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目歷史
1939年,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由
筱丹桂、
賈靈鳳演唱的《
拷紅》唱片。40年代後期,大中華唱片公司灌制了由
王文娟、竺素芳演唱的《拷紅》和《紅娘叫門》的唱片。
(註:《拷紅》《紅娘叫門》為《西廂記》中的折子戲)1943年底,大來劇場演出
南薇編導的《西廂記》,演員皆反串列當,
袁雪芬扮張珙、張桂蓮扮鶯鶯、
陸錦花扮紅娘、
吳小樓扮崔夫人。
1954年3月,在上海
長江劇場公演越劇《西廂記》時,對劇本進行了修改,
紅娘一角改由呂瑞英扮演。10月,該劇作為國慶5周年觀禮劇目晉京演出,周總理陪同印度總理
尼赫魯及其女兒
英迪拉·甘地夫人,在懷仁堂觀看了該劇。11月,該劇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劇本一等獎、導演獎、優秀演出獎。
1955年夏,上海越劇院攜該劇出訪民主德國和
蘇聯,對該劇再次修改加工,刪去了“佳期”一場戲,又在“賴簡”一場戲前、後增加了“傳書”和“寄方”兩場戲。由吳琛、黃沙導演,劉如曾音樂整理,蘇石風、幸熙舞美設計。袁雪芬飾鶯鶯,徐玉蘭飾
張珙,呂瑞英飾紅娘,張桂鳳飾
崔夫人。隨後劇本被收入1955年出版的《華東地方戲曲叢刊》第二集。
1959年,被收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上海卷》。5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該劇的單行本。
1962年,被編入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越劇叢刊》第一集。劇中主要唱段已由中國唱片社和音像出版單位,製成唱片和錄音帶,發行中國國內外。
1991年,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排演的越劇《西廂記》由何英飾
崔鶯鶯,該劇為張生這個人物設計了較多唱段,劇本沒有用幕、場、折這樣的連綴方式,而是通過舞台的轉動來完成時空的交換。
2008年,上海越劇院復排的越劇《西廂記》忠實於王實甫原作,刪節了張生住客店這類劇情,對張生和鶯鶯愛情主線中的幾次相遇、幾個情感遞進階段予以了較為完整的保留。
2013年,由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茅威濤領銜主演的越劇《西廂記》原生代進行了封箱演出,新一代人物蔡浙飛周艷、朱丹萍傳承該劇演出。
劇情介紹
《西廂記》寫唐貞元間書生張生,在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發生愛情。時河橋守將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強索鶯鶯為妻,崔夫人當眾許願:有退得賊兵者以鶯鶯許之,張生馳函好友白馬將軍杜確發兵解圍。然崔夫人嫌張貧寒而賴婚,張生相思成疾,鶯鶯在侍婢紅娘撮合下,夜奔西廂探慰張生,事為崔夫人發覺,拷問紅娘,紅娘據實以告。夫人不得已而將鶯鶯許配張生,但又藉口不招白衣女婿,迫張上京趕考,鶯鶯與張生滿懷離愁而別。
主要角色
越劇《西廂記》中主要人物有張生、崔鶯鶯、紅娘、崔夫人、法本、法聰、歡郎、琴童等。
張生(生):名張珙,字君瑞,
西洛人,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在普救寺邂逅崔鶯鶯,發生愛情。
崔鶯鶯(旦):崔相國之女,因相國去世,崔夫人與鶯鶯扶靈柩迴轉
博陵,寄住普救寺,與張生發生愛情。
紅娘:崔鶯鶯之婢女,撮合張生與崔鶯鶯。
