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冰求鯉

臥冰求鯉

臥冰求鯉是古老的民間傳說故事。最早出自乾寶的《搜神記》,講述晉人王祥冬天為繼母在冰上捕魚的事情,被後世奉為孝道經典故事。2006年12月入選山東省民間文學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王祥(184-268),字休徵,琅琊臨沂人,西晉大臣。王祥因孝名和功績被加官晉爵,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壽終八十四歲,其孝名為歷代所傳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臥冰求鯉
  • 外文名稱:Show filial to parents
  • 作品別名:剖冰求鯉
  • 創作年代:西晉
  • 作品出處:搜神記
  • 文學體裁:志怪小說
  • 作者:乾寶
典故出處,搜神記,晉書,二十四孝,典故新編,遺址景觀,孝園,十孔藕,孝友村,傳說疑點,籍貫,孝道,發生地,墓地疑點,滎陽說,新安說,遂平說,後人評說,傳承意義,

典故出處

搜神記

乾寶搜神記》卷十一
王祥字休徵,琅邪人。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之。由是失愛於父,每使掃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黃雀數十入其幕,復以供母。鄉里驚嘆,以為孝感所致焉。
臥冰求鯉
釋義: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養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總是讓他打掃牛棚。父母生病,他忙著照顧父母,連衣帶都來不及解。一年冬天,繼母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忽然間冰化開,從裂縫處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繼母又想吃烤黃雀,但是黃雀很難抓,在王祥擔心之時,忽然有數十隻黃雀飛進他捕鳥的網中,他大喜,旋即又用來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臥冰求鯉臥冰求鯉
至:極,很,非常。
慈:慈愛。
譖:說壞話誣陷別人。
牛下:指牛棚。
炙:烤(肉);烤的肉。
幕:網.蓋朱氏“求生魚”“思黃雀炙”是乃病中不思食,故有此非常要求,又因王祥之至孝,故有“臥冰求鯉”。

晉書

房玄齡等編撰《晉書》卷三十三 列傳第三
王祥,字休徵,琅邪臨沂人,漢諫議大夫吉之後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
王祥雕塑王祥雕塑
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灸,復有黃雀數十飛入其幕,復以供母。鄉里驚嘆,以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結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輒抱樹而泣。其篤孝純至如此。

二十四孝

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其中臥冰求鯉故事中的主人王祥被列為24孝子之一,證明該故事從元代起傳講。
臥冰求鯉臥冰求鯉
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齧指心痛,單衣順母,親嘗湯藥,拾椹供親,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桔遺親,扇枕溫衾,行傭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心憂,乳姑不怠,親滌溺器,棄官尋母。
新編二十四孝圖
王祥,晉朝琅琊(今山東臨沂)人,性至孝。其母早亡,繼母朱氏,生子王覽。朱氏偏愛親生兒子,常令王祥乾重活、吃糙飯。但王祥對父母孝敬,從不懈怠。父母生病,王祥衣不解帶,日夜照顧,湯藥必先嘗後進。繼母要吃鮮魚,天寒地凍,無處購買。王祥冒著凜冽寒風,在河上脫衣臥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躍出兩條鯉魚,他高興地拿回家孝敬繼母。這件事,深深地感動了繼母。繼母死後,王祥悲痛,依禮安葬。王祥對其弟王覽,十分愛護,王覽對兄長特別尊敬,兄友弟恭,遠近聞名,時人把他們的居處稱作“孝悌里”。臨沂“孝悌里”猶存。
臥冰求鯉臥冰求鯉
孝梯里中頌王祥,臥冰求鯉傳四方。
一片孝心感繼母,王覽效法敬兄長。

