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王實甫(約1260-1336年),名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
保定市定興(今
定興縣)。元代著名戲曲作家,
雜劇《
西廂記》的作者。
天一閣本《
錄鬼簿》稱他名德信。
河北定興人。諸本《
錄鬼簿》都列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可能由金入元。據元
周德清《
中原音韻·序》,可知王實甫於泰定元年(1324年)前已去世。明
賈仲明增補《錄鬼簿》,有《凌波仙》詞吊王實甫:“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颩排劍戟,翠紅鄉雄赳赳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
西廂記》天下奪魁。”“風月營”、“
鶯花寨”、“
翠紅鄉”,都代指元代官妓聚居的
教坊、行院或上演雜劇的
勾欄。顯然,王實甫是熟悉這些官妓生活的,因此擅長於寫“兒女風情”一類的戲。明
陳所聞《北宮詞紀》收《商調集賢賓·退隱》
套曲,署為王實甫作,其中有“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數支幹周遍又從頭”,可知其六十歲時已退隱不仕。但曲中又有“紅塵黃閣昔年羞”、“高抄起經綸大手”,則其又曾在京城任高官,似與
雜劇作家王實甫並非一人。
《
北宮詞紀》所收署名王實甫的
散曲《商調·集賢賓》、《退隱》中寫道:“想著那紅塵黃閣昔年羞,到如今白髮青衫此地游”,“人事遠,老懷幽,志難酬,知機的王粲;夢無憑,見景的莊周”,“怕狼虎惡圖謀,遇事休開口,逢人只點頭,見香餌莫吞鉤,高抄起經綸大手”,可知王實甫早年曾經為官,宦途不無坎坷,晚年退隱。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壽”,“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斷他至少活到60歲。這首散曲又見於《
雍熙樂府》,未署名。因此,學術界對它的作者是誰有不同看法。
《
西廂記》最早的來源是唐代
元稹所著的傳奇小說《
鶯鶯傳》,不過它是以金代
董解元的《
西廂記諸宮調》為基礎改編而成的。它和《
董西廂》在情節上相差無幾,但在每個方面都進一步加工、發展和提高,使戲劇衝突更加激烈,人物性格也更為鮮明,特別在心理描寫上,細緻、精確,引人入勝。《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曲中一顆璀璨的明星。《
中原音韻》曾把《西廂記》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為“定格”的範例標舉。元末明初
賈仲明的〔凌波仙〕吊曲說王實甫“作詞章,風韻羨,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明初
朱權《
太和正音譜》譽王實甫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可見,他的作品在元代和元明之際很為人所推重,《西廂記》其時已被稱為“
雜劇之冠”。
王實甫所作
雜劇,名目可考者共13種。今存有《崔鶯鶯待月
西廂記》、《呂蒙正風雪
破窯記》和《四大王歌舞
麗春堂》3種。《韓彩雲絲竹芙蓉亭》和《蘇小卿月夜販茶船》都有佚曲。其餘僅存名目而見於《錄鬼簿》著錄者有《東海郡於公高門》、《孝父母明達賣子》、《
曹子建七步成章》、《
才子佳人多月亭》、《
趙光普進梅諫》、《詩酒麗春園》、《陸績懷橘》、《雙蕖怨》、《嬌紅記》9種。對王實甫曲目,學術界有不同看法,或認為《
嬌紅記》非出王手,或認為《詩酒麗春園》亦非王作,還有人認為今存《破窯記》是
關漢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論。明清時代還有王實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襄陽府調狗掉刀》的著錄和傳聞,均不可靠。此外,自明代開始,出現《西廂記》是王實甫作
關漢卿續或關作王續等說法,也都不可信。
王實甫還有少量散曲流傳:有小令1首,套曲3種(其中有一殘套),散見於《中原音韻》、《雍熙樂府》、《北宮詞紀》和《九宮大成》等書中。其中,小令《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較有特色,詞采旖旎,情思委婉,與《
西廂記》的曲詞風格相近。
《
西廂記》在王實甫現存的3種雜劇中,5本21折的《
西廂記》不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雜劇創作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作品
散曲
《山坡羊·春睡》
雲松螺髻,香溫鴛被,掩香閨一覺傷春睡。柳花飛,小瓊姬,一片聲雪下呈祥瑞。把團圓夢兒生喚起。誰,不做美?呸,卻是你!