崔夫人:崔鶯鶯母親,不願將女兒嫁給張生,多方刁難。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2010 | 第三屆 | 中國戲劇節大獎 |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 獲獎 |
2009 | ---- | 中國戲曲學會金盾獎 |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 獲獎 |
1994 | 第四屆 | 文華獎 |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 獲獎 |
1993-06 | ---- | 中國戲曲學會獎 |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 | 獲獎 |
1954 | 第一屆 | 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劇本一等獎 | 上海越劇院 | 獲獎 |
藝術鑑賞
上版
20世紀50年代,上海越劇院對該劇的改編,忠實於原著,以歌頌鶯鶯和張珙的純真愛情和掙脫封建禮教桎梏的反抗精神為主,一改以往舞台上常見的以紅娘為主角的藝術處理。演員表演細膩傳神,鶯鶯的熱情、矜持,張珙的誠摯、瀟灑,紅娘的熱心、機靈,崔夫人的古板、頑固,都刻劃得很生動,是袁雪芬、徐玉蘭、呂瑞英的代表作之一。
在張生與鶯鶯相見後,夜間酬韻,鶯鶯與張生酬唱互答,暗結情愫,此為一通靈犀;張生解孫飛虎之圍,崔夫人佛殿許婚,使得二人情感明朗化,可謂靈犀二通;張生以琴探鶯鶯情之所向,惹得鶯鶯心意顛倒,此為靈犀三通。雖然三通靈犀,可是每次卻都受到阻礙:一通靈犀姻緣未成為紅娘所阻斷;二通靈犀卻被崔夫人棒打鴛鴦;三通靈犀總該花結並蒂了吧,卻有了賴簡這一折,鶯鶯無法跨越禮教一關。三次情感的起落使得鶯鶯與張生的情感一點點遞進升溫,這樣的感情進展得自然而然、毫不突兀,因此在之後紅娘向鶯鶯表白心跡鼓勵鶯鶯追尋愛情以後,鶯鶯勇敢地接納了張生的情感。
劇中思想鬥爭最為複雜的是鶯鶯,她生長於一個“無犯法之男、再婚之女”的家庭,崔夫人治家嚴謹,即使三尺男童也不能隨便進入內堂,這是劇本一開始就設定的基調。要她接受一位男性的情感就意味著託付終身,且“無媒苟合”與鶯鶯所受的道德教育是完全對立的,選擇情感還是依從禮教,何去何從,對崔鶯鶯來說是件太過糾結的事情。鶯鶯與張生的交往越多、情感越深,那她的思想鬥爭就越激烈,因此,以“禮”的束縛更能夠烘托出“情”的熾烈。由此可見,《西廂記》中崔鶯鶯的情感變化與思想鬥爭是本劇的重中之重。
紅娘是越劇《西廂記》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她活潑、機敏、聰慧、狡黠,有一副俠義心腸,沒有她,鶯鶯與張生也就只是兩個擦肩而過的痴男怨女罷了。“上版”安排了一個活潑的捕蝶侍女的出場,那個活潑的小紅娘一下子就呈現在了觀眾眼前,但是這樣的紅娘還有另一面,向方丈詢問法事情況的紅娘是“舉止甚端莊,全不見半點兒輕狂”。就是這個端莊的小紅娘在禪房外為張生所攔,雖然說了簡短的幾句,卻句句不離“非禮勿言”這樣的“古訓”,訓得張生啞口無言。單一個出場就從三個不同側面表現了小紅娘的性格,使這個人物變得豐滿、有特點。
“上版”將全劇將原著5本19折的篇幅,編成10個場面加個長亭分別的尾聲,從張生“驚艷”和崔鶯鶯“臨去秋波那一轉”切入,再由“酬韻”作為“驚艷”的延續橫向展開,緊接著就是崔夫人當眾許婚和張生仗義扶危的“寺警”。正在張、崔從美麗邂逅向終成眷屬突飛猛進的當口,忽遭“賴婚”,跌入“山窮水復疑無路”的低谷。為之不平的紅娘為張、崔的愛情持續發展轉入“地下”,劇情由此縱向深入到“琴心”、“鬧簡”、“傳書”、“賴簡”、“寄方”直至“拷紅”。
