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聯銀行
- 外文名:Wachovia
- 別稱:瓦霍維亞銀行
- 資產總額:5,068億美元
銀行簡介,歷史,集團簡介,業績,收購事件,違紀事件,背景,影響,依據,
銀行簡介
美國瓦喬維亞銀行(WachoviaCorporation),又稱美聯銀行。瓦喬維亞銀(WachoviaCorporation)目前是美國第四大銀行,總資產為4110億美元,總部位於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美國銀行業目前名列前三位的銀行分別是花旗銀行、摩根大通和美國銀行。
瓦喬維亞銀行(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WB)是美國最大的多樣化金融服務公司之一,向1340萬個家庭和企業客戶提供銀行業務、資產管理、財富管理、企業及投資銀行業務產品及服務。瓦喬維亞作為WachoviaBank在15個州(從康乃狄克州到佛羅里達、西到德克薩斯州)的3,131個辦事處運營,在兼併整合活動完成前,該公司作為加州WesternFinancialBank運營。瓦喬維亞證券品牌名下運營的兩個核心業務包括:在49個州和6個拉丁美洲國家中的零售代理業務,以及在美國精選行業中的企業及投資銀行業務。在全球,瓦喬維亞通過40多個國際辦事處為客戶服務。2005年12月31日,瓦喬維亞擁有資產5208億美元、市場資本總額823億美元以及股東資本476億美
歷史
Wachovia的來歷
Wachovia由第一UnionCorporation和前WachoviaCorporation2001年形成合併。於合併相聯,第一聯合更改了它的名字到WachoviaCorporation。第一聯合:第一聯合的普通的起點不長期是在Buford旅館裡在夏洛特的Tryon街道在20世紀的交接以後。H.M.Victor培養資金開始聯合國民由賣1,000份股份在$100每。1958年,聯合國民與Asheville第一家國家銀行和信託公司被合併,建立第一北卡羅來納聯合國家銀行。在十年期間,第一聯合,通過合併以超過80家銀行和其它公司,增長入一個被多化的金融服務公司。
Wachovia釋義
Wachovia:Wachovia是德國命名Wachau的拉丁形式。1753年,他們獲取在北卡羅來納的Moravian移居者給了這個名字地域。移居者選擇了這個名字是因為當地有一個類似了多瑙河的,以DerWachau著名的河谷。1879年,銀行在Winston鎮以Wachovia國家銀行名義開業。十四年後,Wachovia進入貸款和信託業務。1911年二合併形成Wachovia銀行和信任,轉變成WachoviaCorporation。
集團簡介
瓦喬維亞證券是瓦喬維亞銀行及其子公司旗下公司、投資銀行、資本市場和機構證券業務的交易名稱。這些業務通過下列機構運營:WachoviaCapitalMarkets,LLC(WCM)、全美證券交易商協會(NASD)成員、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和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SIPC)、金融服務局(FinancialServicesAuthority)在英國批准和管制的WachoviaSecuritiesInternationalLimited以及瓦喬維亞銀行旗下其他銀行和非銀行經紀人/代理商子公司(包括在香港獲批有限制牌照銀行並受香港金融管理局(HongKongMonetaryAuthority)管制的WachoviaBank,NationalAssociation)。
業績
美國五大銀行之一的美聯銀行22日在美股盤前宣布,第二季度出現高達89億美元的創紀錄虧損,該行同時宣布大幅削減股息87%。第二季度,美聯銀行每股虧損4.20美元。去年同期,該行實現淨利潤23億美元,每股收益1.23美元。據悉,這也是該行在至少20年來首次出現連續兩個季度虧損的局面。兩周前,美聯銀行剛剛宣布,美國前副財長斯蒂爾將出任該行CEO,取代已在位8年之久的前CEO湯普森。
美聯銀行曾表示,預計其第二季度的虧損將達到至少26億美元,主要考慮到33億美元的次貸相關損失。21日收盤,美聯銀行股價上漲21美分,報13.18美元。該股今年以來仍下跌65%。至此,美國資產最大的五家銀行的季報已出齊,除了美聯之外,花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和富國銀行的業績均好於預期。
收購事件
受席捲全球的美國次貸危機影響,深陷困境。美國花旗集團於美國東部時間2008年9月29日宣布,已在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的協助下與原美國第四大商業銀行美聯銀行達成原則性收購協定,同意以21.6億美元股票收購美聯的銀行業務,包含承受美聯530億美元負債。美聯銀行則會繼續擁有它於2007年收購的經紀公司AG Edwards、以及共同基金Evergreen。