典故新編

北風呼嘯,寒風凜冽。王祥背著一大捆乾柴,頂著大風,好不容易從山裡打柴回到家裡。他就覺得頭疼發熱,全身無力。剛一到家,他就異常難受地躺下了。剛過片刻,繼母走進房內。“王祥,起來,快去給我和你父親把炕燒熱!”
“我,可是……”還沒有等王祥把話說完,繼母就大喊起來:“懶豬,還不快點起來幹活!”王祥只好強打著精神起了床,按繼母說得去做。
這時,父親回來了。繼母立刻在王祥父親面前讒言道:“夫君,祥今不知怎么回事,異常懶惰。方才我發現他沒有燒炕就睡大覺了。真是豈有此理!”父親一聽,立刻大發雷霆。他立即叫來了王祥,不問三七二十一就訓斥道:“祥兒,今日你不幹完活就睡懶覺。到底為何?”
“父親,今日我……”王祥有口難言。平時,自己受再大的委屈,也從不頂父親。
“以後不可這樣,下不為例!”
王祥委屈地退了出去。
不久,繼母感到心口憂悶,很不舒服。父親叫來郎中,給繼母號了脈。郎中開了藥方,聲稱要治好這種病,只能喝鯉魚湯才會見效。可是,到哪去買鯉魚呢?這個寒冷的季節,市場上根本就沒有賣鯉魚的。怎么辦?大家為此都在發愁。這時,王祥二話沒說,自己便獨自一人向村外那條河流走去。
“王祥,你到哪去?”父親問道。
“我去村外那河上。”
“大冬天那裡封冰,你去那裡乾什麼?”
“父親,你別管了!”
“那孩子肯定又是去那裡玩了。你看看,要這孩子有啥用?這么多年,我看是白養了。我如今重病在身,他竟然跑出去玩,真是不孝之子!”繼母指著王祥說。
王祥來到河上,只見河面結了一層厚厚的冰。這時,王祥脫掉了上衣,躺在了冰上。王祥硬是用自己的體溫融化了一塊冰。王祥敲開冰,只見冰下有好多鯉魚。他不顧天氣的寒冷,伸手就抓到了兩條鯉魚。他高興地把魚帶回了家。“爸爸,有了,有魚了,有魚了!”
“哪來的?”父親感到莫名其妙。
王祥就詳細地介紹了得到魚的過程。王祥的父親和繼母頗受感動,尤其是那繼母,她羞愧不已,拉著王祥,羞怯地說道:“祥兒,你真是個好孩子,以前為娘錯怪你了,以後我再也不會嫌棄你了。”
父親也說道:“祥兒為人善良,寬厚待人,真令人欽佩!這下,你親生母親可以在九泉之下安息了。”
一時間,三人歡樂地相擁在一起,臉上綻放出了燦爛的笑容。
王祥一脈為琅琊郡王氏大族,雖非嫡系,然祖父王仁於東漢末官至青州刺史。東漢末年,琅琊王氏此支避袁曹亂不仕,雖不為赫赫高門,然詩書世家,三五十奴僕尚有。燒炕砍柴之事太過滑稽。

遺址景觀

孝園

“在王祥臥冰求鯉之前,孝河本是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河,而在王祥臥魚的故事被千古傳頌後,它便擔負起了讓孝文化像河水一樣源遠流長、滋潤人心的任務”。王偉勛是王祥的第四十八代孫,對於孝河,他有著深厚的感情。在緊傍孝河而建的孝園裡,記者看到了河邊亭子裡“晉元公王祥臥冰處”的石碑,碑後面刻著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據傳,王祥臥冰處冬季河水不結冰,而其他水面則冰封如玉,“孝河凝冰”被列為“琅琊八景”之一。原碑是明朝嘉靖年間設立的,後來遭到毀壞,前些年村民們建造了這座亭子,又重新立碑。

十孔藕

除了因王祥“臥冰求鯉” 而聞名,孝河所產白蓮藕也是一大特色,尤以肥、細、嫩、脆、甜最為出名。清鹹豐年間,孝河白蓮藕被欽定為御膳貢品。有趣的是,孝河藕與別處不同,不但清脆爽口,鮮美異常,而且比別處的多出一孔,為十個孔眼,傳說這是王祥的孝心所化,多出來的孔,便是孝心。
2002年6月,孝河白蓮藕被臨沂市農業局評定為優質農產品,註冊“孝河”牌商標。2009年,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被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授予“中國蓮藕之鄉” 榮譽稱號,“孝河”牌白蓮藕被授予“中國知名品牌”。

