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
范進中舉》選自《
儒林外史》,作者
吳敬梓(1701~1754年),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代小說家,漢族,安徽全椒人。范進是《儒林外史》中的一個特色鮮明的人物 。
范進中舉前,飽嘗了
科舉制度迫害下
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50多歲僅是個
童生,家中窮苦不堪,12月的天氣還穿著單衣服,“凍得直發抖”(原文:“廣東雖是地氣溫暖,這時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還穿著麻布直裰,凍得乞乞縮縮。”)。范進在幾十年應試不中的情況下,由於主試官
周進的抬舉,應試及第。他
喜不自勝出現了癲狂狀態。(長期的被人
蔑視侮辱,二十多次落第的經歷把他弄得十分脆弱,無論是巨大的歡樂或悲哀都已經承受不住了。“好”,幾十年的屈辱和痛苦結束了!“中了”夢寐以求的功名富貴到手了)
在恢復過來後,他的岳丈
胡屠戶由從前的對他不屑一顧變為
阿諛奉承;
同縣的“名流”也紛紛巴結。正好體現了范進“一朝得志,
語無倫次”的悲劇性格和各名流趨炎附勢的嘴臉。
范進中舉後,因丁母憂過了三年才進京會試,又中了進士,授職部屬,考選御史。數年後
欽點山東學道。
《儒林外史》的范進為何叫范進?
據推測,“范”字字面意思為“模子”,而“進”則譯為“進士”
作者本意則大概是:想得到“
進士”身份的“模子”了
人物形象
作為本書中的一個靈魂形象,他揭示了
封建社會官場的黑暗,讓人讀後難忘。
范進的形象是一個虛偽,軟弱卑微,渴求
功名利祿,情感脆弱的可憐書生。
范進在白廟村遭到村民的鄙視和毒打,非常悲慘。
范進形象特點: 是一個熱衷科舉,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他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全耗在科舉上,將中舉取得功名利祿當作唯一的奮鬥目標,幾十年屢試不第,也不願從事勞動養家餬口,其靈魂完全被科舉的鎖鏈縛住了。范進中了舉,雖然物質富有了社會地位提高了,但其靈魂完全被科舉毒化了,他與
張靜齋稱兄道弟,說明他中舉後也成了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員,也會與其他統治者一樣欺壓百姓的。課文通過對比手法寫他中舉前後的變化,形象揭露了封建科舉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之深。
封建科舉制度已經扭曲了這些知識分子的人格和靈魂。
范進是本文的主要人物,分析時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所處時代。范進
生活在明朝時期,
八股取士制度盛行,長達千年的科考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幾乎全社會都沉浸在“科考熱”中,所以在胡屠戶的眼中,張鄉紳是天上的文曲星,在眾人的眼裡中舉後喜極而瘋的范進患的是富貴病,沒有一個人敢說它是瘋子。比較
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裝》,那裡面還有一個小男孩站出來說皇帝沒有穿衣服呢。可以說中舉的毒瘤漫及各個階層,成為不治頑症,所以他的瘋本不足為怪。
社會地位。他出身低微,既貧且寒,窮得揭不開鍋,借錢趕考不成,反遭胡屠戶的一頓臭罵。
人物本性。激疑:范進遭胡屠戶無端辱罵,為什麼卻還說“岳父
見教的是”?范進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為什麼他並未發怒?范進為何能“手裡插個
草標”在
大庭廣眾之下“
東張西望”尋人買雞?明確:這說明範進“人心本善”,不縱惡,不隱醜。范進對岳丈的“教誨”,
唯唯連聲,窮秀才賣雞也能招搖過市,不過“
草民”一個。可見,中舉前的范進懦弱猥瑣,
甘蒙屈辱,一臉自卑自賤的奴才相。
人生追求。范進一心想做個讀書人。在那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學而優則仕”的社會裡,讀書是他惟一通達“黃金屋”、“千鐘粟”、“
顏如玉”的獨木橋。所以,范進讀書幾十載,久經科場,老大不悔,用他岳丈的話意則是“
少小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然而痴心不改,還想混個天鵝屁吃。當然,和社會的大風氣一樣,他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升官發財,光宗耀祖,茅棚生輝。只有中舉才能改變他的命運。所以,中舉成了他唯一的心思。
勞動本領。由於四體不勤,鄙視勞動,范進不會營生。他家幾十年“豬油不曾吃過兩三回”,最後落到賣雞換米的地步。
