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林業資源,人口,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衛生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歷史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鄄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至五帝時期。
《
左傳》載:茫茫
禹跡,畫為九州。夏商時天下分為九州。鄄城屬古
兗州之域。
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年),為衛國鄄邑。
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年),屬齊國
甄邑[甄,讀juàn,
鄄的
異體字]。
秦朝(前221—前206年),改甄邑為鄄城。
西楚(前206—前202年),縣域、隸屬關係不變。
西漢(前202—8年),初始置鄄城縣,因境內鄄邑而得名。
三國(220—265年),屬魏兗州
東郡鄄城縣,
濟陰郡城陽縣地。其間鄄城曾兩次改為縣王國。
西晉(265—316年),屬兗州濮陽國、濟陰郡城陽縣地。
東晉十六國(317—420年),先後屬後趙兗州濟陰郡、前燕兗州東郡、前秦兗州、後燕兗州東郡,兗州、東郡均治鄄城。
南北朝(420—581年),先後為北魏、東魏濟州濮陽郡鄄城縣、城陽縣地。
隋朝(581—619年),先屬濮陽郡,後屬鄆州(治
鄆城)。文帝開皇十六年(596年),於鄄城置濮州(濮州之名從此始)。
唐朝(618—907年),初屬鄄城縣,
雷澤縣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復置濮州及臨濮縣,並在鄄城縣置
永定縣,在雷澤縣置長城、安邱2縣。武德八年(625年),廢永定縣入鄄城縣。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鄄城臨濮雷澤3縣屬
河南道。唐玄宗
天寶元年(742年),廢濮州設濮陽郡,治鄄城。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改濮陽郡為濮州。
五代十國(907—960年),先後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濮州屬地。
宋朝(960—1127年),屬京東路濮州鄄城縣、臨濮、雷澤縣地。
金朝(1115—1234年),屬山東西路濮州鄄城縣、臨濮、雷澤縣地。
元朝(1206—1368年),先後屬
東平路濮州、中書省
濟寧路濮州。
明朝(1368—1644年),初屬中樞省濮州。明太祖
洪武二年(1369年),廢鄄城縣入濮州,於鄄城置千戶,屬
東昌府。洪武九年(1376年),為
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東昌府濮州屬地。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因黃河之患,濮州治由鄄城遷至黃河西之
王村集(今河南
范縣濮城)鄄城古城遂稱舊城,一直沿用至今。
清朝(1644—1911年),初屬山東省
東昌府濮州地。雍正八年(1730年),升濮州為直隸州,直屬山東省。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降為散州,改屬
曹州府。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屬
兗沂曹濟道曹州府濮州地。
民國二年(1913年),改濮州為濮縣。民國二十年(1931年),“濮鄄分治”,於濮縣河東地區復設鄄城縣,仍屬山東省第二專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並鄄城縣入濮縣,屬山東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聊城)。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濮縣改屬山東省第十六專署(駐菏澤)。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5日,成立鄄城抗日縣政府,屬運西專署。9月屬晉冀魯豫邊區第十七專署。11月屬
魯西行政主任公署第二專署。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8月屬冀魯豫第十八專署。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2月屬冀魯豫第二專署。
1953年,屬山東省菏澤專署。
1958年10月,屬山東濟寧專署。
1959年6月,又改屬菏澤專署。
1967年,屬山東省菏澤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屬山東省菏澤地區
行政公署。自此,一直屬菏澤管轄至今。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2年1月24日,將梁堂鄉的
萬全莊、大趙莊、
李樓、南莊、羅吳莊、魏莊、東趙莊、樊莊、東張莊、富春鄉的蘇屯、南宋莊、鳳凰鄉的孫店共12個行政區劃歸鄄城鎮管轄。
1993年11月16日,撤銷閻什口鄉,設立閻什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1994年12月29日,撤銷什集鄉,設立什集鎮。
2000年3月15日,撤銷李進士堂鄉,設立李進士堂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2002年7月,省政府批覆同意:鄄城縣撤銷魯王倉鄉歸屬鄭營鄉,撤銷臨濮鄉,設立