《正宮·端正好·長亭送別》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正宮·滾繡球》
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遲遲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釧。遙望見
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越調·鬥鵪鶉》
玉宇無塵,銀河瀉影。月色橫空,花陰滿庭。羅袂生寒,芳心自警。側著耳朵兒聽,躡著腳步兒行。悄悄冥冥,潛潛等等。
閒對著綠樹青山,消遣我煩心倦目。潛入那水國漁鄉,早跳出龍潭虎窟。披著領箬笠蓑衣,堤防他斜風細雨。長則是琴一張酒一壺。自飲自斟,自歌自舞。
《越調·小桃紅》
水聲山色兩模糊,閒看雲來去。則我怨結愁腸對誰訴?自躊躇,想這場煩惱都也由咱取。感今懷古,
舊榮新辱,都裝入酒葫蘆。
《越調·紫花兒序》
也不學
劉伶荷鍤,也不學屈子投江,且做個
范蠡歸湖。繞一灘紅蓼,過兩岸青蒲。漁夫,將我這小小船兒棹將過去。驚起那幾行鷗鷺。似這等樂以忘憂,胡必歸歟。
《越調·拙魯速》
對著盞碧熒熒短檠燈,倚著扇冷清清舊幃屏。燈兒又不明,夢兒又不成。窗兒外淅零零的風兒透疏欞,忒楞楞的紙條兒鳴。枕頭兒上孤零,被窩兒里寂靜。你便是鐵石人,鐵石人也動情。
《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
自別後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見楊柳飛綿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
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
斷腸人憶斷腸人!今春,香肌瘦幾分,摟頻寬三寸。
《中呂·混江龍》
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闌檻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
雜劇
1.劇情
描寫書生張生在寺廟中遇見崔相國之女
崔鶯鶯,兩人產生愛情,通過
婢女紅娘的幫助,歷經坎坷,終於衝破封建禮教束縛而結合的故事。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有鮮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題。張生和崔鶯鶯的戀愛故事,已經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沒有把“夫貴妻榮”作為婚姻的理想。他們否定了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愛情已被置於功名利祿之上。《西廂記》結尾處,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達了“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反對封建禮教、封建婚姻制度、
封建等級制度的進步主張,鼓舞了青年男女為爭取愛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爭。《西廂記》的戲劇衝突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封建勢力的代表“ 老夫人”與崔鶯鶯、張生、紅娘之間展開的衝突。這是維護封建禮教的封建勢力和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間的衝突。
此外,《西廂記》還有由崔鶯鶯、張生、紅娘之間的種種矛盾引起的另一條戲劇衝突的線索,這些衝突雖然屬次要,卻是大量的,錯綜複雜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推動
戲劇情節一環扣一環地發展,具有強烈的戲劇效果。這正是《西廂記》令人叫絕之處。《西廂記》的角色不多,戲卻很多,情節曲折。《西廂記》的結構規模在中國戲劇史上是空前的。它突破了元雜劇的一般慣例,用長篇巨製來表現一個曲折動人的完整的愛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雜劇由於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劇情簡單化和某種程度的模式化的缺點,能夠遊刃有餘地展開情節、刻劃人物。這是王實甫的一個創舉。《西廂記》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
