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濮

臨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文化開發較早的區域之一,歷代統治者都把臨濮視為軍事要塞,經濟政治樞紐,在此設郡立縣,大加發展。黃巢安營古址、莊子釣魚台東嶽大帝青銅像等文化古蹟至今猶存,晉楚城濮之戰、公子耳退避三舍等歷史故事歷代傳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濮
  • 特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
  • 歷史:黃巢安營古址、莊子廟釣魚台
  • 相關:《春秋》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科教文衛,臨濮鎮大劉屯,樓子莊,莊子廟村,

歷史沿革

臨濮城
州南七十里。或曰即古城濮地。《春秋》:僖二十八年,晉文公敗楚人於成濮。即此。漢為城陽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析置臨濮縣。大業初,省入雷澤縣。唐初復置,屬濮州。宋因之。金廢為臨濮鎮,或謂之小濮。蒙古忽必烈南侵,嘗駐兵於小濮。即此。又長城廢縣,亦在州南。《舊唐書》:武德四年,析臨濮置長城縣,明年復併入焉。是也。
臨濮縣
隋開皇16年(596年),分鄄城縣置臨濮縣(縣治在今山東鄄城縣城西南15公里臨濮鎮),屬濮州。大業3年(607年)省臨濮縣入鄄城縣。唐武德四年(621年)重置臨濮縣,仍屬濮州。金改屬大名府路。貞元2年(1154年)省臨濮縣,併入鄄城縣。至今
2002年7月,報山東省政府同意,撤銷臨濮鄉,設立臨濮鎮。下轄24個行政村。
西街行政村
北街行政村
張莊行政村
東楊樓行政村
西楊樓行政村
許莊行政村
聯合村行政村
北董莊行政村
馬堂行政村
樓子莊行政村
劉屯行政村
曹莊行政村
孫寨行政村
東孫莊行政村
前范莊行政村
南董莊行政村
李樓南街行政村
李樓北街行政村
柳窪行政村
戶屯行政村
楊莊行政村
東街行政村
南街行政村

地理位置

臨濮鎮位於山東省鄄城西南20公里,地處山東、河南兩省交界處,北枕黃河,南接牡丹之鄉,西靠中原油田,東通水泊梁山,是鄄城西南的交通樞紐和工農業產品集散地,也是鄄城西南的門戶和歷史重鎮,素有“南數臨濮北數閣”之美稱。
全鎮總面積56平方公里,耕地5.1萬畝,2008年底轄24個行政村,53個自然村,總人口3.8萬人。
臨濮鎮距新石鐵路(新歐亞大陸橋)與京九鐵路交匯處菏澤市僅 35 公里,距高速公路入口僅 18 公里,距嘉祥機場僅 78 公里,距濟南高速公路行程 245 公里。

經濟發展

臨濮各項基礎設施完善,民營經濟蓬勃發展。通過小城鎮開發工程,交通、通訊、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日益完善,鎮域內村村公路貫通,鎮駐地商貿街和各類商品經營樓房規劃整齊,工業園、建材、木材等經濟園區和專業市場設施齊備,管理完善,電熱儀器加工、地毯、檔發、木材加工、花生脫殼等民營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進一步繁榮了臨濮經濟。
2008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6.6億元,增長25%。實現財政總收入812萬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16%。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1.4億元,增長11.6%。糧食總產2.53萬噸,增長13.4%;其中棉花總產633萬噸;油料總產2442噸;水果總產1115噸;蔬菜總產2.2萬噸;肉類總產1701噸;禽蛋總產1288噸;水產品總產1254噸。人工造林面積150公頃,林木覆蓋率達42%。實現工業增加值1.008億元,增長10.2%。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2億元,增長10.3%。
臨濮社會治安良好,民風淳樸,招商引資政策優惠,經濟發展氛圍濃厚,是理想的投資發展環境場所,近年來,已有森昊木業有限公司、昌運化工廠、封密環廠等企業相繼在臨濮落戶,為臨濮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教文衛