孝友村

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共有3000人,95%以上為王姓。孝友村沿河而建,在臨沂孝河邊還立有一塊石碑風雨守李處,據傳這便是王祥守護李子樹的地方。孝友村民風純樸、孝聞天下,在孝河北岸的“孝友祠” ,供奉著王祥、王覽和王羲之的塑像。孝友村是為紀念王祥的孝和王覽的友,嘉靖年間由雙湖村改名為孝友村的。”王偉勛說。68歲的退休教師王孝俊是王祥的第五十代孫,1994年重新修建孝友祠時,他是主要發起人之一。很多村民都會到祠堂去拜祭。清明前後,很多外姓人也來祭祀王祥,有的甚至帶著孩子來接受教育。
孝友祠孝友祠

傳說疑點

籍貫

首先是王祥的籍貫。晉朝官至太保的只有王祥一人,是琅琊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市),並非宋朝臨川人蔡為善在《臥冰池記》中及後世所傳:“臨川王家村人。”

孝道

其次是有關王祥的孝道。據《晉書》、《三國志》、《資治通鑑》載:“王祥(184~268),字休徵,琅琊臨沂人,”“繼母朱氏遇之無道,祥愈恭謹。朱氏子王覽年數歲,每見祥被楚撻,則涕泣抱其母,母以非理使祥,覽則與祥俱往。及長娶妻,母使祥妻,覽妻亦趨而共之,母患之,為之少止。祥漸有時譽,母深疾之。”“漢末遭亂,祥隱居廬江三十餘年,不應州郡之命。母終,(魏)徐州刺史呂虔檄為別駕,委從州事,州界清靜,政化大行。時人歌曰:“臨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祥始出任,年過五十矣。”後累遷司隸校尉、司空、太尉。魏相國司馬昭進爵為晉王,司徒何曾、司空荀凱邀太尉王祥同去祝賀,何、荀見司馬昭即拜,獨王祥以長揖代禮。王祥說:“吾等魏之三公,王、公相去一階而已,安有天子三公可則拜人者!損魏朝之望,虧晉王之德,我不為也!”司馬昭也對王祥曰:“今日然後知君見顧之重也。”晉代魏,以王祥為太保。“王祥所以可尚者,孝於後母與不拜晉王耳。”
以上是正史中有關王祥孝道的記載。在野史及其他資料中則有孫盛的《雜語》及《二十四孝圖》詳細記載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但未指稱王祥為臨川人及事發於臨川。孫盛是東晉時候的人,其《雜語》曰王祥:“性至孝,後母苛虐,每欲危害祥,祥色養無怠。盛寒之月,後母曰:‘思食魚。’祥脫衣將剖冰求之,少頃,堅冰解,下有魚躍出,因奉以供,時人以為孝感所致也。”1979年出版的《辭海》記載:“舊民間流傳有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發生地

