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結構
1、背淺層肌位於軀幹背面淺層
斜方肌是三角形闊肌,位於項部及背上部;起自枕外隆凸、上項線的內側1/3、項韌帶、第7頸椎至第12胸椎的棘突及棘上韌帶。上部肌束斜向下外,止於鎖骨外側1/3的後緣;中部肌束橫行向外,止於肩峰內側緣及肩胛岡上緣;下部肌束斜向上外,止於肩胛岡的內側部。在下部肌束的止端腱與肩胛岡內側端之間,有一斜方肌腱下囊。肌起始處的腱膜以第7頸椎附近為最寬,向上及向下逐漸變窄,且有光澤,稱為菱形腱鏡。兩側斜方肌常不對稱;偶見上部與中部肌束分離;肌的頭部或下位胸椎起點可能缺如;鎖骨部止點有時內移或缺如。斜方肌受副神經和第2~4頸神經的前支支配;由頸橫動脈、肩胛上動脈、肋間後動脈、頸深動脈及枕動脈分支供給。功能:全肌收縮可拉肩胛骨移向脊柱;上部肌束上提肩胛骨外側角,與前鋸肌下部肌束拉下角外旋的作用形成力偶,外旋肩胛骨下角,助臂上舉,並協同肩胛提肌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下降肩胛骨內側部,協同胸小肌下拉肩胛骨。肩胛骨固定時,兩側肌收縮使頭後仰;一側收縮使頭頸屈向同側,面仰向對側。肌電圖研究表明,斜方肌在肩上提、縮後、臂屈和外展時,皆有電位活動:肩上提時肌上部活動明顯,縮後時中部和下部活動最大。在直立位、上肢不負荷時,斜方肌上部電位靜息或僅有輕度活動;重度負荷時活動增加。
背闊肌是全身最大的闊肌,呈直角三角形,位於腰背部及胸部後外側。它以腱膜起於下位6個胸椎棘突棘上韌帶、胸腰筋膜後層、(借胸腰筋膜起於全部腰部棘突、骶中嵴及髂嵴後部外唇),並以肌齒起自下位3~4個肋骨外面,有時有小部分肌束起自肩胛骨下角背面。肌束聚向外上,轉繞腋窩後壁大圓肌的下緣,至其前面,以扁腱止於結節間溝底及小結節嵴。近止點處肌束的排列次序上下倒置,即該肌下部的肌束止於高處,上部肌束止於低位。背闊肌在肱骨的止點最低處較大圓肌者略高。背闊肌止端腱與大圓肌腱之間有一恆定的背闊肌腱下囊;在肌的上緣與肩胛下角之間亦常見一滑膜囊。自背闊肌上緣約在腋後襞中點處,有時分出一小肌束,經腋窩連於胸大肌或喙肱肌腱的深面,或附於肱二頭肌長頭腱、臂筋膜、胸小肌下緣甚至喙突,此肌束稱為腋弓。偶有一薄肌束起自背闊肌下緣延至肱三頭肌長頭或鷹嘴。背闊肌藉以起始的椎骨及肋骨的數目可減少,或偶有增多。背闊肌上緣、肩胛骨內側緣與斜方肌下外緣所圍成的三角區稱為聽診三角。背闊肌下外緣、髂嵴上緣與腹外斜肌後緣所圍成的三角區稱為腰三角。背闊肌受胸背神經(C6~8)支配。接受胸背動脈及頸橫動脈降支的血液供給。其神經血管門的位置接近止端,較恆定,有利於作為肌瓣移植。功能:可內收、內旋及伸臂;並協同胸大肌胸肋部和大圓肌,對抗阻力下拉舉起之臂;當臂高舉並固定時,可牽引軀體向上向前。肌電圖顯示:深呼吸時背闊肌收縮輔助吸氣。
肌肩胛提肌呈帶狀,位於頸部外側,被斜方肌上分及胸鎖乳突肌所覆蓋。它起自上位4個頸椎橫突,肌束斜向下外後,止於肩胛骨內側緣的肩胛岡以上的部分。偶見一肌束至枕骨、乳突、第1~2肋、斜方肌或前鋸肌等。此肌受肩胛背神經(C3~5)支配,接受頸橫動脈或頸淺動脈分支的血液供給。功能:上提肩胛骨;肩胛骨固定時,則向同側屈頸。
大菱形肌起自上位4~5個胸椎棘突及棘間韌帶,肌束斜向下外,止於肩胛骨內側緣肩胛岡內側端以下的部分。小菱形肌起自下位兩個頸椎棘突及項韌帶,止於肩胛岡內側緣肩胛岡內側端以上的部分。大小菱形肌多相融合,分界不清;小菱形肌有時缺如。它們受肩胛背神經(C4~5)的支配;接受頸橫動脈和上部肋間後動脈分支的血液供給。功能:兩肌收縮時,拉肩胛骨向上內。
上後鋸肌是斜方形的薄肌,位於菱形肌深面,它以薄腱起於項韌帶大部、下位兩個頸椎、上位2~3個胸椎棘突及棘上韌帶。肌束斜向下外,以肌齒止於第2~5肋、肋角外側的上緣及外側面。此肌受第2~4肋間神經支配;接受肋間後動脈及頸深動脈分支的血液供給,功能:上提2~5肋,助吸氣。
下後鋸肌位於背闊肌中部的深面,以腱膜起自下位兩個胸椎和上位兩個腰椎的棘突及胸腰筋膜中層。肌束斜向上外,以肌齒止於第9~12肋,適在肋角的外面(第12肋無肌角)。此肌接受第9~11肋間神經及肋下神經支配,由相應部位的肋間後動脈供給血液。功能:向下後牽拉第9~12肋。上、下後鋸肌起止點的數目常有增減;有時在連結兩肌的筋膜中有一肌束。
