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濮鎮

臨濮鎮

鄄城縣臨濮鎮位於城區西南20公里,地處山東、河南兩省交界處,北枕黃河,南接牡丹之鄉,西靠中原油田,東通水泊梁山,是鄄城西南的交通樞紐和工農業產品集散地,也是鄄城西南的門戶和歷史重鎮,素有“南數臨濮北數閣”之美稱。全鎮總面積56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3.8萬人,5.1萬畝耕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臨濮鎮
  • 別名:臨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鄄城縣
  • 電話區號:0530
  • 地理位置:魯西南部
  • 面積:56平方公里
  • 人口:3.8萬
  • 方言:中原官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機場:濟南機場、菏澤機場(在建)
  • 火車站:菏澤火車站、鄄城站
  • 車牌代碼:魯R
歷史,社會,景點,莊子釣魚台遺址,臨濮亞聖夫子廟,人物,樓子莊村,孫寨村,位置,人口,歷史,交通,民生,教育,

歷史

該鎮因臨古濮水而得名,是鄄城較古老的重要集鎮之一。春秋時稱城濮,為古代軍事要地之一。《春秋》載:“莊公二十七年(前667年),公會齊侯於城濮”。又載:“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晉楚戰於城濮。”《辭海》載“城濮,春秋衛地。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和齊宋秦等國聯軍,戰敗楚國於此,約當今山東鄄城西南臨濮集。”隋朝始置臨濮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析鄄城南界、雷澤西界,設定縣治。因臨古濮水而定名臨濮縣。隋大業二年(606年),廢臨濮縣併入鄄城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復設臨濮縣,屬河南道濮陽郡。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臨濮縣,隋置,尋省;唐復置,金省。故城在今山東濮縣南六十里。或謂之小濮。蒙古南侵,嘗駐兵於小濮,即此。今為臨濮集”。宋末元初稱小濮。金兵侵占黃河流域後,於貞元二年(1154年)廢臨濮縣改為臨濮鎮(見《金志》)併入鄄城縣。明清為濮州34集鎮之一。 臨濮鎮是城濮之戰的發生地。據《春秋》記載,晉文公五年(前632年)曾在此發生了一場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晉楚之戰,史稱城濮之戰。當時楚、晉爭霸,形成必然交鋒之勢。宋、曹、衛三國先後脫離楚國歸向晉國,楚國進攻晉國,兩軍相遇,晉軍主動退讓九十里至衛國城濮(今鄄城臨濮集)。《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記載,晉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國,楚王款待甚厚,問他將來怎樣報答。重耳說:如果晉楚打仗,我先“避君三舍”。成語“退避三舍”即自此而來。楚之主帥子玉統率的左中右三軍被晉文公統率的上中下三軍打敗,楚軍元氣大傷,晉國聲威大震,確立了稱霸地位。城濮之戰是春秋爭霸關鍵性的一戰。
鄄城地圖鄄城地圖

社會

臨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文化開發較早的區域之一,歷代統治者都把臨濮視為軍事要塞,經濟政治樞紐,在此設郡立縣,大加發展。黃巢安營古址、莊子廟釣魚台,東嶽大帝青銅像等文化古蹟至今猶存,晉楚城濮之戰、公子耳退避三舍等歷史故事歷代傳唱。
臨濮各項基礎設施完善,民營經濟蓬勃發展。通過小城鎮開發工程,交通、通訊、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迅速,日益完善,鎮域內村村公路貫通,鎮駐地商貿街和各類商品經營樓房規劃整齊,工業園、建材、木材等經濟園區和專業市場設施齊備,管理完善,電熱儀器加工、地毯、檔發、木材加工、花生脫殼等民營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進一步繁榮了臨濮經濟。
臨濮社會治安良好,民風淳樸,招商引資政策優惠,經濟發展氛圍濃厚,是理想的投資發展環境場所,已有森昊木業有限公司、昌運化工廠、封密環廠等企業相繼在臨濮落戶,為臨濮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景點

