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集

臨川集

《臨川集》即《臨川先生文集》,是宋代王安石創作的一部詩文別集,該文集被收入《四庫全書》。

基本介紹

文集說明,流傳情況,作者簡介,

文集說明

《臨川集》一百卷(內府藏本),宋王安石撰。王安石有《周禮新義》,已著錄。案《宋史·藝文志》載王安石集一百卷。陳振孫《書錄解題》亦同。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三十卷。焦竑國史經籍志》亦作一百卷,而別出《後集》八十卷。並與史志參錯不合。今世所行本實止一百卷,乃紹興十年郡守桐廬詹大和校定重刻,而豫章黃次山為之序。次山謂集原有浙閩、二本。殆刊板不一,著錄者各據所見,故卷數互異歟!案蔡1■《西清詩話》載:“安石嘗云:‘李漢豈知韓退之,緝其文不擇美惡,有不可以示子孫者,況垂世乎?’以此語門弟子,意有在焉。而其文迄無善本。如‘春殘密葉花枝少’云云,皆王元之詩。
《金陵獨酌寄劉原甫》,皆王君玉詩。‘臨津艷艷花千樹’云云,皆王平甫詩。”陳善捫虱新話》所載,亦大略相同。據二人所言,則安石詩文本出門弟子排比,非所自定。故當時巳議其舛錯。而葉夢得石林詩話》又稱:“蔡天啟稱荊公嘗作詩,得‘青山捫虱坐,黃鳥挾書眠’。自謂不減杜詩。然不能舉全篇。薛肇明被旨編公集,遍求之,終莫之得。”肇明為薛昂字,是昂亦曾奉詔編定其集。顧蔡類與昂同時,而並未言及。次山序中亦祇舉閩、浙本而不稱別有敕定之書,其殆為之而未成歟?又考吳曾能改齋漫錄》,稱荊公嘗題一絕句於夏旼扇。
本集不載,見《湟川集》又“稱荊公嘗任鄞縣令,昔見一士人,收公親札詩文一卷,有兩篇今世所刊文集無之。其一《馬上》,其一《書會別亭》”云云。是當時遺篇逸句,未經搜輯者尚夥。其編訂之不審,有不僅如《西清詩話》所譏者。然此百卷之內,菁華具在。其波瀾法度,實足自傳不朽。朱子《楚詞後語》謂安石致位宰相,流毒四海。而其言與生平行事心術,略無毫髮肖。夫子所以有於予改是之嘆。斯誠千古之定評矣。
----出《四庫總目提要

