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家庭背景
父親孫琴文,是業餘打鼓佬,後任四季春科班鼓師。
其父在上世紀上葉曾為越劇‘
三花一娟’之首的
施銀花打過鼓,但因為調子出錯而被施銀花痛斥了一頓,此後鬱鬱而終。也因此成為傅全香的一段心病,往後每提起此事,傅全香都會潸然淚下。
20世紀20年代
1923年8月30日(農曆七月十九),傅全香出生在浙江嵊縣西鄉后庄村一間東倒西歪的破草屋裡,取名為孫泉香。當地人封建意識濃厚,生了女兒,稱呼起來,都要加一“郎”字,例如袁雪芬就叫“芬郎”,她也叫“香郎”。
20世紀30年代
1933年入四季春科班學藝,工花旦,師傅為紹興文戲男班藝人
鮑金龍,同科者有青衣演員袁雪芬、老生演員錢妙花。
1936年到杭州演出,同年秋首次進入上海,演出於老閘大戲院。
1938年春再次進入上海演出。常演《
九斤姑娘》一劇而受到觀眾青睞。
20世紀40年代
1943年春,到"四季春"掛頭牌,戲班更名為
全香劇團,邀
范瑞娟初次合作演出《小妹妹臨終》、《
武家坡》等劇目。
1944年8月與徐玉蘭搭檔,演出了《
浮生六記》、《黃金與美人》、《鐵窗紅淚》等戲。
1946年與張桂蓮搭檔演出於龍門大戲院。
1947年參加上海越劇界"十姐妹"為籌辦上海越劇學校與實驗劇場而舉辦的聯合義演,在《
山河戀》劇中扮宮女戴贏。
1949年春節,與
范瑞娟三度合作,重組東山越藝社,在明星、麗都等
戲院演出了《萬戶更新》、《控訴張春帆》、《
孔雀東南飛》等劇目。
20世紀50年代
1951年冬去皖北參加“土改”。
1952年冬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
《梁山伯與
祝英台》中的祝英台,獲一等獎。
1954年參加華東地區戲曲演出大會,《
西廂記》中的
紅娘,獲一等獎。
1955年隨上海越劇院赴民主德國和蘇聯演出。
1956年赴朝鮮慰問演出。是年,與異地戀多年的“海歸”劉健先生修成正果,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1958年將《情探》攝製成電影。是年任上海市政協委員,後為常委。
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又主演了《
江姐》、《兩塊六》等現代戲。
20世紀60年代
1961年6月,上海越劇院將傳統劇《珍珠塔》修編整改,首演於大眾劇場,傅全香飾陳翠娥一角。
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80年代
1980年和1983年兩次赴香港演出了《
孔雀東南飛》和《
李娃傳》。
1989年赴美國演出。
20世紀90年代
90年代初,她與崑曲演員計鎮華合作,演出了反映古代女詩人李清照生平的戲曲電視劇《人比黃花瘦》,又一次獲得全國電視劇"飛天獎"榮譽獎。
1993年拍攝了她的藝術集錦電視片《她在叢中笑》。同年,“
傅全香藝術研究會”成立。
主要作品
《
江姐》出演江姐
《人比黃花瘦》出演李清照
藝術特色
傅全香的嗓音明亮、音域寬廣、潤腔華彩,且真假嗓結合,
曲調跌宕多姿、波瀾起伏,表演富於激情,以“
花衫”戲見長,善用強烈的外部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最擅長於表現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悲劇婦女形象。
重視收放開合與花腔的潤色,唱腔美若嚦嚦鶯聲,被譽為“金嗓子”,“越劇
花腔女高音”,所創立的“
傅派”唱腔是越劇
花旦中的重要流派。《情探》"行路"一場的唱做念舞,是傅派藝術最具創造性的精品。
20世紀50年代初期
與新音樂工作者合作,在由她主演的《
十八相送》和《織錦記》劇中,首開定腔定譜的先例。在《情探》一劇中,學習吸取了
川劇旦角的形體動作,唱腔上借鑑了京劇程硯秋及
