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生產
美國是繼
沙烏地阿拉伯和
俄羅斯聯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產油國,美國
油氣雜誌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美國石油產量為790萬桶/日,占世界石油總產量的9.2%。其中原油產量為570萬桶 /日,其餘為天然氣液(NGL)。目前產量為過去50年來的最低點,比1985年的1060萬桶/日下降約25%。美國現有大約50萬口產
油井,但大多屬於“邊際”井,根據2003年統計,主要產油區域集中在墨西哥灣、德克薩斯州陸地油田、
阿拉斯加州北坡、
加利福尼亞州、路易斯安納州陸地油田、
俄克拉何馬州和
懷俄明州。2003年美國新鑽探30151口油氣井,其中油井為5694口,天然氣井為20011口,乾井為4446口。比2002年的鑽井數量25536口上升18%。隨著物探技術和鑽探設備的進步和發展,墨西哥灣深水油田的產量迅速增長,深水油田產量已占美國墨西哥灣石油產量的三分之二。由於美國大部分的能源資源集中在聯邦政府所屬的領地內,而油氣的勘探開採受到聯邦政府的諸多限制,因此石油產量難以有大幅增長。由於能源投資的低回報,1980年以來石油工業投資大為縮減,導致美國現有的
管道運輸、煉廠加工等石油供應基礎設施陳舊老化,產能嚴重不足,與此同時,國內生產成本高於國際水平,環保要求日益苛刻,受此影響,許多煉油廠被迫關閉,有關資料數據顯示,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美國沒有新建一座煉油廠。美國的石油煉製加工行業主要集中於
德克薩斯州、路易斯安納州、
加利福尼亞州、
伊利諾州、賓夕法尼亞州、
新澤西州、華盛頓州、
俄亥俄州和
印第安納州。根據
英國石油公司(BP)統計,美國2002年石油煉製加工能力為1676萬桶/日,占當年世界總煉油能力8390桶/日的 20%左右。目前美國市場上占主導地位的油公司主要是
埃克森美孚公司、飛利浦大陸石油公司、
雪佛龍德士古公司、
殼牌石油公司、Frontier Oil, Marathon Oil等公司。
美國能源部在其發表的能源政策一文中預測,美國的石油生產在2020年時將從目前的580桶/日水平下降至510萬桶/日,墨西哥灣今後將扮演重要角色,其在國內石油生產中占有的份額將從目前的27%增至2010年的40%。
進口
美國會議員提議向石油公司徵收橫財稅
美國自上世紀50年代起成為能源淨進口國,1985年以後,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度明顯加大,2003年進口量從80年代中期的430萬桶/日增至1220萬桶 /日(相當於6.051億噸),較上年增長7.9%,占其國內石油總需求的62%,占世界總進口量的26.8%。其中
原油進口量為964.5萬桶/日、油品260.9萬桶/日。主要進口來源地為加拿大(210萬桶/日)、沙烏地阿拉伯(180萬桶/日)、墨西哥(160萬桶/日)和
委內瑞拉(140萬桶 /日)。在美國石油進口來源地中,超過五分之二的石油進口來自
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1973年至2000年,美國國內市場對進口油的依賴度從35%增值 52%,天然氣從5%增至15%,能源進口在其總進口額中的比率已超過10%。為滿足國內日益增加的石油需求和確保
能源供應安全,美國在能源政策中制定了多方位的全球供應體系戰略,實行油氣進口來源多元化政策。除了將沙烏地阿拉伯和
科威特等中東產油國作為主導供應來源地外,還充分利用
北美自由貿易區的便利條件,鞏固與加拿大和墨西哥之間已有的能源生產和合作,加大對
委內瑞拉、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玻利維亞、巴西、阿根廷、智利、
巴拉圭、
烏拉圭、
哥倫比亞等拉丁美洲和中南美洲國家的陸上和海上油氣田投資,確保美國在該地區的石油供應來源。並成立美俄油氣工作組、美國-哈薩克斯坦油氣和商業能源工作組,加大對
愛琴海和非洲國家和地區的投資,還利用技術優勢,在從加拿大到
加勒比、巴西和西非之間的大西洋盆地開展深海油氣勘探和生產 。
消費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費國。2003年消費量為2007.1萬桶/日(相當於9.143億噸),較上年增長1.9%,占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的25.1%。在美國的能源消費構成中,石油占42%,煤占24%,天然氣占20%,
核能占8—,
水能、太陽能及
風能等占4%。根據
英國石油公司(BP) 統計,在美國2003年石油消費構成中,交通運輸用油約占石油消費總量的67.5%,工業用油約占24.2%,民用油約占3.9%,電力用油約占 2.4%,商業用油約占1.9%。美國在經歷了70年代的
石油危機後,開始注重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節能,
能源強度持續下降,90年代末生產每一美元所需能源較1970年下降了44%,年人均石油消費量從1978年的31桶減少至2000年的26桶,降幅為20%。從總體看,1973年以來,美國經濟成長了 126%,而
能源消費僅增30%。
為提高能源利用率,聯邦政府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制定了
能源之星計畫,80年代後期又對有關行業,如汽車製造業、家用電器行業和建築照明業等制定了廠家必須達到的節能標準。一些能源密集型生產單位,如木材加工和造紙、化工、石油化工煉廠、