“寄方”這場戲十分出彩,它對鶯鶯在邁出人生關鍵一步之時的心理負重與性格矛盾表現得迴環往復,忽翕忽張,搖曳多姿。一開場,鶯鶯對賴簡引起張生病倒深感內疚,同時抱怨張生不懂自己心事,於是欲以兄妹名份探望張生。由於紅娘的到來,她沒有去成,這是一個周折。在得知張生病重時,她情急之下借開藥方為名自定佳期,這是個更為大膽的舉動。接著,崔夫人要她等鄭恆來完婚,鶯鶯憤懣不已,決意衝破羅網。然而她並沒有採取行動,卻要等待去送“藥方”的紅娘回來商量,這又是一個周折。紅娘來了,一向背人行事的鶯鶯又不肯啟齒,忽然違心地說要去睡了,這再是一個周折。知道小姐秘密的紅娘坦誠直言,使鶯鶯終於明白這位崔夫人派來“行監坐守”的貼身丫頭,原來是成其美事的同情支持者。於是她開始行動,但少女要去會情人的羞澀、怯弱、忐忑又使她行而又止、欲進還退。這一步是那么得不易跨出,但鶯鶯終於還是跨出了。“寄方”成為揭示鶯鶯性格發展的重場戲。它工筆精繪,寫出了情,寫出了戲,寫出了人物的具體性、複雜性和真實性,令人信服,令人同情,令人共鳴,對於彰顯作品的思想意義、加強鶯鶯形象塑造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越劇《西廂記》改編本用了“捨棄法”,即以”長亭分別”作為全劇的結束。它遵照原著精神,著力渲染了鶯鶯和張生難捨難分的深摯情意,並將他們與崔夫人的對立與衝突貫穿到底。越劇《西廂記》著重表現鶯鶯、張生對崔夫人通試的不滿。由於木已成舟,崔夫人不得已答應將鶯鶯許配張生,但要張生立即上京赴考取得功名,因為“我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對此,鶯鶯、張生雖沒有當面抗爭,但內心深為不滿。兩人話別時,鶯鶯黯然神傷地說:“我未送行先防你去,你未登程先約歸期”,張生忿然說:“卻不料合歡未已愁相繼,頃刻間拆散鴛鴦分兩地”,對活生生拆散他們的崔夫人加以控訴。
另外,越劇《西廂記》還表現出鶯鶯對愛情的追求勝過功名富貴。崔夫人對張生講得很清楚,他得官回來才能與鶯鶯成親,否則休來見她母女。而鶯鶯的態度截然相反:“若能夠長相守花開並蒂,不勝似輕別離狀元及第”,叮囑張生“你卻休要金榜無名誓不歸”,強烈的對照,尖銳的對立,烘托出鶯鶯對功名的輕視,這無疑是她叛逆精神的精彩一筆。鶯鶯送走了張生,他們的命運將會如何,戲並沒有作出交代。這沒有解決的戲劇矛盾留給了人們深長的懸念。這種捨棄“大團圓”的結局,在主題思想上比原著顯得更突出。
“上版”的越劇《西廂記》台詞保持原著的文學特色,典雅清麗,唱詞頗多存留原曲牌體的格律,唱腔上有較多的出新。
該劇大幅度精煉了劇情與語言,並且摒棄了王實甫《西廂記》中些與現代脫節的辭彙。在張生初見鶯鶯後曾向紅娘自我介紹,希望能夠牽線搭橋得與鶯鶯再見,受到紅娘的奚落後,張生感嘆:“聽說罷,心惆悵,一天愁鎖眉尖上”是對原文“聽說罷心懷悒悒,把一天愁都撮在眉尖上”的改編,這一段在王實甫劇本中使用了【哨遍】【耍孩兒】【五煞】【四煞】【三煞】五個曲牌完成,上海越劇院將其“濃縮為十三句唱詞,為了反映張生心理的遞進變化特意調整了曲速,把張生從思慕小姐到埋怨紅娘,一副抓耳撓腮的情態展現得栩栩如生。
越劇《西廂記》是一出典雅清麗的詩劇,也是一出意趣豐富的抒情喜劇。主要人物鶯鶯和張生都出口成詩,情感豐富,具有詩人的才氣。劇本唱詞文采斐然,長句短句錯落。為表現劇本中鶯鶯張生的多次吟詩、相互酬和,藝術家們覺得越劇的現有曲調不足以傳達其情致韻味,於是創造了節奏自由、如續如連的“吟詩調”。這種“吟詩調”還運用於人物唱腔中,與人物的感情、詩詞的意境、全劇的風格合拍熨貼,形成了越劇《西廂記》音樂唱腔的一個顯著特色。
