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通告

航海通告

航海通告(notice to mariners;NM)指報導海區航標、障礙物等變化情況及航海圖書出版訊息的檔案。它是每周發行的,用來改正海圖、航海圖書。海航通告中會包含那些還有效、重要的航行警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航海通告
  • 外文名:notice to mariners
  • 英文簡寫:NM
  • 所屬一級學科:測繪學
  • 所屬二級學科:海洋測繪
  • 目的:改正海圖、航海圖書
歷史背景,歷史沿革,先秦時期,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兩宋時期,元朝時期,明朝時期,清朝前中期,檔案內容,主要分類,航海通告的內容,航海通告的處理,

歷史背景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有航海活動。當時中國大陸製造的一些物品在台灣島、大洋洲,以至厄瓜多等地均有發現。公元前4世紀希臘航海家皮忒阿斯就駕駛舟船從今馬賽出發,由海上到達易北河口,成為西方最早的海上遠航。公元前490年,在波斯與希臘的海戰中,希臘就曾以上百英尺長的戰艦參戰。中國漢代已遠航至印度,把當時羅馬帝國與中國聯繫起來。唐代為擴大海外貿易,開闢了海上絲綢之路船舶遠航到亞丁灣附近。在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下,航海是靠山形水勢及地物為導航標志,屬地文航海;而以星辰日月為引航標誌的,則屬天文航海技術之一種。指南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發明,宋代將其套用到航海上,解決了海上航行的定向,也開創了儀器導航的先例。現代船上使用的磁羅經,是12世紀船用磁羅經傳入歐洲後,由英國人開爾文改進了的海軍型磁羅經。助航設施燈塔很早就已使用。公元前280年在埃及亞歷山大港建造了高60多米的燈塔。1732年英國在泰晤士河口設定了燈塔。1767年在美洲德拉瓦設立了浮標。
公元15世紀是東西方航海事業大發展時期。1405~1433年,中國航海家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歷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遠航至非洲東岸的現索馬里和肯亞一帶,成為中國航海史上的創舉。1420年葡萄牙創辦了航海學校;船長迪亞士在1487年航海到非洲最南端,命名該地為好望角;1497年達·伽馬率船隊從里斯本出發繞好望角到印度。此後葡萄牙人又到達中國、日本。1492年10月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1499~1500年,義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2次登上美洲大陸考察,證實這片陸地是一片新發現的陸地,而不是哥倫布當年認為的印度島嶼,故命名新大陸為亞美利加洲,簡稱美洲。16世紀始,航海技術迅速發展。1569年地理學家墨卡托發明的投影成為現代海圖繪製的基礎。進入20世紀後,現代航海技術取得重大成就,60年代出現奧米加導航系統,隨後又出現和套用了衛星導航系統、自動標繪雷達等。
航海要求船舶迅速而安全地行駛,在現代條件下,需採用現代導航設備,了解國際水運法規,世界各國海上交通管理制度。為保證人身、船舶、貨物和海洋環境的安全,船舶上還需設定救生、防火、防污染設備和航海儀表及通信設備等。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殷商與西周時期,人們除了會製造船舶之外,已能製成帆而利用風力航行。甲骨文用“凡”通假“帆”字,說明殷人行船已經使用帆,不過,這時的帆一般主要用在陸地江河航行中。而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海上活動興起,人們航海的地理知識逐漸增加,將中國東部外測的不同水劃成“北海”(今渤海)、“東海”(今黃海)、“南海”(今東海)。人們已了解到“百川歸海”並一開始在沿海巡航。同時,人們在江河和航海過程中,逐漸認識了風,並利用風和帆航行。先秦時期,人們在認識風的同時,也對一些雲雨氣象有所了解,如《尚書·洪範》“月之從星,則從風雨”等都是人們在航行中注意天氣變化而總結出的經驗規律。這一時期,人們對海洋水文特別是潮汐有一定的了解。如《尚書·禹貢》“朝夕迎之,則遂行而上”等,說明當時人們已知知道趁漲潮出海,利用海洋定向潮流,順流而下。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海上導航技術已與天文學聯繫起來。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二十八星宿和一些恆星進行了定量觀測,並取得了可喜成果,並把海上航行與天文學相結合,利用北極星為航行定向。戰國時期,磁石司南”已發明。但其用途主要用於陸上定位。英尺,春秋戰國時期主要以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誌。總之,先秦時期的航海技術已有一定的基礎,人們對海洋的認識逐漸深刻,對洋流、風力、潮汐,和海上天文、氣象知識有一定的認識,利用太陽和北極星為海上導航標誌,並發明了海上測天體高度的儀器。