流傳情況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四下,記載《王介甫臨川集》一百三十卷。尤袤遂初堂書目》僅記載書名《王文公臨川集》,沒有寫明卷數。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載《臨川集》一百卷。鄭樵《通志》卷七十,藝文八,記載《臨川集》一百卷,又《臨川後集》八十卷。
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百三十五,經籍六十二,記載《王介甫臨川集》一百三十卷,與《郡齋讀書志》記載相同。脫脫等《宋史·藝文志》記《王安石集》一百卷。
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只錄書名和冊數,作者、卷數均不標明,但此書注重版本,其卷二收錄了三個不同版本的《臨川集》,包括《王荊公臨川集》一部二十冊,《王荊公臨川集》一部一冊,《王荊公臨川集》一部二十冊。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五三集部別集類六,收內府藏本《臨川集》一百卷。其解題:“案《宋史·藝文志》載《王安石集》一百卷。陳振孫《書錄解題》亦同。晁公武《讀書志》則作一百三十卷。焦竑《國史·經籍志》亦作一百卷,而別出《後集》八十卷,並與史志參錯不合。今世所行本實止一百卷,乃紹興十年郡守桐廬詹大和校定重刻,而豫章黃次山為之序。次山謂集原有閩、浙二本,殆刊版不一,著錄者各據所見,故卷數互異歟。”“
王安石詩文本出門弟子排比,非所自定,故當時已議其舛錯。”“肇明為薛昂字,是昂亦曾奉詔編定其集,顧蔡絛與昂同時,而並未言之。次山序中只舉閩、浙本而不稱別有敕定之書,其殆為之而未成歟?”“是當時遺篇逸句,未經搜輯者尚夥。其編訂之不審,有不僅如《西清詩話》所議者。然此百卷之內,菁華具在。其波瀾法度,實足自傳不朽。”
據此,王安石的詩文集最初應是由其門人編訂。薛昂曾奉詔編纂,但這一版本並不能稱為一個善本,其中存在大量誤收及漏收的現象,也未能流傳下來。到紹興十年詹大和校訂重刻《臨川集》前,世上曾流傳著閩、浙兩個不同的版本。而至清朝,所通行的版本即為詹大和校訂重刻,黃次山為序的一百卷版本。
于敏中天祿琳琅書目》卷十,記載《臨川先生文集》十二冊函。其解題:“宋王安石著一百卷,前宋黃次山序,考馬端臨文獻通考》載《王介甫臨川集》一百三十卷。國朝査慎行作《西江志》又載《王荊公集》一百卷,《後集》八十卷。是書為卷止一百,則非《通考》所稱之本矣。《西江志》所稱一百卷疑即是指是書,而《後集》則別本單行耳。”“則此書原刻於南渡孝宗之世,而明時又復經。”
據此,《天祿琳琅書目》收錄的《臨川先生文集》於南宋孝宗時刻印,此版到明朝又曾翻刻。至清朝,還存在著與一百卷本《臨川集》分開單行的《後集》八十卷。《後集》的卷數與《通志》當中記載的一致。
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收宋刊本《臨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其解題:“此臨川曾孫珏刊本,前有小序云:‘曾大父之文,舊所刊行本率多舛誤。政和中,門下侍郎薛公,宣和中,先伯父大資皆被旨編定,後罹兵火,是書不傳。比年臨川、龍舒刊行,尚循舊本。珏家藏不備,復求遺稿於薛公家,是正精確,多以曾大父親筆刻石為據。其間參用眾本,取捨尤詳,至於斷缺,則以舊本補校足之,凡百卷,庶廣其傳雲。紹興辛未孟秋旦日右朝散大夫提舉兩浙西路常平茶鹽公事王珏謹題。’又有總目,惟載某卷之某卷某體詩某體文;其細目載每卷之前。目後即接本文。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書中桓字作‘淵聖御名’,構字作‘御名’,慎、敦、廓字不缺筆。雖有後來修版,謬誤不少,而原書尚是紹興舊刻可知。核之明翻詹大和刻本,卷第皆同,惟輓辭中少《蘇才翁輓辭》二首,集句中少《離昇州作》一首,而多《移桃花》一首。詩云:‘舍南舍北皆種桃,東風一吹數尺高。枝柯蔫綿花爛熳,美錦千兩敷亭皋。晴溝漲春綠周遭,俯視紅影移漁舠。山前邂逅武陵客,水際彷佛秦人逃。攀條弄芳畏晼晚,已見黍雪盤中毛。仙人愛杏令虎守,百年終屬樵蘇手。我衰此果復易朽,蟲來食根那得久。瑤池紺絕誰見有,更值花時且追酒。君能酩酊相隨否。’案,此詩不似集句,疑當時誤編入也。”
據此,《臨川集》在薛昂奉詔編纂,詹大和校訂重刻後,由王安石的曾孫王珏,於紹興辛未年間根據薛昂遺稿、王安石親筆刻石,再參校各本,又重新刊刻,共一百卷。與詹大和本相比,卷第相同,只在個別詩歌的收錄上有所差異。