崑曲評彈的唱法,尖團音規範分明,真假嗓音結合演唱。
20世紀80年代
由她參與主演的《梁山伯與
祝英台》、《孔雀東南飛》、《李娃傳》和《杜十娘》均被先後拍攝成電視劇,《
杜十娘》還獲得全國電視劇"
飛天獎"榮譽獎。出版了反映她藝術生涯的《坎坷前面是美景——傅全香的藝術生涯》一書和《
傅全香唱腔選集》。
1989年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金唱片獎"。
20世紀90年代
初期她與崑曲演員
計鎮華合作主演的、反映古代女詩人
李清照生平的戲曲電視劇《人比黃花瘦》,又一次獲得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榮譽獎。
榮譽獎勵
1952年冬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演出大會,主演《
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祝英台,獲演員一等獎。
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演出大會,扮演《
西廂記》中的紅娘,獲一等獎。
1958是年任上海市政協委員,後任常委
主演的《杜十娘》獲得了全國電視劇“
飛天獎”榮譽獎。
1989年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金唱片獎”。
主演的戲曲電視劇《人比黃花瘦》,又一次獲得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榮譽獎。
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的政府特殊津貼。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越劇”代表性傳承人。
2017年4月7日,榮獲第27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
活動年表
35條事件介紹
1938年2月15日,農曆戊寅年正月十六日:“
四季春班”與“
素鳳舞台”合作演出於上海四馬路小劇場。
1939年7月1日,農曆己卯年五月十五日:越劇演員首次上電台
馬樟花和傅全香到好友電台播唱特別節目,並為
三友實業社作廣告,開越劇演員上電台之先河。
1940年8月1日,農曆庚辰年六月廿八日:“勸募紹屬平糶捐”女子越劇八班大會串舉行。8月1日至2日,紹興七縣旅滬同鄉會,假座
卡爾登大戲院,舉行“勸募紹屬平糶捐”女子越劇八班大會串。劇目為《沉香扇》、《
梁祝哀史》、《
盤夫索夫》、《碧玉簪》,主要演員有:
施銀花、屠杏華、
小白玉梅、姚水娟、
商芳臣、
李艷芳、
筱丹桂、馬樟花、袁雪芬、傅全香、
賈靈鳳等。
1940年12月30日,農曆庚辰年十二月初二日:越劇《
恆娘》首演。上海
大來劇場演出根據《
聊齋志異》中同名小說改編的越劇《
恆娘》(
陶賢編劇),馬樟花、袁雪芬、傅全香主演。使用硬片布景,打出“戲情話劇化,布景電影化”的廣告,營業上佳。
1941年1月21日,農曆庚辰年十二月廿四日:“全滬越國紅星十班大會串”舉行。“全滬越國紅星十班大會串”在上海浙東大戲院進行。日夜場演出折子戲。演出劇目有:
《書房會》(馬樟花,傅全香)
《倪鳳扇茶》(筱丹桂,張湘卿)
《方玉娘哭塔》(施銀花,錢秀靈)
1942年4月15日,農曆壬午年三月初一日:傅全香加入同樂戲院傅全香加入同樂戲院,與
尹桂芳、
竺水招合作。
1945年6月21日,農曆乙酉年五月十二日:傅全香、
徐玉蘭合演《
浮生六記》。傅全香與徐玉蘭在九星大戲院合作主演《
浮生六記》。
1945年12月24日,農曆乙酉年十一月二十日:為籌募
嵊縣善後救濟經費,全滬越劇大會串舉行為籌募嵊縣善後救濟經費,假座
天蟾舞台舉行全滬越劇大會串。劇目有筱丹桂、徐玉蘭的《青衫迷》;邢竹琴、
