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正音譜》是北曲曲譜,一名《北雅》。明代朱權撰﹐1卷。書成於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和正音譜
- 出處:《北雅》
- 作者:朱權
- 時間: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曲譜簡介,曲譜版本,曲譜價值,作者簡介,琴曲,
曲譜簡介
全書共分《樂府體式》 、《古今英賢樂府格勢》、《雜劇十二科》、《群英所編雜劇》、《善歌之士》、《音律宮調》、《詞林須知》、《樂府》等8章。前3章為戲曲文學理論。《古今英賢樂府格勢》章共評論元、明雜劇、散曲作家187人, 獨推馬致遠為首位。
《群英所編雜劇》章和《善歌之士》對元代和明初雜劇作家作品補遺,並列“知音善歌者”36人,有史料價值。《太和正音譜》的主要成就是對音韻格律的論述。《樂府》章為北曲雜劇曲譜,占全書篇幅的4/5,根據北曲黃鐘、正宮、大石調、小石調、仙呂、中呂、南呂、雙調、越調、商調、商角調、般涉調等十二宮調分類,逐一記述曲牌的句格譜式,詳註四聲平仄,標出正字、襯字 ,共收曲牌335支,是現存唯一最早的北雜劇曲譜,甚為珍貴。
《太和正音譜》成書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分上下 2卷。內容可分為戲曲理論和史料﹑北雜劇的曲譜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有“樂府體式”﹑“古今英賢樂府格式”﹑“雜劇十二科”﹑“群英所編雜劇”﹑“善歌之士”﹑“音律宮調”﹑“詞林須知”七個標目﹐涉及戲曲的體制﹑流派﹑制曲方法﹑雜劇題材分類﹑古劇角色源流和對元代至明初戲曲作家的評價等﹐並有雜劇作品目錄。在戲曲聲樂理論方面﹐有關於歌唱方法﹑宮調性質的論述﹑歌曲源流以及歷代歌唱家的片斷史料。“詞林須知”部分的內容﹐基本上襲用了燕南芝庵的《唱論》﹐但有所增補和發揮。
曲譜版本
《太和正音譜》現存最早版本有清代長洲汪氏所藏影寫洪武間原刻本﹑清代山陰沈氏藏別本影寫洪武間刻本﹐此外還有明人程明善輯刻《嘯餘譜》本﹑崇禎間黛玉軒刻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所收本子﹐系根據涵芬樓秘籍所收現存最早的影鈔明初洪武間原刻本重新校印﹐並用明代萬曆四十七年流雲館刻《嘯餘譜》本校勘﹐附有詳細校勘記。
曲譜價值
《太和正音譜》為古典戲曲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史料﹐特別是曲譜部分﹐是現存最古的北雜劇曲譜﹐後來明清人的曲譜中北曲部分都是以《太和正音譜》為依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