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工作經歷 1954.8 - 1958.3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二部翻譯、參謀
1958.4 - 1959.11 黑龍江省
虎林縣 858 農場職員
胡壯麟 1959.11 - 1972.12 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院 情報室翻譯、編譯組組長、情報組組長
1973.1 - 1983.11
北京大學 西方語言文學系英語教研室教員、講師、副教授、英語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83.11 – 1996. 北京大學
英語語言文學 系副教授、教授、博導、副系主任、系主任(至1993年5月)
1997.2 - 北京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
1997.10 - 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9.7- 清華大學外文系雙聘教授
教育訪學 1938 - 1944 上海市私立淑英國小學生
1944 - 1950 上海市私立聖芳濟中學學生
胡壯麟 1952 - 1954 北京大學西語系
英語專業 學生
1979 - 1981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研究生院.獲優等文學碩士學位
1992年1-10月 美國
聖巴巴拉 加州大學語言學系訪問學者
學術活動 4.1987年8月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第8屆國際套用語言學大會。宣讀論文第14屆國際
系統功能語言學 大會。
胡壯麟 5.1989年6月 芬蘭
赫爾辛基大學 ,第16屆國際系統功能語言學大會。宣讀論文
8.1994年10月 韓國漢城英語教學國際會議。宣讀論文
9.1997年10月 澳門
澳門大學 ,第4屆話語分析國際會議。宣讀論文
10.1997年10月21日-11月6日 北京大學澳大利亞中心代表團訪問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11.1997年11月12-20日 台北
台灣師範大學 第6屆英語文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
13.2000年7月
香港科技大學 英語教學研究國際會議。宣讀論文。
14.2002年12月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
中國教育中心 。宣讀論文。
學術兼職 中國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英語組副組長(1987-1997)
全國高校功能語法教學研究會會長(1995.7--)
《教育技術》編委
香港中文大學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編委
《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屆編輯委員會委員(2002.3.5- )
《外語與翻譯》顧問
北京教育委員會英語學科教材編寫委員會主編
全國工商企業出國備選人員外語考試(
BFT )學術委員會顧問
河北省國小、國中《學英語》教材顧問
清華大學“大中小英語教學一條龍”實驗項目顧問
北京市民講外語活動組委會顧問(2002.12.5-- )
此外,被聘為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大學兼職教授。
已培養博士生並獲得學位者13名、碩士生並獲得學位者23名。
教學科研 開設課程 本科生 研究生
基礎課(閱讀、聽力、寫作、翻譯)系統功能語法
語言學 英語教學法
文學文體學 語言學理論和流派
胡壯麟 話語分析
語言測試
語言和隱喻
互動交際
功能語言學
研究方向 國外語言學、功能語言學、
語用學 、
文體學 、
語篇分析 、英語教學法、語言規劃、
符號學 、認知與隱喻、中國小英語教學、多模態話語分析、認知詩學、認知文體學等
胡壯麟《語言學教程》 主要貢獻 論文著作
4《高等學校英語專業高年級英語教學大綱》(合著), 北京: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1990 年6月。
7《英語學習百科詞典》(主編之一), 長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 , 1994年12月。
8《當代語言理論與套用》,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年5月。
9《新意式558易用漢語詞典》(主編), 香港:香港新意識出版社, 1996.
10《全國職稱英語等級考試輔導教材》(主編), 瀋陽:
遼寧大學出版社 , 1997年。
11《英語多學科詞典》(主編之一),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7年。
12 《系統功能語言學在中國的進展》(主編之一),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
16.《理論文體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年9月。
17.《
語言學教程 /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修訂版)(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18. 《認識澳洲》叢書(總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19.北京市21世紀教材《英語》(主編),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0.《
語言學教程 》(修訂版中譯本),胡壯麟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22. 《認知隱喻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24. 《
語言學教程 》(第四版)(胡壯麟,姜望琪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
25. 《語言學高級教程》(修訂版)(胡壯麟,姜望琪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
1“納特女士介紹的一些教材編寫原則和外語教學法”, 《
語言教學與研究 》增刊1, 1977 年 6 月。42-62頁。
2“論英語關係結構”, 《語言教學與研究》增刊 2, 1978 年 10 月。79-93頁。
3“澳大利亞語言學教學情況介紹”, 《語言學動態》, 1979 年第 5 期。37-38頁。
4“`
語用學 ”, 《國外語言學》, 1980 年第3 期。1-10頁。
5“國外漢英對比研究雜談”,《語言教學與研究》,1982 年 1/2 期。117-128頁。
6“Som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in the Written English of Chinese and Australian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 Vol. 1, No.1, 1982. 39-52.