神情舉止。范進的命運戲劇性地改變,鄰居飛跑到集市報信,他將信將疑。回到家,耳聞目睹之後,
樂極生悲,“一跤跌倒”,“不省人事”,等幾口水灌將過來,又拍又笑,又跑又跳,喜極而瘋。一向沉默寡言的他,一路高歌:“噫!好!我中了!”幾十年的怨氣,似乎要在這一刻中爆發。然而范進畢竟是一根
老油條,張鄉紳攀附道賀,他
拿腔作調,說什麼“久仰”,道什麼“晚生”,還胡謅出個“幸得出老先生門下“。由此可見,幾十年來,他學識未長,卻薰染出了世故圓滑的惡濁之氣。范進的言行極富個性化色彩,但透射出絲絲悲涼陰沉的氣氛,有如地獄鬼聲。縱觀他的悲喜劇,仿佛讓人看到了一個靈魂扭曲的讀書人正舉著科舉大旗,在眾人的蠱感下跳著變形的原始人舞。
命運歸宿。范進從二十歲開始便“矢志不渝“,雖屢試屢敗,卻能屢敗屢試,死不甘心,終於叩開了功名富貴的大門,讓胡屠戶刮目相看,讓眾鄰居忙前忙後,備受敬重。以前
委曲求全、
逆來順受的
一介書生,搖身一變而成為了
精神領袖。
內心狀態。范進的一生,沒有過多的精神負債,可以說他“單純”得固執。他可以不顧家,不顧眾人的顏面,當一輩子的老童生,他只在乎一件事——中舉。他早已熟悉了那一套不知在心中重複過多少遍的官腔,一旦中舉,他老謀深算,
伶牙俐齒,一切應酬自如,再也不是以前點頭哈腰,半晌放不出個屁來的范進。
范進中舉分析
1)熱衷功名:范進窮盡一生的精力於
科舉考試,雖然屢遭挫敗,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歲才中秀才;後來他打算去應鄉試,卻被胡屠戶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寧可讓家人挨餓也要再去應考;及至中舉,他竟然歡喜得發了瘋,這是范進熱衷功名的最具體的表現。
2)怯懦麻木:胡屠戶在范進中秀才前,
盛氣凌人地辱罵他,說他是「
現世寶」、「窮鬼」、「爛忠厚沒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諾諾,還說「岳父
見教的是」;他向胡屠戶借
盤費,胡屠戶用不堪入耳的說話罵他,甚至罵他母親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氣,充分表現出范進
逆來順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3)迂腐無能:家裡窮得無飯吃,范進手足無措,要等母親「吩咐」,才慌忙出去賣雞,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東張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雞賣出,證明他平日只埋首讀書,缺乏謀生技能;鄰居告訴他考中了
舉人,他以為別人騙他,無奈地請人家不要和他開玩笑,以及他喜極發瘋的狼狽相,都說明範進迂腐無能。
4)虛偽奸詐:從
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的到來,並赤裸裸的和范進套關係,以求日後互相幫助和范進假惺惺的推辭後接受他的東西,再從張鄉紳給他的銀子裡取六兩多銀子給胡屠戶,則可看出范進的虛偽,為不給自己在官場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
污點而做出的舉動,都可看出范進為人的奸詐。
5)強烈對比:范進自己,在中舉前後也有一個“貧”和“富”的強烈對比。范進中舉以後,奉承巴結者接踵而至。有送田產的,有送店房的,還有敗落戶兩口子雙雙來投奔為奴的。轉瞬之間,田產、房屋、金錢糧米、銀鑲杯盤、細磁碗盞、綾羅綢緞,乃至奴僕丫環,凡是富貴人家所有的東西,幾乎是應有盡有了。作者通過具體的生活畫面,不僅深刻地寫出了在科舉制度下所謂“一進龍門,身價十倍”是怎么一回事,而且還隨著范進社會地位和思想的變化,對人物採取了不同的態度。
在范進未中舉前,作者的同情多於諷刺;在范進中舉之後,作者就對他投以辛辣的諷刺了。小說第四回寫范進在母親去世以後,遵制守喪期間,去
高要縣湯知縣處打秋風,湯知縣設宴款待:“席上燕窩、雞鴨,此外就是廣東出的柔魚、苦瓜,也做兩碗。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後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靜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這個杯箸。’知縣忙叫換去,換了一個碗杯,一雙象牙箸來。范進又不肯舉動。靜齋道:‘這個箸也不用。’隨即換了一雙白顏色竹子的來,方才罷了。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後看見他在燕窩碗裡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裡,方才放心。”居喪盡禮,原來只是表面文章,虛應故事,范進的“孝行”竟如此虛偽!