秦漢時期

秦漢時代的遠洋航海,人們已開始自覺使用季風航海。中國人已掌握了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季風規律,並已套用於航海活動。實際上,東漢應勛在《風俗通義》已經提到:“五月有落梅風,江淮以為信風。”,“落梅風”意即梅雨季節以後出現的東南季風。兩漢時期人們只有利用季風,才能做遠洋航行。 在先秦時期天文導航的基礎上,秦漢時期的導航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據《漢書·藝文志》載,西漢時海上導航的占星書已有《海中星占驗》十二卷,《海中五星經雜事》二十二卷等有關書籍總計達一百三十六卷之多,可能是中國航海人員載航海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天文經驗和規律。其內容應是記錄航海中對星座、行星等位置判定以確認航線。除天文導航外,地文導航與陸地定位在航海中也占十分重要的地位。漢時,人們已能利用“重差法”精確測量海上地形地貌。唐代李淳風《海島精算》記載了這種利用矩或表進行兩次觀測,可求得海島之高度和與船的距離,這對後世航圖的測繪及航程的推算具有深遠的影響。漢時,人們對潮汐已不僅局限與水面的漲落,而能找出其中的原因。王充在《論衡·書虛篇》第一次科學地將潮汐成因與月球運動聯繫起來,反映了人們對潮汐認識的進步,同時對人們航海借海潮流向進出港灣有一定的幫組。總之,秦漢時期造船業發達,已能利用季風航行,天文和地理導航幾何進一步提高,並能對潮汐現象做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航海技術的進步,使中國已步入了世界先進航海國家的行列。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造船業發展的同時,航海知識與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實和提高。三國王震《南州異物志》對當時航行於南海水域的海船風帆駛風技術有所描述:“其四帆不正前向,皆駛邪移,相聚已取風吹,邪張相取風氣”這段記載說明了當時中國南海航行者已擁有增減隨宜的四帆帆船,掌握“邪張相取風氣”的打偏駛風技術,並在印度洋上的航線,也是利用七帆帆船駛風而航行的。隨著三國以後的航海活動增多,對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信風規律已有所認識和利用。這一時期航海技術有所進步,還表現在人們已對航行所經海區的海岸地形有了初步了解,如對今南海的珊瑚已有所認識,同時天文導航技術也已採用。

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五代時期航海技術趨於成熟,人們已能熟練運用季風航行,天文、地理導航水平都有明顯提高,對潮汐也能進一步正確解釋。唐代,人們已能認識到北起日本海,南至南海的風有規律德到來和結束,這種與航行有關的季風成為“信風”。在利用這些信風航行的同時,人們已能正確地歸納和總結出這些信風的來去規律。如義淨正是借著對南海季風、北印度洋及孟加拉灣的季風和洋流規律的認識和利用而乘船到達東南亞室利佛逝國而還歸中國的。同時唐代人對海洋氣象有了進一步認識,已能利用赤雲,暈虹等來預測颱風。唐代天文定位術的發展,集中體現在利用仰測兩地北極星的高度來確定南北距離變化的大地測量術。開元年間天文學家憎一行已可以利用“復矩”儀器來測量北極星距離地面的高度,雖與實際數字有一定的差距,但這是世界首次對子午線的實測,而且這種測量術很可能已經在航行中使用。唐代航行者已掌握利用北極星的高度而進行定位導航。與天文定位術一樣,隋唐地文導航技術也有一定提高。“廣州通海夷道”中對航海方向、距離、時間已相對具體,對某些地區的地理位置或地形特徵已有明確的地文定位描述,並且對遠洋航行中的人工航標也有記錄。特別是隨著數學的進步,航海家已經能在勾股定律相似關係的原理基礎上,運用兩次觀測計算的“重差法”來測量陸標,大大提高了海岸測量術的水平。在《海濤志》中,作者竇叔深入研究了潮汐運動與月亮運動的同步規律,對潮汐運動中的形成原因、大小潮出現的時間、計算方式、潮汐循環的周期等做了詳細的論述。而稍後的封演,也對一月之中潮汐逐日推移的規律做了非常清晰的論述。