7“系統語法,
生成語法 和從屬語法的大融合--赫德遜的子項從屬語法簡介”,《1983年哈爾濱生成語法討論會論文集》。
黑龍江大學 。1993年。219-225頁。
8“
韓禮德 ”,《國外語言學》, 1983年第2期。60-62頁。
9“淺談我國外語教學中的閱讀課”,《教學研究》,1984年第1期。1-6頁。
10“韓禮德的語言觀”,《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84年第1期。23-29頁。
11“威廉.哈斯”,《國外語言學》,1984年第4期。56-59頁。
12“Differences in Mode”, JOURNAL OF PRAGMATICS , No.8, 1984. 595-606.
13“談
康拉德 的《黑暗的內心深處》中的庫爾茨”《國外文學》,1984年第4期。18-26頁。
14“‘ 光明使者’與‘白人奴隸’--談談《黑暗的內心深處》中的庫爾茨”,《福建外語》1985年第1期。42-45頁。
15“語言模式的全應效果--試析狄倫·.托瑪斯一詩的語音模式”,《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85年第2期。14-18頁。
16“英語套用文介紹”,《大學生》,1985年總第3期。148-163頁。
17“
韓禮德 的功能語法”,《現代英語研究》,1986年第1期。50-58頁。
18“語言學在英語系紮根”,《外語教學與研究》,1987年第2期。2-3頁。
19“《高等學校英語專業高年級英語教學大綱》簡介和說明”,《
外語界 》,1988年第3期。40-44頁。
20“Working for an English Syllabus for English Majors in China's Tertiary Institutions”, APPLIE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N OCCASIONAL PAPERS No. 10. 16-22.
21“
韓禮德 ”(合著),《中國大百庫全書語言文字卷》,1988年2月。127-128頁。
22“
語用學 ”(合著), 《中國大百庫全書語言文字卷》,1988年2月。496-497頁。
23“語言功能與漢語的語序和詞序”,《
湖北大學學報 》,1989年第4期。53-60頁。
24“第16屆國際系統語法大會介紹”,《國外語言學》,1989年第4期。46頁。
25“韓禮德語言學的六個核心思想”,《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0年第1期。2-8頁。
26“語篇
語用學 札記”,《北京大學學報:1990年英語語言文學專刊》。51-58頁。
27“
現代漢語 言語類型及其修辭功能”,《修辭的理論與實踐》,
語文出版社 ,1990年2月。173-183頁。
28“Speech at the Concluding Panel Discussion”, 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ON INTENSIVE ENGLISH TRAINING IN CHINA (1987),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1990. 285-287.
29“系統語言學在中國的進展》”(合著),語言系統與功能》,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年7月。1-11頁。
30“語氣與漢語的疑問語氣系統”(合著),《
語言系統與功能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88-107頁。
31“小句與複句”,《語言系統與功能》,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7月。130-141頁。
32“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諷刺詩四首”,羅紹書編:《外國百家諷刺詩選》。
貴州人民出版社 .1990年12月。121-123,218-219,282頁。
34“紐西蘭文學”, 《文學百科大辭典》, 華齡出版社, 1991 年。807-808頁。
35“王力與
韓禮德 ”, 《北京大學學報.英語語言文學專刊》1991 年1期。4957頁,收入 張谷,王輯國編:《龍蟲並雕,一代宗師——中外學者論王力》,
廣西教育出版社 。200-216頁。
36“
功能主義縱橫談 ”, 《外國語》, 1991 年 3 期。3-10頁。
37“有關日語主位的若干問題”,《外國語》1992 年1期. 1-7 頁。
38“位與非位評介”, 《國外語言學》 1992 年 1 期. 7-10 頁。
39“韓禮德——哈桑的接應模式和漢語話語接應問題”,
北京市語言學會 編: 《語言研究與套用》。
商務印書館 . 1992 年。199-215頁。
40“九十年代的語篇分析”, 《
北京大學學報 》(英語語言文學專刊1992年1期)。1-7頁。
41“大學外語教育”, 《學者論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智慧型》,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年11月,139-148頁。
42“Wallace Chafe” 《國外語言學》,1992年3期.44-49頁。
43“Aspects of Present-day Australian English”, The First Conference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March 8-12, 1988. in Hu, Wenzhong ed. COLLECTED PAPERS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 Xiamen University Press. 1992. 249-263.
