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

肌是運動系統的動力部分,多數附著於骨骼,故稱骨骼肌,又因受軀體運動神經支配,可通過人的意志控制,又稱隨意肌。骨骼肌分布廣泛,全身共有600餘塊,約占體重的40%。每塊肌都有一定的形態、構造和功能,並有豐富的血管、神經和淋巴管分布,所以每塊肌都可以視為一個器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肌
  • 拼音:jī
  • 釋義:人體和動物體的一種組織
  • 本義:純肉
漢字釋義,古籍解釋,肌的書法,醫學,肌的形態分類,肌的命名法,肌的構造,肌的輔助結構,肌的位置,肌的槓桿作用,肌發生及異常,

漢字釋義

肌 jī
【釋義】 肌肉人體動物體的一種組織,有許多肌纖維組成,內附神經纖維,具有收縮性:腹肌|心肌|平滑肌
肌 <名>
形聲。字從肉,從幾,幾亦聲。“幾”意為“食案”。“肉”與“幾”聯合起來表示“食案上的肉”。本義:純肉(人們通常所吃的去皮毛去骨頭後剩下的部分。介於皮毛和筋骨之間的組織)
同本義
肌,肉也。從肉,幾聲。――《說文
度制,肌膚血氣之情也。――《春秋繁露
病在肌膚。――《韓非子·喻老》
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史記·扁鵲列傳》
又如:肌肥骨重(形容身軀壯實魁悟);肌肌(肌肉強直的樣子);肌肪(肌膚);肌革(肌膚,皮肉);肌骨(肌肉與骨骼)
引申指皮膚
肌理細膩骨肉勻。――杜甫《麗人行》
一肌一容。――唐·杜牧阿房宮賦
肌膚之所浸漬。――唐·李朝威《柳毅傳
又如:肌衄(皮膚出血)
肌jī〈古〉專指人的肉。後稱肌肉,才指人或動物體內的一種組織,它由許多肌纖維組成,具有收縮性能:~肉組織。骨骼~。平滑~。心~。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居夷切《集韻》居狋切《韻會》居宜切,𠀤音飢。《說文》肉也。《玉篇》肌膚也。《正韻》膚肉。《正字通》人身四支附骨者皆曰肌。《釋名》肌,懻也。膚幕堅懻也。
密肌,蟲名。《爾雅·釋蟲》密肌,繼。英《注》未詳。
《韻會》或作𩨒。《列子·黃帝篇》𩨒骨不䃣。
《集韻》居氣切,音旣。體也。

肌的書法

漢字演變
肌

醫學

肌的形態分類

骨骼肌的形態多樣,按其外形可分為長肌、短肌、扁肌(闊肌)輪匝肌四種。
長肌long muscle:肌束通常與肌的長軸平行,收縮時肌顯著縮短,可引起大幅度的運動,多見於四肢。有些長肌的起端有二個以上的頭,以後聚成一個肌腹,稱為二頭肌三頭肌或四頭肌;有些長肌肌腹被中間腱劃分成兩個肌腹,稱二腹肌;有的由多個肌腹融合而成,中間隔以腱劃,如腹直肌
短肌short muscle:小而短,具有明顯的節段性,收縮幅度較小,多見於軀幹深層。
扁肌flat muscle寬扁呈薄片狀,多見於胸腹壁,除運動功能外還兼有保護內臟的作用。
輪匝肌orbicular muscle主要由環形的肌纖維構成,位於孔裂的周圍,收縮時可以關閉孔裂。

肌的命名法

肌按形狀、大小、位置、起止點或作用等命名。如斜方肌三角肌等是按形狀命名的;岡上肌岡下肌骨間肌等是按位置命名的;肱二頭肌股四頭肌等是按肌的形態結構和部位綜合命名的;胸大肌腰大肌等又以大小和位置綜合命名;胸鎖乳突肌胸骨舌骨肌等按其起止點命名;旋後肌大收肌等是按作用命名;腹外斜肌腹橫肌是根據位置和肌束的方向命名的。
另外,根據肌束方向與肌長軸的關係可分為與肌束平行排列的梭形肌或菱形肌,如縫匠肌、肱二頭肌;半羽狀排列的有半膜肌、指伸肌;羽狀排列的如股直肌、踇長屈肌;多羽狀排列的如三角肌、肩胛下肌;還有放射狀排列的如斜方肌等。