兩宋時期

兩宋時期航海技術的提高,最突出的是指南針的廣泛套用。宋以前的航海指引,一般是憑天象、天體識別方向,夜以星星指路,日倚太陽辨向,至北宋時期,航海技術開始了重大的突破,已能利用指南針航行。而指南針的套用,在南宋時期發展成羅盤形構,隨著精確度不斷提高,套用越來越廣泛海上航行已逐步依靠指南針指示方向,比北宋時期更為進步。也促進了中外海上交通的發展。指南針套用於航海,是世界人類文明史上的重大突破,對世界文明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兩宋時期,有關海圖的記述已十分明確,如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和劉豫獻於金主亶的海道圖等,都說明了當時海圖的發展。海上交通航線的發展,為海道圖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海道圖的產生出現,是人類海洋知識不斷積累的結果,為人類進一步征服海洋,發展海上交通事業,提供了更多的技術工具與技術知識。在海洋地理識別探測方面也有較大進步。根據天氣變化確定方位,判斷環境。並已懂得利用長繩系砣測量海深,並從砣底所粘附的海底泥沙判斷航行位置及情況。而且還能利用季風航行,其駕馭風力的技術也具有相當水平。在海上航行安全方面也有一定的保障措施。利用信鴿作為海上交通工具。並已能進行水下修補船隻,防止滲漏致沉。由於航海技術不斷提高,令兩宋時期的對外海上交通更具安全,航向更為穩確,航行時間也大為縮短,有利於中外海上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元朝時期

元代指南針的套用更為普遍,也更為精確,已成為海舶必備的航海工具。元代航海中,把指南針許多針位點連結起來,以標明航線,稱之為針路。指南針套用的技術進一步提高。以天干、地支和四卦(乾、坤、、艮)作為航海羅盤上編排的航路方位,這樣,海船航行更能精確地確定航向,把握航線。元朝航海技術的提高,還表現在對海岸天象與規律的認識與掌握,以保證海船航行的安全與穩定。元朝海上交通,已能熟悉地掌握與利用季風規律。元朝航海家在長期的海上交通實踐中,總結經驗,編成有關潮汛、風信、氣象的口訣。而有關的口訣據稱“屢驗皆應”,說明了元朝對海洋氣象變化規律,已有相當程度的認識與掌握,有助於進一步駕馭海洋,促進海外交通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明朝時期

