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縣書畫

蕭縣書畫

蕭縣書畫,古稱宋繪(及附屬於的古蕭國繪畫),蕭縣書畫形成獨有的蕭縣現象,蕭縣城形爭南北諸朝,風氣兼東西兩楚。自秦漢起就為貫通東西南北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之地。蕭縣書畫對中國畫·水墨寫意情有獨鐘,重筆墨,重生活,重詩情,人品與畫品的統一是其特徵。從數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開始,蕭縣書畫就已出現。

蕭縣被國畫大師李苦禪譽為“國畫之鄉”。1993年,文化部正式命名蕭縣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民眾性書畫活動的豐富多彩,形成一支規模浩大的民間書畫隊伍,在這片不到19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學齡兒童,可施丹青者近4萬人。

蕭縣境內有天然賜予的水墨岩,蕭縣核心地帶,自鳳凰山南經老虎山往南帽山、鶴山、樟山、直至丁里山綿延近20里的山體,裸露並蘊藏著無窮盡的令人讚嘆不已的“水墨岩”,是蕭縣畫家創作的天然素材。

2014年,蕭縣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6年,蕭縣書畫獲得安徽省十大品牌榮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蕭縣書畫
  • 地點蕭縣
  • 榮譽: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 稱號:作者相望,大雅為群,童叟婦孺
  • 別稱宋繪
  • 起源春秋宋國
歷史沿革,新石器時期,漢代,南朝,唐、宋、元、明,清代,20世紀30年代,書畫發展,蕭縣畫展,名人,古代,近代,現代,

歷史沿革

蕭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積澱深厚,是漢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素有“文獻之邦”、“文化大縣”的美譽,是文化部最早命名的“中國書畫藝術之鄉”,書畫藝術發展源遠流長,影響深遠。蕭縣書畫藝術從孕育、形成、發展到當代的繁榮,一脈相承,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

新石器時期

蕭縣優越的地理環境,最宜於人類的繁衍生息。早在遠古時代,縣城東南部,兩道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和山峪中,綿延流淌幾十里的倒流河兩岸,氣候濕潤,雨量充沛,林木參天,集中居住著人群。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也創造了這個地域的文化。從倒流河上游的金寨村、下游的花甲寺及永堌北泉等新石器晚期遺址的文化層中,出土了許多石斧、石錛、石鑿等,還有大量的骨器、玉器和陶器,從這些器物的形制和飾有的繩紋、席紋、篦齒紋、刻劃紋以及幾何紋飾來看,不僅有人類從洪荒走向文明的遙遠記憶,也顯示了蕭地先民對美的追求和原始繪畫的進步,其造型能力,勾線技法已趨於成熟,均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堪稱蕭縣原始時代最古老的“美術作品”。因而我們有理由認為,蕭縣的繪畫,溯其淵源,萌芽在新石器時期。
蕭縣書畫
春秋戰國時期,蕭地隸屬於宋。西漢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子》一書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宋畫無冶,甚為微妙,堯舜之聖,不能及也。”劉安所講“宋畫”的“微妙”,從蕭縣後來出土的青銅器、陶器的造型及紋飾、圖像上都得到了證實。其間,蕭地的繪畫注意了“狀物”的功能,逐步從器物的工藝中分化出來,線描和造型益發生動,並且走向繪畫的獨立發展階段,使繪畫也開始有了獨立使用的價值。