台北時間二零零八年十月三日晚訊息,富國銀行(Wells Fargo(WFC)和美聯銀行(Wachovia)(WB)宣布就150億美元併購計畫達成協定。這起併購案讓市場清晰地看到了富國銀行強大的經濟實力及其擴大公司在美國東部業務範圍的決心。
這一大膽動作使得美聯銀行和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C)之間的交易落空。上周一,花旗表示同意收購美聯銀行的銀行和抵押貸款業務。在這一由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促成的交易當中,花旗同意以21億美元的股票收購美聯上述部門。美聯銀行也表示已與花旗進行了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監督下的談判,交易有望得到美國政府的援助。
富國銀行宣布準備,準備按照0.1991比1的比例交換美聯銀行股票。
美聯銀行執行長羅伯特-斯蒂爾(Robert Steel)表示,與富國銀行合併不需要政府支持,這有助於公司保持完整,更能體現美聯銀行作為一家完整公司的價值。
根據熟悉內情的人士提供的訊息,花旗集團高層對這一訊息表示遺憾。據悉,富國銀行是在得悉花旗集團的收購計畫後才加入對美聯銀行的追求的。
美聯銀行宣布其董事會已經在周四晚間批准了富國銀行的收購提議。
影響
截至美東時間上午9:50(台北時間晚上9:50),美聯銀行飆升2.97美元,至6.88美元,漲幅76%;富國銀行大漲3.27美元,至38.43美元,漲幅9.3%;而花旗集團重創2.81美元,至19.69美元,跌幅12.6%。
FDIC幫助
美聯銀行和富國銀行指出,與稍早前華盛頓互惠(Washington Mutual)(WAMUQ)與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JPM)合併案不同的是,他們之間的合併不是在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的撮合下進行的。
富國銀行對美聯銀行的收購顯然對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有利,因為這樣一來,後者就不用再為花旗因承擔美聯銀行3120億美元問題資產而遭受的損失提供保護了。在這些數額龐大的問題資產當中,有美聯銀行在2006年房市繁榮期收購Golden West Financial時接收的超過1000億美元的選擇性浮動利率抵押貸款。
交易完成後,富國銀行將得到美聯銀行4480億美元銀行存款。這筆存款將成為其穩定的資金來源。
該銀行宣布,兩公司合併後,其業務範圍將遍及美國39個州的10,761個區域。
在這起交易當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富國銀行將以公平值計算美聯銀行不良資產,這具有兩個方面的
重要意義
首先,它表明富國銀行的資產狀況非常穩健,能夠應付收購美聯後必須進行的資產減記;其次,它對贊成按市值計價規則的從業者和監管人員投出了信任的一票。
該公司宣布,“我們預計可能發生100億美元左右的併購和整合開支。為了保證良好的資本狀況,我們計畫發行200億美元證券,其中主要是普通股。”
聯邦反壟斷監管機構2008年10月10日批准富國銀行以117億美元價格收購美聯銀行,為歷時一周的美聯銀行收購爭奪戰蓋棺定論。
富國銀行的收購計畫,在花旗集團退出競購後一天內便迅速獲批。9日晚些時候,花旗集團因在如何分割美聯業務上未與富國銀行達成一致而宣布退出收購談判。當天,富國銀行稱將繼續推進收購進程,並計畫在第四季度未完成交易。
目前,該收購交易還有待美聯銀行股東的一致通過。
9月29日,花旗集團宣布已在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的協助下與美聯銀行達成原則性收購協定,同意以21.6億美元收購美聯的銀行業務。但本月3日富國銀行突然介入,宣布美聯銀行董事會已同意富國提出的以117億美元收購全部美聯銀行的方案。花旗集團以同美聯銀行的排他性收購協定遭非法終止為由,計畫向法庭提交訴訟,索賠最高600億美元。
金融危機背後的故事
那年夏天貝爾到任後,她才發現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是一個漏洞百出的機構。她說:“這么久以來竟然沒有一家銀行倒閉。我們那時還在所謂的銀行業黃金時期,監管措施不受歡迎,而向來被認為是嚴厲監管者的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更是處境艱難。”公司的預算被大幅削減,員工被辭退,士氣低落。在任的第一年,除了和亨利·鮑爾森有過長達十秒鐘的握手以外,她從來沒有和鮑爾森說過一句話。