明朝的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對海洋綜合知識的運用以及航行技術方面有較大的提高與進步。
1.關於航路航向
明代指南針的套用更為普及與精確。過去指南針的運用,主要是單針與縫針之法。但明人《順風相送》中已經有“定三針方法”、“定四針方法”。雖然不詳其具體套用方法,但應該可以肯定其航路航向必然更為清晰準確,幾個指南針一齊運用於確定航向,還必須有計量單位,確定航程。至遲在明代已經以“更”作為計量單位運用於航海之中。明清時期,一更約為六十里計。因此,“更”並非是一個單純的計時單位,而是指一更時間內,船舶在標準航速下所通過的里程。以“更”用於航海,也是明代航海技術發展的一個標誌,它與指南針結合,可以推算船位航速,令航行路線方向更為精確,明代“針”、“更”結合的航海方法已十分普遍,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所具有的先進性。
2.關於地形水
大海航行,必須了解航路的地形水勢,掌握航道的水深及暗礁淺灘,才能安全可靠地進行海上交通活動。  明人測量水地深淺名為打水,以托為單位。明人在航海圖繪製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雖然宋元時期已有航海圖樣問世,但只是以沿海為主,遠洋航海似未能備及。直至明代,航海圖的繪製已有很大的進步,具有很高的水平,不僅沿海地區,海外遠洋地區也有掌握,最典型的是明人茅元儀所輯《武備志》卷二百四十附圖上所載的《鄭和航海圖。該圖自南京繪圖,一直至東非沿岸,航圖遍及廣大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岸地區,記載了五百多個地名,並繪有針路,各處星位高低。對於航行途中的山峰、島嶼、淺灘、礁岩、險狹用的海圖,顯示了明人對掌握航路地形水勢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具有深刻的認識。在實際套用中更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的發展水平。明代航海者對海外航路的地形水勢已有相當的掌握。明代類似對航路地形水勢的具體指南,趨於綜合化與形象化,反映了明代航海技術的提高。明《東江疏揭塘報節抄》:“除一而移會登萊巡撫(袁可立)外,既經委臣查勘前來,合行覆請,伏乞皇上亟賜冊號封典敕於該部,速遣使臣航海前來,不致風高浪阻,誤敕封大典,並誤疆場大事也。”
3.關於航海天象
觀天象,包括星位、信風及海流潮汛的變化規律。  牽星術來確定船舶的航行位置。牽星術,乃是當時一種利用天文狀況進行測位的航海技術。即在船上利用牽星板來觀察某一星辰的高度,藉以確定船隻所在的地理位置。特別是在深海中,地形水勢難以提供有效的識別,無所憑依,往往以天象來確定航位。《鄭和航海圖》中就附有《過洋牽星圖》,記錄在印度洋地區的牽星航海。  對信風的利用。明人費信《星槎勝覽·占城圖》中云:“十二月,福建五虎門開洋,張十二帆,順風十晝夜至占城國。”又明人馬歡《瀛涯勝覽·滿喇加》中謂,歸航,“等候南風正順,於五月中旬開洋回還”。表明明人對季風規律的掌握與運用,已經十分得心應手。  明人對海上風雲氣候、海流潮汐的變化規律也十分熟悉。《順風相送》和《指南證法》中就記載了許多關於這方面的氣象記錄和歌訣,說明了明人對航海天象的認識與重視,如《順風相送》中“逐月惡風法”,“定潮水消長時候”,“論四季電歌”,“四方電候歌”等。按農曆月日,對海洋氣象的風雨規律作了詳盡的記述。

清朝前中期

清朝前中期的航海技術雖然沒有很大創新,但是對於海洋地理的重要性還是具有充分的認識與總結。航海圖的繪製也有相當的水平。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中就有附圖六幅,這些圖較前人的地圖詳備、精確。陳氏《海國聞見錄》中的《天下沿海形勢錄》,更對中國東北、東南沿海的海洋地貌、水文航運都有詳細的說明。這些都具有重要海上指南價值。在航海套用技術中,基本上繼承前人的傳統方式。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指南針的套用,普遍使用三針法,對航海天象觀察、航海地形水勢都有系統的掌握。並且開始以沙漏計時。比起傳統的焚燒更香以及日月位置估算時間更為精確。清前期沙漏的運用,說明了當時在吸收外國航海技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航海工具的技術性能與技術水平。“中國洋艘,不比西洋呷板,用混天儀、量天尺,較日所出,刻量時辰,離水分度,即知為某處。”相形之下,中國的航海技術已開始落後於西方。

檔案內容

內容包括航標的設定、變動和廢除,各種危險物、障礙物的發現和消除情況,港灣碼頭的擴建和變更情況,各種界線、航行規章、航行警告、航行法規以及保證航行安全的其他規定。此外,還有航海圖書的出版、改版和廢止情況。它是改正海圖和航路指南以及其他航海圖書的依據。

主要分類

英國的《航海通告》由英海軍海道測量局出版,發行較廣,主要有每星期出版的周版和每年出版的年度摘要兩種。周版內容有:①正式通告,是性質重要、長期有效的通告;②臨時通告,是短期內有效的通告;③預先通告,是提前發布將要發生的變化的通告。周版還刊登世界無線電航行警告系統播發的仍然有效的航行警告。年度摘要每年元旦出版,刊載永久性的通告和到上一年底仍然有效的臨時通告和預先通告。
中國的《航海通告》由中國航海圖書出版社編輯出版,有中文版和英文版。