栩栩如生、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王實甫很善於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養以及彼此之間的具體關係,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徵;並且調動多種藝術手段,生動、鮮明地將其表現出來。崔鶯鶯、張生、紅娘、老夫人都由於王實甫的才能而成為不朽的藝術典型。王實甫的《西廂記》問世以後,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版本數量眾多,流傳的明清刻本約有一百種。明清兩代的眾多學者對《西廂記》評價很高,直到近現代,《西廂記》的各種版本依舊活躍在舞台上,備受人們的讚賞。
由於《西廂記》是一部多本戲,加上
關目的布置又很巧妙,寫得波瀾起伏,矛盾衝突環環相扣。從一開始崔、張邂逅於普救寺而彼此相慕,就陷入一種困境;而後
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張生在老夫人許婚的條件下飛書解圍,似乎使這一矛盾得到解決;然而緊接著又是老夫人賴婚,再度形成困境。此後崔、張在紅娘的幫助下暗相溝通,卻又因鶯鶯的疑懼而
好事多磨,使張生病臥相思床,眼見得好夢成空;忽然鶯鶯夜訪,兩人私自同居,出現愛情的高潮。此後幽情敗露,老夫人發威大怒,又使劇情變得緊張;而紅娘據理力爭並抓住老夫人的弱點加以要挾,使得她不得不認可既成事實,矛盾似乎又得到解決。然而老夫人提出相府不招“白衣女婿”的附加條件,又迫使張生赴考,造成有情人的傷感別離。在可能是後人續作的第五本中,直到大團圓之前,還出現同鶯鶯原有婚約的鄭恆的騙婚,再度橫生枝節。這樣
山重水複、縈迴曲折的複雜情節,是一般短篇雜劇不可能具有的。它不僅使得故事富於變化、情趣濃厚,而且經過不斷的磨難,使得主人公的愛情不斷得到強化和淋漓盡致的表現。
2.衝突
《西廂記》寫了老夫人為一方,和以鶯鶯、張生、紅娘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勢力和封建禮教叛離者的矛盾;也寫了鶯鶯、張生、紅娘之間的性格矛盾。這兩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輔兩條線索,它們相互制約,推動著情節的發展。鶯鶯和張生在佛殿中巧遇,兩人一下子墜入了愛的漩渦,必然為“治家嚴肅”的老夫人所不容。當張生計退賊兵,本來答應婚事的老夫人突然賴婚,矛盾激化,出現了第一個高潮。鶯鶯、張生不甘擺布,繼續追求愛情。這時,崔、張與紅娘之間又出現了性格的衝突。鶯鶯對紅娘,既要利用她,又要表現出小姐的尊嚴,對紅娘遮遮掩掩。在紅娘,既埋怨小姐耍滑頭,又怕被小姐倒打一耙,因而要小心翼翼。性格衝突,使劇中出現了第二個高潮。到後來,老夫人作出讓步,但提出要張生考取功名,實際上又為賴婚作準備。最後,張生衣錦還鄉,在紅娘和白馬將軍的幫助下,和老夫人當面質證,將全劇的衝突推向了最高潮。最終,老夫人不能再賴,張生鶯鶯取得了勝利,“有情人終成眷屬”。全劇情節有起有伏,環環相扣,引人入勝,作者以高超的寫作技巧,讓觀眾得到了的藝術享受。
3.特色
(1)根據人物的性格特徵,展開了錯綜複雜的戲劇衝突,完成了鶯鶯、張生、紅娘等個性鮮明的形象塑造。
(2)善於描摹景物,醞釀氣氛,襯托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心理活動,心理描寫十分細膩,多數場次饒有詩情畫意,形成作品獨特的優美風格。
(3)選擇和融化古代詩詞中優美的詞句和提煉民間生動活潑的口語,熔鑄成自然而華美的曲詞。《長亭送別》一折最能體現這方面的特色。如[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一曲里,作者用幾個帶有季節性特徵的景物,襯托出離人的悲傷情緒,把讀者引向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裡。
4.地位
作為劇本,《西廂記》雜劇表現出的舞台藝術的完整性,達到了元代戲曲創作的最高水平。它問世以後,家喻戶曉,有人甚至將其與《春秋》相提並論。
5.影響
它的出現,也對後世的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象《牡丹亭》《紅樓夢》等作品均從中得到了有益的啟示。
《西廂記》具有廣泛持久的影響。自它問世以來,就得到戲劇家、評論家的高度讚賞。明人
都穆說“北詞以《西廂記》為首”(《南濠詩話》),
王世貞稱《西廂記》為
北曲的壓卷之作,王驥德認為雜劇南戲之中“法與詞兩善其極,唯實甫《西廂》可當之”,稱為“千古絕技”(《