王水花的《大堂會》;袁雪芬、
范瑞娟的《忠魂鵑血》;姚水娟、張桂蓮的《血濺洞房》;傅全香、張湘卿的《送鳳冠》;
尹桂芳、
竺水招、徐天紅的《兩代兒女》;
尹樹春、
玉牡丹的《大劈棺》;
金香琴、
金月樓的《御筆樓》等。
1947年1月12日,農曆丙戌年十二月廿一日:袁雪芬宣布輟演在演完《
洛神》後,袁雪芬宣布輟演,
雪聲越劇團也暫告解散。在原“雪聲”的基礎上,加入傅全香,改組為
東山越藝社。
1947年7月29日,農曆丁亥年六月十二日:“
越劇十姐妹”簽訂聯合義演契約。越劇界一批著名演員在上海四馬路大西洋西菜社聚會,為聯合義演簽訂契約。在上面簽名的有
尹桂芳、徐玉蘭、
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
張桂鳳、吳小樓、傅全香、徐天紅、
范瑞娟(次序按契約原件排列)。這十位演員人稱“十姐妹”。
1947年8月19日,農曆丁亥年七月初四日:越劇十姐妹聯合義演《
山河戀》。因在上海的越劇演員處處受著老闆的控制、盤剝和欺凌,她們渴望有自己的劇場,能自由地演戲。為了籌建創建越劇實驗劇場,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等十個年輕的越劇演員,發起舉行聯合大義演。演出劇目是《
山河戀》,地點在
黃金大戲院。這十位演員是: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竺水招、徐玉蘭、筱丹桂、徐天紅、傅全香、張桂鳳、吳小樓。
1951年6月2日,農曆辛卯年四月廿八日:上海越劇界控訴
張春帆。上海越劇界集會於文聯禮堂控訴張春帆。袁雪芬、傅全香、徐玉蘭、邢月樵等演員,在會上列舉了張春帆欺壓越劇藝人的罪惡行為,要求政府嚴厲懲處。
1951年8月1日,農曆辛卯年六月廿九日:
東山越藝社大部分成員加入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東山越藝社以
范瑞娟、傅全香為首的大部分成員,加入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
1951年12月1日,農曆辛卯年十一月初三日:東山越劇團1951年赴京演出。以傅全香、范瑞娟為主的上海東山越劇團,在京上演新編越劇《梁山伯與
祝英台》,受到首都文藝界盛讚。
馬彥祥等觀摩了演出,對他們在劇本創作和舞台藝術上,尤其是人物塑造上的大膽革新精神,予以很高的評價。
1955年6月19日,農曆乙未年四月廿九日:中國越劇團赴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由上海越劇院組成的中國越劇團,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訪問演出,團長
許廣平,副團長
張東川,秘書長
王志成,副秘書長鬍野檎,主要藝術人員有袁雪芬、
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張桂鳳、呂瑞英、金採風和
吳琛、劉如曾、
顧振遐、
蘇石風、
幸熙等。
1955年7月2日起,在柏林、德勒斯登等地演出《
西廂記》和《梁山伯與
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理格羅提渥觀看了《西廂記》的演出,並上台接見演職員。7月24日,為駐德蘇軍演出了《
打金枝》、《拾玉鐲》、《
樓台會》等劇目。
1955年7月30日,農曆乙未年六月十二日:中國越劇團赴蘇聯訪問演出。由上海越劇院組成的中國越劇團,離開柏林,赴蘇聯訪問演出。中國越劇團在蘇聯明斯克、莫斯科演出《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劇目。8月15日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伏羅希洛夫、