臨濮鎮現有普通中學1所,在校生880人。國小6所,在校生0.3萬人。有衛生機構3所,其中,醫院1所,衛生防疫機構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各類衛生機構共有床位30張,衛生技術人員34人,其中執業醫師13人。農民人均純收入4200元,增長20%;商品交易市場3處。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個,床位60張,收養12人。

臨濮鎮大劉屯

大劉屯村位於臨濮鎮西南五公里處,為劉屯行政村。距黃河僅兩公里,歷史上由於黃河河水泛濫,曾在黃河大堤兩岸遷移多次。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黃河大堤南側重建新村至今。新村背靠黃河大堤而建,沿黃公路從村前通過,鄉村公路橫貫村中,交通便利。距鄄城縣城25公里,菏澤市35公里。
現有村民2000餘人,多依靠農業為主,隨著近幾年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村民逐漸外出打工,生活日漸富裕。村中現有全日制完全國小一座,任職教師8人。衛生醫院一座,醫生十二人,晝夜值班。養雞場6所,養豬場4所。小型商店8所。
大劉屯村地理位置優越,綠色農業發展迅速,人文氣息濃厚。

樓子莊

樓子莊位於臨濮鎮西南3公里處,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魯西南著名的古村落。相傳舊時村中有一戲樓,建於九尺土台之上,巍峨高大,數里之外可見,故得名樓子莊,如今時過境遷,滄海桑田,當年的戲樓早已不復存在,但村名卻沿用至今。
樓子莊全村有人口1500餘人,姓氏眾多,有李、薛、高、王、朱、范、牛、馬、崔九個姓氏,民風淳樸,村容整潔,治安良好,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有耕地2000餘畝,主要種植作物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花生及蔬菜等,農產品資源十分豐富。
樓子莊村交通便利,距沿黃公路0.5公里,柏油馬路貫穿全村,村內規劃整齊,村容整潔,隨著第三代民居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翻新建築設,這座百年古村也重新開始散發出了勃勃的生氣。