臨沂:在臨沂城北白沙埠鎮,一條東西流向蜿蜒數里的小河穿鎮而過,它就是王祥臥冰求鯉故事的發生地孝河,源遠流長地承載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優良傳統。二十四孝中有七孝出自臨沂,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被推為二十四孝之首,影響最為深遠。孝河因王祥臥鯉而得其名,孝河又稱孝感河。據《臨沂縣誌》記載,孝河發源於茶山南麓之桃花嶺,東南流經孝友村,至諸葛村匯入沂河。
王祥臥冰求鯉處(有石碑為證)王祥臥冰求鯉處(有石碑為證)
新安:文物工作者在進行文物普查時,在新安縣磁澗鎮老井村意外發現王祥祠堂及“晉太保孝王祥之碑”等數通石碑。碑陽面刻“晉太保孝王祥之碑”幾個大字;右下方刻有“至正三年五月河南府路總管梁宜、達魯花赤伯答罕等立石”小字;左下方刻有“嘉議大夫河北河南道肅政廉訪副使崔帖謨爾普化書”小字。碑陰面有古詩一首:“為母臥冰希世有,龍天遺鯉感精誠。寄言天下為人子,永繼王祥萬古名。”據專家研究,“至正”為元順帝時的年號,伯答罕、崔帖謨爾普化都是蒙古人的名字,因此,此碑應是元代官府於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所立。另外,文物工作者此次在這裡還發現“移建晉王太保祠碑”一通,此碑為王祥五十一代孫王雅軒所立,立碑時間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專家稱,王祥碑的發現再次印證: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發生地應該在新安。專家認為,西晉的都城是洛陽,而王祥在西晉擔任太保之職,且洛陽有王祥河,有王祥祠堂,早在元代,官府就在新安為王祥立碑,王祥後裔也一直生活在新安。種種跡象表明,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發生地應該在新安。
遂平:作為王祥臥冰求鯉故事的發生地,不僅有王祥墓和王祥祠遺址,還有大量的傳說故事和文史資料可以互相印證。“臥冰求鯉”傳說最早以民間故事和民歌的形式傳承。“二十四孝有王祥,高堂本是繼母娘。不幸繼母身染病,終日臥病在榻床……淨光身子寒冰臥,喜得紅鯉精一雙。繼母喝下魚湯後,病情見輕喜心上。王祥臥冰一段事,萬古千秋美名揚。”這首由民間藝人傳唱的《王祥臥冰歌》曾在遂平廣為流傳。1988年,遂平縣委宣傳幹部楊忠欣,根據一位叫劉保運的民間藝人的傳唱將此歌收錄進了《遂平縣誌》。清代《遂平縣誌》對王祥“臥冰求鯉”的傳說都有記載,福建省泉州市歷史博物館館藏的《閩王氏族譜》對王祥出生於吳房(遂平)臥冰求鯉也有記載。遂平縣作協主席王中明認為,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應該發生在公元前210年左右的遂平。他認為,除了王祥墓外,至少還有三點能說明王祥臥冰發生在遂平。首先,遂平是古房地,漢高帝於此置吳房縣。據《王氏琅琊祖金陵祖世表》載:王融,字巨偉,居吳房,官至南康尹。初娶賈氏,生子祥(三十一世也,以臥冰求鯉,二十四孝之一),繼娶朱氏,生子覽。當時,王祥一定跟著父親居住在吳房。屬汝南郡的吳房治所,是兵家常爭之地,戰爭連年不斷,民不聊生。王祥的弟弟王覽6歲的時候,其父王融在吳房去世,王祥只好扶母攜弟,去朱氏的老家廬江避亂。據《晉書》及有關資料記載,王祥扶母攜弟去往廬江後,一住就是二十年(也有說三十年的)。由此可以推算王祥從廬江避亂,到被舉孝廉,當上徐州的別駕,正好五十多歲。王祥被舉孝廉當上別駕後,王祥的孝行,便在吳房和廬江等地漸漸流傳開來。王祥不僅加官晉爵,位列三公,還在死後被賜諡號元,冊封睢陵公。其次,有關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許多先哲都給過讚美,史書上也多有記載。別的不說,柳宗元在他的《弘農公以碩德偉材屈於誣枉左官…謹獻詩五十韻以畢微志》里這樣讚揚王祥:“故友仍同里,常僚每合堂。淵龍過許劭,冰鯉吊王祥。”王中明認為,故友、同里……許劭、冰鯉、王祥同時出現在這裡,很可能就是柳宗元認為,許劭和王祥是汝南郡的同鄉。第三,王祥是個大孝子,還是通過舉孝廉出來做的官,所以王祥的一舉一動,都關乎著王氏的名聲。正是由於這種思想的支配,王祥的子孫也一定會在王祥死後,把他葬於吳房,陪伴長眠於吳房的父親。萬泉河,穿越遂平縣和興鄉金劉村王莊和劉店村,這條和幸福河相交,東西流向、蜿蜒數里的河流,也因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臥冰求鯉”而為當地人所津津樂道。一座半圓形的石拱橋立於王莊村西南200米處的萬泉河邊。這座橋就叫王祥橋,石橋西的河面就是王祥臥凍的地方,那兒有瓢那么大的地方從來不結冰。自從王祥臥冰用身體暖化厚冰,為他繼母求得鯉魚後,那裡的河面就再也沒結過冰,成為這裡遠近聞名的一大奇觀。

墓地疑點

滎陽說

河南省滎陽王祥墓在《滎陽縣誌》、文物志中均有記載。墓冢呈圓形,高8米,占地1.76畝,位於高村鄉高村第五村民組耕地區內。在墓地東北不遠處,原有一座始建於唐、重修於元的古典建築群廣孝寺,內有王祥臥冰求鯉畫像石刻碑一通。據傳,此碑高2尺7寸、寬1尺5寸,原立於王祥墓前,建寺時移到這裡。