臨濮鎮;撤銷彭樓鄉,設立彭樓鎮。以上2鄉撤鄉設鎮後,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截至12月31日,鄄城縣轄10個鎮、6個鄉。
2013年,撤銷大埝鄉,設立
大埝鎮,鎮駐地為原大埝鄉駐地。
區劃詳情
截至2018年,鄄城縣下轄2個街道、13個鎮、2個鄉。鄄城縣人民政府駐
古泉街道。
統計用區劃代碼
| 名稱
|
371726001000
| 陳王街道
|
371726002000
| 古泉街道
|
371726101000
| 什集鎮
|
371726102000
| 紅船鎮
|
371726103000
| 舊城鎮
|
371726104000
| 閆什鎮
|
371726105000
| 箕山鎮
|
371726106000
| 李進士堂鎮
|
371726107000
| 董口鎮
|
371726108000
| 臨濮鎮
|
371726109000
| 彭樓鎮
|
371726110000
| 鳳凰鎮
|
371726111000
| 鄭營鎮
|
371726112000
| 大埝鎮
|
371726113000
| 引馬鎮
|
371726200000
| 左營鄉
|
371726207000
| 富春鄉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鄄城縣介於東經115°19′—115°43′,北緯35°22′—35°43′之間,總面積1042平方千米,南北37千米、東西32千米,占全省面積的0.67%。北距首都北京510千米,東北至省會濟南184千米,南到行署駐地菏澤38千米。
地形地貌
鄄城縣屬
黃河沖積平原,百里沃野,河流縱橫。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土質分布為“南沙、中壤、北粘”。
氣候特徵
鄄城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均無霜期207天,年均濕度73%,空氣品質指數93。年平均氣溫13.5℃。平均日照時數2534.3小時,平均風速3.5米/秒。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鄄城縣屬黃河沖積平原,地下水資源豐富,人均占有水量370方,是山東省平均水平的1.4倍,年降水量589.2毫米,屬全國一類豐水區。
土地資源
截至2006年,鄄城耕地98萬畝,未利用土地和可復墾的土地3萬畝。
礦產資源
煤炭資源
鄄城縣已探明的煤炭面積330平方千米,儲藏量42.9億噸,已列入國家開採計畫。
鹽礦資源
董口鎮夏莊鹽礦位於董口鎮夏莊村,在2007年10月二維物探中圈定的異常區,鹽層分布面積34平方千米,主要在董口鎮境內,預測儲鹽量400億噸左右。經專家初步測算,礦層累計厚度約為33.5米,其中第一層6.2米、第二層16.1米,第三層8.9米,且含鹽量均在95%以上,屬於高純度岩鹽。
林業資源
鄄城縣有林地40萬畝,林木覆蓋率37%,木材積蓄量180萬立方米,年可採伐木材30萬立方米,剩餘枝杈條及各種下角料35萬立方米。
人口
截至2017年末,鄄城縣共有戶籍人口92.4559萬人,同比增長5.65‰;年末,鄄城縣常住人口76.41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09%,同比提高1.8%。
經濟
綜述
2017年,鄄城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92.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79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95.22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70.88億元,增長9%;三次產業構成為13.89:49.36:36.75,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2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5416元,同比增長9%。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鄄城縣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91個,累計完成投資86.3億元,同比增長4.86%。其中房地產項目18個,完成投資16.11億元,同比增長-0.3%,占總投資比重19.48%,其他投資項目73個,完成投資66.19億元,同比增長14.2%,占總投資比重80.52%;其中計畫投資億元以上項目76個,完成投資76.68億元,占總投資比重92.73%。
財稅收支
2017年,鄄城縣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3825億元,可比增速0.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占GDP的比重為4.35%。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9.1452億元,比上年增長19.61%。
人民生活
2017年,鄄城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34.85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45.42元,比上年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99.08元,比上年增長9.85%。城鄉居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53266元,在崗職工(含勞務派遣)年平均工資55298元,其他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43919元。