漢代

到了漢代,蕭縣不僅是高祖劉邦活動的主要區域之一,而且一度成為沛郡(沛國)的郡治之地(在今蕭縣青龍集附近),無論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相對比較發達。由於漢代統治時間較長,社會逐漸安定,因而,達官貴族在生活上逐漸奢侈起來,享樂厚葬之風日趨熾盛,於是,墓室便有了畫像石裝飾。從藝術傳統來說,漢畫上承先秦及其以前的原始藝術,是對以往藝術的總繼承和大發展。正如馮其庸先生所述:“漢畫不僅上承了原始藝術到先秦藝術,而且加以大融化、大發展、大提高。我認為中國的繪畫到了漢代,已經全面確立起繪畫的民族傳統和構圖的基本原理了。這在中國的繪畫史上是十分輝煌的一頁。”
蕭縣出土的歷代散落在民間的漢畫像石,有300餘塊,其內容十分豐富,既有仙人瑞獸、神話傳說,又有歷史故事、牛耕紡織、向學尚武、車馬出行、筵宴饗賓、舞樂百戲等。就藝術上講,與後來的中國畫相比,除表現方式是以刀代筆在石面上刻繪外,其藝術特徵也極為相近:第一,都是用線條來表現客體;第二,採取鳥瞰式視角布置景物;第三,部分畫上加題記,初開題畫之端;第四,重視繪畫中的人、物的神態和動勢。鑒於上述蕭縣漢畫像石的數量之多,題材之廣泛,特別是藝術的表現手法已具備了中國畫的特徵,因而我們認為蕭縣繪畫成熟於漢代。

南朝

南朝宋時,祖籍於蕭縣綏輿里的劉裕,不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還是一位精於翰墨的書法家。在他結束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而登上帝位後,篤志研習書法,每日臨池不輟,書藝精進,所書擘窠大字,雄健遒勁,氣勢軒昂,競摘當時書壇之冠。宋武帝的三子劉義隆(文帝)繼承了先帝的傳統美德,長於隸書、行草,師承“二王(羲之、獻之)”,造詣精深,被時人譽為“若大鵬之擊空,九天之鶴唳”。宋武帝之孫劉彧也善於行書,既能上溯師承先賢,博採眾家之長,又不拘泥於已有藩籬,其書汪洋恣肆,氣魄恢宏,獨創自家風格。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矣。由於宋武帝劉裕如此愛好書法,且卓有成就,影響所及,一班文臣武將,縉紳賢達,直至故土的墨客士子,也都競相效尤,極一時之盛。“書畫同源”。劉宋之時,除了書法藝術繁榮昌盛之外,繪畫藝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當時,在這一地區土生土長的著名畫家有戴逵戴勃戴顒等人。他們一反晉代士大夫那種生活放蕩、漠視現實、脫離民眾、自命清高的風習,力主創作態度嚴肅認真,反映現實。
其時,有諺語日:“宋繪聞天下。”這是對於“宋繪”的崇高評價。“宋繪”,不僅豐富了我國書畫藝術的寶庫,而且對於蕭縣書畫藝術的推動,也有著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