新安說

文物工作者在進行文物普查時,在新安磁澗鎮老井村意外發現王祥祠堂及“晉太保孝王祥之碑”等數通石碑。專家稱,王祥碑的發現再次印證: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發生地應該在新安。
此次文物工作者在新安縣磁澗鎮老井村王祥祠堂舊址發現石碑一通,碑陽面刻“晉太保孝王祥之碑”幾個大字;右下方刻有“至正三年五月河南府路總管梁宜、達魯花赤伯答罕等立石”小字;左下方刻有“嘉議大夫河北河南道肅政廉訪副使崔帖謨爾普化書”小字。碑陰面有古詩一首:“為母臥冰希世有,龍天遺鯉感精誠。寄言天下為人子,永繼王祥萬古名。”據專家研究,“至正”為元順帝時的年號,伯答罕、崔帖謨爾普化都是蒙古人的名字,因此,此碑應是元代官府於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所立。另外,文物工作者此次在這裡還發現“移建晉王太保祠碑”一通,此碑為王祥五十一代孫王雅軒所立,立碑時間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
專家認為,西晉的都城是洛陽,而王祥在西晉擔任太保之職,且洛陽有王祥河,有王祥祠堂,早在元代,官府就在新安為王祥立碑,王祥後裔也一直生活在新安。種種跡象表明,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發生地應該在新安。

遂平說

遂平縣和興鄉金劉村王莊和劉店村的王祥墓直徑約有12米,高約3米,旁邊有棵柏樹。王莊村的王德重老人告訴記者:“王祥墓旁邊原來就是王祥祠,墓前原來有兩塊石碑,再旱的天,這塊石碑上也會往下滴水。”王祥墓前的石碑和王祥祠1958年扒廟建學時被拆掉了。如今,這兩塊石碑被豎在2006年在王祥祠原址上重建的王祥廟內。王祥廟坐北朝南,大殿一座,東西配殿各一座。大殿屋頂由四根朱紅色的柱子支撐,房梁檁條筆直排列,雕有祥雲和游龍,畫工精細,色彩鮮艷。殿內高約3米的王祥像,線條流暢,栩栩如生。大殿左右兩側牆壁上各有一幅圖畫,分別是“臥冰求鯉圖”和“加官進爵圖”。正殿前右側豎有兩個石碑,一大一小,一個呈黑色,一個呈土黃色。黑色的石碑碑文上記載有“祥,晉人也……”,是民國三年王祥的百代玄孫為其整修墓地而留下的佐證。另一個土黃色的小石碑上刻有王祥的半身畫像,頂端有一隻仙鶴叼著一條鯉魚,據考證是隋朝時期鐫刻的石碑。據王文廣說,這兩塊石碑就是原來王祥墓前的石碑。1987年,當地一個叫王天義的老漢和幾個兒子在家門前的水塘里打撈出了這兩塊石碑,這兩塊石碑才重見天日。王文廣告訴記者,1998年,遂平縣政府和當地民眾曾收集到四塊石碑。這其中有王天義父子從淤泥中打撈出的兩塊,還有一塊被王莊人收藏,上面刻有“皇帝萬歲”字樣,背景為二龍戲珠、祥雲圖案。另一塊不知道是什麼年代的,後來被王莊人紮根腳時埋在地下。
王祥“臥冰求鯉”的傳說在當地廣為流傳,民間甚至衍生出“王祥墓前出瓷器”、“王祥墓上骨碌治腰疼”等光怪陸離的傳說。圍繞王祥墓的種種離奇傳說,印證出王祥臥凍的傳說在當地流傳已久,也折射出當地百姓對孝文化的推崇。每年農曆春節,當地鄉民會到王祥廟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他們希望子賢孫孝,平安幸福。每年的農曆十月十二,王祥廟還會舉行廟會。這一活動從晉代開始,延續至今。