第一產業
2017年,鄄城縣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47.0066億元,增長3.8%;林牧漁業實現產值17.8602億元,占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8%。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27.228億元,可比增長3.6%。
種植業
2017年,鄄城縣鄄城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70.17萬畝;糧食平均畝產440.4千克,糧食總產達到74.94萬噸,總產量創歷史新高。
林業
2017年,鄄城縣完成造林面積1.5萬畝,其中防護林9000畝、用材林1000畝、經濟林5000畝;實現林業總產值15494萬元,同比增長1.4%。
畜牧業
2017年,鄄城縣畜牧業總產值14.131億元,占一產總產值的比重30.06%。
漁業
2017年,鄄城縣養殖面積3.1萬畝,植藕面積2.7萬畝,漁業總產量9933噸,蓮藕產量3萬噸,水產品總產值1.1173億元,同比增速2.2%。
生產條件
截至2017年末,鄄城縣設施農業個數10643個,設施占地面積14512.3畝;全縣農用機械總動力達79.03萬千瓦。擁有農用拖拉機7504台,擁有大中型農機具3100餘台套。
第二產業
工業
2017年,鄄城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98家,實現工業主營業務收入604.12億元,增速10.7%;工業用電量3.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7%。全部工業增加值83.5億元,可比價比上年增長10.9%。全縣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完成總產值95.53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8.88%。
建築業
2017年,鄄城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60家。建築業總產值14.28億元,增長9.04%。建築業增加值為11.7億元。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7年,鄄城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4.54億元,比上年增長9.36%。
對外經濟
2017年,鄄城縣完成進出口總值14.5872億元,其中,出口總值12.7524億元,進口總值1.8348億元。
房地產業
2017年,鄄城縣房地產銷售面積37.408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6%。
郵政通信
截至2017年末,鄄城縣完成郵政業務總量8717萬元;完成電信業務總量2.7059億元。
旅遊業
2017年,鄄城縣共接待旅遊總人次172萬人次,同比增長7.5%;實現旅遊總收入13.65億元,同比增長8.3%。
金融業
2017年,鄄城縣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為261.44億元,較年初增加36.97億元,同比多增7.85億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為220.08億元,較年初增加28.09億元,同比多增4.63億元。各項貸款餘額為113.76億元,較年初增加11.49億元,同比多增3.25億元。
交通運輸
貫穿鄄城縣境的道路有兩條省道(濟董路、鄄巨路)、一條國道(G240)和一條在境內設有三個出入口的德上高速公路。京九鐵路穿越縣境,並設有客貨站。形成了以高速公路貫穿南北、國省道十字交匯、縣鄉公路六縱六橫加一環、村村通公路的路格線局。
鐵路京九線過鄄城縣境,境內路段長5千米,設鄄城站,位於閻什鎮張莊村。城市道路形成14縱16橫的路網,全縣公路形成“六縱六橫加一環”的路格線局。
2017年,鄄城縣新建城鄉公交站點252個;投放哈羅共享腳踏車2000輛;新修、改造縣鄉村道路620餘千米,實現了所有自然村通公路。新建改建城市道路15.8千米、鋪裝人行道12萬平方米、鋪設雨污水管網46千米,安裝護欄10千米,新增綠化面積60萬平方米以上。完成了5個城區主要交叉路口渠化改造。
鐵路:境內有京九鐵路,並設有客貨站。距歐亞大陸橋的新石鐵路只有35千米,在鄄城、菏澤乘火車可達全國各地。
公路:境內有濟董、臨商、巨鄄三條省道,投資9.1億元的鄄城黃河公路大橋及聊菏高速公路正在建設,建成後在北京正南與105國道和106國道之間形成南北交通大動脈。鄄城至菏澤的一級公路2005年建成通車,從鄄城乘車15分鐘可達菏澤和日東高速。
空港:鄄城至
濟寧機場60千米,距
濟南機場220千米,距鄭州機場230千米。乘車二個半小時可達濟南、鄭州兩機場。另外菏澤機場正在籌建當中。
海運:鄄城距青島港520千米,距日照港430千米。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7年,鄄城縣取得重要科技成果7項。R&D經費支出2.2348億元。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末,鄄城縣有學校166所,在校生14.4萬人。其中:普通高級中學4所,在校生2.56萬人;普通初級中學31所,在校生3.11萬人;國小共131所,在校生8.73萬人。2017年,鄄城縣建成校舍129個,運動場173個,順利通過國家和省政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驗收。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8.85%。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末,鄄城縣擁有文物博物館1個,文化館1處,公共圖書館1處,鄉鎮文化站17處。全縣擁有廣播電台2套,電視台1座,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100%和100%。