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七,收元刊本《臨川先生文集》一百卷,目錄兩卷。其解題:“《宋史·藝文志》、《書錄解題》同載集一百卷。安石曾孫右朝散大夫、提舉兩浙西路常平鹽茶公事王珏,於紹興辛未孟秋旦日謹題云:‘曾大父之文籍,舊所刊行,率多舛誤。政和中,門下侍郎薛公,宣和中,先伯父大資皆被旨編定,後罹兵火,是書不傳。比年臨川、龍舒刊行,尚循舊本。珏家藏不備,復求遺稿於薛公家,是正精確,以曾大父親筆石刻為據。其間參用眾本,取捨尤詳,至於斷缺,則以舊本補校足之,凡百卷,庶廣其傳雲。’瞿氏恬裕齋藏宋刊百卷本。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與此本行款同,前有吳澄清序,云:‘宋政和間官局編書,諸臣之文,獨《臨川集》得預其列。靖康之禍,官書散失,私集竟無完善之本。
金溪危素好古文,慨公之集零落,搜尋諸本,增補校訂之,凡若干卷,比臨川、金陵、麻沙、浙西數處舊本,頗為備悉。請予序其成。’又楊士奇跋此書云:‘歐、蘇、曾、王四家全集,今書坊皆無刻版,獨北京有《臨川集》版在國子監崇文閣,而所缺十一。用之永樂八年扈從在北京印二本,以一本寄余。既已補錄,遂以吳草廬先生所為序冠諸首。’此版心間有嘉靖五年補刊之葉,豈即北京本歟?有宗伯學士之印,韓印世能、玉山世家、潛夫諸印。”據此,丁丙所藏元刊本與瞿氏所藏版本,同為王安石曾孫王珏刊刻版本系統。元人危素曾收集諸本,增補校訂,集成若干卷,吳澄為之序。至明時,有《臨川集》版存於北京國子監舊崇文閣,所缺十一,永樂八年以此版刊刻二本。至嘉靖五年又曾補刊過一次《臨川集》。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十三集部二,收錄了王安石的詩文總集多達六個版本。包括:
①劉翰臣藏《王文公集》一百卷(缺卷四至七、三十七至四十七、六十一至六十九,共缺二十四卷。存七十六卷,又目錄二卷)
②《王文公文集》一百卷(存卷一至七十)其解題:“宋刊本,版匡高六寸八分,寬四寸八分,半葉十行,每行十七字。白口左右雙欄,大字疏朗。序目失去,自卷一至三十六為文,卷三十七至七十為詩,然無碑誌哀祭諸體,知是未完本也。卷一第一首為《上皇帝書》,與紹興本以詩為首者編次不同,《臨川集》之異本也。鈐有金澤文庫、賜蘆文庫木記。按:余故人穎川君居江淮之交,(謹案:指寶應劉啟瑞翰臣。)家藏《王文公文集》。其版式行款正與此同。然余以為視此可貴者有三:原書楮墨精湛,且紙背皆宋人交承啟札,筆墨雅麗,真可反覆把玩,此可貴者一也。寮本無序目,於是談者妄生揣測,以為即真賞齋之一百六十卷本而佚其半者。此本目錄完全,仍為一百卷,不過次第與紹興本異耳,而積疑賴此盡釋矣,此可貴者二也。寮本缺七十以下各卷,此本缺四至六、三十七至四十七、六十一至六十九,共缺二十四卷,而七十卷以下完然具存,正可補寮本之缺,且必有佚文出羅鈔之外者,此可貴者三也。余嘗言於東都耆宿,約異時寮本刊行,余當為作緣,俾以目錄及後三十卷增入,以盡珠聯璧合之美,無使盈盈一水,終古相望,使後人撫卷而增嘆也。”據以上二則,王安石詩文集除《臨川集》外,還存在著另外一個版本系統,即《王文公文集》,也為一百卷,但在篇章次序上有所差異。但至近代,《王文公文集》保存情況不夠好,只剩下了七十餘卷。
③李木齋藏《臨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其解題:“宋紹興二十一年兩浙西路轉運使王珏刊元明遞修本,十二行二十字。有明嘉靖五年補刊字。宋諱,北宋皆缺筆,(構)字注御名。有紹興辛未王珏題九行,刊於浙西。前有吳澄序,稱危素搜尋諸本,增補校訂,比臨川、金溪、麻沙、浙西諸本,頗為備悉。永樂十五年楊士奇集諸家論說語錄於總目後,密行小字,卷末有“嘉靖丁亥秋仲國子監補刊完”牌子。”據此,李木齋藏本與丁丙藏本同屬王珏所刊刻版本系統,為元明遞修本。
④王戌文英閣藏宋刊元補元印本《臨川先生文集》一百卷。(存目六至九,十八至二十一,二十六至三十四,四十二至五十,五十三至五十八。六十二至七十,七十四至八十一,八十九至一百,計五十九卷)
傅增湘藏《臨川先生文集》一百卷目錄二卷。其解題:“明嘉靖翻宋本,十二行二十字,卷中遇宋帝空格。前紹興十年黃次山重刊《臨川文集》序,次總目。每卷篇目接連本文。”