卡岡諾維奇、馬林科夫、
米高揚、別爾烏辛等,觀看了《
梁祝》的演出,觀後在劇場休息室接見了劇團的同志,伏羅希洛夫還親手把一束束鮮花分送給被接見的劇團同志。9月9日,在莫斯科演畢《西廂記》後,蘇方將“驚艷”一場攝成電影。9月10日,離開
新西伯利亞回國。
1957年10月28日,農曆丁酉年九月初六日:上海越劇院首演《情探》。由上海越劇院傅全香、陸錦花主演,田漢、安娥編劇,
陳鵬導演的《情探》,首演於大眾劇場。
1958年4月20日,農曆戊戌年三月初二日:越劇電影《情探》開拍。由上海越劇院傅全香、陸錦花主演,
黃祖模導演的越劇藝術影片《情探》,在江南電影製片廠開拍。
1959年4月9日,農曆己亥年三月初二日:田漢應邀觀看《情探》、《碧血揚州》。上海越劇院邀請中國劇協主席田漢觀看由傅全香、陸錦花主演的《情探》和學館學員
張國華等演出的《碧血揚州》選場,觀後到後台與演員見面,對《情探》的劇本、導演、表演、舞台技術等方面提出了意見。
1959年7月14日,農曆己亥年六月初九日:上海越劇院演員赴川學習川劇。由上海越劇院領導人胡野檎、吳琛帶隊,
范瑞娟、傅全香、張桂鳳、吳小樓、呂瑞英、
陳少春、
史濟華、
朱東韻等演員,去四川學習川劇藝術,共學習了《李亞仙》等4出大戲,及《評雪辨蹤》等25出小戲、折子戲和40餘套基本功,歷時46天。
1960年4月20日,農曆庚子年三月廿五日:上海越劇院一團調赴北京。以范瑞娟、傅全香、陸錦花、吳小樓為主要演員的上海越劇院一團,調赴北京。
1960年5月7日,農曆庚子年四月十二日:北京越劇團成立。以范瑞娟、傅全香、陸錦花、吳小樓為主要演員的上海越劇院一團,改建成北京越劇團。
1960年7月22日,農曆庚子年六月廿九日:第三屆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召開。第三屆全國文代會開幕。這次會議是“文代會”與各協會的代表大會穿插進行。上海越劇院的袁雪芬、吳琛、徐玉蘭、王文娟、
顧振遐、蘇石風,
合作越劇團的戚雅仙和北京越劇團的
范瑞娟、傅全香,
上海京劇院的周信芳、
陶雄、童芷苓、
李玉茹、
王燮元、
馬科、梁斌等出席。
中國劇協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當選名單:副主席:周信芳、常務理事:馬彥祥、書記處書記:馬彥祥
1961年1月18日,農曆庚子年十二月初二日:北京越劇團調回
上海。以范瑞娟、傅全香、陸錦花、吳小樓為主要演員的北京越劇團,遵照周恩來總理指示調回上海,仍屬上海越劇院原編制(一團)。
1981年,由
上海電視台拍攝越劇電視劇《孔雀東南飛》,飾演劉蘭芝。
1985年拍攝越劇電視劇《梁山伯與
祝英台》,飾演祝英台。
1989年10月12日,農曆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屆
中國金唱片獎揭曉。中國唱片總公司為慶祝中國唱片出版事業40周年,在北京隆重舉行第一屆中國金唱片獎。共設2個獎項,88個單位和個人獲獎。
獲獎的戲曲曲藝類演員
獲獎的戲曲曲藝類單位
2005年8月29日,農曆乙酉年七月廿五日:慶祝上海越劇院建院50周年慶專場演出舉辦。“同唱一台戲——慶祝上海越劇院建院50周年慶專場演出”在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
世紀廣場上演,就此拉開
上海越劇院建院50周年系列演出的序幕。而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傅全香和金採風的到來更是讓現場氣氛到達高潮。金採風當即為觀眾演唱了自己拿手的選段——《紅樓夢》中的《黛玉進府》,風采神韻都不減當年,而傅全香更是帶著大家唱起了生日歌,為越劇慶生。
2006年2月15日,農曆丙戌年正月十八日:
錢程從藝25周年研討會召開。“錢程從藝25周年研討會”在
上海話劇中心召開,傅全香、
蔡正仁、
王汝剛、