越劇《西廂記》的念白十分講究,演員若是稍有差池,其表演的人物便會走樣,戲的神韻便會迷失。這就要求表演者首先需要準確解讀台詞,情得言外之意,挖掘人物潛在心境,把準人物內心意念;其次需要把握人物心理節奏,恰當掌握念白的強弱快慢節奏;再次要注意語氣,聲調的表現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情而異,要具有很強的分寸感。這些見功力的念白,無論對人物形象的傳神寫照還是對該劇所要達到的甚劇效果都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浙版
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改編的越劇《西廂記》主題明確、節奏緊湊,意境優美,浪漫色彩濃郁。這一版為張生這個人物設計了較多唱段。劇本沒有用幕、場、折這樣的連綴方式,而是通過可舞台的轉動來完成時空的交換,一氣呵成。同時,劇本設計了幾處伴唱和集體表演用於連綴劇情,減少了對空間道具的依賴,突出了該劇的優美意境。
相比較“上版”,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李瀟認為,“浙版”更多地兼顧到時代特點,在唱詞中融入了一些現代元素。如“賴婚”後,張生沮喪、懊惱的一段唱腔里這樣寫道:“我有心、她有意,老夫人廊下許婚成契機⋯⋯靈魂不附神無主,奈不何腳下遍地是荊棘”。而原著文為“(末跪紅科)小生為小姐,晝夜忘餐廢寢,魂勞夢斷,常忽忽如有所失。自寺中一見,隔牆酬和,迎風待月,受無限之苦楚。甫能得成就婚姻,夫人變了卦,使小生智竭思窮,此事幾時是了!小娘子怎生可憐小生,將此意申與小姐,知小生之心。就小娘子前解下腰間之帶,尋個自盡。”諸如“我有心、她有意”“靈魂不附神無主”比較符合現代語言特點。
從原著本意來講,張生的思想軌跡還是較為簡單的,從他在西廂以詩挑逗鶯鶯的那一刻起就已經將詩禮道德拋諸腦後了,他在紅娘、老夫人以及鶯鶯的反覆中一次又一次地由欣喜到熱望落空,可以用起伏來概括張生的情感。“浙版”改編的越劇《西廂記》削減了鶯鶯的大段戲份,改變了整個劇作結構。浙版的鶯鶯更像是為了烘托張生的擺設,缺乏對鶯鶯情感遞進的展現空間,只留了幾個唱段,卻也不是反映鶯鶯情感變化的部分。相比較“上版”越劇《西廂記》中卻給了鶯鶯相當多的戲份來發揮。
“上版”《西廂記》中“琴心”一場戲是該劇的一個小高潮,既是張生與紅娘設計試探鶯鶯心意的過程,又是鶯鶯內心獨白的昭示,這裡為鶯鶯設計了大段的唱詞,把對母親的怨懟、對張生的愛戀以及對禮教的畏懼統統告訴觀眾,這樣就對後面鶯鶯的糾結鬥爭以及對勇敢地邁出婚姻自由的步伐給予了合乎邏輯和情理的鋪墊。而“浙版”僅保留了“琴心”中張生詠誦的唱段,鶯鶯的部分卻都刪減掉了。根據“浙版”的劇情安排,老夫人賴婚後,紅娘傳了張生一道會親的柬帖給鶯鶯,鶯鶯看見了就私下約張生“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李瀟認為,這樣的鶯鶯也未免太過隨便了,見面後又賴掉,更像玩弄張生感情的女子,根本無從感受鶯鶯在情感與禮教二者間的徘徊。
相比較“上版”對於紅娘這個人物形象的豐滿、有特點,“浙版”的紅娘出場僅是小姐鶯鶯的跟班侍女,直到張生追著鶯鶯為紅娘攔下才有了紅娘正色批評張生的一段。關於紅娘為什麼會從阻礙張生、鶯鶯戀情的監督員角色發展成為撮合他二人終成眷屬的“媒人”,“上版”紅娘在搶白張生時還只是覺得他傻,酬韻時,紅娘就大致感覺出小姐的脈脈情愫,以夜深為由,拉小姐回房了,沒有讓這種情愫繼續發展。直到張生備下書信擊退孫飛虎時紅娘對張生的態度才有一定的改觀。直到老夫人賴了婚,讓紅娘送張生回去,這個“書呆子”經受了這樣的打擊要自盡,一下子激起了小紅娘的俠義之心,此事之後,紅娘的轉變顯得如此理所應當。在“浙版”《西廂記》中紅娘的前後轉化反而表現得沒有這么到位,尤其張生被賴婚後,紅娘表現得更多的是惋惜和憐憫,那種對老夫人行事方式的不認可卻沒體現出來。
社會評價
