在國王軟弱的情況下他們就擴展他們的勢力,甚至直接在國王的宮廷里施展陰謀(比如謀殺伊斯邁爾二世)。
由於大不里士多次被奧斯曼軍隊占領,伊斯邁爾一世於1548年將首都遷往內地的加茲溫。後來阿拔斯一世將首都再次內遷至伊斯法罕,在古代波斯城市邊上建造了一座新城。從這個時候開始恢復過去波斯的特色。最後薩非帝國建立了一個古老波斯帝國的繼承民族王朝。

外交

與奧斯曼

1532年至1555年奧斯曼帝國蘇萊曼一世與薩非王朝塔赫瑪斯普一世之間爆發了戰爭。兩國之間的領域紛爭引發了這次戰爭,特別是原屬奧斯曼帝國的比特利斯貝伊(總督)決定要尋求波斯的保護。另外,薩非王朝塔赫瑪斯普一世麾下的巴格達總督、蘇萊曼一世的支持者遭到刺殺。在外交上,薩非王朝已與哈布斯堡君主國商討建立哈布斯堡—波斯同盟,以夾擊奧斯曼帝國。1553年,蘇萊曼一世第三次出征薩非王朝,並遭逢首次失利,但依然能收復埃爾祖魯姆。1555年的《阿馬西亞和約》確立了奧斯曼帝國所得的領土。蘇萊曼一世須交還大不里士,但可以控制巴格達美索不達米亞下游地區、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河口及波斯灣沿岸部分地區。
1578年至1590年薩非王朝的穆罕默德·科達班達阿拔斯一世奧斯曼帝國穆拉德三世之間再次爆發了戰爭。為了征服亞塞拜然高加索,奧斯曼帝國發動了戰爭。奧斯曼人在1578年占領提比里西,·1582年取得火炬之戰的勝利,1585年再陷卡爾斯大不里士喬治亞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奧斯曼帝國實際上可統治亞塞拜然和高加索,直達裏海。波斯在1590年3月21日簽訂的《伊斯坦堡條約》承認奧斯曼帝國所得的領土,又答應停止對奧斯曼帝國境內的什葉派教徒發動宣傳戰及停止迫害波斯境內的遜尼派教徒。奧斯曼—薩非戰爭使奧斯曼帝國的注意力暫時從歐洲抽離。奧斯曼帝國己與法國結盟,並支持荷蘭人起事,這是新教與伊斯蘭教共同支持的一個事件。
1603年至1618年阿拔斯一世統治的薩非王朝與艾哈邁德一世統治的奧斯曼帝國之間爆發了第三次戰爭。戰爭在1603年爆發,1618年以薩非王朝大獲全勝的結果告終。波斯沙阿阿拔斯一世委託了英國人羅伯特·舍里(Robert Shirley)和大臣阿拉威爾迪汗實行軍隊現代化的改革。薩非王朝在1603年向奧斯曼帝國開戰,並在1604年取得勝利,迫使奧斯曼帝國要歸還以往侵占的土地,包括巴格達。薩非王朝在1605年再度取得勝利,將勢力擴張到幼發拉底河以外,迫使1611年要割讓希爾凡和庫爾德斯坦。戰事在1614年暫時停止,戰事後來重啟的時候,阿拔斯一世在1618年於蘇丹尼葉城附近徹底擊敗了奧斯曼—韃靼聯軍,雙方簽訂了對波斯相當有利的條約,結束了戰爭。

與莫臥兒

薩非王朝一直執行對莫臥兒帝國友好政策,而莫臥兒帝國對薩非王朝執行友好但不結盟的政策,其中主要原因在於:薩非王朝不想陷於東西夾擊兩線作戰的危險境界;莫臥兒帝國的政治中心在印度,征服和管理印度是帝國的中心任務,而薩非王朝的重心在西線,與奧斯曼帝國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是生死攸關的矛盾,其他的矛盾服從服務於主要矛盾,由此說明薩非王朝與莫臥兒帝國沒有根本利益衝突;雙方在今阿富汗地區的爭奪達到平衡,也就是說,薩非王朝滿足於守住阿富汗的西部,莫臥兒帝國滿足於守住阿富汗的東部,雙方沒有力量將對方趕出去。如果雙方維持友好關係,薩非王朝就沒有後顧之憂,專心致志考慮薩非王朝抵擋烏茲別克人進西線戰事。另外,某種程度上替莫臥兒帝國遮風擋雨,這樣它的西北邊疆就免於遊牧部落的騷擾和劫掠。
坎大哈地處印度莫臥兒帝國、中亞的喀布爾和薩非王朝之間,始建於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大帝統治時期。1221年曾遭蒙古人破壞,14世紀又遭帖木兒破壞。直到17世紀中葉坎大哈最後納入波斯的版圖,兩國的爭奪才宣告結束。
在文化藝術交流上,薩非統治時期,細密畫發展到頂峰,並對莫臥兒王朝的繪畫產生深刻影響。早在16世紀30年代,薩非王朝的畫家達斯特·穆罕默德為莫臥兒王朝國王胡馬雍邀請,為其弟喀布爾王公卡姆朗效力。胡馬雍流亡薩非波斯期間,在大不里士見到了兩位大師阿布·薩馬德和米爾·賽義德·阿里,為二人精美的作品吸引。他稱讚米爾·賽義德·阿里是“當代珍寶”“繪畫技藝舉世無雙”。後來,胡馬雍邀請兩位大師以及其他波斯畫家前往印度,建立了第一個美術學校,不久這一學校便聲名顯赫。而兩位波斯繪畫大師負責管理皇室繪畫藝術室,並向當地的藝術家傳授細密畫技法,從而為胡馬雍統治時期的繪畫打上波斯的印記。另一方面,薩非波斯的畫家也從當時的莫臥兒印度繪畫中吸收了許多畫技,最突出的就是動植物的現實主義表現手法,使主題達到肖像的效果。對印度畫技的學習,有波斯畫家直接前往的,如阿里·庫里·伯格·賈巴達爾,更多的則是在波斯本土接受學習的。

沙阿世系

在位時間在位時間
1501年─1524年
1524年─1576年
1576年─1577年
穆罕默德一世(穆罕默德·科達班達
1577年─1587年
阿巴斯一世大帝
1587年─1629年
1629年─1642年
1642年─1666年
1666年─1694年
1694年─1722年
1722年─1732年
1732年─1735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