文學創作典型
“
學而優則仕”規定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科舉”則是橫在他們面前的一條鴻溝,越過了這道鴻溝,則頃刻風光無限,終生榮華富貴。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
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時代,中舉帶來的天壤之別的變化著實
令人羨慕和神往。更有甚者,中了舉,人卻喜極而瘋。《范進中舉》中的范進就是這樣的典型。
俄國19世紀文學評論家
別林斯基說過:“何謂文學創作中的典型?——典型既是一個人,又是很多人,就是說:是這樣一種人物描寫:在他身上包括了很多人,包括了那體現同一概念的一整個範疇的人們。”
范進正是封建時代千千萬萬個熱衷功名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典型——
科舉制度的殉道者。他大半生窮困潦倒,到54歲才考進秀才。他中舉之前,窮得揭不開鍋,鄰里沒有一個借米
周濟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視,岳父可以任意辱罵他。作者這樣寫
范進中舉前的生活狀態:“這十幾年,不知豬油也曾吃過兩三回”,“家裡已是餓了兩三天”,幾句話寫盡了范進家境的貧寒;而胡屠戶對他的
輕侮中更凸現他社會地位低下,面對屠戶的訓罵,他竟然“
唯唯連聲”。在這種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試,更表現出他對功名的瘋狂追求。
范進中舉後,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幾十年來的貧困、屈辱一旦過去,夢寐以求的功名富貴一旦出現,政治、經濟、社會地位一旦改變就使他喜極而瘋。作者分4層展示範進因喜而瘋的過程:第一層寫昏厥。用“看”“念”“拍”“笑”寫范進喜極的動作,用“往後一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寫范進昏厥的動作神態。
語言描寫中“嗷”寫出驚喜過望的心情。“好了”幾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實現,富貴榮華
滾滾而來。第二層寫瘋跑。用“爬將起來”、“拍著手大笑”、“飛跑 ”這些
動作描寫,寫足了范進的瘋勁。用重複的語言,寫狂喜的心情。第三層寫跌倒。用富有諷刺性的
外貌描寫,寫范進一腳踹在塘里的醜態,“頭髮都跌散了,兩手黃泥,
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極其強烈的諷刺意味。第四層寫瘋走上集。“拍著笑著”的動作描寫,寫盡范進的瘋態。那可憎可笑的瘋癲形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范進的喜極而瘋被胡屠戶一罵一打治好後,他回憶瘋癲中的情景,別的都“昏昏沉沉”記不得,唯獨“記得是中的第七名”。中舉之後,范進地位馬上提升,這從周圍眾鄰居的稱呼“范老爺”、胡屠戶的言行、張靜齋上門幾件事都可看出。而張靜齋送錢送房子,可見范進經濟狀況與以前
不可同日而語,更預示他從此將走上富貴之路。他對胡屠戶的稱呼由“岳父”轉為“
老爹”,可見他性格中有虛偽的一面。從中舉之後看,范進已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新貴,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貴,但他也馬上表現出虛偽、世故的性格,對胡屠戶態度變化,與張靜齋稱兄道弟,這就表現他已被科舉制度所腐蝕,所同化。後在張靜齋送錢送房子中,其母也因為富貴而被痰閉住氣而死。
作者生動地刻畫了這個為功名利祿而神魂顛倒的科舉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范進將自己20到54歲的青春都押在了科舉這座“獨木橋”上!一旦中舉,34年的折磨摧殘,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在“瘋”中爆發出來。
范進的世故
范進其實並不是胡屠戶口中的“
爛忠厚沒用的人”,中舉之後,范進已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新貴,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貴,馬上表現出虛偽、世故的性格。
曾是一任
知縣的張鄉紳不甘落後,前往“認親”。原文:“范進迎了出去,只見那張鄉紳下了轎進來,頭戴紗帽,身穿葵花色圓領,金帶、皂靴。他是舉人出身,做過一任知縣的,別號靜齋,同范進讓了進來,到堂屋內平磕了頭,分賓主坐下。張鄉紳先攀談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親近。’范進道:‘晚生
久仰老先生,只是無緣,不曾拜會。’張鄉紳道:‘適才看見題名錄,貴房師高要縣湯公,就是先祖的門生,我和你是親切的世弟兄。’范進道:‘晚生僥倖,實是有愧。卻幸得出老先生門下,可為欣喜。’張鄉紳四面將眼睛望了一望,說道:‘世先生果是清貧。’隨在跟的家人手裡拿過一封銀子來,說道:‘弟卻也無以為敬,謹具賀儀五十兩,世先生權且收著。這華居其實住不得,將來當事拜往,俱不甚便。弟有空房一所,就在東門大街上,三進三間,雖不軒敞,也還乾淨,就送與世先生;搬到那裡去住,早晚也好請教些。’范進再三推辭,張鄉紳急了,道:‘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見外了。’范進方才把銀子收下,作揖謝了。又說了一會,打躬作別。”
在這裡,充分展示了范進作為讀書人的“
知書達禮”,更充分展示了他的交際能力,“迎了出去”表露了對方的
尊貴,給足了對方面子。張鄉紳開口就是自責“有失親近”,范進立馬把責任歸於自己“不曾拜會”。張鄉紳攀親自認是“世弟”,范進立稱自己為“晚生”, 張鄉紳送錢又送房,初次見面
