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廓

胸廓

胸廓(thoracic cage)是由12個胸椎、12對肋骨和肋軟骨,1塊胸骨以及關節和韌帶裝置構成,形狀近似圓錐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胸廓
  • 外文名:thoracic cage
  • 位置:胸腔壁
  • 組成:12胸椎,12肋,1胸骨,肋間肌
  • 拼音:Xiong Kuo
解剖結構,胸廓的形狀有明顯的個體差異,臨床意義,相關疾病與治療,

解剖結構

1、其特點是橫徑較長,前後徑較短,上部狹小,下部寬闊。由胸廓構成的空腔稱為胸腔,內有心、等重要器官。
2、胸廓有四壁及二口。前壁較短,由胸骨肋軟骨肋骨的前端構成,略向前凸並斜向前下方,與額狀面約成20度角。後壁略長,由胸椎及肋骨構成,略向後凸。胸廓的兩側壁由肋骨體構成。肋骨向前下方傾斜,以後又向內傾斜並與胸骨相連。
胸廓上口狹小,斜向前下方,其橫徑大於矢狀徑,由第1胸椎、第1肋骨、肋軟骨及胸骨柄上緣構成。胸廓下口寬闊,斜向後下方,橫徑大於矢狀徑,由第12胸椎,第11、12對肋骨及第7至第10肋軟骨構成。
3、肋骨之間為肋間肌。肋間肌分為肋間外肌和肋間內肌兩種。肋間外肌位於肋間隙的淺層,上起上位肋骨下緣,肌纖維斜行向前下方,止於下位肋骨的上緣。肋間外肌收縮時,使胸廓橫徑和前後徑增大,胸腔容積增加而形成吸氣運動。肋間內肌位於肋間隙深層,起點於下位肋骨的上緣,肌纖維斜向後上方,止於上位肋骨的下緣。肋間內肌收縮時,使胸腔上下和前後徑變小,胸腔容積減少而形成呼氣運動。
4、胸廓底部為膈肌。膈肌為向上膨隆呈穹窿狀的橫紋肌。膈肌收縮時,穹窿頂向下移動約1~7厘米,因而使胸腔的上下徑增加。胸腔容積增大而形成吸氣運動。深吸氣時,膈肌穹窿頂下降可達6~10厘米。膈肌放鬆時,穹窿頂上升,使胸腔上下徑減少,胸腔容積變小而形成呼氣運動。

胸廓的形狀有明顯的個體差異

胸廓的形狀有明顯的個體差異,這與年齡、性別、健康狀況及生活條件有關。新生兒的胸廓矢狀徑略等於橫徑,胸廓呈桶狀;6歲以後,橫徑逐漸增大;13歲時,胸廓與成年人相似;15歲後出現性別差異,女性胸廓上部與下部直徑相差不大,胸廓短而鈍圓形;男性胸廓各徑比女性較大,胸廓近似上窄下寬前後略扁的圓錐形;老年人的胸廓因肋骨鈣化,彈性減小,運動減弱,胸廓不塌,呈長扁形。成年人的胸廓可分為扁平形、圓柱形及圓錐形。肌肉和肺發育良好的人,胸廓寬而短,肌肉和肺發育欠佳的人,胸廓窄長,前後徑較短而呈扁平形。圓柱形胸廓介於二者之間。

臨床意義

胸廓的形態和健康狀況有關。胸腔內臟器官和胸部骨胳的病理變化可使胸廓形態發生改變。如肺氣腫病人,常有胸廓外觀的改變,其胸廓的前後徑與橫徑都增大,兩者幾乎相等,且肋平舉,肋間隙加寬,胸廓呈桶狀,稱桶狀胸。又如嬰幼兒缺鈣而患佝僂病時,骨胳變形,胸骨顯著前突,尤以下部明顯,胸廓前後徑增大形成畸形,稱雞胸。一些嚴重消耗性疾病患者或極度消瘦者,其胸廓前後徑和橫徑均縮小,前後徑橫徑小得多,形成所謂的扁平胸。患有肺不張、肺萎縮或胸腔積液、胸壁腫瘤等疾病時,可出現胸廓兩側的不對稱。因此觀察胸廓外形是對疾病檢查診斷的內容之一。此外,胸廓表面所的胸廓骨性特點常作為體檢時的骨性標誌。胸骨柄與胸骨體相交處略向前突出,稱胸骨角。此處與第二肋骨相接,是計數肋骨和肋間隙的主要標誌,以此作為基準,可以準確地確定諸如心尖搏動部位、各心音聽診區的位置等等。

相關疾病與治療

1、胸廓發育不良綜合徵(thoracic insufficiency syndrome,TIS)是指因胸廓發育不良而不能支持正常呼吸運動和肺臟生長發育的病症。胸廓畸形常與先天性脊柱畸形同時存在,且直接影響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手術效果
2、分型:Ⅰ型,肋骨缺如和脊柱側凸;Ⅱ型,肋骨融合和脊柱側凸;Ⅲa型,全小胸廓;Ⅲb型,狹窄胸廓。
3、治療:從出生到8歲這一時期,肺通過肺小泡細胞增殖獲得生長,在這段黃金時期採取手術治療有利於包括脊柱在內的胸廓各個組成部分的生長發育,使肺進一步獲得生長發育。但早期,對先天性脊柱側凸患兒均採用傳統骨骼阻滯術,這種手術限制了脊柱和胸廓的生長,限制了肺的發育,勢必影響肺小泡的增殖生長,帶來新的惡性循環,最終可能導致嚴重的肺功能不全。針對這些缺陷,VEPTR技術應運而生。此手術的治療目標主要是矯正和穩定脊柱畸形,保留它的生長潛能,改善胸廓的容積、對稱性和功能。Campbell等[9]提出了該手術的適應證:(1)側凸進展迅速,凹側胸廓有3根以上的肋骨融合在一起,頂椎區有形態異常的椎體;(2)側凸凹側胸廓的高度低於對側的程度>10%(肺的活動空間<90%);(3)進展性胸廓功能不全,呼吸功能嚴重減退;(4)年齡大於6個月且骨骼系統未成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