唐、宋、元、明

唐、宋時期,本縣倒流河西岸的白土鎮,有處建於晚唐燒制陶瓷的“蕭窯”。據史樹青先生主編的《中國藝術品收藏鑑賞百科全書·陶瓷·蕭窯》中說:“窯址在安徽蕭縣白土寨。唐代已燒造,到金代成為金人在徐淮地區的大瓷窯之一……紋飾以印花、繡花、畫花為表,題材以折枝花、蟲鳥等為多,幾何圖形較少,顯然是受到當時畫風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陶器上的繪畫題材,既顯示了工藝美術對文人畫追求的傾向,也從側面反映了蕭縣文人畫的盛況。
到了宋時,特別是蘇軾來到徐州任知州後,於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在晁補之等人的陪同下,來到蕭縣拱翠堂,為竇墩禮揮筆潑墨畫了一張《枯木竹石圖》,對蕭縣書畫的影響更不可低估。眾所周知,蘇軾是北宋“文人畫”的領袖人物,他不僅工詩文,書法也自成一家,而且善繪畫,尤擅墨竹松石。在此之前,他的表兄文與可已是畫墨竹高手,標新畫壇,自成一派,以致“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蘇軾曾就教於文與可,深諳其“成竹於胸”之哲理,終成畫墨竹名家。因而,蘇軾來到徐州之後,文與可便頻頻向仰慕自己的“四方之人”推薦,“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蘇軾在繪畫理論方面,也有獨到卓見。他反對因襲模仿,力主變革創新,要求作品具有“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的著名論畫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開後來士大夫文人畫家強調神韻、不講形似之風。他又主張加強繪畫與文學的聯繫,要求繪畫能體現作者的性格以致精神面貌——自我表現。這些都對後來的“文人畫”產生深遠影響。在他的影響下,士大夫文人從事業餘繪畫之風氣大為高漲,形成了與院畫相抗衡的隊伍。他的藝術思想也影響到以後畫院中一些畫家,特別是他“墨竹一派”的創作技法,至今仍為後來形成的“龍城畫派”所繼承。
明朝洪武末年,蕭縣新來了一位知縣,名叫鄭恕。據《中國人名大辭典》介紹:“鄭恕,仙居人,字本忠,能賦詩,善書畫,好古博雅。家甚貧,一介不妄取。後為昌國訓導,知蕭縣。靖難師破蕭,恕死之。福王時謚惠節。”鄭恕在任時,在書畫方面不僅繼承了蘇軾文人畫的傳統風格,而且為當地一些文人畫家遮風擋雨,扶植他們成長。在鄭恕的身體力行和直接關懷下,蕭縣先後有許輝祖、王之麟王國輔等一批青年書畫家脫穎而出,在徐淮一帶頗有影響,為以後“龍城畫派”的形成從理論上和隊伍上以及作品題材風格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清代

到了清代,在“揚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間,當地出現了一批“重傳統、重筆墨、重生活”的水墨寫意新人,他們聚集在蕭縣龍城,或作書、或吟詩、或繪畫,切磋技藝,探尋書畫義理。一時間,高手林立,群星燦爛,形成了以龍城為活動中心的書畫研討群體。被人們譽之為“龍城畫派”,從而問鼎徐淮,聲聞遐邇。