肌的構造

肌有肌腹和肌腱兩部分構成。肌腹主要由骨骼肌纖維組成,具有收縮性;肌腱緻密結締組織組成,具有力的傳遞的作用。長肌的腱為圓索狀;扁肌的腱薄而寬闊,稱腱膜
肌腹主要由肌纖維(即肌細胞)組成,色紅而柔軟。整個肌的外面包有結締組織的肌外膜,由肌外膜發出若干纖維隔進入肌內將其分割為較小的肌束,包被肌束的結締組織稱為肌束膜。肌束內每條肌纖維還包有一層薄的結締組織膜,稱肌內膜。供應肌的血管、神經和淋巴管等沿著這些結締組織深入肌內。骨骼肌可有紅肌白肌之分。紅肌主要由紅肌纖維組成,較細小,收縮較慢,但作用持久;白肌主要由白肌纖維組成,較寬大,收縮較快,能迅速完成特定的動作,但作用不持久,每塊肌肉大都含有這兩種纖維。一般來講保持身體姿勢的肌肉,含紅肌纖維多;快速完成動作的肌肉,含白肌纖維多。
腱性部分主要由平行緻密的膠原纖維束構成,色白、強韌而無收縮功能,位於肌腹的兩端,其抗張強度約為肌的112~233倍。肌借腱附著於骨骼。當肌受到突然暴力時,通常肌腱不致斷裂而肌腹可能斷裂,或肌腹與肌腱連結處或是肌腱的附著處被拉開。扁肌的腱性部分呈薄膜狀,稱腱膜aponeurosis。

肌的輔助結構

在肌的周圍有輔助裝置協助肌的活動,具有保持肌的位置、減少運動時的摩擦和保護等功能,包括筋膜、滑膜囊腱鞘籽骨等。
(一)筋膜
筋膜fascia遍布全身,分淺筋膜和深筋膜兩種。
1 .淺筋膜superficial fascia:又稱皮下筋膜,位於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由疏鬆結締組織構成,內富有脂肪。脂肪組織是一個不良的熱導體,對保持體溫有一定作用,含量因身體的部位、性別及營養狀態而不同。人體某些部位淺筋膜內缺乏脂肪組織,如眼瞼、耳郭。某些部位淺筋膜分兩層,淺層含脂肪較多,深層呈膜狀,一般不含脂肪而含有較多彈性組織,如下腹部及會陰部。淺動脈、皮下靜脈、皮神經、淋巴管行走於淺筋膜內,有些局部還可有乳腺和皮肌。
2 .深筋膜deep fascia:又稱固有筋膜,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位於淺筋膜的深面,它包被體壁、四肢的肌和血管神經等。深筋膜與肌的關係非常密切,隨肌的分層而分層。在四肢,深筋膜插入肌群之間,並附著於骨,構成肌間隔,將功能、發育過程和神經支配不同的肌群分隔開來,與包繞肌群的深筋膜構成筋膜鞘保證其單獨活動,這在臨床上有很大意義。當一塊肌肉由於水腫等原因腫脹時,由於筋膜限制其體積膨脹,可出現疼痛症狀。深筋膜還包繞血管、神經形成血管神經鞘。在肌數目眾多而骨面不夠廣闊的部位,它可供肌附著作為肌的起點。
(二)滑膜囊
滑膜囊synovial bursa:為封閉的結締組織囊,壁薄,內有滑液,多位於腱與骨面相接觸處,以減少兩者之間的摩擦。有的滑膜囊在關節附近和關節腔相通。滑膜囊炎症可影響肢體局部的運動功能。
(三)腱鞘
腱鞘tendinous sheath:是包圍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存在於活動性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處。腱鞘可分纖維層和滑膜層兩部分。
腱鞘的纖維層 fibrous layer:又稱腱纖維鞘fibrous sheath of tendon,位於外層,為深筋膜增厚所形成的骨性纖維性管道,它起著滑車和約束肌腱的作用。
腱鞘的滑膜層synovial layer:又稱腱滑膜鞘synovial sheath of tendon,位於腱纖維鞘內,是由滑膜構成的雙層圓筒形的鞘。鞘的內層包在肌腱的表面,稱為髒層;外層貼在腱鞘纖維層的內面和骨面,稱為壁層。髒、壁兩層互相移行,之間為腔隙,內含少量滑液,使肌腱能在鞘內自由滑動。若手指不恰當地作長期、過度且快速的活動,可導致腱鞘損傷,產生疼痛並影響肌腱的滑動,稱為腱鞘炎,為一種常見病。
滑膜鞘從骨面移行到肌腱的部分,稱為腱系膜mesotendon,其中有供應肌腱的血管通過。由於肌腱經常運動,腱系膜大部分消失,僅在血管神經出入處保留下來,稱為腱紐vincula tendinum。
(四)籽骨
籽骨sesamoid bone:在肌腱內發生,直徑一般只有幾毫米,但髕骨例外,為全身最大的籽骨。籽骨多在手掌面或足跖面的肌腱中,位於肌腱面對關節的部位,或固定於肌腱以銳角繞過骨面處,前者系籽骨替代並組成了關節囊,以變更、緩解所承受的壓力;後者則使肌腱能較靈活的滑動於骨面,從而減少摩擦並改變骨骼肌牽引的方向。

