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好·碧雲天

《端正好·碧雲天》是元代戲曲作家王實甫代表作《西廂記》中的一首唱曲,是在第四本“長亭送別”一折中崔鶯鶯送別張君瑞赴長亭途中所唱的曲子。此曲通過崔鶯鶯對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發了因離別產生的痛苦壓抑的心情。全曲短短二十五個字,把天、地、風、雁、山、林和主人公融為一體,描繪出一幅生動感人、色彩斑斕的畫面,產生了和諧的韻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端正好·碧雲天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曲
  • 作者:王實甫
  • 作品別名:【正宮】端正好·碧雲天
  • 作品出處:《西廂記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正宮端正好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正宮:宮調名,元曲常用宮調之一。
⑵端正好:曲牌名,套數首牌,曲調莊重、肅穆。
⑶“碧雲天”兩句:化用范仲淹蘇幕遮·懷舊》詞句:“碧雲天,黃葉地。”
⑷霜林醉:形容經霜的樹葉像醉酒一樣顏色發紅。
⑸離人:處於離別中的人。化用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句:“點點是,離人淚。”

白話譯文

碧雲悠悠的天空,黃花紛紛的大地,秋天西風淒緊而猛吹,空中大雁從北往南飛。早晨楓葉紅得像喝醉酒的人臉一樣,都是被離人的眼淚染成的啊。

創作背景

此曲出自《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西廂記》是王實甫寫於元代元貞、大德年間的雜劇。其中第四本第三折的主要情節是“長亭送別”。窮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千金崔鶯鶯相愛,但門第不般配,遭到老夫人阻撓。他必須去考取功名,才能實現美滿姻緣。臨行,崔鶯鶯送他到十里長亭。這首《端正好》是崔鶯鶯在送別張君瑞時所唱的曲子。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支曲子通過崔鶯鶯對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發了與張生離別痛苦壓抑的心情。曲詞很美,雖然“碧雲天,黃花地”是化用范仲淹的詞句,“總是離人淚”是化用蘇軾的詞句,但天衣無縫,融為一體。
迫於老夫人之命,張生只得上京求取功名,他和崔鶯鶯兩人新結鸞儔,離別之苦可想而知。這時正值深秋,景色淒涼,正好襯託了兩人心境。天高雲淡,滿地菊花正開,本來是很美好的。但是,“西風緊,北雁南飛”,暗合離愁別思。秋霜染紅了樹林,本來也是很美的,可在主人公看來,是哀傷的。“曉來誰染霜林醉?”不是秋霜,而是離人和血的眼淚。不符合自然邏輯,但符合感情邏輯:這正是文學與論文不同的地方。
在這支曲子中,作者選取了富有季節特徵的景物:藍天的碧雲、萎積的黃花、淒緊的西風、南飛的大雁、如丹的楓葉。它們既是富有特徵的暮秋景物,又滲透著主人公的離愁別恨,水乳交融,情辭相稱,創造了蕭瑟悲涼的戲劇氛圍,構成了寥廓黯然的境界。“染”“醉”二字,下得極有分量。前者不僅把外射的感受化為動態的心理過程,而且令離人的漣漣別淚,宛然若見;後者既寫出了楓林的色彩,更賦予人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情態。

名家點評

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人和:曲詞借景抒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歷來被譽為嘔心瀝血之作。(《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王實甫,元代戲曲作家。一說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錄鬼薄》列他入“前輩已死名公才人”。元末劇作家賈仲明在《凌波仙》弔詞中說他“作詞章,風韻美,士棘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所作雜劇今知十四種,現存《西廂記》等三種。散曲存世不多,僅存小令一首,套數三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