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36年春隨班到杭州、紹興、寧波、
沈家門、
諸暨等地演出。
1941年夏初,在匯泉樓演出時因
竺素娥生病,她毛遂自薦救場成功,由此當上了頭肩。
1941年7月29日至30日,中國救濟婦孺總會籌募捐款委員會主辦嵊新女子越劇團勸募大會,在上海黃金大戲院舉行,日夜共演4場。劇目有《御筆樓》、《采桂別桂》、《樓台會》、《
楊貴妃》、《恆娘》、《林慧娘》、《販馬記》、《
碧玉簪》、《紅玉公》、《貂蟬》、《拾玉鐲》、《女欽差》、《書房會》、《寶蓮燈》、《馬寡婦開店》等。范瑞娟參與演出。
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夏,與
傅全香第一次合作,班底是“四季春”。
1944年5月11日,農曆甲申年四月十九日:全滬越劇聯合大會串義演舉行——上海越劇聯誼會假皇后大戲院,舉辦全滬越劇聯合大會串,義演3天。有
傅全香、范瑞娟的《送鳳冠》等
1944年9月28日,農曆甲申年八月十二日:
袁雪芬、范瑞娟合作,在
九星大戲院登台,使用雪聲劇團之名,首演《雁南歸》。
1944年8月至1947年1月,與
袁雪芬合作,投入了“新越劇”的改革。
1945年1月29日,農曆甲申年十二月十六日:
袁雪芬、范瑞娟在九星大戲院首次合演《
梁祝哀史》,並與編導一起對劇目作了重新整理。演出《
梁祝哀史·山伯臨終》時,她與琴師周寶才合作,在傳統“六字調”的基礎上,吸收京劇“反二簧”,首創了越劇“弦下調”,為越劇音樂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1945年12月24日,農曆乙酉年十一月二十日:為籌募嵊縣善後救濟經費,假座天蟾舞台舉行全滬越劇大會串。劇目有袁雪芬、范瑞娟的《忠魂鵑血》等。
1947年7月29日,農曆丁亥年六月十二日:“
越劇十姐妹”簽訂聯合義演契約——越劇界一批著名演員在上海四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會,為聯合義演簽訂契約。在上面簽名的有尹桂芳、徐玉蘭、竺水招、筱丹桂、
袁雪芬、張桂鳳、吳小樓、傅全香、徐天紅、范瑞娟(次序按契約原件排列)。這十位演員人稱“十姐妹”。
1947年8月19日,農曆丁亥年七月初四日:“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
山河戀》——因在上海的越劇演員處處受著老闆的控制、盤剝和欺凌,她們渴望有自己的劇場,能自由地演戲。為了籌建創建越劇實驗劇場,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等十個年輕的越劇演員,發起舉行聯合大義演。演出劇目是《
山河戀》,地點在黃金大戲院。這十位演員是: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竺水招、徐玉蘭、筱丹桂、徐天紅、
傅全香、張桂鳳、吳小樓。
1947年袁雪芬因病暫離舞台,她邀傅全香第二次聯袂,同組
東山越藝社。
1948年,
袁雪芬主演的《
祥林嫂》首次被搬上銀幕時,她在該劇中一飾兩角,扮演牛少爺和祥林。
1948年秋,與袁雪芬合作演出於大上海戲院,演出了
田漢編劇的《
珊瑚引》等劇目。
1949年7月進上海市軍管會文藝處舉辦的地方戲劇研究班學習。結業後,先後主演了《
李闖王》、《
梁祝哀史》、《萬戶更新》等戲。
1948年9月18日:
袁雪芬與范瑞娟二度合作,恢復“
雪聲劇團”,在大上海電影院演出由
田漢編劇的《
珊瑚引》。該劇借晉代石崇驕奢淫逸及其沒落的故事,影射鞭撻蔣、宋、孔、陳這四大家族的貪得無厭,並在演出廣告上寫著“豪門鬥富,針諷現狀”。該劇演出全部用民樂伴奏,引起滬上兄弟劇種的重視。
1948年9月18日:越劇電影《