2、深群深群包括
夾肌、豎脊肌、橫突棘肌、棘間肌、橫突間肌與肋提肌。
夾肌呈三角形,位於頂部與背上部,被斜方肌和上後鋸肌遮蓋。分為頭夾肌和頸夾肌。
堅脊肌粗大,呈長索狀,列於棘突外側,下迄骶骨上達枕骨,沿途均有起止。它以總腱及肌束起於骶骨背面,髂嵴後部、腰椎棘突及胸腰筋膜,肌向上分為外側、中間及內側三列縱行的肌柱。外側列附著於肋骨,稱為髂肋肌;中間列附著於橫突稱為最長肌;內側列附著於棘突稱為棘肌,最薄弱。每列自下而上又可分為三部(表2)。
肌電圖證實,豎脊肌伸直脊柱的作用與抗重力有關。自直立位伸脊柱時,豎脊肌首先出現一短促的爆發性電位活動,進一步伸則是身體重力作用,豎脊肌呈電靜息。但用力後伸時,豎脊肌可有收縮。自立位緩慢屈脊柱時,豎脊肌由於對抗重力而收縮。當脊柱充分屈曲時,脊柱的被動結構承受負荷,豎脊肌無活動,呈電靜息。
橫突棘肌位於豎脊肌的深面,由許多斜行的肌束組成,分別起自下位椎骨的橫突,斜向上內一定距離,止於椎骨的棘突。此肌自淺而深可分三層:淺層是半棘肌,肌束斜越4~6個椎骨;中層為多裂肌,肌束斜越2~4個椎骨;深層稱為迴旋肌,肌束最短最斜,越過一個椎骨者稱為長迴旋肌,連結鄰位兩個椎骨者稱為短迴旋肌。淺層及深層又各分三部(表3)。
棘間肌位於鄰位椎骨的棘突之間,貼靠於棘間韌帶的兩側,在頸部較明顯。①頸棘間肌共6對,位於第2頸椎至第1胸椎的鄰位棘突分叉部之間。②胸棘間肌僅存在於上位兩個胸椎及下位兩個胸椎的棘突之間;有時見於第2~3胸椎的棘突之間。③腰棘間肌有4對,在各腰椎之間,附著於鄰位棘突的全長;偶見一對位於第12胸椎與第1腰椎的棘突之間,或第5腰椎棘突與骶骨之間。它們受相應的脊神經後支的支配;由頸深動脈、肋間後動脈及腰動脈分支供給。功能:協助後伸脊柱。
橫突間肌此組肌是位於鄰位椎骨橫突之間的短肌,在頸部及腰部較發達。橫突間肌可分為:①頸橫突間肌:又分為頸橫突間前肌,位於頸椎橫突前結節之間,寰、樞椎之間缺如;頸橫突間後肌,連於頸椎橫突後結節之間。後肌與前肌之間隔以脊神經前支;後肌又被脊神經後支分為內側分與外側分。②胸橫突間肌:是單個小肌束,主要存在於第10胸椎至第1腰椎的橫突之間。③腰橫突間肌:又分為腰橫突間內側肌與外側肌。內側肌連於鄰位腰椎副突與乳突之間;外側肌再分為腹側部與背側部。腹側部連於腰椎橫突之間;背側部連於鄰位副突與橫突之間。橫突間肌接受頸深動脈、肋間後動脈和腰動脈分支的血液供給。腰橫突內側肌、胸橫突間肌和頸橫突間肌受脊神經後支支配,其他部分受前支分支的支配。功能:側屈脊柱。
肋提肌每側12塊,肌束斜向下外,與肋間外肌後緣平行,分為肋短提肌與肋長提肌。①肋短提肌:起自第7頸椎和第1~11胸椎橫突尖,止於各下位椎骨所連線的肋骨肋結節與肋角之間。②肋長提肌:起自第8~11胸椎橫突尖,止於各下位第2個肋的肋結節與肋角間的上緣和外側面。它們受相應部位的胸神經後支支配,接受肋間動脈分支的血液供給。功能:提肋,側屈並迴旋脊柱。
相關疾病與治療
1、背肌筋膜炎屬“傷筋”、“痹症”範疇,為中醫臨床中的多發病。背肌筋膜炎指由於寒冷潮濕或勞動損傷所致的筋膜水腫及肌肉組織水腫,或發生纖維性病變。背肌筋膜炎病程長,可由於氣候變化或勞累發作,且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2、診斷標準參考《中醫病症診斷療效標準》中背肌筋膜炎的標準:患者患處肌肉出現疼痛、酸痛,於天氣變化或夜間時疼痛加重;早晨起床時疼痛較劇,稍活動後疼痛可減輕,勞累後症狀加重;體檢時壓痛較廣泛,局部肌肉有僵硬感,體格檢查時,在疼痛部位可觸及條束狀或結節狀的筋束或筋結。肢體功能活動部分受限,X線檢查多屬正常。
3、治療:觀察組:給予刺絡拔罐聯合刮痧治療。患者取俯臥位,暴露背部將刮痧油塗抹均勻後使用刮痧板沿膀胱單向輕刮5min,保持刮痧板與皮膚夾角45°。在確定痧疹密集部位後加大力度重刮1min直至出現紫紅色痧疹。與痧疹密集處消毒後,行快速叩刺10下,後採用閃火法行局部拔罐5min直至出血3mL。每日1次,4次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