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

超文本

超文本文本的中文縮寫。

文本是用超連結的方法,將各種不同空間的文字信息組織在一起的網狀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種用戶界面範式,用以顯示文本及與文本之間相關的內容。現時超文本普遍以電子文檔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鏈結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檔的連結,允許從當前閱讀位置直接切換到超文本連結所指向的位置。超文本的格式有很多,目前最常使用的是超文本標記語言標準通用標記語言下的一個套用)及富文本格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超級文本
  • 外文名:HyperText
  • 中文縮寫:超文本
  • 外語縮寫:HT
歷史,定義,概念來源,詳解,自造新詞,與技術發展相關,結構意義,優越性,局限性,特點,

歷史

1963年,德特·納爾遜(Ted Nelson)創造了術語“超文本”。1981年,德特在他的著作中使用術語“超文本”描述了這一想法:創建一個全球化的大文檔,文檔的各個部分分布在不同的伺服器中。通過激活稱為連結的超文本項目,例如研究論文裡的參考書目,就可以跳轉到引用的論文。

定義

  1. 文本是用超連結的方法,將各種不同空間的文字信息組織在一起的網狀文本。超文本更是一種用戶介面範式,用來顯示文本及與文本之間相關的內容。現時超文本普遍以電子文檔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鏈結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檔的連結,允許從當前閱讀位置直接切換到超文本連結所指向的位置。我們日常瀏覽的網頁上的鏈結都屬於文本
  2. 一種按信息之間關係非線性地存儲、組織、管理和瀏覽信息的計算機技術。超文本技術將自然語言文本和計算機互動式地轉移或動態顯示線性文本的能力結合在一起,它的本質和基本特徵就是在文檔內部和文檔之間建立關係,正是這種關係給了文本以非線性的組織。 概括的說,超文本就是收集,存儲和瀏覽離散信息以及建立和表現信息之間關聯的一門網路技術。
  3. 文本是由若干信息結點和表示信息節點之間相關性的鏈構成的一個具有一定邏輯結構和語義關係的非線性網路。

概念來源

文本是一種用戶接口範式,用以顯示文本及與文本相關的內容。現時超文本普遍以電子文檔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連結到其他欄位或者文檔的超文本連結,允許從當前閱讀位置直接切換到超文本連結所指向的文字。
人們普遍認為超文本的概念源於范尼瓦·布希(Vannevar Bush,1890年-1974年)。他在20世紀30年代即提出了一種叫做Memex(memory extender,存儲擴充器)的構想,預言了文本的一種非線性結構,1939年寫成文章“As We May Think”,於1945年在“大西洋月刊”發表。該篇文章呼喚在有思維的人和所有的知識之間建立一種新的關係。由於條件所限,布希的思想在當時並沒有變成現實,但是他的思想在此後的50多年中產生了巨大影響。

詳解

自造新詞

超級文本,是美國學者納爾遜1965年自造的英語新詞。hyper在古希臘語中意為“超”“上”“外”“旁”等。納爾遜對“超文本”的解釋是:“非相續性著述(non—sequential writing),即分叉的、允許讀者作出選擇、最好在互動螢幕上閱讀的文本。”“大量的書寫材料或圖像材料,以複雜的方式相互聯繫,以至於不能方便地呈現在紙上。它可能包含其內容或相互關係的概要或地圖,也可能包含自已經審閱過它的學者所加的評註、補充或腳註。”(1)另據牛津英語詞典1993年版對“超文本”的解釋是:“一種並不形成單一系列、可按不同順序來閱讀的文本,特別是那些以讓這些材料(顯示在計算機終端)的讀者可以在特定點中斷對一個檔案的閱讀以便參考相關內容的方式相互連線的文本與圖像。”
從以上的解釋可以看出,超文本計算機出現後的產物,它以計算機所儲存的大量數據為基礎,使得原先的線性文本變成可以通向四面八方的非線性文本,讀者可以在任何一個關節點上停下來,進入另一重文本,然後再點擊、進入又一重文本,理論上,這個過程是無窮無盡的。從而,原先的單一的文本變成了無限延伸、擴展的超級文本立體文本

與技術發展相關

這樣一種新鮮事物的出現顯然和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電子媒介的崛起深刻改變了世界的文化面貌。電影、電視可以把紙面上的文學轉換成可視可聽的電子形式,計算機的技術條件所提供的“超文本”使羅蘭·巴特構想過的“可寫文本”變成了現實。
根據結構主義符號學的研究,文本的結構包含著一系列的規則與規定,它作為先在的結構、隱蔽的框架引導著人們的認知秩序。布厄迪爾認為,符號不僅具有溝通功能,而且具有一種真正的政治功能,“符號權力是建構現實的權力,是朝向建構認知秩序的權力。”(2)福柯則從知識考古學的角度考察了權力與話語二者互為扶持、共生共榮的關係。