上海越劇院排演的越劇《西廂記》對原著的思想內容把握得非常深刻,不愧是禁得起幾十年考驗和品味的越劇經典。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排演的越劇《西廂記》時代感更強,過於重視藝術表現形式,雖然全新的舞台設計和夢幻意境吸引了很多戲迷的眼光,但人物的情感脈絡以及事件的發展邏輯都存在不少紕漏。
(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李瀟)(越劇《西廂記》)一環緊扣一環,圍繞“情”字展開接二連三的戲劇衝突,戲越到後來,越引人入勝,越耐人尋味,真可謂“大手筆”加上“十年磨一劍”的傑作!……像這樣的藝術精品、這樣的演藝人才、這樣的敬業精神,不可多得,非得不可。
(劇作家李惠康)慎重而又積極、尊重而不拘泥,創造而不變原著的精神實質,這是“上越”《西廂記》的成功之處,對於當今改編名著同樣具有借鑑意義。
(上海越劇院前院長尤伯鑫)越劇《西廂記》是一卷精緻的工筆畫。其中的每一個場面,都是一幅優美動人的畫面;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風情萬種,耐人品味。《西廂記》是一出心理劇,是一場古代青年男女戀愛時的心理博弈,四位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思維,細膩而複雜,活躍而豐富,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扣人心弦。《西廂記》又是一部典型的中國式歌劇,一部詩化的歌舞劇,許多著名唱段都成為越劇的經典唱段,令人百聽不厭。(越劇演員、國家一級演員方亞芬)
30年來,浙江小百花越劇團“詩化越劇巔峰之作”《西廂記》被稱為是“最好的”改編演出。
(中國網)傳播影響
演出情況
時間 | 主題 | 地點 | 主演 |
---|
1952年8月 | 芳華越劇團演出 | 中國上海麗都大戲院 | 許金彩、尹桂芳 |
1953年11月23日 | 招待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金日成 | 中國北京中南海懷仁堂 | 袁雪芬、范瑞娟 |
1954年3月 | 公演 | 中國上海長江劇場 | 呂瑞英、范瑞娟 |
1954年10月 | 國慶5周年觀禮劇目 | 中國北京 | ---------- |
1954年11月 | 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 | 中國上海 | 范瑞娟、傅全香 |
1955年夏 | 出訪民主德國和蘇聯 | 前民主德國、前蘇聯 | 袁雪芬、徐玉蘭 |
1960年12月 | ---------- | 中國香港 | ---------- |
2013年5月 | CCTV空中劇院 | 中國 | 方亞芬、錢惠麗 |
2013年10月8-9日 | 《西廂記》創排30周年傳承演出 | 中國北京長安大戲院 | 蔡浙飛、周艷、朱丹萍 |
衍生作品
1987年7月至10月,越劇《西廂記》由上海電視台攝製成4集電視連續劇,由許諾導演,分中、青年兩套演員拍攝。中年組由
金採風飾鶯鶯、
呂瑞英飾紅娘、
劉覺飾張珙、
張桂鳳飾崔夫人;青年組由
華怡青飾鶯鶯、
陳穎飾紅娘、裴燕飾張珙、
郁利群飾崔夫人。
2015年,上海越劇院演出的首部3D越劇電影《西廂記》製作完成,由方亞芬、錢惠麗、張詠梅主演,吳群主配,在尊重原舞台版的基礎上,電影保留了原有風格與唱腔,並根據電影片長要求,在專家論證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精煉,舞美、服飾在舞台版基礎上根據電影要求進行整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