44“評Pike的位學理論”,《北京大學學報》(英語語言文學專刊1992年第2期),46-49頁。
45“語言規劃”,《
語言文字套用 》, 1993年第1期,11-20頁。
46“認知與語篇產生”,《國外語言學》1993年第2期,2-6頁。
47“語音系統在英語語篇中的銜接和連貫”,《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3年第2期,1-5頁。
48“美國的語言問題和語言政策”,《北京大學學報:英語語言文學專刊》1993年,13-22頁。
49“第20屆國際系統功能語法會議”,《國外語言學》,1993年,42-43頁。
50“A semantic-functional approach to word order in Chinese,” Hao Keqi et al (e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xts and Language Research , 29-31. March, 1989, Xi’a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1993. 29-31.
51“入其門而得其道”,《英語函訊報》1994年2月15日。第1版。
52“語言的可證性”, 《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4年第1期.9-15頁。
53“英漢疑問語氣系統的多層次和多元功能解釋”,《外國語》,1994年第1期.1-7頁。
55“美國的
雙語教育 ”,《外語與翻譯》1994年第1期.41-45頁。
56“可證性,新聞報導和論遍語體”,《
外語研究 》,1994年第2期.22-28頁。
58“Acquisition i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with Zongxin Feng, Yu Luo),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REVIEW, No.1, 1994, 15-23.
59“Social and cultural ramifications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94 ELLAK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 1994.
60“An evidentalistic analysis of reported argumentatio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rgumentation . Amasteram. 102-119.
61“
英語專業 精讀教材評審工作的回顧”,《北京大學學報:英語語言文學專刊》1995 年,115-121頁。
62“肯定成績, 總結經驗, 提高教材評估工作的科學方法”(合著),《
外語界 》1995年第1期,11-16頁。
63“漢語的可證性和語篇分析”,《
湖北大學學報 》1995年第2期,13-23頁。
64“Lyle Bachman談語言測試的設計與開發”,《
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5年,10-16頁。
65“有關語篇銜接理論與多層次模式”,《外國語》1996年第1期,1-8頁。
66 “我國文體學研究現狀”,許嘉璐等編: 《中國語言學現狀與研究》,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6年,355-365頁。
68“美國功能語言學家Givon的研究現狀”,《國外語言學》1996年第4期,1-10頁。
69“英漢對比研究的動向”,《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年1月,55-62頁。
70“
喬姆斯基 語篇勸說力剖析”,《外語與翻譯》1997年1月,1-6頁。
71“東亞人學英語(上)”,《福建外語》1997年2期,1-4 頁。
72“東亞人學英語(下)”,《福建外語》1997年3期7-11頁。
73“傳統·創新·團結”,《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7年第3期,5-7頁。
75“語言·認知·隱喻”,《語言學與套用語言學》,1997年第4期,49-57頁。
76“開發電子郵件的研究功能”,《
現代外語 》1997年增刊:《外語教師上網手冊》,97-102頁。
77“有關語言教學的看法和信息”,《
語言文字套用 》,1997年增刊,65-68頁。
78“ELT Reform in China -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in Lin Maosung & Leung Yaonam (eds.) The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lish Teaching , Taipei: Lihe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79“有關隱喻語用觀的若干問題”,《
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8年1期,7-11頁。
81“一部用法與搭配相結合的新型詞典”,《外語界》,1998年第2期,53-54頁。
82“語篇分析任重道遠”,《
外語研究 》,1998年第2期,1-4頁。
83“英語改革勢在必行”,王景和編《英語教學名家談》,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8年,52-53頁。
84“Between 用法眾人談”,《
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8年7月, 20-21頁。
85“十年含辛,執著創新—評
汪榕培 盧曉燕編著的《
英語辭彙學教程 》”,《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10月,28-30頁。
86“英語的最近變化”,《
山東外語教學 》,1998年第4期,1-7頁。
87“當代
符號學 研究的若干問題”,《福建外語》,1999年第1期,1-9頁。(收錄於陳治安,
劉家榮 主編:《語言與符號學在中國的進展》,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年9月,i-v.)