結構意義

文本結構意義的大規模反抗始自解構主義德希達——這位解構主義的宗師大肆宣揚文本意義的無限開放。他從結構主義的內部開始他對語言的解構,既然語言是靠內部系統的差別運作的,那么,這個差別到什麼地方停止呢?他自創了一個新詞:“延異”,表明這個差異的無限延宕。文本並沒有固定的意義,意義從一個能指飄浮到另一個能指,閃爍在能指無窮無盡的海洋中。《人文科學話語中的結構、符號與遊戲》——德希達在這篇著名論文中強調了用“遊戲”來超越結構、終極、在場形上學的闡釋活動。福柯指出,為了防止文本意義的無限膨脹,“作者”常常是用來保障意義的穩定的意識形態形象。(3)為了徹底否棄“作者”的權威,羅蘭·巴特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口號:作者已死。他指出,作者只是書籍作其謂語的一個主語,作者不是個人:“言語活動認識‘主語’,不認識‘個人’”,這個主語在確定它的陳述過程之外就是空的。(4)事實上,一個文本是由多種寫作構成的,它並不存在一個單一的起源,這樣的寫作來自多種文化的相互對話,相互結合,相互戲仿,相互爭執:“文本是由多種引證組成的編織物,它們來自文化的成千上萬個源點。”(5)廢除作者與文本之間的父子關係,巴特的目的是解放文本的意義,擔倡一種解除權威控制的“寫作性”文本:在複合寫作中,一切都在於分清,沒什麼需要破譯的了,在每個關節點,每個層面上,結構都能被跟蹤,被編織(像絲襪線團一樣),然而,其底部一無所有,寫作的空間應被走遍而不可穿透;寫作不停地固定意義以便又不停地使之蒸發消散、使之系統地排除意義。”(6)這樣,一個統一的作者瓦解了,每個讀者既是讀者,又是作者。

優越性

羅蘭·巴特對“寫作性文本”的描述象是一個理論家的奇思異想,然而,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出現輕而易舉地實現了他的夢想。“超文本”使得每個讀者擺脫了文本線性的控制,讀者可以隨意地在哪個地方停下來,進入另一個文本。現在,讀者成了真正的上帝,讀者才是最後的文本意義的生產者。讀者在閱讀新聞時,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和思路,實現新聞內容的“跳轉”及表達方式的轉換,更好地適套用戶的主體地位及聯想的思維規律。超文本結構是網路上信息的組織方式,大大增加了新聞報導的綜合性、信息量、可選擇性和自主性。

局限性

然而,擺脫了紙面文本的束縛,這個賽博空間是否就一定是一個完全自由的空間?這仍然是一個待解的問題。目前網路上的“超文本”中的關鍵字仍然有限。除了軟體的支持,如何確定一個文本中的關鍵字?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許多時候,文本中關鍵字的挑選涉及某些知識系統的認可、某種話語傳統的承傳、某種權威觀念的接受,如此等等。總之,曾經控制文本結構與邏輯的一切權力都會某種程度地復活。另一方面,如果超文本隱含的可能得到了全面的實現——如果超文本之中的每一個詞都可以充當關鍵字成為潛入另一個文本的通道,人們會得到什麼?超文本突如其來地實現了巴特反抗單向意義結構文本的願望。可是,現在這個願望實現得如此徹底,以致人們不得不追問另一個後續的問題:無窮的意義會不會等於沒有意義?

特點

標記語言的真正威力在於其收集能力,它可以將收集來的文檔組合成一個完整的信息庫,並且可以將文檔庫與世界上的其他文檔集合連結起來。
這樣的話,讀者不僅可以完全控制文檔在螢幕上的顯示,還可以通過超連結來控制瀏覽信息的順序。這就是 HTmlxHTml中的 “HT” - 超文本,就是它將整個 Web 網路連線起來。
超文本的基本特徵就是可以超連結文檔;可以指向其他位置,該位置可以在當前的文檔中、區域網路中的其他文檔,也可以在網際網路上的任何位置的文檔中。這些文檔組成了一個雜亂的信息網。目標文檔通常與其來源有某些關聯,並且豐富了來源;來源中的連結元素則將這種關係傳遞給瀏覽者。
超連結可以用於各種效果。超連結可以用在目錄和主題列表中。瀏覽者可以在瀏覽器螢幕上單擊滑鼠或在鍵盤上按下按鍵,從而選擇並自動跳轉到文檔中自己感興趣的那個主題,或跳轉到世界上某處完全不同的集合中的某個文檔。
超連結還可以向瀏覽者指出有關文檔中某個主題的更多信息。例如,“如果您想了解更詳細的信息,請參閱某某頁面。”。作者可以使用超連結來減少重複信息。例如,我們建議創作者在每個文檔中都簽署上自己的姓名。這樣就可以使用一個將名字和另一個包含地址、電話號碼等信息的單獨文檔連結起來的超連結,而不必在每個文檔中都包含完整的聯繫信息。
超連結外語全稱:hyper text),或者按照標準叫法稱為錨(anchor),是使用 <a> 標籤標記的,可以用兩種方式表示。錨的一種類型是在文檔中創建一個熱點,當用戶激活或選中(通常是使用滑鼠)這個熱點時,會導致瀏覽器進行連結。瀏覽器會自動載入並顯示同一文檔或其他文檔中的某個部分,或觸發某些與網際網路服務相關的操作,例如傳送電子郵件或下載特殊檔案等。錨的另一種類型會在文檔中創建一個標記,該標記可以被超連結引用。
還有一些與超連結相關聯的滑鼠相關事件。這些事件與 JavaScript 結合使用可以產生一些令人激動的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