肌的位置

肌收縮時使兩骨彼此靠近或分離而產生運動。一般來說,兩塊骨必定有一塊骨的位置相對固定,而另一塊骨相對地移動。通常把接近身體正中面或四肢部靠近近側的附著點看作肌肉的起點origin或定點fixed attachment;把另一端則看作為止點insertion或動點movable attachment。肌肉的定點和動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置換。例如胸大肌起於胸廓,止於肱骨,收縮時使上肢向胸廓靠攏,但在作引體向上動作時,胸大肌的動、定點易位,止於肱骨的一端被固定,而附著於胸廓的一端作為動點,收縮時使胸廓向上肢靠攏,故能引體向上。
肌在關節周圍配布的方式和多少與關節的運動軸一致:
單軸關節通常配備兩組肌,如肘關節,前方有屈肌,後方有伸肌,從而使這些關節完成屈和伸的運動。
雙軸關節通常有四組肌,例如橈腕關節拇指腕掌關節,除有屈肌和伸肌外,還配布有內收肌和外展肌。
三軸關節周圍配備有六組肌,如肩關節和髖關節,除圍繞冠狀軸和矢狀軸排列有屈、伸、內收和外展肌外,還有排列在垂直軸相對側的旋內(或旋前)和旋外(或旋後)兩組肌。
因此,每一個關節至少配布有兩組運動方向完全相反的肌,這些在作用上相互對抗的肌稱為拮抗肌antagonist。拮抗肌在功能上既相互對抗,又互為協調和依存。如果拮抗肌中的一組功能喪失,則該關節的有關運動也隨之喪失。
此外,關節在完成某一種運動時,通常是幾塊肌共同配合完成的。例如屈橈腕關節時,經過該關節前方的肌同時收縮,這些功能相同的肌稱為協同肌synergist。一塊肌往往和兩個以上的關節運動有關,可產生兩個以上的動作,如肱二頭肌既能屈肘關節,也能使前臂旋後。
通常完成一種動作,要許多肌參加,但起不同的作用。如屈肘的動作,肱肌和肱二頭肌是主要的,它們是原動力,稱原動肌agonist;前臂的肱橈肌橈側腕屈肌旋前圓肌等協助屈肘,為協同肌(合作肌);肱三頭肌拮抗肌;還有一些肌起著固定附近一些關節的作用,以防原動肌產生不必要的動作,例如屈肘時使肩胛骨固定於脊柱斜方肌菱形肌等,這些肌稱為固定肌fixator。同一塊肌在不同情況下可以是原動肌,也可以是協同肌、拮抗肌或固定肌。在神經系統的統一支配下,互相協調又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某種動作。