曲律》)。明代著名思想家
李贄在《焚書》中,對《西廂記》出神入化的藝術技巧發出由衷讚嘆;清代戲曲家
李漁更下了這樣一個結論:“自由《西廂》而迄於今,四百餘載,推《西廂》為填詞第一者,不知幾千萬。”(《
閒情偶寄》)
對戲劇創作,《西廂記》也顯示出超凡的影響。他開創的青年男女密約幽期,反抗家長專制,最後走向喜劇大團圓結局的模式,形成後世的一個基本套路。明清以來,以愛情為題材的戲劇受其影響,幾乎是普遍的現象,即使愛情小說,如《紅樓夢》也都不同程度地留有《西廂記》的某些印記,至於其他遍及天下的言情小說,受其才子佳人戀愛格局的影響,更是不勝枚舉。
《西廂記》不僅受到中國人民的喜愛,而且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自19世紀末開始,《西廂記》就被翻譯成拉丁文和英文,雖然是零折翻譯,但畢竟開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迄今為止,已經有多種文字的譯本在各國出現。可見,《西廂記》已經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用一位日本漢學家的話說,它已“成為世界戲劇史上的偉大文學作品了”。
6.人物
劇中主要人物張生、崔鶯鶯、紅娘,各自都有鮮明的個性,而且彼此襯托,相映成輝;在這部多本的雜劇中,各本由不同的人物主唱,有時一本中有幾個人的唱,這也為通
過劇中人物的抒情塑造形象提供了便利。
(1)張生的性格,是輕狂兼有誠實厚道,灑脫兼有
迂腐可笑。
這個人物身上帶有元初像關漢卿、王實甫這些落拓文人的“
成色”,又反映出元代社會中市民階層對儒生的含有同情的嘲笑。他同劇中所賦予的家世身份不盡相符,卻顯然是按照市民社會的趣味塑造出來的。在後代民間傳說中
唐伯虎一類人物形象的身上,還可以看到他的影子。張生在《西廂記》中,是矛盾的主動挑起者,表現出對於幸福的愛情的直率而強烈的追求。他的大膽妄為,反映出社會心理中被視為“邪惡”而受抑制的成分的蠢動;他的一味痴情、刻骨相思,又使他符合於浪漫的愛情故事所需要的道德觀而顯得可愛。
(2)崔鶯鶯在元稹《鶯鶯傳》中已具備一定的性格特點,到了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中,她的性格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人物形象開始變得鮮明起來。但這一人物形象仍然描寫得不夠細緻,甚至有些前後矛盾。如一開始她已經和張生以詩唱和,間接表達了彼此愛慕之心,但當張生進一步以情詩相贈時,卻在心中罵他“淫濫如豬狗”,這雖然也可以解釋,但至少在分寸上是掌握得不準確的。到了《西廂記》中,鶯鶯的形象得到了相當精細的刻畫,她的性格顯得更為明朗而又豐富。在作者筆下,鶯鶯始終渴望著自由的愛情,並且一直對張生抱有好感。只是她受著家庭的嚴厲壓制和名門閨秀身份的約束,又疑懼被母親派來監視她的紅娘,所以她總是若進若退地試探獲得愛情的可能,並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狀態中行動:一會兒眉目傳情,一會兒裝腔作勢;才寄書相約,隨即賴個精光……。因為她的這種性格特點,劇情變得十分複雜。但是,她終於以大膽的私奔打破了疑懼和矛盾心理,顯示人類的天性在抑制中反而會變得更強烈。這一形象較之在諸宮調中,顯得更加可信和可愛了。而作者以讚賞的眼光看待女性對愛情的主動追求,使得這個劇本更有生氣和光彩。
《西廂記》的突出之處,在於對崔鶯鶯的思想、感情、心理作了十分細緻而深刻的刻畫。崔鶯鶯是相國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內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養,無法完全窒息她內心的青春情感,她一出場就情不自禁地感嘆:“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正是這種難以捉摸、無以名狀的“閒愁”,使她不由自主地對張生一見傾心,“回顧覷生”,“臨去秋波那一轉”。月下隔牆吟詩時,她大膽地對張生吐露心聲:“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於是她陷入
情網之中而不能自拔,飽嘗著相思的痛苦,“神情蕩漾,情思不快,茶飯少進”,“每日價情思睡昏昏”。同時她也越來越不滿於老夫人的約束,並遷怒於紅娘的跟隨,她說:“俺娘也沒意思,這些時直恁般提防著人。小
