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軍(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

金軍(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

金軍,男,安徽蕭縣人,1957年12月生人。1981年畢業於宿州學院中文系。供職於蕭縣縣委宣傳部,現為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蕭縣書協理事。自幼酷愛書法藝術,工作之餘鑽研書法之道,先從顏楷入手,後追書聖王羲之遺蹤,草書尋覓於懷素張旭祝枝山之間,數十年心追手摹。後又得到當地書畫名家劉惠民、閆梓昭、鄭證諸位大家的點拔,使其書法作品既大氣而又不失精美,既飄逸而又不愈規矩,作品多次在全國各類大賽中入圍並獲獎。

基本介紹

人名,軍隊,

人名

作品曾在《人民日報》、《安徽日報》、《安徽經濟報》、《現代農村報》、《安徽商報》、《拂曉報》、《皖北晨刊》等多家報刊發表。作品和傳略輯入《國際當代書畫名家大辭典》、《中國當代名人錄》等多部大型典籍中。

軍隊

金軍是中國歷史上金朝的軍隊。金國在遼國的北方興起,金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滅掉遼國,滅遼後又滅掉北宋。軍事方面採行軍民合一的猛安謀克制度,其鐵騎兵與火器精銳,先後打敗許多強國。
金軍大體可分為本族軍、其他族軍、州郡兵和屬國軍。前二者為主力,後二者為輔翼。最初,奴隸主、封建主都應從軍。領有漢地後,主要實行徵兵制,簽發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為兵,稱為“簽軍”,到後期也行“募兵制”。
初期金軍初期金軍
金朝統治中原後,還仿漢制,實行發軍俸、補助等措施。對年老退役的軍官,曾設“給賞”之例。對投降的宋軍,常保留原建制,仍用漢人降將統領。
金軍亦以騎兵為主,步兵次之。騎兵一兵多馬,慣於披掛重甲。各部族兵增多後,步兵數量大增。水軍規模也較大,但戰鬥力較弱。除冷兵器外,還使用火炮﹑鐵火炮﹑飛火槍等火器作戰。後來蒙古南侵之時,金軍就以火器抗蒙。1232年金將赤盞合喜駐守汴京,“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
軍事機關原設有都統,後改為元帥府樞密院等,協助皇帝統轄全軍。戰時,皇帝指定親王領兵出征,稱都元帥、左右副元帥等臨時職位。邊防軍事機構有招討司、統軍司等。金朝軍隊採用結合社會與軍事制度的猛安謀克制度,也就是百夫千夫長的制度。早在女真族時期,所有成年男子都是戰士,平時從事生產,戰爭時參加戰鬥,兵器、糧食自幾自足。分置人民約一千戶為猛安、約一百戶為謀克,謀克相當於百夫長,猛安相當於千夫長。萬戶府下轄諸猛安,猛安下轄謀克,謀克之下還有五十、十、伍等組織。兵員配置大多是一正一副,戰時副軍可以遞補正軍。兵為世襲制,兵員可以子弟替代,但不能以奴充任。
隨著金朝不斷南移,猛安謀克制度與奴隸制互相適應的制度逐漸遭到破壞,“舍戎狄鞍馬之長,而從事中州浮靡之習”(《陳亮集》卷二,《中興五論》之一“中興論”)。女真人的日趨文弱化就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金世宗時,阿魯罕任陝西路統軍使,“陝西軍籍有闕,舊例用子弟補充,而材多不堪用,阿魯罕於阿里喜、旗鼓手內選補”(《金史》卷九一《孛魯阿魯罕傳》)。
金朝遷都汴京後形勢金朝遷都汴京後形勢
金人入主中原,在經濟、文化上處於弱勢。這就使他們從統治中原那天起,便面臨漢族強勢文化的嚴峻挑戰。在兩種文化的碰撞、融合中,自覺接受異質文化的優秀成分並為我所用,本來是一個民族文明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遺憾的是,當時包括軍隊各級軍官在內的金朝貴族集團,都已經過上了由漢人供養的優裕生活;整個社會一片歌舞昇平。這種情勢下,他們對漢文化中勤儉、自強等積極內容已全然不感興趣,而對其中的消極部分,特別是中原貴族那種“居室之壯,乘輿之貴,宴樂之侈”的闊氣、奢靡的生活方式,則十分迷戀。據史載,當時這些人紛紛改漢名,以“雅歌儒服,寄興吟喔”為時髦,不少人還整日流連勾欄瓦肆,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女真族豪勇、進取的特質早已喪失殆盡。再加上和平環境中缺乏嚴格訓練,致使金軍上下日益宴安鴆毒,軍備鬆懈。比如金軍本來以能騎善射著稱,但有次金世宗過生日,金廷衛隊在與南宋使團的射箭比賽中僅中7箭,對方卻連中50箭,氣得世宗當場便呵斥他們“飽食安臥,專務游惰”。金朝軍隊的武備衰敗,由此可見一斑。
史旭有詩:“郎君坐馬臂雕弧,手捻一雙金僕姑。畢竟太平何處用,只堪妝點早行圖。”,已知“國朝兵不可用,是則詩人之憂思深矣。”。1168年朝廷從猛安謀克中遴選侍衛親軍,而“其中多不能弓矢”(《金史》卷八八《紇石烈良弼傳》)。當蒙古興起後,金軍在野狐嶺戰役等大型戰役中慘敗,最後南遷汴京
金軍在野狐嶺戰役大敗金軍在野狐嶺戰役大敗
當享樂、奢靡成為一個王朝的主流價值取向,並浸入到包括軍隊在內的政權核心部位的時候,即使最高當局呼籲,也已無力回天。1234年,金軍主力在蔡州被蒙、宋聯軍圍殲,金朝也走到了它歷史的盡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