肌的槓桿作用

骨骼肌牽引骨骼而產生運動,其作用恰象槓桿裝置,具有三種基本形式第一種為平衡槓桿運動,支點在重點和力點之間,例如在寰枕關節上進行的仰頭和低頭運動。第二種為省力槓桿運動,重點位於支點和力點之間,類似橇棍橇重物的原理,例如起步抬足跟時踝關節的運動。第三種為速度槓桿運動,力點位於重點和支點之間,例如舉起重物時肘關節的運動。在第一種平衡槓桿中,如果力距與重距相等,則作用力與重力也相等。第二種槓桿由於力距大於重距,所以比較省力,但是運動幅度較小。第三種速度槓桿力量損失較多,但能獲得運動的速度。在第三種槓桿中,同樣大小的肌肉,止點距離關節近的,力距較小,產生的運動力量小,但是運動的範圍大;若止點距離關節遠,力距較大,則產生的運動力量大而範圍小。因此,最大的力量和最大的運動範圍兩者是相矛盾的。
如前所述,肌的運動範圍取決於其纖維束的長度,而肌纖維束長度與關節運動範圍之間的關係是在胚胎髮育時期形成的。但這種關係在生後還可改變,即肌在生後可以變長或變短。雜技演員及體操運動員能作超出一般人運動範圍的動作,除了關節囊和韌帶的原因以外,也是長期練習骨骼肌使之變長的結果。例如一般人在膝關節伸直時不能使髖關節全屈,是由於股後部肌長度的限制。但是經過練習可使股後部肌變長,使屈髖的範圍增大。相反,骨骼肌長期運動不充分,肌可以變短。不適當地固定某肌於一縮短位置(如上夾板)或肌的腱被切斷,都會發生肌的攣縮。這種攣縮在一定時間內可以恢復,但久之可能造成肌纖維變性而被結締組織替代,從而引起運動的顯著障礙。因此,在身體某一部分受傷後,應儘可能及早地使這一部分肌作全幅度的運動。
血管、淋巴管和神經
(一)肌的血液供應
肌的代謝旺盛,血供豐富。每塊肌都有自己的血液供應,血管束多與神經伴行,沿肌間隔、筋膜間隙行走,分支進入肌門,經反覆分支,最後在肌內膜形成包繞肌纖維毛細血管網,然後由毛細血管網匯入微靜脈小靜脈離開肌門。
根據分配肌肉血管的多少、主次,可將其血供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為單支營養動脈型,動脈從肌的近端入肌,如腓腸肌、闊筋膜張肌
第二種為主要營養動脈加次要營養動脈型,主要營養動脈從肌的近肢端入肌,次要營養動脈可為一支或多支,分布於肌的內側端,如胸大肌背闊肌
第三種為兩支營養動脈型,動脈從肌的兩端入肌,如腹直肌、股直肌。
第四種為無主要營養動脈型,均為一些小的動脈,呈節段性分布於肌,如縫匠肌趾長伸肌。採取肌肉及其營養血管蒂可製作成肌瓣或肌皮瓣移植到需要修補的缺損部位。肌腱的血供較少,一般來自肌腹,但較長的肌腱可在其中段或止端有血管進入。
(二)肌的淋巴回流
肌的淋巴回流始於肌的毛細淋巴管,它們位於肌外膜和肌束膜內,離肌後沿途伴 隨靜脈回流,並匯入較大的淋巴管中。
(三)肌的神經支配
每塊肌的神經多與主要的血管束伴行,入肌部位取決於該肌的肌纖維排列和長度,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與肌纖維平行,如梭形肌;另一種與肌纖維垂直,如闊肌。了解這些特點有助於臨床手術分離肌纖維時,對神經分支的保護。
支配肌的神經有軀體神經及內臟神經,軀體神經有傳入纖維及傳出纖維兩種。
傳入纖維傳遞肌的痛溫覺和本體感覺,後者主要感受肌纖維的舒縮變化,在調節肌的活動中起重要作用。骨骼肌的收縮受傳出纖維(運動神經)支配。一個運動神經元軸突支配的骨骼肌纖維數目多少不等,少者l~2條,多者上千條,而每條骨骼肌纖維通常只有一個軸突分支支配。一個運動神經元的軸突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纖維合起來稱為一個運動單位。因此,運動單位的大小相差很大,需要精細控制運動的骨骼肌,如眼外肌,運動單位很少,一個神經元僅管理6~12條肌纖維。運動單位是肌收縮的最小單位。在正常清醒的人體中,各肌都有少量的運動單位在輪流收縮,使肌保持一定的張力,叫肌張力。肌張力對維持身體的姿勢起著重要作用。
傳出纖維有兩種,即γ運動纖維和α運動纖維,γ運動纖維維持肌張力,α運動纖維使骨骼肌纖維收縮。傳出纖維末梢和肌纖維之間建立突觸連線,稱運動終板或神經肌連線。在神經衝動到達時,神經末梢釋放乙醯膽鹼,引起肌纖維的收縮。此外,神經纖維對肌纖維也有營養性作用,可由末梢釋放某些營養物質,促進糖原蛋白質合成。神經損傷後,肌內糖元合成減慢,蛋白質分解加速,肌肉逐漸萎縮,稱為肌的營養性萎縮。內臟神經分布到肌內血管的平滑肌