20世紀30年代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繼之而來的是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和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都給我國舊的文化體系以摧枯拉朽般的衝擊。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加速了馬克思主義的廣為傳播,推動了蕭縣書畫進一步的“平民化”。
民國初年,王子云在第一高等國小任美術教師,先後發現、培養了諸如劉開渠、王肇民、歐陽南蓀、劉夢筆、盧致遠、許克書等一大批書畫新秀。
30年代,蕭縣習畫、練字之風日盛。縣內國小競相開設了美術、書法課,在孩子們的心靈上及早地播下了藝術的種子。後來,王子云去北京國立藝專和杭州國立西湖藝術院任教,又影響和帶動了一大批學生先後去外地藝專學畫。其間,蕭縣去杭州、上海、北京、徐州、蘇州等地美專學習書畫的就有數十人。當時,國立西湖藝術院(杭州美專)共有江北學生6人,除李可染為徐州籍外,王肇民、劉夢筆、歐陽南蓀、朱德群、盧致遠5人均為蕭縣人。之後,進入該校學習的還有蔣瑞雲(女)、朱廣明(女)、鄭忠方等人;許克書(女),系蘇州美專的畢業生,是當時蕭縣三位女畫家之一;羅丹,系蕭縣在上海藝專最早畢業的學生。
1928年,蕭縣民眾教育館在歐陽南蓀和侯子安的倡導、主持下成立了“美術研究會”。會員有毛羽毛、段慶成、范榮祖、白菊如、鄭衍俊、馮雨邨、吳忠和等30多人。1930年,又成立了“東方畫會”。他們定期開展活動,進行作品觀摩,並舉辦古今畫展,相互砥礪,切磋技藝。另外,間或由侯子安講授山水畫的構思技法。那時,歐陽南蓀任實驗國小美術教師,利用課餘去講授人物素描和花鳥畫創作;馮雨邨則講授書法的基本要素和品評的技巧。一時間,一個不足萬人的蕭縣城,學書習畫,爭先恐後,沸沸揚揚。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王子云、劉開渠師生二人,在鄉親們的激勵、支持下,相繼走出蕭縣,步入徐州、北京、杭州等更為廣闊的藝術天地。他們利用較為優越的學習條件,廣徵博覽,盡情地汲取古今中外前人創造的藝術精華。後來,二人又先後到了法國巴黎深造。先是學習人體素描和西洋油畫。未久,因為主觀上奮鬥目標的轉移和客觀條件的許可,都改攻雕塑,迅速地取得顯赫成果。1935年,巴黎出版的《現代美術家辭典》介紹了他們的藝術成就。這不僅是他們二人和蕭縣人的殊榮,而且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30年代,他們先後返回祖國搞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工作。不論是在古都北平,還是在西子湖畔,或是駐足在巴山蜀水,他們對於家鄉總是一往深情,希冀“龍城畫派”的重新崛起:而家鄉有志致力於書畫事業的後生們,也常以他們二人為楷模,鞭策自己在藝術上不懈地進取。
1938年春夏之交,蕭縣淪入日軍之手,“東方畫會”這一民眾團體不得不停止活動。成員各奔東西,共赴國難。但是,它對於書畫傳統的賡續,讓“龍城畫派”世有傳人,永為後人所銘記。
改革開放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猶如春風化雨,滋潤著文化園地,百花競艷,萬紫千紅。使蕭縣書畫創作,日趨繁榮,跨入“黃金時代”。畫壇宿將、新秀競相爭輝。
蕭縣書畫,由地主豪紳的廳堂、文人的書齋走進尋常百姓之家,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她從新石器時期開始萌芽,成熟於漢代,興盛於劉宋,發展於唐宋元明各朝,盛行於乾嘉,繁榮於20世紀之末。縱觀其發展的軌跡,可以清楚地看到,蕭縣是傳統文入畫成長的沃土,這是歷史的必然。同時,也昭示了她之所以能在蕭縣產生髮展和繁榮,其中對書畫的普及是一個關鍵因素。
1981年,全國第一家縣級書畫院——蕭縣書畫院成立,這是一個以書畫創作和研究為主的事業單位,同時開展書畫展覽,對外交流,組織輔導全縣書畫活動。縣書畫院還與有關單位合辦了兩所藝術(美術)高中,每年都為高等院校輸送一批書畫人才,至今學而有成並分布在全國各地的已超過千人。
此外,全縣城鄉書畫培訓班星羅棋布;電視函授大學、宿州市聯合大學、縣老年大學都開辦了國畫和書法班;相繼成立了“蕭縣書畫學會”等30多個書畫社團,縣城開辦了70多家書畫裝裱店。1987年,由省投資在蕭龍士故鄉——蕭縣劉套鎮建立了全國第一家農民書畫院。這些措施的實施,將書畫藝術傳播到千家萬戶,使學習傳統文人畫的熱潮,由城鎮、機關向廠礦和農村、家庭延伸。
蕭縣書畫還通過不同時期和不同層次的展出與交流,逐步提高了畫鄉在國內外的聲譽。建國以來,蕭縣在縣內外舉辦畫展670多次,其中包括省級以上大型畫展70多個,影響較大的有寧、滬、穗、蓉和北京“蕭縣書畫精品展”,還舉辦了規模空前、聲勢浩大的四屆書畫藝術節,以及鄭正一行台灣高雄書畫展、歐陽龍法國巴黎畫展和薛志耘土耳其伊斯坦堡畫展等;另外,還有在國內外數十名蕭籍畫家的作品,通過送往迎來,先後交流到香港、台灣地區,以及美國、法國、英國、西德、日本、新加坡、泰國、西班牙、瑞士、盧森堡、義大利、巴基斯坦、荷蘭、希臘等10多個國家;已出版書畫集70多部;據不完全統計,全縣書畫隊伍已達3萬人之眾,涉墨成趣者近3000人,參加縣以上展出者1200多人,在國家、省、市級刊物發表作品者200多人。少兒書畫活動也呈現一派勃勃生機,僅實驗國小在國內外獲大獎者就有200多人次。全縣民眾性的書畫活動促進了書畫市場的繁榮,全縣書畫裝裱店發展到近百家,龍城鎮形成了書畫一條街,促進了蕭縣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
20多年前,《中國青年報》曾以“之鄉”集錦為題,把“國畫之鄉——蕭縣”列為“十大之鄉”之一。而後《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文化報》、《中國書畫報》、《農民日報》、《工人日報》、香港《文匯報》、《大公報》、《安徽日報》和《朵雲》、《書法》、《書與畫》、《國畫家》、《國畫世界》和《中國書畫》等報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等近百家新聞媒體,或報導蕭縣書畫活動,發表蕭縣書畫家作品和評論,或宣傳畫鄉風采,這些都給蕭縣人民和書畫家以很大鼓舞,提高了蕭縣在全國的知名度,推動了蕭縣文化事業的發展和繁榮。
水墨 蕭縣水墨 蕭縣

