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

別集

別集是指個人的詩文彙編。如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和蘇軾的《東坡七集》,都是別集。先秦時無別集,但諸子論文結為一集,號稱《荀子》、《莊子》、《墨子》之類,與後代文集相似。到漢代,文學創作發展,西漢劉向《七略》有“詩賦略”,著有《屈原賦》25篇、《唐勒賦》4篇、《宋玉賦》16篇至《左馮翊路恭賦》8篇,共66家,皆以作家為單位,匯集賦作,實為後代目錄家別集類之始。至東漢末年後別集漸繁,漢魏六朝別集見於《隋書·經籍志》有886部。以後歷代相沿不替,清人文集可考者多達三萬餘家,文人學者幾乎人人有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別集
  • 文獻價值:保存某作家詩、詞、曲、散文作品
  • 內容:基本屬於選集
  • 價值:別集保存詩、詞、曲、散文等作品
  • 分類:全集丶選集
  • 命名:大多與作者有關
別集的內容,別集的文獻價值,別集的分類,別集的命名方式,

別集的內容

別集的編集是有諸多講究的。作者生前所定,基本上屬於選集,就是說基本上要刪汰一些作品。而後人所編,則大多屬於全集,片語隻字也不遺漏,這是因為編者往往是作者的子孫或學生,或者是鄉後輩,或者是作者的研究者,愛好者。
有的別集單收詩,稱為詩集。有的單收文,稱為文集。兼收詩文的往往也被稱為文集。
別集往往有附屬檔案。首先是他人所撰序跋,有當代人作的,也有後人編集或重刻時加的,有的序文甚多,連篇累牘。另一種附屬檔案是作者的傳、墓碑、墓志銘、年譜,都是作者的傳記資料。

別集的文獻價值

別集集中保存某一作家的詩、詞、曲、散文作品,這是認識和研究這位作家文學成就的主要材料,一部中國文學史,實際是作家作品及文學流派史,作家是因其作品而傳的,文學流派也是同樣靠同一風格或創作傾向的作品得以成立,所以別集保存作品,這是首要的文獻價值。
別集因系統收集了某一作者的著作,為研究該作者的生平和創作等提供了基本材料。別集對保存歷史文獻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編輯總集的主要依據。

別集的分類

一、按照收錄範圍可分為匯集一人全部作品的全集(如宋代陸游的《陸放翁全集》)和選錄一人部分作品的選集(如唐代皮日休的《皮子文藪》)。
二、按編輯情況可分為自編的別集(如唐代孫樵的《孫可之文集》)和由他人編輯的別集(如唐代韓愈撰李漢編的韓昌黎集)別集內文獻的編排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按作品主題編排(如宋代文天祥的《文山先生集》),有的按作品著成時代先後編排(如唐代杜甫的《杜少陵集》),有的按作品體裁分類編排(如唐代李白的《李太白集》),有的則綜合幾種方式編排(如宋代黃庭堅的《山谷全集》)。
三、就編排方式而言,別集可分為四類:
第一,按分體編排的別集。這一類在古代文學別集中最為常見。如唐李白的《李太白集》30卷,卷一為古賦,卷二為古風,卷三至卷六為樂府,卷七至卷二十五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另有文4卷,詩文拾遺1卷。
第二,按編年編排的別集。如唐杜甫撰、清仇兆鰲編注《杜少陵集詳註》25卷,卷一至卷三作於“安史之亂”前,卷四至卷七作於“安史之亂”時,卷八至卷九(前半部)是赴四川途中所作,卷九(後半部)至卷十四是定居成都五年所作,卷十五至卷二十三是離開成都沿江東下時所作。最後兩卷收表、賦、贈序和其他雜著。
第三,按作品主題分部編排的別集。如宋文天祥《文山先生集》20卷(四部叢刊本),分《文集》(卷一至卷十二,包括詩詞文)、《指南錄》、《指南後錄》、《吟嘯集》、《集杜詩》、《紀年錄》(卷十三至卷十八)以及附錄(卷十九、卷二十為傳記、祭文等)。
第四,兼用以上幾類編排的別集。如宋黃庭堅《山谷全集》凡30卷,《內集》二十卷為詩,編年;《外集》十七卷,第一部分為賦,不編年,第二部分為詩,編年;《別集》二卷為詩,不編年。

別集的命名方式

別集的命名方式五花八門。
有的用作者本名命名,如《駱賓王文集》、《孟浩然集》等,這種命名方式在古典文獻中較少,近人新編的別集則很常見;
有的用作者的字、號、別名命名,如《李太白集》、《玉溪生詩集》(唐李商隱撰)、《陶淵明集》、《船山詩草》(清張問陶撰)等;有的用作者的齋室命名,如《玉茗堂集》(明湯顯祖撰)等;
有的用作者的官銜、封號、諡號命名,如《阮步兵集》(三國魏阮籍撰)、《誠意伯文集》(明劉基撰)、《范文正公全集》(宋范仲淹撰)等;
有的用作者籍貫、居住地、別墅命名,如《柳河東集》(唐柳宗元撰)、《樊川文集》(唐杜牧撰)等;還有的用作者撰作編集的朝代命名,如《白氏長慶集》(唐白居易撰)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