肌發生及異常

人類的骨骼肌在胚胎時期由排列在軀幹兩側的肌節和頭部的鰓弓間充質演化而來。其中,肌節演化為軀幹肌四肢肌及部分頭部肌,五對鰓弓的間充質演化為頭頸部肌及斜方肌等。頭頸部由第1鰓弓演化來的咀嚼肌顳肌咬肌翼內肌翼外肌以及下頜舌骨肌、二腹肌前腹等, 由三叉神經下頜神經所支配;由第2鰓弓演化來的面肌、頸闊肌以及二腹肌後腹、莖突舌骨肌等,由面神經所支配;由第3~5對鰓弓演化來的咽喉肌,由舌咽及迷走神經所支配;由最後一對鰓弓演化而來的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由副神經所支配。頭頸部其餘諸肌包括眼外肌舌肌在內,均來自肌節。人胚的肌節共40對,最初排列於神經管的兩側,以後向腹側延伸,於是分為背側部和腹側部。背側部分化為背側固有肌,腹側部分化為軀幹前外側壁的肌、頸肌四肢肌。由肌節分化為各個肌的方式不同,有的肌由若干相鄰的肌節融合而成,有些肌則經過肌節分裂而形成。例如腹直肌由數個肌節融合而成,其腱劃是肌節合併的遺蹟。肋間外肌和肋間內肌則是一個肌節分裂為兩層的結果。腹前外側壁的三層扁肌,即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是多數肌節既融合又分層形成的。豎脊肌縱行分裂為髂肋肌、最長肌和棘肌。此外,肌在胚胎時還發生遷移,一些肌遷移到其它部位,如膈肌起源於頸部的肌節,經過遷移後到達胸腹腔之間。近年來還認為,四肢肌可能來自肢芽間充質,先由間充質聚集成為原肌團,以後各原肌團經過分裂、融合和遷移而形成四肢各群肌。
肌的異常比較多見,即肌的缺少、額外肌的出現、以及肌的形態、大小和附著位置的變異等。如上所述,在肌發生的過程中,肌節和原肌團的分裂、融合和遷移未能正常進行,就會發生肌的變異。從種系發生看,有些肌是新發生的,有逐漸分化的趨向,如小指伸肌和第三腓骨肌;有些肌則有退化消失的趨向,如運動耳郭的耳上、前、後肌和跖肌;已經退化消失的肌又重新出現,則稱為返祖現象,如指深伸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