祥林嫂》首映,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越劇影片《祥林嫂》在國際、大上海等5家影院上映。
1950年6月30日,農曆
庚寅年五月十六日:上海影劇工會越劇分會成立,上海影劇工會越劇分會在中國大戲院舉行成立大會,選舉范瑞娟為主席、徐玉蘭為副主席。
1950年率團進京,演出了《
梁山伯與祝英台》、《祝福》。
毛澤東主席、
周恩來總理、
周揚等中央領導和首都不少文藝界的著名人士觀看了演出,並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1951年8月1日,進華東戲曲研究院,加入華東越劇實驗劇團並任副團長,兼任上海越劇工會主席。參與組織越劇界抗美援朝捐獻“越劇號”飛機的義演工作。
1953年10月,農曆癸巳年:越劇電影《
梁山伯與祝英台》開拍,越劇彩色藝術影片《
梁山伯與祝英台》,在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范瑞娟、傅全香、張桂鳳主演。
1953年冬,與袁雪芬等演出了《
西廂記》,飾張珙,參加1954年
華東區戲曲會演,獲演員一等獎。
1955年6月19日,農曆乙未年四月廿九日:由上海越劇院組成的中國越劇團,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主要藝術人員 有
袁雪芬、范瑞娟、
傅全香等。7月2日起,在柏林、
德勒斯登等地演出《
西廂記》和《
梁山伯與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理格羅提渥觀看了《西廂記》的演出,並上台接見演職員。7月24日,為駐德蘇軍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鐲》、《樓台會》等劇目。
1955年7月30日,農曆乙未年六月十二日:由上海越劇院組成的中國越劇團,離開柏林,赴蘇聯訪問演出,主要藝術人員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等。中國越劇團在蘇聯
明斯克、莫斯科演出《
西廂記》、《
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劇目。8月15日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
伏羅希洛夫、卡岡諾維奇、
馬林科夫、米高揚、別爾烏辛等,觀看了《
梁祝》的演出,觀後在劇場休息室接見了劇團的同志,伏羅希洛夫還親手把一束束鮮花分送給被接見的劇團同志。9月9日,在莫斯科演畢《
西廂記》後,蘇方將“驚艷”一場攝成電影。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6年10月19日,農曆丙申年九月十六日:上海越劇院一團上演重編後的《
祥林嫂》,由
袁雪芬、范瑞娟、吳小樓、
金艷芳、張桂鳳等主演,在大眾劇場公演。此次演出本按魯迅原著的精神,作了重新改編
1957年4月,農曆丁酉年:獲1949-1955優秀影片獎——越劇藝術影片《
梁山伯與祝英台》獲文化部頒發的1949-1955優秀影片獎,袁雪芬、范瑞娟獲榮譽獎。
1958年6月15日,農曆戊戌年四月廿八日:上海越劇院一團赴福建前線慰問演出——上海越劇院一團攜帶《
梅花魂》、《
打金枝》、《
穆桂英》等劇,赴福建前線慰問演出,歷時80天。主要演員有
袁雪芬、范瑞娟、吳小樓、呂瑞英等。
1959年7月14日,農曆己亥年六月初九日:上海越劇院演員赴川學習川劇。范瑞娟等演員,去四川學習川劇藝術,共學習了《李亞仙》等4出大戲,及《評雪辨蹤》等25出小戲、折子戲和40餘套基本功,歷時46天。
1960年4月20日,農曆庚子年三月廿五日:上海越劇院一團調赴北京。以范瑞娟、
傅全香、陸錦花、吳小樓為主要演員的上海越劇院一團,調赴北京。