但是,聯邦儲蓄保險公司開始在次級貸款問題上回歸管理本位,雖然當時還沒有其他的監管機構這樣做。到了2006年,次貸金融行業開始跨入雷區,給任何想貸款的人發放貸款,但是這些貸款很多是欺詐性的,帶有隱藏性收費和不平等條款。大多數次級貸款帶有可調節的利率,一開始非常低,但是幾年之後會突然高得嚇人,使許多擁有房產的人無法支付月付房貸。而貸方則毫不在乎,因為他們把貸款賣給了華爾街金融機構,華爾街的金融機構再把這些打包到抵押保證債券中,再賣給投資者。
控制次級貸款泛濫本應是擁有消費者部門的美聯儲的職責。但是當時的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非常討厭過分監管市場,對控制次貸一點兒也不感興趣。還有其他的銀行監管機構,比如監管全國性銀行的美國金融管理局,以及負責監管儲蓄和貸款業務的美國儲蓄機構監理局,本來也應該對此作出反應。但是他們對這個日漸嚴重的問題的回應,好的時候是不冷不熱,壞的時候簡直是充滿敵意。(美國金融管理局實際上利用了自身的聯邦權力,來阻止地方控制次貸泛濫的努力。)到貝爾進入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的時候,金融管理局已經用了一年去為監管的銀行制訂“自願執行的次貸指導條例”,但還是沒有正式頒布這個條例。
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在這一片混亂中站了出來。貝爾十分了解這個條例,因為她在財政部任職的時候曾經努力使次貸貸方同意停止他們最壞的放貸行為,但是沒有成功過,那時候這個產業還遠沒有現在這么大。她發現,情況正在急劇惡化。貝爾指導聯邦儲蓄保險公司花大價錢買了一個昂貴的資料庫,裡面列出了所有華爾街賣給投資者的包含在抵押保證債券中的次級貸款。她為自己所見到的結果所震驚了。“突然大幅調高貸款利率、濫用提前預付罰金等,這些我們在2001和2002年認為是掠奪性的做法,現在卻變成了主流行為。”她說。
到了2007年春的時候,她開始和金融業高管們會談,敦促他們提高貸款門檻,最佳化貸款結構也就是修正貸款泛濫這樣當房地產泡沫破裂、大量貸款無法償還的時候,人們才不至於失去他們的房產。“這很正常,”她對我說,“調整結構是銀行業可以隨意支配的工具之一。”
她從這些會談中看出的一點:抵押貸款服務商一般都是大銀行的業務分支,大多數情況下,修改為擁有貸款債券的投資者安排的貸款,是他們擁有的法律權力。但是他們卻沒有這個動力。在施加了壓力之後,貝爾覺得自己已經使他們做出了必定會履行的承諾。
她還迫使美國金融管理局頒布了次貸指導條例,雖然這個條例只能起到微弱的改善作用。絕大多數的次級貸款是由監管下的銀行系統之外的金融機構發放的,根本不在美國金融管理局和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的管轄範圍之內。但是這些非銀行機構自身的融資卻依靠被監管的銀行。為了監管這些不受監管的借貸方,貝爾想到了一個主意:用官方頒布的次貸指導條例監管任何依靠聯邦管制的銀行來融資的公司。她說:“那些銀行簡直是拼盡全力和我們對著幹。”結果她敗了。
同時,貝爾還在銀行業的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上打一場後衛戰。針對所謂的最低資本要求,也就是銀行必須持有的一定金額的資金,以抵禦損失。銀行總是希望他們的資本要求越低越好,這樣他們就可以冒更大的風險,而這將帶來更多的收益,更能給高管帶來更多的分紅。2004年的時候,一個叫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的國際機構公布了新的條例,允許銀行以風險資本比例為基礎來調整最低資本金額,也就是說,如果資本的風險低,那么最低資本限額也相應地降低。(後來事實證明,三A級別的充斥了大量的不良次級貸款的抵押債券其實在巴塞爾框架下也被認為是低風險的。這就是為什麼在危機之前的幾年裡會有那么多銀行大量買入這些證券組合。)更糟的是,巴塞爾框架II協定允許銀行以自己的風險評估模型來評估自己的資產。
大多數歐洲國家很快就接受了巴塞爾框架II協定。美聯儲也非常希望這么做,美國金融管理局也是。但是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卻擔心,降低資金標準、讓銀行自己選擇風險評估模型會增加銀行破產的風險,所以反對執行巴塞爾框架II協定。這和貝爾自身的直覺簡直是天作之合,她一到任就成了這些新條例的頭號反對者。其他監管機構不高興了,尤其是美聯儲,一直催促她簽署同意;這並不需要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的同意,但是所有銀行監管機構聯合執行重大政策變革卻是在政治上極為重要的。而貝爾承認,他們並沒有這么做,“我們一直在拖延時間”。她拖延了很久,以至於直到金融危機降臨美國的時候,巴塞爾框架II協定還根本沒有執行。