後人評說

王祥的母親去世後,有了後母朱氏。後母不慈愛,在王祥的父親前數次說他的壞話。譖是詆毀的意思。由於這樣,王祥又失去了父愛。一次,後母想要吃鮮魚。當時天寒地凍,王祥就脫下衣服,躺臥在冰層上來求魚。冰忽然自己化開,有雙鯉躍出。王祥捉到兩條鯉魚,歸家供養後母。據說,後母不斷刁難王祥,她要王祥捕捉黃雀烤給她吃。這是個很難做到的麻煩事情,但是由於孝的感應,許多黃雀又自動飛到王祥的帳篷中,王祥又過了一坎。後母還是不放過王祥。家裡有一棵果樹,據說是李子樹,果實快熟了,後母要王祥看守著,不能讓一顆果實掉到地上。因此遇到颳風下雨之時,王祥就會奔向果樹,抱著果樹哭泣,哀求果實不要掉落下來。人心終究不是鐵石澆鑄成的,王祥的後母終於被一次次的孝行所感動,終至羞愧自己的行為,最後把王祥看成自己親生的一樣。
在《二十四孝》中有一個主題反覆渲染,便是感應 ,孝子的孝行會感動天地萬物,並且得到好的回報。這則故事亦是如此,《臥冰求鯉》的故事再次為孝的感應提供了又一個例證。當然,這些感應的故事大多經過了加工、放大,故不必當真,但是從中可以抽取出一種核心的、合理的智慧,那就是侍奉親人要順從、寬容、忍耐,哪怕在刁難、刻薄之下,也能用自己真誠的孝行來化而解之。
另外這一則故事還突出了又一個主題,即子女與後母之間的關係處理問題。這樣的家庭中怎樣來行孝呢?應該像虞舜閔子騫那樣,用自己的孝行和睦自己與後母、父親以及同父異母兄弟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在《顏氏家訓·後娶》中有專門的論述,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談的,即告誡子孫,對於喪妻後再娶的事情要特別慎重。他舉出好多的例子,其中說到周宣王時候的重臣尹吉甫有個長子叫伯奇,他的後母在父子之間挑撥離間,說伯奇對她有邪念,其父一怒之下將其放逐。伯奇作了琴曲《履霜操》表明心志。其父感悟,射殺了後妻,父子歸好。比如又說到,曾子的妻子死了,他拒絕再娶,並對兒子說: 吾不及吉甫,汝不及伯奇。 有意思的是,西漢成帝時候的大臣王駿喪妻,也終身不娶,謂人曰: 我不及曾參,子不如華、元。 華、元,是曾子的兩個兒子曾華曾元
在傳統的《二十四孝別錄》中還有一則《護兄感母》的故事,也與王祥有關,可以一起通讀:王祥弟覽,字元通。母朱氏,遇祥不慈。覽年四歲,見祥被撻,輒流涕抱護。及長,朱虐使祥妻,覽妻亦往。祥漸有時譽,朱益惡之,乃祥。覽知取飲,祥固爭之,不與。朱恐覽飲,急傾去。自後食,覽必先嘗,坐臥必同處。朱感而悔,愛祥如愛覽。故事很生動,就是21世紀的現代人讀一下,恐怕也頗能觸動情懷。王祥之同父異母弟王覽,在四歲時候,見到其兄王祥被母親鞭撻,常流著眼淚抱住王祥護衛哥哥。等到長大了,都娶了媳婦,朱氏虐待王祥之妻的時候,王覽之妻也前往保護。王祥漸漸在當時有了聲譽,朱氏更加厭惡他,於是想用毒酒殺害王祥。王覽知道這件事情,便想取而先飲,王祥極力爭奪,不給其弟。朱氏恐怕自己親生的兒子王覽飲了毒酒,急忙倒掉。從此以後,每次飲食,王覽必定自己先嘗一下,坐臥必與其兄在一起。朱氏終於感動而後悔,愛王祥也就如同愛王覽一樣。王祥、王覽用自己的孝悌感動了母親、感化了母親,使得她重新回歸到一個做母親應該有的道德軌道上來。此中看到,孝子的感化力量是無窮的。

傳承意義

“孝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只要有人就一定要有孝。當初想要重建孝友祠,主要就是想起到教育警示後人的作用,弘揚孝文化。中國正在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尚未完善,絕大多數老人仍靠子女晚輩贍養,提倡孝道、尊敬老人仍然是個現實問題。弘揚孝文化對於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都有著重要作用。”王孝俊說。二十四孝中有七孝出自臨沂,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被推為二十四孝之首,影響最為深遠。王祥以孝事親的行為,規範了幾千年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為了弘揚孝文化,白沙埠鎮每年春秋期間,都會組織全鎮中小學生接受傳統孝文化教育,講孝事、讀孝書、聽孝課、揚孝風,使孝道教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