莊子釣魚台遺址

莊子釣魚台遺址位於臨濮鎮莊子廟村南華觀遺址北約1000米,是鄄城八大景點之一,有“釣台陰雨霧蒙蒙”之詩句。戰國時期,道家學派重要人物莊周曾垂釣於此,故稱“莊子釣魚台”,簡稱“釣魚台”。後人又在其著《南華經》的南華觀舊址上建廟以祀莊子。其後將南華觀改名為莊子廟村。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又將莊子廟改為南華觀,《莊子》一書改名為《南華真經》。因黃河決口,該台漸被淹沒,清末時尚有4畝許一方高地,後被淤為平地,僅存遺址。自1985年以來,已恢復修建了南華觀,占地20餘畝。主體建築漆園大殿5間,為廡殿式仿古建築,內塑莊周雕像,正中牆壁繪製太極八卦圖,雄偉壯觀。

臨濮亞聖夫子廟

臨濮亞聖夫子廟由孟子五十四代孫孟思安始建於明正德三年(1508年),由六十二代孫孟聞山重修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毀於黃水。原有殿堂、斷機亭、欞楹三小門、墓門、應門、月池、水井各一,為當地一大勝景。1990年從原址出土有碑刻5通,為天啟元年翰林院清查祭祀整理廟貌賜族人冠帶衣巾碑、崇禎五年知州劉鍠新撰崇禎五年碑等。孟子五十四代孫孟思安原任陝西榆林道僉士,正德初告老還鄉,經濮赴鄒,因家鄉有兵變滯留臨濮,後其子克諧試於濮,補弟子員,遂世居濮水。慮於每年回鄒丁祭路遠不便,因而建亞聖孟夫子廟於臨濮,形成山東孟廟南北各一,至今五百年。

人物

計然
臨濮鎮是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計然故里。計然,又名計倪,原姓辛,名文子。其先祖是晉國逃亡公子,避居於濮上(今鄄城縣臨濮集)。然天資聰慧,博學強記,滿腹經綸,尤善於出謀劃策,著有《萬物錄》13卷。學業有成後,周遊列國。適逢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臥薪嘗膽,發誓報仇滅吳。范蠡薦然於勾踐,計然提出的發展農工商的策略被越國採納,行施10年,國富民強,兵精糧廣,遂稱霸天下。後范蠡用計然之策經商,不幾年便成為百萬富翁。留有《計然子》15卷。

樓子莊村

樓子莊位於臨濮鎮西南3公里處,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魯西南著名的古村落。相傳舊時村中有一戲樓,建於九尺土台之上,巍峨高大,數里之外可見,故得名樓子莊,如今時過境遷,滄海桑田,當年的戲樓早已不復存在,但村名卻沿用至今。
樓子莊全村有人口1500餘人,姓氏眾多,有李、薛、高、王、朱、范、牛、馬、崔九個姓氏,民風淳樸,村容整潔,治安良好,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有耕地2000餘畝,主要種植作物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花生及蔬菜等,農產品資源十分豐富。
樓子莊村交通便利,距沿黃公路0.5公里,柏油馬路貫穿全村,村內規劃整齊,村容整潔,隨著第三代民居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翻新建築設,這座百年古村也重新開始散發出了勃勃的生氣。

孫寨村

位置

孫寨村位於鄄城縣臨濮鎮西南三公里,地處鄄城縣與牡丹區交界處,北依樓子莊,西接曹莊,東臨白廟,南靠東孫莊,地理位置優越。全村是一望無際的平原。

人口

孫寨行政村下轄孫寨村和白廟村,兩千餘人口,主要有孫、林、梁、李等。民風淳樸善良,民居井井有條。

歷史

孫寨村最先由明朝洪武初年孫氏奉聖旨由山西洪洞縣遷徙而來,後,林姓、梁姓也隨之遷徙而來,至今已有6000年歷史,據孫氏家譜和洪洞縣誌記載,孫寨孫氏為孫臏後裔。明清時期,孫寨出進士一人,舉人3人,秀才數人。

交通

孫寨村西臨炎黃公路500米,每天早上至晚上,由村口路過前往鄄城、菏澤、濮陽及全國各地的大、中巴客車絡繹不絕。

民生

隨著山東省村村通公路、戶戶自來水工程的開展,孫寨村2008年全村通公路,2011年,自來水的普及率也達到了100%。隨著經濟的發展,孫寨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加入新農村合作醫療社也減輕人民的負擔。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外出工作人員的增加,人民的收入也提高了,已逐漸步入小康生活。

教育

隨著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重視,孫寨完小基本趨於完善,開設幼稚園學前班,1-6年級國小教育,全部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教學,配有校黨委書記一名,校長一名,副校長3名,名譽校長1名,各類職稱教師若干名。周邊白廟、東孫莊、樓子莊等小學生在此學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