楊紹林、趙化南等近20位文藝界專家和學者出席研討會。為這位上海滑稽界年輕一代中最受矚目的演員作藝術回顧和肯定的同時,大家也對上海本土藝術的代表——
滑稽戲做了一次“前程”把脈。
2006年3月27日,農曆丙戌年二月廿八日:百年流聲——紀念中國越劇誕辰100周年電視文藝晚會上演。
時值中國越劇誕生100周年,一台《百年流聲——紀念中國越劇誕辰100周年電視文藝晚會》上演,特別選擇越劇的發源地
嵊州和越劇的發祥地上海進行雙向傳送異地直播。這台晚會開創兩個“第一次”,即首次以雙向傳送異地直播的現代電視傳媒手段來運作戲曲節目;首次讓藝術家們以“走紅地毯”的方式拉開晚會的序幕。
2006年12月6日,農曆丙戌年十月十六日,上午:
杭州越劇二團建團56周年座談會舉行
杭州越劇二團(原
桐廬越劇團)迎來傅全香、金採風,
杭州越劇院國家一級編劇包朝贊,桐廬籍越劇演員單仰萍、
謝群英和
陳雪萍。在越劇百年華誕、杭越二團建團56周年之際,這些越劇界名人重回故土,與縣委宣傳部、縣文廣新局有關領導及杭越二團演員們齊聚一堂,討論關於如何建設、發展杭越二團的話題。
傅全香首先發話。她看了
桐廬縣紀念越劇百年專場晚會後,激動得一夜未眠。“因為我看見的都是一朵朵‘梅花’朵兒,真的非常高興。”浙江是越劇的發源地,傅老師聲稱自己是浙江的女兒。她以自己從藝70多年的心得勉勵桐廬的年輕越劇演員們,不要心浮氣躁,下個百年要走奉獻之路。只有真正熱愛這門藝術,才能不求回報、不求名譽,獻身這門藝術,也只有這樣,越劇之花才能開得更美、更燦爛。
金採風說:“青年就是未來,希望越劇界年輕的‘花兒’越開越鮮艷,越開越燦爛,越開越茂盛。但是要做到這三點,既要自身努力、乾一行愛一行,還要堅定不移,同時也要有澆花人,這樣花兒才能培育得好。我早年到桐廬越劇團時,劇團樸實的藝術風格、嚴謹的舞台作風、執著的探索精神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演越劇不但要有基礎,還要揚長避短,發揮越劇的長處。”金老師特別指出:“越劇專場晚會讓我們這些越劇人看到了未來的希望,我很高興看到桐廬有這么多後起之秀,希望領導們要多多重視培養青年,劇團要出名、出戲、出明星,明星越多,劇團聲譽才會越高。”
國家一級編劇
包朝贊對紀念越劇百年專場晚會上青年演員們出色的表演感到非常振奮,他說:“桐廬是我的再生之地,雖然我不是桐廬人,但我把最寶貴的青春年華留給了桐廬。不管我身在何處,我始終覺得我的根在桐廬。金獎銀獎不及觀眾誇獎,金杯銀杯不如觀眾口碑。一個戲的成功,不在於其中的演員得了什麼獎,劇目本身得了什麼獎,而在於觀眾喜不喜歡。讓觀眾看了掉眼淚,且對他們的生活有所啟發,就是好戲,就會經久不衰。杭越二團是個非常有希望、有朝氣的團隊,擁有天時、地利、人和各方優勢,今後應該多排一些民眾歡迎的好戲,這樣劇團才會越辦越好。”
2006年12月17日,農曆丙戌年十月廿七日:“越劇流芳香溢金陵——2006中國越劇名家名段南京演唱會”舉行。
在越劇百年誕辰之際,恰逢南京市越劇團建團50周年。由南京市文化局和南京市文聯等單位主辦、
南京市戲劇家協會和南京市越劇團承辦的“越劇流芳香溢金陵——2006中國越劇名家名段南京演唱會”在
南京電視台舉行。
演唱會由央視戲曲頻道主持人
白燕升主持。越劇“十姐妹”之一的傅全香、王文娟、金採風、畢春芳、周寶奎等曾經影響了越劇發展史的眾多老藝術家逐一亮相,深情地回憶起自己的越劇之路。而中青年越劇演員
竺小招、
錢惠麗、
趙志剛、吳風花、
陶琪等紛紛登台,為觀眾獻上了《碧玉簪》、《西廂記》、《
紅樓夢》、《梁山伯與
祝英台》、《真假駙馬》等劇目中的經典片段。澳大利亞
悉尼越劇團團長
秦夢等越劇名票也遠道而來,獻演了拿手節目。
人物逝世
據上海越劇院訊息,2017年10月24日12時18分,越劇表演藝術家、傅派創始人傅全香在上海華東醫院因病去世,享年94歲。她是“越劇十姐妹”中最後一位離世的。
流派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