1960年5月7日,農曆庚子年四月十二日:隨上海越劇院一團調京成立北京越劇團。以范瑞娟、傅全香、陸錦花、吳小樓為主要演員的上海越劇院一團,改建成北京越劇團。
1960年7月22日,農曆庚子年六月廿九日:出席第三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
1961年1月18日,農曆庚子年十二月初二日:北京越劇團撤銷,以范瑞娟、傅全香、陸錦花、吳小樓為主要演員的北京越劇團,遵照
周恩來總理指示調回上海,仍屬上海越劇院原編制(一團)。排演了《忠王
李秀成》、《
繡襦記》等劇目。
1964年3月15日,農曆甲辰年二月初二日:上海越劇院演出《
打金枝》(范瑞娟、張桂鳳等主演)在
錦江小禮堂招待朝鮮貴賓。
1964年7月15日,農曆甲辰年六月初七日:上海越劇院一團上演《不準出生的人》——上海越劇院一團在
瑞金劇場上演《不準出生的人》,由
吳兆芬、平梅芳改編,章琴導演,范瑞娟、金採風、丁賽君、金艷芳主演。該劇連演5個多月。
1989年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首屆“金唱片獎”。
1989年11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范瑞娟表演藝術》。
1990年1月與
呂瑞英、
張桂鳳等參加中國民族藝術代表團,攜帶《打金枝》等節目赴聯邦德國、法國、
比利時、
盧森堡、荷蘭等國演出。
1991年上海電視台為其傑作的片斷拍攝成3集電視片《范瑞娟表演藝術》。
1993年上海電視台攝製的電視片《
沈園絕唱》中扮演陸游一角。
1997年上海電視台拍攝了展示範派藝術的電視片《餘音裊裊繞樑來》3集。
1999年8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范瑞娟——越劇藝術影集》
2003年12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范瑞娟唱腔選集》。
2004年02月19日,八十高齡的越劇流派創始人范瑞娟攜其10位傳人在上海銀髮大廈與喜愛她們的戲迷觀眾見面,為她所著的《范瑞娟唱腔選》一書舉行簽名售書活動。
2006年3月27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廿八日:百年流聲——紀念中國越劇誕辰100周年電視文藝晚會上演——時值中國越劇誕生100周年,一台《百年流聲——紀念中國越劇誕辰100周年電視文藝晚會》上演,特別選擇越劇的發源地
嵊州和越劇的發祥地上海進行雙向傳送異地直播。這台晚會開創兩個“第一次”,即首次以雙向傳送異地直播的現代電視傳媒手段來運作戲曲節目;首次讓藝術家們以“走紅地毯”的方式拉開晚會的序幕。名家薈萃共襄盛舉此次晚會可謂名家薈萃,不但越劇表演藝術家
袁雪芬、
傅全香、范瑞娟、徐玉蘭、王文娟、張桂鳳、周寶奎、畢春芳、
張小巧、呂瑞英、金採風等悉數到場,越劇中堅力量
錢惠麗、
單仰萍、
方亞芬、章瑞虹、
王志萍、韓婷婷等也共同參與這台晚會的表演。同時全國其他越劇院團的領軍人物
茅威濤、吳鳳花、
陳飛、
張小君等也以訪談、再現表演等多樣形式祝賀演出。名家新秀會聚兩地,共同演繹各個流派代表唱段,展現越劇發展百年華彩。
2008年5月23日,農曆戊子年四月十九日,13時30分:四川 汶川地震“上海越劇界聯合賑災義演”專場舉行。由
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主辦,SMG綜藝部、SMG廣播文藝中心、上海蘭生越劇發展基金、上海越劇藝術研究中心協辦,上海越劇院、天蟾京劇中心逸夫舞台聯合承辦的“上海越劇界聯合賑災義演”專場在上海逸夫舞台舉行,義演專場的票房全部收入和現場募集捐款送達災區。
此次義演范瑞娟等獲悉訊息後也上台與大家一起表達老一輩藝術家們抗震救災的情懷。在整台演出的最後,這些老藝術家和所有演員一起,共同進行配樂朗誦《坐標》。
主要作品
