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蔣月泉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17年12月4日
- 逝世日期:2001年8月29日
- 職業:評彈表演藝術家
- 主要成就:創出蔣調唱腔
- 代表作品:《王孝和》《林沖》《劉胡蘭》《王佐斷臂》《廳堂奪子》等
人物經歷,主要作品,
人物經歷
1935年拜師學藝。後在江浙一帶演出。建國後,歷任上海市人民評彈團副團長、藝術顧問,是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先後師從張雲亭、周玉泉。1936年向張雲亭學唱《玉蜻蜓》,1941年向周玉泉學唱《文武香球》,當時有人贊他的演出“說噱得雲亭之妙,彈唱有玉泉之神”。借鑑京劇發聲方法,在“周調”和“俞調”的基礎上他創造發展了旋律優美、韻味醇厚的“蔣調”,成為評彈曲調中傳唱最廣,影響最大的彈詞流派唱腔。
蔣派藝術魅力無窮,他說書官正,章法正謹,說表細緻清脫,語言高雅凝練、幽默含蓄,表演瀟灑傳神,彈唱悅耳動聽、聲情並茂,後期更進入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成為書壇上最負盛名的大家,蔣派藝術也成為評彈中最重要的流派,他早年多次來沙溪說書,擁有很多忠實聽眾。
1951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今上海評彈團),曾任副團長。他隨團深入安徽治淮工地,參加了中篇彈詞《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演出。1953年參加赴朝慰問團。他與彈詞作家陳靈犀一起對傳統長篇《玉蜻蜓》和《白蛇傳》進行了整理加工。他演出的中篇《王孝和》、《林沖》、《劉胡蘭》、《王佐斷臂》、《廳堂奪子》、《人強馬壯》等深為聽客喜愛。
2001年08月29日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84歲。 《吳中先賢譜》 蘇 文 編繪
1917年12月4日(農曆十月廿 )
蔣月泉出生於上海一個戲院職工家庭。父親蔣仲英,母親蔣顧氏。蔣月泉為長子,原名根生。
1920—1924年(3歲—7歲,以下均以周歲計)
因父親為戲院案僚(即今影院工作人員),從小在戲院中長大,對京劇藝術的喜愛影響了他的一生,而對其它劇種也是耳濡目染,經常觀看,不知不覺中喜歡了表演藝術。
1925年(8歲)
就讀於范祝國小(音同)
1930年(13歲)
就讀於央振中學(音同),其間對評彈藝術發生了興趣。因家貧,常去弄堂口的水果店旁聽留聲機中的開篇,經常一聽就忘記時間,要父母、好婆等去尋找才回家。
1931年(14歲)
1932年—1933年(15歲—16歲)
繼續讀書至中學畢業。
1934年(17歲)
典去母親留下的珠花,湊齊了拜師金,拜鐘笑儂為師學說《珍珠塔》。因感到此書不合自己的性格,三月後又投張雲亭學說《玉蜻蜓》,翌年登台演出,並在電台為觀眾演唱開篇,一舉成名。當時的代表作為《男哭沉香》、《女哭沉香》、《離恨天》等。
1935年(18歲)
與阿鳳結婚
1936年(19歲)
由第二位業師張雲亭帶領,在光裕社出了小道,藝人身份得到行會組織的承認。
1937年(20歲)
1938年—1939年(21歲—22歲)
這段時間,蔣月泉的小嗓最好。經過不斷實踐,唱功突飛猛進,當時電台都以能請到蔣月泉演唱為榮。當時代表作還有《燈下勸妻》、《剌腮胡》等。
1940年(23歲)