書畫發展

改革開放後的二十多年間,蕭縣國畫藝術發展進入了黃金時代,老一代藝術家成就輝煌,名震四海,新一代承前啟後,創新發展,龍城內外可謂“作者相望,大雅為群,童叟婦孺,樂施丹青”。隨著書畫隊伍不斷擴大,為提高繪畫水平,相互切磋技藝,他們還組織了多家畫院。1981年,全國第一家縣級書畫院——蕭縣書畫院成立,從而使國畫藝術活動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書畫院積極開展和舉辦書畫展覽、對外交流、培訓輔導全縣書畫隊伍等活動,同時,與有關單位合辦了兩所藝術高中,每年為藝術院校輸送一批書畫人才。至今,學業有成的學子已有300餘人,分布全國各地。此外,蕭縣還形成了有40餘家書畫裝裱店的書畫一條街。1987年在蕭龍士的故鄉建立的全國第一家農民書畫院——劉套農民書畫院,更是推動書畫向廠礦、農村、家庭輻射延伸。聚集在畫院周圍的有農民、建築工和工匠等。他們根植於農村:種葡萄的畫葡萄、種蔬菜的畫蔬菜、養家禽的畫雞鴨,稻穀棉花、荷塘瀟雨、翠竹紅梅帶有濃郁鄉土氣息的一物一景成了激發他們創作的源泉。農民理髮員段自然在書畫院長劉惠民、鄭正的悉心指導下畫蟲魚,他畫出的群蝦姿態各異,活靈活現,在廣州參展時曾被一日本客人誤認為是齊白石大師的作品而驚嘆不已。

蕭縣畫展

蕭縣書畫藝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全縣參加縣以上展覽13000餘人次,在市、省和國家級報刊發表作品者1200多人次,在縣內外舉辦書畫展覽570多次,其中包括省級展覽40多次。影響較大的除寧、滬、穗、蓉、京等書畫展覽外,自1992年以來在縣城接連舉辦的四屆書畫藝術節,轟動全國。書畫之鄉的很多作品已被美國、 法國等國家的元首收藏,更有眾多的書畫精品被故宮博物院、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和各省市收藏。農民書畫院成為培養書畫家的搖籃,書畫院已聚集1000多名書畫會員,書畫研究會會員達200餘人,其中有16名安徽省書畫家協會會員。書畫不僅能淨化社會,還形成了書畫市場,促進了蕭縣的經濟發展。1992年至2004年,蕭縣縣政府舉辦了4屆民間中國蕭縣書畫藝術節,每次活動參展作品在3000幅以上,影響範圍也越來越大。縣城的“書畫一條街”已形成一定規模,據不完全統計,此條街每年裝裱服務收入720萬元,加上通過其他渠道,如畫家本人單獨外出賣畫等,估計全年總銷售收入可達上億元。

