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解釋:秦漢時每隔十里設一亭子,供行人休息或親友遠行送別的地方,成為長亭。後五里就有亭,稱為
短亭.
出處:宋代蘇軾《東坡詩.卷二十一.送孔郎中赴陝郊》:“十里長亭聞鼓角,一川秀色明
花柳。”
長亭由來
秦漢時期在鄉村大約每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如《史記》漢高祖本紀記載:(
劉邦)及壯,試為吏,為
泗水亭長。秦制三十里一傳,十里一亭,故又在驛站路上大約每十里設一亭,負責
給驛傳信使提供館舍、給養等服務。後來也成為人們郊遊駐足和分別相送之地。特別是經過文人的詩詞吟詠,十里長亭逐漸演變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
十里長亭一詞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傳續撰之《
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
長亭,五里一短亭。為了詩詞長短及韻律的需要,又往往簡稱長亭。
長亭、楊柳、美酒、南浦等字眼在古人送別詩詞中是經常出現的,已經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都是送別詩詞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徵性的文字元號。“送君十里長亭,折支灞橋垂柳”乃是古人送別的經典場面。
江淹《
別賦》中說:
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
如之何?南浦遂為送別之地。李白《
金陵酒肆留別》詩中也有“金陵子弟來
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之句,飲酒亦為送行時常見場面。而
柳永在《
雨霖鈴》中描寫的送別場面,則即有長亭,也有楊柳,還有美酒,實為送別詩詞之佳作名篇。
長亭詩詞
唐李白《
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王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
短亭。
唐王初《
送王秀才謁池州吳都督》:池陽去去躍雕鞍,十里長亭百草乾。衣袂障風金鏤細,劍光橫雪玉龍寒。晴郊別岸鄉魂斷,曉樹啼烏客夢殘。南館
星郎東道主,
搖鞭休問路行難。
宋代
周邦彥詞《
蘭陵王·柳》:“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
柔條過千尺。 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
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悽惻,恨堆積!漸
別浦縈迴,
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
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裡,淚
暗滴。”
李叔同(弘一大師)《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
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故事
元
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夫人、長老上,雲)今日送張生赴京,十里長亭,安排下筳席;我和長老先行,不見張生、小姐來到。(旦、末、紅同上)(
旦雲)今日送張生上朝
取應,早是離人傷感,況值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也呵!“
悲歡聚散一杯酒,
南北東西萬里程。” 【正宮】【
端正好】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
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
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
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
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道?
漢卓文君《寄司馬相如書》:一別之後,兩地懸念,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
七弦琴無心彈,
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盡,百無聊賴十倚欄,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為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