90“《結構功能語言學——布拉格學派》評介”,《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第4 期,116-117頁。
91“四位中國學者關於《
系統功能語法概論 》的討論:胡壯麟先生的答覆”,《福建外語》1999年第3期,第6-8頁。
92“英語學習與電腦”,載
李賦寧 等主編:《英語學習指南》,
世界圖書出版社 ,1999 年7月,482-490頁。
93“科學理論新發現和語言學新思維”,《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9年第4期1-6頁;朱用生編:《世紀之交論功能》,上海外語教育研究社,2002年。
94“隱喻與文體”,
姜治文 等主編:《外國語言文學研究》1999年9月,22-36頁。
98“博導訪談:訪胡壯麟教授”,《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3期。456-460頁。
99 “
功能語法導論 ”導讀”,《功能語法導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年8 月,F13-31.
100“中國小英語教材的新突破”,《
中國教育報 》,2000年12月19日。
101“語篇分析與外語教學”,《外語教學》,2001年1期3-9頁。3-9頁。
102 “Discourse Analysis and Pragmatics”, in Ren Shaozeng et al (eds). Grammar and Discours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ourse Analysis . The University of Macao Press. 2001. 23-32.
103 “語言和計算機”,《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1年1月,1-6頁。
105 “為中學生量身定做”,《北京書訊》2001年5月。
106 “關於英語語法教育的再認識”,《外語論壇》2001年1期。6-14頁。
107 “導讀”,《英語語言學百科詞典:語言教學手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年10月,F25-31。
108 “漫話英語學習”,《專家學者談如何學習英語》,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1月,112-122頁。
110 “里查茲的互動理論”,《
三峽大學學報 》,2002年24卷1期,50-54頁。
111 “語境研究的多元化”,《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2年34卷3期,161-166頁;轉載於《語言文字學》2002年第8期,104-109頁。
112 “對中國英語教育的若干思考”,《
外語研究 》,2002年第3期,2-5頁。
114 “
雷迪 的傳導隱喻”,《山東師大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1-6頁。
115 “‘如何操作’型語篇文體特徵的變異”,《英語研究》2002年1卷1期,2-9頁。
116 “中國英語教學中的‘低效’問題“,《國外外語教學》2002年第4期,3-7頁。
117 “在教育技術變革下的外語教學--《現代教育技術與現代外語教學》一書評介”,《
外語電化教學 》2002年第6期,60-64頁。
118 “中國環境下說英語”,《
大學英語 》2003年第2期,2-4頁。
119 “
語法化 研究的若干問題”,《
現代外語 》2003年26卷第1期,85-92頁。
121. Individualization, Collaboration, Modularization, and Hypertextualiz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中國外語》,2004年第1期。
122. 大學英語教學的個性化、協作化、模組化和
超文本 化——談《教學要求》的基本理念,《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4年第5期。
123. 關於《認知隱喻學》的對話(
王宗炎 ; 胡壯麟),《
中國外語 》2005年第4期。
124. China's English Education Reform: Trends and Issues,《中國外語》,2005年第6期。
125. 習得與學得,《中國外語》,2007年第2期。
126. 談語言學研究的跨學科傾向,《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7年第6期。
127. 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7年第1期。
129. PowerPoint——工具,語篇,語類,文體,《外語教學》,2007年第4期。
130. 讓
巴赫金 給巴赫金定位——談巴赫金研究中的若干問題,《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132. 閒話“整合”,《中國外語》,2008年第5期。
133. 對語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爭的反思,《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
134. 中國外語教育六十年有感,《中國外語》,2009年第5期。
135. 語篇的評價研究,《外語教學》,2009年第1期。
136. Interviewing Professor M.A.K. Halliday (
韓禮德 ; 胡壯麟;
朱永生 ),《
中國外語 》,2010年第6期。
138. 談語法研究中的本位觀,《外國語》,2011年第1期。