3月2日(農曆正月廿四),張雲亭領徒蔣月泉在光裕社出大道。是年因倒嗓,蔣月泉把京劇老生楊寶森的唱腔和京韻大鼓的發聲方法融化到自己的唱腔中,並根據自己嗓音特點,在“周調”的基礎上不斷衍變,開始慢慢形成了“蔣調”。當時代表作為《杜十娘》、《戰長沙》等。
1941年—1942年(24歲—25歲)
繼續和周玉泉拼檔,並不斷在各電台演唱
1943年(26歲)
和周玉泉拼檔期滿,開始放單檔
1944年—1947年(27歲—30歲)
開始跑碼頭,在無錫演出時,道中姚蔭梅路過借宿在他演出的書場裡。兩人秉燭夜談,姚蔭梅一針見血地說:“你現在是小人穿件大衣服,和你名氣不符。”蔣月泉想起茶會上也有道中說:“搭蔣月泉敵檔只要頂俚十隻開篇,十隻開篇過後俚就漂脫哉!”蔣月泉明白,說書主要是說表,說、噱、彈、唱,唱為最次。要成為響檔,說表是最重要的。說書先生總要到小碼頭各書場摔打出來。蔣月泉明白自己是唱成蔣調,唱成響檔的。不經過跑碼頭,終難成真正的響檔。就決定放棄上海舒適的環境,和曹漢昌、潘伯英等越檔演出,在經過江浙碼頭幾年的不斷實踐後,蔣月泉終成一位說、噱、彈、唱俱佳的真正的大響檔。
1948年(31歲)
3月4日(農曆正月廿四)評彈界三皇祖師的誕辰之日,道中聚餐慶祝。席間,張鴻聲因多喝了酒,和滄州書場老闆發生口角。張說了些過頭的話,傷害了對方的面子,滄州書場老闆和書場同業行會決定要制裁張鴻聲在上海的演出。蔣月泉挺身而出,為保護道中利益,聯合張鑒庭、張鑒國、王柏蔭、潘伯英、周雲瑞、陳希安、唐耿良、韓士良、張鴻聲,形成一個整體進入書場競爭,人稱“七煞檔”。
4月5日,在滄州書場演特別會書,籌款購米,救濟困難道中,共籌500餘銀元,解決了困難道中的生計。參加演出的有薛筱卿、郭彬卿、周雲瑞、陳希安的《珍珠塔》,李伯康、范雪君、魏含英的《楊乃武》,楊振雄、顧宏伯、唐耿良的《長生殿》,還有張鑒庭、張鑒國、蔣月泉、張鴻聲、潘伯英等。
1949年(32歲)
初春,蔣月泉、潘伯英做無錫。
11月6日,進京、津演出書戲《三雄懲美記》
1950年(33歲)
1951年(34歲)
陳靈犀將《林沖》改編為中篇和書戲演於黃金大戲院,由蔣月泉、劉天韻、張鑒庭、姚蔭梅、張鴻聲、吳子安、周雲瑞、朱慧珍、王柏蔭、張鑒國、陳希安等首演。蔣月泉之林沖、張鑒庭之張勇、姚蔭梅之高世德、劉天韻之陸謙和店小二、朱慧珍之貞娘、張鴻聲之魯智深、吳子安之高俅、張鑒國和陳希安之潑皮均為一時之選。全體演員珠聯璧合,各具特色,可謂空前絕後。其中選曲《酒店思妻》是蔣月泉盛年的代表作之一,而《林沖踏雪》則是蔣派陳調的代表作。
8月22日,蔣月泉、王柏蔭、張鑒庭、張鑒國、劉天韻、謝毓菁、周雲瑞、陳希安、唐耿良等為支援抗美援朝進行巡迴演出,從杭州開始,硤石、嘉興、崑山、常熟、無錫,一天一隻碼頭,將演出收入捐獻給志願軍購買飛機大炮。
11月20日,參與組建了上海人民評彈團,劉天韻(任團長),蔣月泉、唐耿良(二人為副團長)、周雲瑞、陳希安、謝毓菁、王柏蔭、張鑒庭、張鑒國、張鴻聲、姚蔭梅、徐雪月、程紅葉、陳紅霞、吳劍秋、朱慧珍、韓士良、姚聲江為首批進團的十八藝人。
11月23日,上海人民評彈團十八藝人及劇工團等八十餘人,赴安徽參加治淮,共歷時四月。
1952年(35歲)
4月由上海團以蔣月泉為主的十八藝人參加《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首演,這是評彈第一次以中篇形式反映祖國建設的作品,創造了新的風格,引起社會和文藝界對評彈的重視,連演數月而不衰。選曲《留過年》成為蔣月泉又一代表作。
1953年(36歲)
1954年(37歲)
1955年(38歲)
