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根據同名古典戲曲改編。唐代,崔相國遺孀鄭氏攜女兒鶯鶯扶靈還鄉,路宿普濟寺。書生張珙亦在寺中暫住,不想在寺中撞見鶯鶯,驚為天人,一心愛慕。時有賊人孫飛虎,聞鶯鶯貌美,率人圍攻普濟寺,欲奪鶯鶯為妻。幸得張生設計送信,搬來救兵白馬將軍,眾人方得脫圍。鄭氏此時又想抵賴,張生憂愁,漸成重病。鶯鶯憐其情真,在紅娘的幫助下,兩人私相來往,定了終身。如此月余,鄭氏察覺,被迫將鶯鶯許配給張生。但又逼張生進京趕考,贏取功名。張生只得赴京應試……
演職員表
職員表
影片評價
該片改編自元代的同名雜劇。在對原著改編的價值取向上無疑有著更多值得肯定之處。它較好地繼承了原著中的反封建的叛逆精神,熱情謳歌了主人公對愛情的浪漫追求;與此同時,影片還有意識地加強了孫飛虎這層矛盾衝突,以此來表達創作者對現實惡勢力的否定。
該片很好地結合了愛情、武打、喜劇等多種元素,劇情上也是一波三折,引人入勝。影片的不足之處是在表演和武打方面仍然存在著戲曲化的痕跡,這是那個時期“古裝片”的通弊。
中國在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的世界電影貿易中,歐美電影市場對中國影片嚴加封鎖,要打進去十分不易。《西廂記》是突破的第一片,是最初成功西進的中國影片之一。1928年,《西廂記》以濃郁的中國風格率先進入英、法等國,當年夏天首先在巴黎公映,次年移到倫敦愛文利戲院上映。影片頗受觀眾歡迎,當地新聞界相繼發表文章,予以好評。《大陸報》稱讚該片“劇情天真爛漫,敘事引人入勝”;《倫敦每日新聞報》則承認這是一部“具有中國特別風味”的優秀影片;《泰晤士報》評論道:林楚楚扮演的崔鶯鶯“頗似瑪麗·璧克馥”,而《西廂記》“全劇描有一種嚴肅靜穆的態度,片中無恐嚇和劇烈的刺激,乃一很文雅很清新,而有禮貌的作品,觀眾看後,有香留齒頰之妙。”
中國電影資料館收藏有《西廂記》的影片拷貝,但僅能放映40分鐘。1994年,香港第十八屆國際電影節,徵集到來自歐洲當年公映的法文字幕拷貝,但仍是殘本,經修復後能夠放映約50分鐘,是最全的一個版本。該版本在2001年的香港第25屆國際電影節上再次公映,仍然受到大家激賞,認為是中國早期電影中最有魅力的影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