139. 談中國外語教育30年,《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140. 談多模態小品中的主體模態,《外語教學》,2011年第4期。
1“朱嘵慧《大學英語六級辭彙指南》序”,
民族出版社 , 1990 年。
3“
朱曉慧 《大學英語動詞專題突破》序”,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7月。
4“
朱文俊 《現代英語語言與文化研究》序”,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1月。
6“胡百熙:《執筆忘字的救星》序”, 新意式出版社, 1995年5月。
8“卓如飛、
劉揚 主編: 《英語構詞一點通》”,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12“《外研社建宏英漢多功能詞典》書評”,《文匯報》1997年5月22日。
13“胡文仲:《
大學英語 》書評”,《光明日報》1997年5月29日。
16“《英語精選讀本》序”,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1月。
19“余謂深等編:《語言的功能:系統,語用和認知》序”,重慶大學出版社,1998年6 月。
22“張朝宜主編:《文化像座冰山--語言與文化的探索》序”,軍事誼文出版社,1999 年5月。
25“李戰子著:《語言的人際元功能新探——自傳化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序,
軍事誼文出版社 ,2000年4月。
26 《藍鸚鵡中學英語聽讀文庫》序。
北京出版社 ,2000年9月。
27“
顧嘉祖 主編:《新世紀外國語言文學與文化》序”,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1 月。
28 “李應潭主編:《現代英語聯想記憶詞典》序”,
學苑出版社 ,2001年1月。
34 “
錢軍 著:《句法語義學——關係與視點》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38. 張後塵、胡壯麟主編:《99中國外語博士論壇》序”,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年10月。
40. 張威,鄧天穎著:《澳大利亞傳媒》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41. “《牛津英漢雙解詞典(全新第三版)》序,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43. “弗朗斯·凡·愛默倫,羅布·荷羅頓道斯特著,張樹學譯:《批評性論辯——論辯的語用辯證法》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44. “楊永林著:《中國學生英語色彩語碼認知模式研究》序“,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45. “瑪麗安娜·塞爾斯斯—默爾西亞,黛安娜·拉森——弗里曼著,馬曉蕾等譯:《
英語教學語法 》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47. “彭宣維:《
語言過程與維度 》序”,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3‘“也”在三個平面上的體現: 多義性或抽象性’, 見戴浩一、薛鳳生主編: 《功能主義與漢語語法》, 北京
語言出版社 。1994年3月。
4《唐詩三百首》二首, 吳均陶主編《唐詩三百首》, 湖南出版社. 1997年2月。
5《懂英語》,尤金·奈達著,胡壯麟,黃倩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
方立等譯:1992年。《語言學和語音學基礎詞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方立等譯:1993年。《
語言要略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張朝宜主編:《文化像座冰山--語言與文化的探索》”,
軍事誼文出版社 ,1999年5月。
朱亞莉等主編:《英語》第一冊,第二冊,第三冊,(北京市各類
中等職業學校 試用教材),外語教學與研究 出版社,2001年7月。
雜文 1.“
聖塔巴巴拉 校園巡禮”,《開放日報》,1994年4月11日。
2.“往事拾遺”, 《上海市時代中學校慶一百二十周年紀念冊》。
4.“一生輝煌”,《中國的語言學研究與套用——慶祝桂詩春教授七十華誕》,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5.“求索述懷”,錢軍編:《語言學——中國與世界同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1月,1-10頁。
獲獎記錄 1993年 北京市1993年優秀教師。
1986年 “Differences in Mode”(JOURNAL OF PRAGMATICS, No.8, 1984),北京大學1986年社會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1987年 《英語學習指南》,北京大學1988年社會科學著作二等獎。
1992年 《
語言學教程 》,1992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
北京大學第三屆優秀教材獎。
1996年 “
巴赫金 與社會符號學”,第三屆北京大學學報優秀論文獎。
1997年 “語言·認知·隱喻”,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