唐突之下,范進如何敢收?少不得又推辭一番,等到對方找了個合適的理由(“將來當事拜往,俱不甚便”,這是公事需要啊,多么合適的理由?),范進懂得官場上的規矩,對方送自己東西,不收下就是對
對方的不敬,立馬便會結怨,官場之上可千萬不要得罪人,這張鄉紳雖然不是官人了,可絕不會與官員毫無關係,范進也就“恭敬不如從命”了(當然,范進心裡自是喜歡的要命,只不過是一時適應不了自己的新身份才推辭而已)。范進和張鄉紳一唱一和,把官場上的虛偽迂腐、變相賄賂表現得淋漓盡致。范進作為一個才考中舉人的社會一員,尚未有任何任職經歷,便對官場上的交際嫻熟自如,更何況那些經驗豐富的官員?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社會
趨炎附勢的風氣和強大的社會勢力。
有關資料
一、作者與《儒林外史》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敘》中蓋有
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晚年又號
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吳敬梓著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在吳敬梓的一生中,生活和思想都有極大的變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墜入貧困;思想上,對於功名富貴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他生長在累代科甲的家族中,一生時間大半消磨在南京和揚州兩地,
官僚豪紳、
膏粱子弟、舉業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見慣了的。他在這些“上層人士”的生活中憤慨地看到官僚的
徇私舞弊,豪紳的武斷鄉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聵,舉業中人的利慾薰心,名士的附庸風雅和清客的招搖撞騙。加上他個人生活由富而貧,那批“上層人士”的
翻雲覆雨的嘴臉,就很容易察覺到。他在《儒林外史》中對這種種類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徹底的揭露,真是“如大禹之鑄九鼎,神妙無循形”(旅雲《缽山志》卷四)。更由於生動的藝術形象的塑造,使他的作品分外具有吸引和感人的力量。
他一生經歷了清朝康熙、雍正、
乾隆三代,當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社會呈現了某種程度的繁榮,但,這也不過是即將崩潰的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表面的繁榮掩蓋不了大廈將傾的事實。雍正、乾隆年間,清朝統治者在逐漸鎮壓武裝起義的同時,就採用
大興文字獄,設博學宏詞科以作誘餌;考八股、開科舉以牢籠士人,提倡理學以統治思想等方法來對付知識分子。其中,以科舉制為害最深,影響最廣,使許多知識分子墮入追求利祿的圈套,成為愚昧無知、卑鄙無恥的市儈。吳敬梓看透了這種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會風氣,所以他反對
八股文,反對科舉制,不願參加
博學宏詞科的考試,憎惡士子們醉心制藝,熱衷功名利祿的習尚。他把這些觀點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諷刺的手法,對這些醜惡的事物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顯示出他的民主主義的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根據
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的時候已經脫稿(《春帆集》收《懷人詩》十幾首,中有一首註:“全椒吳敬梓字敏軒。”全詩最後四句說:“外史
紀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
稗說傳。”),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才由
金兆燕給他刻了出來。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後人偽作。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
諷刺小說。魯迅先生評為“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
馮沅君、
陸侃如合著的《中國文學史簡編》認為“
大醇小疵”。全書故事情節雖沒有一個主幹,可是有一個中心貫穿其間,那就是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這樣的思想內容,在當時無疑是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的。加上它那準確、生動、洗鍊的白話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優美細膩的景物描寫,出色的
諷刺手法,藝術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當然,由於時代的局限,作者在書中雖然批判了黑暗的現實,卻把理想寄托在“品學兼優”的
士大夫身上,宣揚古禮古樂,看不到改變儒林和社會的真正出路,這是應該加以批判的。
二、魯迅論《儒林外史》
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