衛生事業
截至2017年末,鄄城縣擁有各類衛生機構23個。醫院、衛生院病床位1967張,擁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993人,其中執業醫師583人,執業助理醫師345人,註冊護士735人。全縣千人擁有病床位2.57張,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61人。全縣共施行各種節育手術3833例,採取各種節育措施的育齡人口達15萬人。
勞動就業
2017年,鄄城縣新增城鎮就業699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以內。
社會保障
截至2017年末,鄄城縣全縣居民共參加社會保險131.5萬餘人次。共有養老院16處,共有床位數3968張;全縣撫恤事業費8501萬元,社會救濟福利事業費15843萬元,救災支出210萬元。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420元/月、300元/月。
歷史文化
鄄城是中華民族開發較早的區域之一,“三皇五帝”中的堯、舜二帝都曾在境內活動,周時為衛國之鄄邑,西漢初置縣,是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縣,是古代軍事家、一代兵師孫臏的故里,境內現存有堯王墓、孫臏墓、蘇御史牌坊、舜耕歷山等古蹟遺址,是中國最大的孫臏文化、孫臏兵法、孫臏軍事思想研究基地。
魯錦、磚雕、商羊舞被列入國務院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抬閣、二洪拳、擔經等6項民間藝術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鬥雞、斗羊、武術、戲曲、馬叉、抬閣、舞獅等民俗文化源遠流長。
風景名勝
鄄城是中華民族開發較早的區域之一,上古屬“顓頊之墟”,西漢初置縣,周時為衛國之鄄邑而得名。境內現存有堯王墓、孫臏墓、蘇御史牌坊、舜耕歷山等古蹟遺址。
國家AAAA(4A)級旅遊景區孫臏旅遊城
地方特產
| 鄆城壯饃壯饃是菏澤鄆城傳統名吃,是一種帶餡的橢圓形煎制餅食。壯饃形如圓月,直徑約30公分左右,皮分4層,麵皮肉餡、餡以鮮羊肉為主,以蔥、姜、菜蔬、香油等多種祖傳佐料攪拌而成。熟後的成品壯饃,色澤金黃,外焦內嫩,食之鮮而不膻,香而不膩。 |
| 糖果餞糖果餞是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的特產糖果餞是以白砂糖為原料,經模製澆注而成的各種糖質造型。 鄄城民間手工糖果餞主要分布於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境內,其中尤以紅船鎮紅船村、舊城鎮任莊村、城關鎮邰莊村從事民間手工糖果餞的技藝最為精湛。 |
| 左營綠豆丸子 因綠豆丸子主要產地在鄄城縣左營鄉,所以叫左營綠豆丸子,其中以孫氏綠豆丸子最為著名。左營綠豆丸子已有200多年的生產歷史,清朝時曾作為貢品進點,以牛肉、綠豆、海鮮、芝麻等為主要原料,用色拉油反覆烹炸而成。不加色素和防腐劑,色香味俱全,乾吃、煮湯、火鍋皆可,口感酥脆、清香、可口。還具有清熱解毒、醒腦提神、利便止渴,止瀉痢等效用。
|
著名人物
堯: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世尊為帝,列入“
五帝”。堯陵位於鄄城縣富春鄉谷林寺。
舜: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世尊為帝,列入“五帝”。與堯被人們尊為賢明帝王。
孫臏:生卒年不詳,齊國鄄邑人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汲黯:字長孺,西漢濟陰郡鄄城縣人,官至中大夫。武帝稱讚其為“社稷之臣”。
曹植:字子建,沛國譙人。生於山東鄄城(今舊城鎮),一說生於莘縣朝城,曹操第四子。建安時期文壇巨子。
張泳:字復之,宋代濮州鄄城人,官至
工部尚書。著有《乖崖文集》10卷。
李迪:字復古,先祖為趙郡人,後遷家至濮州。真宗景德二年,舉進士第一,歷通判。後來兩度官至宰相。
劉忠:字攄誠,明代濮州(今鄄城彭樓鎮劉
大樓村)人,官至左副都御史。今麻寨鄉劉大樓西北1千米許有
劉忠墓。
王宗朋(1847-1906):字蘭居,清末山東濮州王榔頭莊(今鄄城縣箕山鎮王榔頭莊)人。魯西
蘇北一帶農民抗捐領袖,創建“紅沙會”。
彭占元(1870-1942):山東省鄄城縣彭樓鄉彭樓村人,清末廩生。1903年師範畢業後,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被推為山東同盟會部長,捐款創立《民報》社。先後任咨議局議員、
資政院議員、南京政府臨時參議院議員、眾議院議員、護法國會眾議院議員。
李建國,男,漢族,1946年4月生,山東鄄城人,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黨組成員,中華全國總工會主席。
1965年生於山東鄄城,現就職於中國美術家網,任執行長;中國國家畫院國展美術中心主任;中國西部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王道玉,男,漢族,山東鄄城人山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