莊子廟村

鄄城縣西南與菏澤市交界處,有一村莊名莊子廟。在村中東西大街北側,有一坐北朝南大殿,占地20餘畝。主體大殿5間,為廡殿式仿古建築,內塑莊周雕像,正中牆壁繪太極八卦圖,雄偉壯觀,是1985年重建的。因殿內供奉南華真人莊子而曰“莊子廟(南華觀)”。村因廟而名,故名莊子廟村
莊子廟始建年代不詳。據歷史資料記載,明代曾兩次重修。重修後的莊子廟占地40畝,建有前、中、後三座大殿和東西廊房,俗稱“三門九照”。
後大殿為玉皇閣(一間)和莊子殿(五間)。莊子殿當門有莊子塑像,兩側立有書童,一背魚簍,一持魚竿。據村中人傳說:莊子老家在莊子廟村西南70里莊寨村(今屬東明縣)。在現東明縣東12里有裕州屯,為古漆園,莊子曾在此為吏。曾有狐狸精作祟,先後有幾任縣令人不知鬼不覺地便杳無蹤影。莊子每天夜裡看書,總有一位年輕女子為其掌燈照明,每看完一頁,那女子就幫他翻過一頁。待要仔細看那女子時,卻又不見了,莊子感到很奇怪。聯想到幾任縣令接連失蹤,更感到疑惑。一天,他帶兩名書童沿濮水往下游一邊遊玩釣魚,順便尋找幾位失蹤縣令的下落。當來到臨濮南10里的地方,見河水清澈,楊柳滴翠,便在河南岸釣起魚來。其間,到南邊樹林休息。莊子面南而坐,兩個書童立於兩側。莊子坐而不起,遂修道成仙。後來,村人在此建一座廟名“莊子廟”。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李隆基封莊子為“南華真人”,莊子廟亦稱“南華觀”。中大殿為三清殿,殿內供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前大殿是泰山行宮(三間),供奉泰山奶奶。大殿兩側是東西廊房,內有十大閻君和無常塑像。再前是大門,門東側原有一口大鐘,每逢初一、十五或有要事,道人就撞鐘,可聲聞十里,周圍四十八個村莊的會首便馬上到廟內集合。門內還有歷代古碑28通,其中3通為蛟龍碑。神奇的是,一碑有磁性,可以吸住銅錢。還有一碑可預報天氣,如果碑身上出現潮濕水珠,必然有雨。
莊子釣魚的地方稱為釣台,在莊子廟村西北一里許小屯村西。“釣台陰雨”為“古鄄八景”之一。明天啟年間可見“釣台巍峨”。“文革”後,仍存四畝許的一塊方形高地。千百年來,黃河多次泛濫沒有將其湮沒,但近年來的人為引黃淤灌,已使它與四周平地無明顯差異。
現村中村民有140餘戶,但無一戶姓莊。村中凡上年紀老人,無不稱呼莊子為“爺”。每年古歷正月初八至初十,村中都舉辦紀念莊子的香火大會,四方民眾爭來上香。遠在70里外的東明縣莊寨的莊子後裔,也紛紛趕來祭族。此風不知起於何代,直至解放後漸淡。據村中老人講:“莊子爺可靈啦!”,抗日戰爭時期,鄰村有一位唱戲的,在廟前為漢奸縣長演“莊周夢蝶”,台上對“莊爺”不敬,演出結束即吃了八路軍的槍子。
1992年4月23日,《組織人事報》刊登了《中國十個釣魚台》一文,稱莊子釣魚台“在山東鄄城縣,建有莊子祠”,引起了無數文史愛好者對鄄城境內這個不起眼小村莊的探究。
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蒙城縣)人。1995年11月和2007年7月在東明舉行的第一、第二屆“全國莊子故里及生平思想座談會”,均確認“莊子故里在東明”。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美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力量。莊子反對諸侯兼併的不義戰爭,同情人民的生活疾苦。他師法自然、尊重客觀規律的哲學理論,就是他為醫治那個亂世開出的有效藥方。他的思想、學說和文章在歷史上產生過積極而深刻的影響。特別是他不慕權勢、抱朴存真的處世態度和行動。對於堅定人的信仰、提高人的基本素質和淨化社會的不良風氣,今天更有其積極的現實意義。
莊子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做過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在道德上是一位非常廉潔、正直,有相當稜角和鋒芒的人。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充滿著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正因為世道污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後的經歷,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性。莊子是以率性而凸顯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為愛的熱烈,所以他才恨的徹底,他認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貧賤生活中自得其樂。