⑥《臨川先生文集》一百卷目錄兩卷。其解題:“明嘉靖翻宋本,十二行二十字。何義門(焯)評點,略有校訂。”“內閣宋刻《臨川集》其行數字數卷帙與此皆同,唯華中甫真賞齋所藏,獨為一百六十卷。此本不知尚在人間否?以中甫之力能重開以傳而獨之為齋中珍玩,吁!可嘅已。《宣和書譜》載荊公鎮金陵,作《精義堂記》,令蔡卞書以進,今此記不見集中,則所遺者宜多矣。東澗遺老《小樓書目》有殘本《臨川先生集》十六冊一卷之一百十四卷,殆與中甫所藏之本相同也。”據此,《臨川集》除常見的一百卷版本外,華中甫真賞齋處還存有一百六十卷的版本,此版本與《小樓書目》所收殘本《臨川先生集》為同一版本。
總概:王安石的詩文總集在北宋徽宗政和年間,就由政府下詔結集。最初是由薛昂奉詔編纂;至宋高宗紹興十年,詹大和在以往閩、浙二本的基礎上校訂重刊,黃次山為此本作序;至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王安石曾孫王珏根據薛昂遺稿、王安石親筆刻石,再參校各本,又重新刊刻。詹大和刻本到明朝時曾復刻,王珏刻本在元明也均有遞修和補刊,像元人危素就曾收集諸本,增補校訂,集成若干卷,吳澄為之序。書的名稱也逐漸由最初的《臨川集》演變成了《臨川先生文集》。
據各時期的目錄書記載,除常見的一百卷版的《臨川集》外,還存在著一百三十卷版,一百六十卷版,還有《臨川後集》八十卷。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是由於“刊版不一,著錄者各據所見”而造成的卷數不一。此外,還存在《臨川集》之異本,即《王文公文集》,同為一百卷,但在篇章次序上有所差異,為王安石詩文集的另一版本系統。據傅增湘言,當時為劉翰臣所藏。另,《郡齋讀書志》卷五下附志,記載《王荊公詩注》五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記載汪藻撰《臨川詩選》一卷,“於《臨川集》中錄出”;《注荊公集》五十卷。
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四,經籍七十一記載《注荊公詩》十五卷。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五三集部別集類六,收江蘇巡撫采進本《王荊公詩注》五十卷。其解題:“原本流傳絕少,故近代藏書家俱不著錄。海鹽張宗松得元人槧本,始為校刊。集中古今體詩,以世行《臨川集》校之,增多七十二首。其所佚者,附錄卷末。”
《清史稿?藝文志及補編》記載沈欽韓撰《宋王安石荊公文集注》四十四卷。
孫殿起販書偶記》卷十三,記載沈欽韓撰《王荊公文集注》八卷,(約宣統年間刊,此版後歸劉氏嘉業堂,增刊《王荊公詩集李壁注》,勘誤補正四卷)
藏園群書經眼錄》集部二,記載了明刊本徐師曾輯《臨川王先生文萃》四卷。李壁所撰三個版本的《王荊公詩注》,包括:
①《王荊文公詩注》五十卷(存十七卷)。其解題:“宋刊本,半葉十行,行十五字,注雙行同,注語間有刓補擠寫者,各卷後有庚寅增注及抽換之葉,即曾極景建所補也。按:此書宋槧孤本,今藏南潯劉氏嘉業堂,繆藝風(荃孫)曾假影摹,余即以之覆刻,為蜀賢叢書之一。”
②元刊本《王荊文公詩箋注》五十卷(劉辰翁點評)。
③舊寫本《王荊文公詩注》五十卷(存卷一至三,十五至十八,二十三至二十九,四十五至四十七,共十八卷)
總概:後世有不少從《臨川集》中錄出的選集,以及為其詩文集作注的作品流傳。影響較大的是宋代李壁的《王荊公詩注》。其原本流傳絕少,張宗松以元刊本為底本,以《臨川集》校之。而《王荊公詩注》較通行的《臨川集》則多出了七十二首古今體詩。在流傳過程中,劉辰翁曾為《王荊公詩注》做過點評,曾極為其補註
除《文獻通考》記載的為十五卷外,其他目錄書均記載的卷數為五十卷。有宋刊本、元刊本以及舊寫本流傳,而宋刊本和舊寫本到近代時,僅剩十餘卷。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荊公路鄧家巷人),字介甫,晚號半山。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著有《臨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損之,曾為臨江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曆二年(1042年)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1067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號“文”,又稱王文公。
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並稱為“唐宋八大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