名人

古代

龍城畫派的旗手要首推吳作樟
吳作樟,字文潔,號雲鄰,蕭縣城西古尚村人。自幼攻習書畫,陶冶百家,書畫兼善。他的書法功底深厚,自成一家,獨具風格,著有書法12卷。他曾經客居從弟吳作哲的杭州府署,巧遇揚州書畫巨擘鄭板橋。鄭為試其書畫才幹,故作高傲,激其書興。作樟於醉後作擘窠大字,氣派非凡,鄭深為嘆服。後來,他又在金陵為兩廟宇書下“大雄寶殿”和“金陵佛寺”兩副匾額,字徑盈尺,莊嚴肅穆,觀者無不叫絕。乾隆皇帝巡視江南,路經徐州,偶見作樟所書一筆“虎”和一筆“壽”字,極為賞識,評之為“蒼、壯、勁、圓”。
其次是張太平。
張太平,字拱辰,號樂園,別號銀嶺山樵。雖家世顯達,然淡薄於功名利祿,隱居在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故里——綏輿山中,修築亭園,藜杖芒鞋,倘徉山水,與畫友吟喔唱和,痴于丹青。書法師承顏魯公,氣魄宏大,功力深厚,且精於水墨寫意,所作雞、鴨、鴛鴦等,均栩栩如生,甚得天然機趣。他與吳作樟為表兄弟,常應邀為鄉親作中堂花鳥、楹聯,當地有“吳作樟坐中堂,張太平列兩旁”之頌語。
“龍城畫派”在清代中期的傳承人還有:王為翰,號西園,性格曠達,崇尚淡泊,工於墨竹。每當酒酣興濃,信手揮寫,造型簡潔,以書入畫,用筆勁挺,靈氣意蘊,別有妙趣。後來,曾有人寫詩稱讚他的墨竹:“靜對幽篁暑氣消,數竿移植上生綃;醉來橫抹無章法,錯認揚州鄭板橋。”
權大成,出生於破落的地主家庭,深知百姓的疾苦,故擅畫無處覓食的“雪雞”。
歐陽小南,擅長小寫意花卉,筆墨清麗秀雅,艷而不俗,拙中藏秀,深得雅俗共賞之妙。
“龍城畫派”清末後期代表性的傳承人有:吳柳庵,名鳳祥,吳作樟的第九子,能書善畫,書法學“二王”,所畫鳳竹,筆法勁利、灑脫、頗得王為翰墨竹之神韻。
劉本銘,字奉盤,號雲巢,龍城北關真武觀道士。早年習水墨寫意花鳥,後工山水,得吳仲圭法,清麗似石谷,高曠似麓台。所作《雪景山水》、《出海圖》等,或氣魄宏大,筆墨蒼勁;或若雲若霧,空靈無匹。晚年,積數年工夫,朝夕觀察、揣摩,繪出巨幅《龍城煙雨圖》,再現了龍城在風雨淒迷中的景象。徐州著名畫家李蘭曾慕名拜其為師,深得其玄奧,廁技日漸精進,被時人譽為“江北第一人”。1914年,李蘭作品參加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一舉榮獲銀獎,更使“龍城畫派”聲名遠播國內外畫壇。
袁汝霖,原為龍城富豪張吉梁家的剃頭匠,性格豪爽,人窮志遠,酷愛書畫。一次,他的畫扇面山水《寒林歸鴉圖》被主人發現,張深為其筆墨意境所折服,二人遂結為至交。於是,張吉粱除盡出家藏書畫讓其臨摹外,還出資讓他遊歷名山大川,開闊眼界,陶冶情操。袁後又得到張太平悉心指教和幫助,得以外出拜師,畫藝更加精進,所作《春山清泉圖》等,意境深邃,娟秀曼麗,頗有王石谷之風韻。
薛鐸,龍城西關人,以開茶館為生,常常忙中抽暇,習畫人物和風雨柳,每有佳作,即懸掛於壁上,讓茶客觀賞、品評。“揚州八怪”之一的癭瓢子黃慎,晚年曾漂泊至蕭,與薛鐸在茶館相遇,談起畫藝二人相見恨晚。薛鐸喜得黃慎指點,人物畫至臻佳境。
路蔭南,號少庵,龍城東魏樓村人。幼習顏體,曾有幸得到“揚州八怪”之一的癭瓢子(黃慎)《聽琴圖》一卷。既愛其畫面,更愛其題款,乃廢寢忘食,刻苦琢磨,摹寫經年,甚得其妙。古稀之年,所書甚佳,稱雄一方。所作平遠山水,以書法筆力入畫。近代國畫大師潘天壽,見其山水真跡後,贊其功力“難矣哉”!