4月24日,上海團進京演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海上英雄》、《林沖》、《王孝和》等。
1956年(39歲)
1957年(40歲)
6月21日由馬中嬰改編中篇《家》,蔣月泉、吳君玉、江文蘭、蘇似蔭、張維楨、華士亭、王月仙、嚴雪亭、徐麗仙首演於上海靜園書場。蔣月泉參加第一回《新婚》的演出,選曲《受苦受難為了家》(或名《我要她來不來她》)成為蔣調代表作之一。
1958年(41歲)
1959年(42歲)
1960年(43歲)
1961年(44歲)
在文化廣場參加數萬人的廣場演出,一曲《鶯鶯操琴》盛況空前,至今仍令許多老聽客不時回憶。
1962年(45歲)
1963年(46歲)
1964年(47歲)
1965年(48歲)
由蔣月泉、蘇似蔭、江文蘭、余紅仙改編並首演中篇《奪印》,其中選曲“夜訪”成為“蔣調”後期代表作之一。
1966年(49歲)
參加演出了一組新題材的短篇評彈。
1967年——1973年(50歲—56歲)
文革中受盡迫害,而蔣月泉是最後一位被解放的藝術家,也影響了蔣月泉將來的身心健康。
1974年——1978年(57歲—61歲)
1978年——1984年(62歲—67歲)
基本致力於上海學館的教育工作,為學生進行輔導和授課。
1985年(68歲)
定居香港
1986年(69歲)
1987年(70歲)
1989年(72歲)
因一曲《庵堂認母》而獲得中國第一屆金唱片獎
中國唱片總公司為慶祝中國唱片出版事業40周年,在北京隆重舉行第一屆中國金唱片獎。共設2個獎項,88個單位和個人獲獎。
獲獎的戲曲曲藝類演員
梅蘭芳、裘盛戎、馬連良、周信芳、程硯秋、張君秋、李世濟、童芷苓、方榮翔、李維康、俞振飛、新鳳霞、常香玉、郎鹹芬、紅線女、姚璇秋、丁果仙、袁雪芬、徐玉蘭、王文娟、范瑞娟、傅全香、丁是娥、陳書舫、競華、筱文艷、嚴鳳英、侯寶林、馬季、高元鈞、駱玉笙、蔣月泉
獲獎的戲曲曲藝類單位
1997年(80歲)
2月在逸夫舞台舉行蔣月泉舞台生涯60周年紀念演出,晚會結束時蔣月泉上台謝幕,頓時數百隻照相機不停地閃爍拍攝,說明蔣月泉的藝術、為人是廣大聽眾所敬仰的。
20日在梅竹書苑觀看愛徒秦建國、蔣文的演出,並和廣大聽客見面,一聲“我是來看大家的,因為你們是上帝……”令人感動。
1998年(81歲)
在香港因故摔傷,股骨骨折,從此身體狀況每況愈下。
1999年(82歲)
在香港上吐下瀉,醫院發出病危通知,經緊急搶救,病情得到控制。10月蔣門弟子王柏蔭、秦建國、吳越人自費赴港探望。
10月27日,蔣月泉回滬,親朋好友近50人前往迎接。11月入住上海華東醫院。
2000年(83歲)
5月5日,秦建國正式拜蔣月泉為師,並在上海舉行拜師儀式
2001年(84歲)
4月29日蔣月泉被弟子華國蔭、強玉華夫婦接到蘇州休養
8月19日蔣月泉出現厭食症,經團領導及其子女同意,接回上海華東醫院治療。
8月29日,因突發腦梗阻,雖經醫務人員奮力搶救,終回天乏力,於下午4時30分停止了呼吸,終年84歲。
“吳儂雅韻匯海上——紀念著名評彈藝術家蔣月泉先生誕辰90周年暨評彈藝術展”在上海市徐匯區文化館舉行,蔣月泉生前的三弦、手稿、書信等首次露面。
在蔣月泉留下的三弦旁,有著他1985年在筆記本上的親筆字:“我用此弦為中央首長陳雲等領導同志演出,操此琴伴唱他們愛聽的段子,此弦背皮已破,但為了音色好,和我的嗓音協調,有厚度,我寧彈破皮弦子,不願換皮,更不願換新的弦,我所灌的唱片及錄音都用此弦彈的。我將此弦贈給蘇州戲曲博物館,請幫我保存,以免遺失遭殃,這是我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