梅香伏侍的勤,老夫人拘系的緊,則怕俺女孩兒折了氣分。”正在這時,變生意外,孫飛虎兵圍普救寺,索要鶯鶯。張生在危難之際,仗義修書,請好友白馬將軍杜確前來解圍。老夫人當眾許婚,後來又出爾反爾,讓張生與鶯鶯以兄妹相稱。這一事件實際上代表著一種機遇,它既賦予崔、張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賦予崔、張的愛情以內在的合理性。正是這種內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為鶯鶯敢於衝破老夫人的約束,決心對張君瑞以身相許的潛在動力。第二本第四折她唱道:《離亭宴帶歇指煞》 ……俺娘呵,將顫巍巍雙頭花蕊搓,香馥馥同心縷帶割,長攙攙連理瓊枝挫。白頭娘不負荷,青春女成擔擱,將俺那錦片也似前程蹬脫。俺娘把甜句兒落空了他,虛名兒誤賺了我。 但是,衝破內在心理的樊籠畢竟比衝破外在人為的約束還要艱難,於是就有了鶯鶯的“鬧簡”和“賴簡”。“鬧簡”和“賴簡”中鶯鶯所表現的“假意兒”,不僅是為了試探紅娘是否可靠,張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鶯鶯要戰勝傳統的教養、女性的禁忌所應有的反覆和艱難。在認可了愛情的合理性之後,鶯鶯還不能不積蓄相當的心理準備,以便承受這種愛情。鶯鶯和張生自由結合的事情暴露後,老夫人以“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為由,逼迫張生上京應考求官,“得官呵,來見我;駁落呵,休來見我”。他們的愛情又面臨著新的危機。
長亭送別時,鶯鶯既憂慮張生考試落第,婚事終成泡影,更擔心張生考取後變心,另就高門,自己被棄。她承擔著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壓,離愁別恨,“雖離了我眼前,卻在心上有;不甫能離了心頭,又早上眉頭。忘了時依然還又,惡思量無了無休。”甚至收到張生高中報喜的書信,也未給她帶來歡樂:“早是我只因他去減了風流,不爭你寄得書來又與我添些症候。”鶯鶯和張生最後的團圓,實在是得之不易的。《西廂記》深刻地揭示了崔鶯鶯的戀愛心理,即想愛而不敢愛,不敢愛卻不由得不愛;並且細緻地展現了她內心的強烈要求逐步壓倒、戰勝外部的壓抑、傳統的禁錮和心理的
樊籠的全過程。這樣的戀愛心理及其展開過程,是包含著深厚的社會內容和文化內容的。
(3)紅娘在《西廂記》中所占筆墨的比例較《西廂記諸宮調》又有大幅度的增加,而成為全劇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她在劇中只是一個婢女身份,卻又是劇中最活躍、最令人喜愛的人物。她機智聰明,熱情潑辣,又富於同情心,常在崔、張的愛情處在困境的時候,以其特有的機警使矛盾獲得解決。
她代表著健康的生命,富有生氣,並因此而充滿自信。所以這個小小奴婢,卻老是處在居高臨下的地位上,無論張生的酸腐、鶯鶯的矯情,還是老夫人的固執蠻橫,都逃不脫她的諷刺、挖苦乃至嚴辭駁斥。她不受任何教條的約束,世上什麼道理都能變成對她有利的道理。所以她的
道學語彙用得最多,一會兒講“禮”,一會兒講“信”,
周公孔孟,頭頭是道,卻無不是為己所用。這個人物形象固然有些理想化的成分,卻又有一定的現實性。在她身上反映著市井社會的人生態度,而市井人物本來受傳統教條的束縛較少,他們對各種“道理”的取捨,也更多地是從實際利害上考慮的。
(4)《西廂記》里張生形象和
紅娘形象也十分生動。張生懷才不遇,湖海飄零,但他卻重愛情甚於重功名,在應試途中由於邂逅鶯鶯而留滯蒲東,將“雲路鵬程”丟在腦後。與《西廂記諸宮調》中張生主動提出進京求取功名不同,雜劇將這一情節改為老夫人“逼試”,這就更突出了張生“心不存學海文林,夢不離柳影花陰”的心理特徵。張生對愛情誠摯、執著而又專一,甚而至於近乎痴傻,前人評論張生形象,就常說他是“志誠種”。張生的性格既機靈又忠厚,有時還帶些懦弱和傻氣,顯得既“痴”且“呆”,這就給這一形象染上了喜劇的色彩。紅娘是崔家的家生婢女,她對
背信棄義的老夫人、
仗勢欺人的鄭恆是反感的,對鶯鶯和張生的戀愛是全力支持的。她有著過人的膽識和才幹,心直口快,潑辣爽直,不僅一手促成了崔、張的私自結合,而且在緊要關頭挺身而出,向老夫人陳說利害,維護崔、張的幸福。可以說,沒有紅娘,崔、張的婚事圓滿結局可能是沒有希望的。《
拷紅》這場戲之所以幾百年來盛演不衰,正是由於王實甫成功地塑造了紅娘這一形象,並通過紅娘形象表達了人們對崔、張戀愛的支持和歌頌,對綱常倫理的嘲諷和批判。紅娘形象代表了正義、智慧和力量。此外,劇中著墨不多的老夫人形象和惠明和尚形象,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語言
第一折
《西廂記》的語言是非常優美的,它把劇中的愛情故事描述得風光
旖旎,情調纏綿,聲口靈動,彼此相得益彰。劇中的
賓白,基本上都是鮮活的口語,能夠傳達各個人物的性格和生動的神態。如老夫人賴婚的一節:
老夫人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
張生(背雲)呀,聲息不好了也!