一天,莊子在濮水垂釣,楚王委派二位大夫前來聘請他道:“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莊子說:“二位大夫請回去吧!我也願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因此,他淡泊權勢名利,甘願清貧隱居,逸情垂釣濮上,寧做自由之龜。
東漢道興,魏晉繼蹤,唐初一度奉為國教正宗。故東漢尊老子為祖師,魏晉奉《莊子》為經典,而唐玄宗更賜予莊子“南華真人”的稱號。從此,莊子的著作、生活過的地點以及後人紀念他的建築,無不冠以“南華”二字。故《莊子》一書又名《南華真經》。
據乾隆二十一年編修的《曹州府志》載:漆園城在故冤名縣北七十里。莊周嘗為漆園吏,城北有釣台;冤句城在(乘氏)縣西南四十里(按:當為七十里),漢為縣,屬濟陰,宋改曰宛亭;離狐縣在(乘氏)縣西北四十里,漢為縣,屬東郡(按:治所濮陽)。初置縣在濮水南,嘗為神狐所穿。隨移濮水北,故曰離狐。唐天寶元年改曰南華,屬濟陰郡;莊子台在(乘氏)縣西北四十里,南華之左,相傳莊周所居,亦曰釣台。明代詩人李先芳(鄄城李進士堂人)的《釣台》詩曰:“漆園為吏早知歸,濮上垂綸願不違。浦樹千秋依斷岸,汀蒲一曲吊斜暉。掉頭往事隨流水,曳尾何人問釣磯。獨倚南華台上望,逍遙天外大鵬飛。”濮水為濟水的支流,源於河南封丘的西南境,由西而東流經鄄城南境。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決口於河南省銅瓦廂,黃水漫浸鄄城大地,濮水河道被淤塞湮沒。莊子廟也毀於水患。
明代天啟年間進士、付布政使羅志儒《重修莊子廟碑記》中說:“去台百武,有祠巍然,搜諸輿圖、郡志未及悉,蓋歷千秋已。”由祠而廟,那時已歷千載,更是漆園和釣台所在的有力證據。
據村上老人講,莊子廟前那口大鐘在“大躍進”時被拉走練了鋼鐵。二十八通曆代古碑,也在“文革”中被掃“四舊”了。
悲哉!狂熱的年代,愚蠢的行動;惜哉!民族的遺產,古老的文明。
附:《重修莊子廟碑記》
古稱老莊尚矣。老子者,楚人也。莊子者,蒙人也。老生春秋,莊生戰國。老周首藏史,莊蒙漆園吏。老著《道德經》五千餘言,莊著《南華經》十萬餘言。老無人自化,清淨自化,清淨自正。莊光洋自恣,遊戲自快。老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乘牛而去,紫氣浮關。莊楚使迎之,許以為相,喻以犧牛,終身不仕。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敬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由是觀之,老子隱君子也,莊子隱君子也。其所作漁父盜跖去(加月字旁)篋(qu qie)以明老子之術,原於道德之意。屬書離辭,指事類情,大抵皆寓言也。或曰老子與孔子同時,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孟子曾無一言相折衷。何哉?蓋老子自隱無名,為務學不侔於浮屠。莊子千金卿相為徑,行不同於楊墨。倘所謂深藏若虛,盛德若愚者。非耶,世之學老莊者,黜孔孟,學孔孟者。黜老莊亦見狹也。孔子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易曰,潛龍勿用。周子曰,龍德爾隱,老子其猶龍耶。或曰漆園故城屬梁國,或曰屬蒙縣,在曹濮之間。濮有二台,其東則陳思王讀書台也,其南相傳莊子釣台即其處也。澤畔淼茫,風物依稀,太公潘(石字旁)溪經濟,子陵桐江煙雨。西周、東漢先後同軌與去台百武有祠巍然。搜諸輿(yu)圖,郡志未及悉,蓋歷千秋已環祠居民。蘇子光府、安子崇法、王子自安等共言,是祠也,來不知所自,一修勝朝世宗十五年,一修神宗四十七年。祠之前舊有玉皇閣、三清觀,茲欲踵事增華,崇德報功,重修莊子殿五間,玉皇閣一間,三清觀三間,親修泰山行宮三間,東西廊十間,三曹殿三間,門宇夾室數十間。齋心滌志,鳩工庀(pi)材,如竹苞如松茂,以享祀,以妥侑,綜蝶化翻飛,夢中鵬翼且垂南溟,莊之神逍遙人世,遨遊天庭,固在天下也。譬若豐劍,氣沖斗牛,拭以南昌白嚴之士,光芒艷發。拭以赤城華陰之士,倍爾精神。譬若石鼓,叩之蔑聲,取蜀中桐材刻以魚形,擊之聲聞十里,有感必應 ,無微不彰,大率類此。莊之神不在天下其在斯乎。殿宇落成,鐫石志勝,廟貌尊嚴,釣台巍峨,頡頏(jie hang )古今,洋洋大觀也哉。請記其功而為之銘曰,如趾(qi去止換支)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hui(上羽下軍)斯飛,君子攸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