拖延時間並不是那種能贏得讚賞甚至引起注意的政治策略,但是我一直認為,貝爾反對執行巴塞爾框架II協定,是金融危機時拯救金融系統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這一舉措的重要性很少為人所知。歐洲銀行業因為缺少足夠的保底資金,在危機的打擊中幾乎崩潰。愛爾蘭、冰島這些國家的大銀行紛紛倒閉,德國撥出了幾千億美元來支撐本國的銀行。即使在危機之後的今天,歐洲銀行的狀況也比美國銀行要糟很多。美國銀行的資金也不充足,但是總比歐洲的同行要多得多。儘管當時也有許多問題,但是今天,美國銀行的狀況已經好了很多。
到了2007年夏,次貸危機泡沫破裂。不出貝爾所料,次級貸款的拖欠率急劇上升。預想未來,不難看出2006和2007年年初發放的那些可調節利率的貸款肯定會在一兩年之內提高利率。在泡沫沒有破裂的時候,房產價格一路上漲,房產擁有者還可以重新募集資金來抵消提高利率的影響。但是現在這條路行不通了。數以萬計的美國人再也無法按期支付貸款,於是災難降臨了。但是,似乎只有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把可能到來的災難當回事,並且對後果抱有警惕。而鮑爾森和伯南克則堅持說,次貸泡沫破裂帶來的破壞效應將會得到“遏制”,這是他們常用的說辭。
違紀事件
背景
美聯銀行——美國第五大銀行——北京代表處越權開展了兩項經營性業務:支票託付和信用證項下的索匯業務。而這兩項業務違反了《外資金融機構駐華代表機構管理辦法》(下稱《辦法》)的有關規定。這個辦法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在2002年6月27日頒布的,在第十五條中明確寫著:“代表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不得與任何單位 或自然人簽訂可能給代表機構或其代表的外資金融機構帶來收入的協定或契約,不得從事任何形式的經營性活動。”也就是說,外資銀行在中國所設立的代表處的工作僅限於研究當地市場,為未來開辦分支機構做好鋪墊,代表處不能做業務是最基本的規定。
經銀監會的進一步調查發現,美聯銀行在上海的代表處也在開展同樣的業務。於是在8月15日,銀監會對美聯銀行北京、上海代表處發出處罰通知,並將罰單傳真至美聯銀行在美國的總部。9月底,銀監會向其設在各地的分局和各大金融機構發出了《關於處罰美聯銀行北京上海兩家代表處的通報》,兩家代表處所從事經營的非法所得22萬美元被沒收,並被課以等同於非法所得收入的罰款(22萬美元),總計44萬美元。此次銀監會發出的25號通報還創造了幾個我國銀行監管機構處罰外資銀行代表處的“第一”:這是銀監會自成立後處罰的第一家外資銀行,也是第一次跨兩地(北京、上海)對兩家代表處同時進行處罰。
對此,美聯銀行有兩種選擇:申訴或認罰。也許是出於影響擴大的顧慮,美聯選擇了認罰。而且銀監會也取消了美聯銀行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一年的任職資格。上海代表處升格為上海分行的申請也被駁回,美聯銀行在中國內地的發展腳步不得不放慢了。
影響
對此事件,美聯銀行北京代表處以沒有授權接受媒體採訪為由保持緘默。其他外資銀行對待此事的態度也十分謹慎,認為同是外資銀行,不便對此事發表評論。但一位外資銀行內部的工作人員認為,人們普遍認為外資銀行在綜合競爭力上遠遠高於中資銀行,但這並不代表它不會“越軌”。在外資銀行內部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違規行為。代表處為總行拓展業務或尋找客戶,已經不是什麼不可跨越的“雷池”了,打《辦法》擦邊球也成為了外資銀行內部公開的秘密。而且他認為美聯銀行此次“東窗事發”也是因為其做法太過“明顯”,不像其他外資銀行做的那么“隱蔽”。
美聯銀行在這次的受罰事件中並不是惟一“主角”。上海的兩家外資金融機構和武漢的一家外資金融機構也受到了處罰或警告,只是這三家金融機構違規動作相對較輕,銀監會並沒有公布具體名稱。就是在前幾年,也有外資銀行受罰的事情發生,當時受處罰的那家外資銀行的代表處接受了客戶的單據,讓設在另外一個城市的代表處做業務,此項違規行為也受到了監管部門的處罰。
違規的畢竟會被曝光,畢竟要付出代價。美聯銀行已開中國銀監會處罰外資金融機構的“先河”。外資銀行作為業內的領頭羊,如果他們帶頭違規,將對其他銀行產生非常惡劣的示範效應。所以,美聯事件同時也對金融市場發出警示:一方面要逐步對外資銀行開放,一方面要在我國法律、政策環境下實行嚴格的監管。外資銀行一旦進入中國市場,就必須遵守中國的法規、制度。監管部門也必須對他們實行嚴格的監管。在這裡,要對外資銀行說的是:開放不意味著放任,監管也不是制約,嚴格監管的目的正是為了更好地開放,更好地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