藝術特色
范瑞娟唱腔淳樸滋實,穩健大方,熱情內涵,旋律華采,拖腔豐富,咬字堅實,發音寬厚,具有男性穩健、軒昂的氣質。嗓音實,聲宏亮,中氣足,音域寬,演唱追求剛勁的男性美。演唱時從不追求單純的舞台效果,而是致力於深入開掘角色內心的思想感情。
范瑞娟戲路極寬,表演上穩健大方,質樸無華。善演
梁山伯、焦仲卿、
鄭元和、
賈寶玉這類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書生——能把梁山伯、焦仲卿、賈寶玉這類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書生演繹得溫文而雅;又能把
文天祥、
韓世忠、李秀成這樣的忠臣良將塑造得鏗鏘剛韌。還善演賀老六、扎西這樣的近現代人物。
范瑞娟創立了
越劇流派中的“
范派”藝術。唱腔在繼承男班[正調]的基礎上,吸收了京劇
馬連良、
高慶奎等名家的唱腔音調和潤腔處理,形成音調寬厚響亮、咬字堅實穩重、行腔迂迴流暢的特點,被稱為“范派”。
她與琴師合作,大膽吸收京劇[反二簧]曲調,首創了優美、抒情的[弦下調]。她的唱腔中的[弦下腔]規範,又獨標一格,成為顯示流派特色的一個重要因素。同時也豐富和發展了越劇的聲樂藝術。
越劇作品
參演電視劇
影音選集
1999年8月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范瑞娟越劇藝術影集》
2003年12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范瑞娟唱腔選集》
創立流派
范派是范瑞娟創立的越劇
小生流派。范瑞娟十一歲進“
龍鳳舞台”科班,先學
花旦,後改學小生,由於刻苦用功,加上嗓音條件好,很早就顯露藝術才華。1938年1月來上海後,廣泛吸收各種藝術營養,勤學苦練,練就較為寬厚的音色。在唱腔和表演上,繼承了越劇前輩小生竺素娥的樸實的風格,並博採眾長,尤其是學習京劇馬連良、高慶奎的運腔特色和唱腔因素,融化於自己唱腔之中。她能自如地運用丹田之氣和頭腔共鳴相結合的發聲方法,中低音厚實,高音響亮有力,使唱腔凝重大方,富有陽剛之美。
范派唱腔音域寬,旋律起伏大,長句多,擅長運用抒情性較強的[慢板]揭示各種人物的情感,曲調顯得華彩而有氣派;起腔小腔和甩腔更具特色,往往通過對唱句尾音的裝飾加花,或把伴奏的過門作為唱腔延伸的手法,使唱腔更深情纏綿。如《
梁祝·樓台會》中“一路上奔得汗淋如雨”這句起腔的三個腔節,尾腔都通過音調的加花擴展,使起腔幅度寬廣,音調起伏迴蕩。《
梁祝·
十八相送》中“恭喜賢弟一路平安把家回”這句的甩腔,音調由高而低,音量由輕而響,在“把家回”三字上,用越劇過門中同韻加花的手法,使唱腔連綿不斷,生動表現了梁山伯抑制不住的內心喜悅。這是典型的范派甩腔。
在唱腔中不通過過門,直接轉調的特殊藝術手法,是范派的又一特色。如五十年代范瑞娟演出《梁祝·樓台會》時,在“今生難娶你祝英台”一句的末尾 “祝英台” 三字,連續運用了幾個旋律有層次下行的小腔,音調哀傷低沉,緊接著在“滿懷激情無處訴”這句唱中,直接由“尺調腔”轉入“弦下腔”,而且旋律激越上升,強烈表現出人物絕望的憤懣和以死相抗的決心。這種藝術技法和內容緊密結合的表現方式,是范派的獨創。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52-9 | 第一屆 | 演員一等獎 | 梁山伯與祝台 | 獲獎 |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57-09 | 榮譽獎 | 《梁山伯與祝英台》 | 獲獎 |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備註 |
---|
1989年 | 首屆 | “金唱片獎” | 獲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