……時距明亡未百年,士流蓋尚有明季遺風,制藝而外,百不經意,但為矯飾,雲希聖賢。敬梓所描寫者即是此曹,既多據自所聞見,而筆又足以達之,故能燭幽索隱,物無遁形,凡官師,儒者,名士,山人,間亦有市井細民,皆現身紙上,聲態並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惟全書無主幹,僅驅使各種人物,行列而來,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雲長篇,頗同短制;但如集諸碎錦,合為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
刮目矣。
三、關於科舉制度
我國科舉制度古已有之,作為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據記載始於漢代。以下各朝,在此基礎上,或繼承,或變化,但大體都有一套較為完整的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
明、清兩代的科舉制度大致相同。下面只就清代的科舉制度加以簡單的敘述。
清人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儒生或童生,錄取“入學”後稱為生員(清代有
府學、州學和縣學,統稱為儒學)。儒學和
孔廟在一起,稱為學宮。生員“入學”後即受教官(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的管教。清初生員尚在學宮肄業(有月課和季考,後來變成有名無實了),又稱為生,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
生員分為三種:成績最好的是廩生,有一定名額,由公家發給糧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額;新“入學”的稱為附生。每年由學政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1)鄉試,(2)會試,(3)殿試。
鄉試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於是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參加鄉試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參加鄉試之前先要通過本省學政巡迴舉行的科考,成績優良的才能選送參加鄉試。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
解元。
會試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禮闈,又稱為
春闈。參加會試的是舉人,取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後一般要舉行複試。
以上各種考試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
時藝、制藝。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
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
二甲賜進士出身,第
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
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
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狀元授
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編修。其餘諸進士再參加朝考,考論詔奏議詩賦,選擅長文學書法的為庶吉士,其餘分別授主事(各部職員)、知縣等(實際上,要獲得主事、知縣等職,還須經過候選、候補,有終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內特設的教習館(亦名
庶常館)肄業三年期滿舉行“散館”考試,成績優良的分別授翰林院編修、
翰林院檢討(原來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編修、原來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檢討),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或分發到各省任知縣。……
“考神”范進
《儒林外史》里的范進目前已經被廣大考生敬封為“
考神”,位列
仙班。許多虔誠的考生對他每日一拜。
貼吧上,出現了一則“拜神帖”,這個“神”並非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也不是姜子牙、
諸葛亮這樣的高智商者,而是“活到老考到老”的范進!目前,這則帖子的回覆人數已達1200多條。
帖子的內容是:“范進,中國考神、中國考試宗師、傳說中的文曲星!傳說考試前拜考神,在考場上就會得到文曲星暗中相助!……考神范進在此!信不信由你,反正不回帖拜的人我給你說了,以後別怨我!”發帖時間是5月11日,從日期上看,此後每天都有考生來“拜神”。
對於近期網路上出現的“拜考神”熱,有專家認為,能給考生一種心理暗示,也不失為一種減壓的方法。專家認為,拜“考神”其實是學生自己的一種心理暗示,以此給自己增添信心,排除道德、迷信等說法,從心理學角度出發,這種做法試試也無妨。
帶過多年高三年級的原北京市北中學高級教師張國順笑著說,對於這些帖子和回復,沒必要看得太嚴重,“其實考生和家長都知道,沒什麼考神,這樣做可以讓大家笑一笑、樂一樂,可以起到正面的心理暗示作用,間接幫助緩解緊張情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