鶯鶯呀,俺娘變了卦也!
紅娘這相思又索害也! 很簡單的幾句話,分別顯出老夫人的虛偽、張生的驚恐、鶯鶯的意外、紅娘的同情,戲劇效果很強。而劇中的曲詞,則和關漢卿雜劇以本色為主、樸素流暢不同,它
明顯地偏向於華美,形成一種詩劇的風格。當然,這裡面也有不少近於本色的段落,但一般也寫得比較精巧;更有許多曲詞,廣泛融入唐詩、宋詞的語彙、
意象,運用駢偶句式,以高度的語言技巧造成濃郁的抒情氣氛。像“長亭送別”一折中鶯鶯的兩段唱詞: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端正好》)
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甚么心情花兒、靨兒,打扮得
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都搵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久己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淒悽惶惶的寄。(《叨叨令》)
第一支曲化用范仲淹《
蘇幕遮》詞句,既寫秋天之景,又寫離人之情,情景交融,臻於化境,遂成千古絕唱。第二支曲用經過錘鍊的口語,一瀉無餘地傾訴了別離的愁悶。相同句式的排比,既加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又增添了濃重的感情色彩。
《鶯鶯傳》、《西廂記諸宮調》、《西廂記》雜劇這三部敘述同一故事的作品,展示了以愛情為主題的文學創作的不斷發展。而《西廂記》雜劇的藝術成就尤為傑出,它在相當長的年代中持續地影響了後代的文學進步乃至人們的生活觀念。
通過《
紅樓夢》的有關情節,可以看到《西廂記》已經成了古代的一部愛情經典。2、在語言運用上,《西廂記》堪稱古代
詩劇的一個範本。
朱權《太和正音譜》評道:“王實甫之詞如花間美人。鋪敘委婉,深得騷人之趣。極有佳句,若
玉環之出浴華清,
綠珠之採蓮洛浦。”《西廂記》的語言往往既符合人物性格,又適合舞台演出,在戲劇性和性格化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張生的唱詞爽朗熱烈,跟他熱情而樂觀的性格一致。鶯鶯的唱詞則表現出大家閨秀聰慧、優雅而又深沉、多情的風度。紅娘的唱詞特別潑辣、爽快,表現了她機敏、巧慧、俠心義骨的性格特徵。在元雜劇作家中,能夠駕馭各種色調——
豪放的、
婉約的、本色的、華美的語言寫情達意,使劇中“人習其方言,事肖其本色,境無旁溢,語無外假”(明·
臧懋循《元曲選序》),像王實甫這樣的作家並不多見。《西廂記》的語言構成,以當時的民間口語為主體,適量而自然地融化前人詩詞
文賦中的語句,形成通曉流暢與秀麗華美相統一的藝術風格。《長亭送別》里崔鶯鶯一出場唱的三隻曲子,就歷來為人稱道: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的遲,怨歸去的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
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叨叨令》見安排著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什麼心情花兒靨兒打扮的嬌嬌滴滴的媚。準備著被兒枕兒則索昏昏沉沉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都搵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兀的不悶殺人也么哥?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淒悽惶惶的寄。
第一隻曲子融化了宋人
范仲淹的《
蘇幕遮》詞,情景交融,含蓄細膩;第二隻曲子借景寫情,情溢於景;第三隻曲子從文轉白,由雅而俗,抑止不住地直抒胸臆。三隻曲子緊扣鶯鶯的情感變化,表情達意,臻於化境。《西廂記》中的佳句美不勝收,歷來膾炙人口,《紅樓夢》的作者
曹雪芹就曾借林黛玉之口,讚譽《西廂記》“詞句警人,余香滿口”。
8.刊本
明清兩代《西廂記》的刊本很多,明刊《西廂記》尚存近四十種,清刊《西廂記》也有近四十種。明刊本以弘治十一年金台岳家刻本《奇妙全相注釋西廂記》為最早,而以
王驥德校本和
凌濛初校本影響較大。明清之際
金聖歎批改《西廂記》,刪去第五折,以《草橋驚夢》作結,現存的最早本子為清順治間貫華堂刻《貫華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此本在清代影響最大。
《西廂記》之所以能成為元雜劇的“壓卷”之作,不僅在於其表現了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進步思想,而且它在戲劇衝突、結構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誰不為這華彩的詞章而拍案叫絕?可見,王實甫的《西廂記》不僅是一部戲劇,它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