航海通告的內容

一、主要內容
1.注釋及索引 ⅠExplanatory notes.indexes to sectionⅡ
注釋:包括海圖及位置、臨時通告和預告、原始資料、燈標、無線電信號、航路指南及航警的簡單注釋;
索引:包括地理索引、圖夾索引、海圖圖號索引等。
2.航海通告正文 ⅡAdmiralty notices to mariners.updates to standard navigational charts
包括航海通告、臨時通告和預告、出版物新版及作廢信息。
3.航行警告 ⅢReprints of radio navigational warnings
按照劃分的區域,重新印刷截止到目前仍有效的航行警告編號及新內容。
4.英版航路指南的改正資料 ⅣAmendments to admiralty sailing directions
標明需要改正的航路指南的編號及名稱、需要改正的頁碼以及增加、被刪除及被代替的內容。
5.燈標霧號表的改正資料 ⅤAmendments to admiralty lists of lights and fog signals
標明需要改正燈標霧號表的卷數、上次改正通告的號碼、日期、被代替、被刪除以及新增加的內容。
6.無線電信號表的改正資料 ⅥAmendments to admiralty list of radio signals
標明需要改正的無線電信號表的編號及名稱、上次改正通告的號碼、日期、需要改正的頁碼、被刪除、被代替以及增加的內容。
二、輔助內容
1. 月末航海通告:第Ⅱ部分正文之後,刊登了至今仍有效的臨時通告和預告號碼總清單。
2. 月末航海通告:第Ⅳ部分正文之後,刊登了至今仍有效的修改航路指南的航海通告號碼清單。
3. 季末航海通告:第Ⅱ部分刊登最新圖書清單,包括航路指南、燈標霧號表、無線電信號及潮汐表四種。
4. 航海通告年度摘要(NP247):每年1月份出版,共三部分內容。包括上一年度航海通告年度彙編、全部臨時通告和預告年度彙編以及對航路指南改正內容的年度彙編等。新的年度摘要出版後,上一年度的年度摘要作廢。
5. 航海通告彙編(NP234A、NP234B):每半年出版一次,即每年1月份和7月份各出版一本。它刊登了每張海圖至6月30日年中(NP234B)、12月31日年底(NP234A)為止,最新版期及其積累下的每項小改正號碼。彙編中還刊登了航路指南及補篇、燈標霧號表、無線電信號表及潮汐表、潮流表的最新版資料。

航海通告的處理

英版航海通告是改正英版海圖及其他相關英版航海資料的依據。因此,必須儘可能及時地申購併取得航海通告,以便及時進行海圖等資料的改正工作。航海通告到船後,應立即進行處理,以便及早了解航線附近最近發生的變遷或變更,同時也為著手對海圖及其他航海圖書資料的改正做好準備。
1、英版航海通告可以從相關港口的代銷店或代理公司申購。在圖書總目錄中,可以查得能夠獲得英版航海通告的各相關港口的代銷店或代理公司名址。船舶抵達每個港口之前,都應提前給代理髮報,申購最新航海通告。給代理的電報,應明確需要哪年哪期及以後的航海通告。不論是否收到航海通告,船舶應保留電報底稿,以備檢查時(如PSC檢查)出示。若港口停泊時間過長,注意申購停泊期間可能出版新的航海通告。
2、各期航海通告送船後,二副負責查收並檢查是否缺期。二副負責在每期航海通告上註明送船日期及港口名稱。應當認為從航海通告送船時開始,船長及其駕駛員應能夠將這些航海通告中的資料套用到此後擬訂的航線及航行中去。
3、可將每期航海通告的第Ⅲ、Ⅳ、Ⅴ、Ⅵ部分內容拆下來,然後重新裝訂航海通告。由各負責人員剪下、貼改到相應的圖書資料中。第Ⅱ部分的永久性通告及貼圖不能剪下,但應在相應的海圖卡片上登記。注意不要將第Ⅲ、Ⅳ、Ⅴ、Ⅵ部分內容撕下來,撕的結果不但會造成紙張不整齊,還會因撕後的航海通告左右薄後不一,影響存放。
4、航海通告的第Ⅰ、Ⅱ部分內容應長期保存(臨時通告和預告內容另見說明)。在海圖卡片上,需要進行航海通告的登記,海圖新版訊息及作廢的登記;臨時通告和預告也應登記在卡片上。
5、 船長及駕駛員還應閱讀航海通告第Ⅱ部分中前幾個與海圖改正無關的內容,這些通告內容可能涉及到有關規章、通信方式、定位系統及其他重大事項的改變。閱讀後,摘抄與本船航區有關的內容備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