近代

早在青年時代就以水墨寫意花鳥畫飲譽省內外的蕭龍士,新中國成立時,已是花甲之年,但求知慾未減,於1949年初晉京,拜齊白石為師。白石老人在他的一幅墨荷上題道:“此蕭龍士先生所畫,未見此面,亦未見此人。國有此人而不知,深以為恥。”李苦禪讚譽他的墨蘭為“全國一枝蘭”。蕭龍士長期在家鄉國小、中學執教,受誨學子數以千百計。他循循善誘,獎掖後進,是20世紀中後期蕭縣“龍城畫派”的“領軍”人物。
歐陽南蓀蕭龍士等老一輩畫家的帶領下,蕭縣書畫隊伍更加壯大。
新中國建立後10年和改革開放以來,先後從蕭縣走出到外地工作的高級書畫家就有80多人.如天津美協副主席、著名版畫家吳燃、安徽美協副主席、山水畫家郭公達、國家文化部專業畫家卓然、安徽書協副主席張翰、上海畫院院長、山水畫家孫學銘,徐州畫院前院長、花鳥畫家歐陽龍、宿州市美協主席、花鳥畫家薛志耘,安徽畫院山水畫家葛慶友、特聘院外山水畫家朱寶善,深圳專業畫家蔣連碪,山東畫院畫家趙宇敏,淮北煤師院美術系教授周本信,陝西省書協副主席王蒙,內蒙古書協理事白光,安徽大學美術系教授傅強,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文博系藝術史專業博士、東方文化藝術系教授、碩士生導師尹滄海,文化部中國新水墨畫院研究員、研究部副主任、知名藝術評論家王進玉等,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不同崗位,授課收徒,組織活動,輔導業餘,致力創作,同時也輻射影響著家鄉的書畫事業。
長期筆耕在本土的著名書畫家也是異彩紛呈,爭奇鬥豔,如花鳥畫家歐陽南蓀、劉夢筆鄭正歐陽龍薛志耘、許西桓、祖愛民等,書畫兼擅的劉惠民,人物畫家趙宗基、曾廣才,書法家馮雨邨、閻梓昭王於恆、劉香亭、李秀夫、師傑等,他們為蕭縣水墨寫意和書法藝術的發展繁榮,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1979年,全國第四次文代會在北京召開,蕭籍老一輩藝術家王子云劉開渠王肇民蕭龍士同時出席了會議,一時在全國傳為佳話。著名國畫大師李苦撣對蕭縣老一輩藝術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十分欽佩,欣然命筆題寫了“國畫之鄉”四個大字,以示祝賀。

現代

截至2015年蕭縣有書畫家4萬餘人,有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400餘人。國家一級美術書法師、歷史著名畫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等更是層出不窮。據統計:蕭縣縣內已有1人取得國家一級美術師職稱資格,10人成為國家書法家協會會員,3人具備中國書協會員資格,1人成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人具備中國美協會員資格,6人17次入展國家級美協會展,6人8次入選全國刻字展,20多位書畫家參加了省級書畫展覽。
著名畫家
國家一級美術書法師
中國書法美協會員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省書法美協協會會員
學院任職
蕭縣美協會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