金屬冶煉、食品加工和陶瓷、玻璃燒制等企業,或採用新型節能技術,或關停並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經濟對能源的依賴度。另外,巨觀經濟結構的調整,非能源密集型行業,如通訊信息技術、微電子、金融服務行業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也使美國的
能源強度不斷下降。
從另一方面看,由於美國交通運輸業占其石油總消費的65%以上,1980-90年代低
油價時期美國汽車行業快速發展,車型也越來越大,尤其是越野車和跑車等高耗油交通工具備受消費者青睞。因此以汽油為主體的石油產品需求有較大幅度的攀升,
美國能源部預計,今後20年中,
美國石油消費將增長33%,天然氣消費增長50%,到2020年美國石油消費量將達到2600萬-2700萬桶/日。
庫存
在經受了70年代國中東阿拉伯產油國家實行的石油禁運打擊後, 1975年
卡特總統簽署能源政策和節能法,決定建立
戰略石油儲備。1977年7月21日,大約41.2萬桶沙特輕原油作為第一批戰略庫油存注入墨西哥灣岸邊的
鹽洞中。根據有關法律,只有美國總統在國內能源供應或進口受阻,或由於石油禁運引起的
油價大幅上漲,並有可能嚴重威脅到國家安全或經濟運行時才有權決定並下令動用戰略儲備油。2001年11月13日,小布希總統宣布將戰略石油儲備量增加至7億桶,2008年美國的戰略石油庫存能力為7.27億桶。
國際能源機構要求美國的石油儲備(戰略庫存和非戰略庫存)應達到90天的進口量,戰略石油庫存的最大提取量為430萬桶/日,從提取庫存到進入美國市場大約需要13天的時間,為建立戰略石油庫存,美國共投資了210億美元,其中40億美元用於購買儲油設施,170億美元購買儲備油。儲備油將來自20個國家,其中輕原油約占總儲備油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為重原油(含硫量在2%以上的原油)。截至2004年8月24日,美國存有
戰略儲備油6.67億桶,約相當於當時55天的進口量。其中輕原油2.7億桶,
重油3.97億桶(1985年的戰略庫存油曾達到相當於當時118天的進口量)。主要儲油地點為瀕臨墨西哥灣的美南有關州,如路易斯安納州和
德克薩斯州。美國的戰略儲備油在穩定國際油市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自從建立
戰略石油儲備後,只有在1991年初
伊拉克進攻
科威特,並導致國際石油市場價格大幅上升時,根據
國際能源機構的分配額度,老布希總統在發起
沙漠風暴行動時下令由能源部動用3375萬桶原油,以平息石油市場的價格上漲。但最終美國只動用了1730萬桶,就有效地使國際油價大幅回落。
商業石油庫存
美國石油學會資料顯示,截至2004年7月底,美國商業庫存原油為2.98億桶,較上年同期增4.6%,汽油庫存為2.12億桶,增5.2%,其他油品庫存為1.58億桶。7月底全國各種油品庫存(不包括戰略石油儲備)為9.596億桶,較一年前略增0.2%。
油價影響
2003年以來,尤其是今年8月以來的
油價大幅快速上漲使國際石油市場再次陷入恐慌之中。紐約商品交易所9月份交割的美國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期貨價在短短數周內先後突破每桶40美元和45美元心理防線,並直逼50美元大關。最終於8月20日在沖高至49.40美元後才有所回落。與年初相比油價上漲了約50%。
業界人士對油價不斷上漲的原因看法較為一致,主要是1、相對於其他商品,石油的壟斷性仍較強。為維護售價,
石油輸出國組織近年來一直採取限產保價的銷售戰略,只是供應減少。2、國際市場需求呈緩慢增長態勢,新興化國家,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等國的石油進口需求大幅上升。3、
地緣政治局勢動盪,
伊拉克國內反政府勢力揚言炸毀石油生產設施,綁架外國公司作為人質,進行恐怖活動。
委內瑞拉國內大選引發政治動盪影響其石油產量和出口,俄羅斯由科斯石油公司偷漏稅案久拖不決等事件引發市場恐慌心理。4、石油
期貨市場上
投機交易活動加劇,交易商一遇風吹草動,便乘機大炒一把,對
油價的漲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5、
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生產能力幾近極限,調節石油供應的能力下降。
至於本次油價對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由於油價波動對經濟的影響具有滯後性,從70年代以來發生的幾次
石油危機看,每次危機過後總是伴隨著高
通貨膨脹和
經濟衰退的到來。如阿拉伯國家實行石油禁運的
第一次石油危機導致全球經濟在1973-1975年間出現嚴重衰退,1979年因
兩伊戰爭觸發的石油危機導致全球範圍內1981年至1982年的衰退,
海灣戰爭引發的油價衝擊則使西方工業已開發國家陷入1990-1991年的相對溫和的經濟衰退。因此有經濟學家認為,本次石油價格大幅上漲勢必也會給世界經濟帶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以美國為例,2004年其第一季度GDP增幅為4.5%,第二季度則降至3%。受
油價衝擊影響,不少美經濟學家紛紛調低下半年的經濟增幅預測,認為高油價將影響消費者開支,投資縮減,國民實際收入下降,
失業率居高不下,外貿逆差擴大,並有可能引發通貨膨脹。更有甚者認為美國經濟可能會出現滯脹,或在2005年重新陷入
經濟衰退。但也有一些機構,如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則樂觀地認為此次油價衝擊對美國經濟影響力有限,更不會導致新的經濟危機出現,理由是,從巨觀層面看,國際油市供求關係未出現根本性變化,石油供應量是充足的,美國對石油的需求並未明顯增加,而且有相當大的石油庫存作為後盾,更為主要的是對油價上漲的承受力較以往大為增強,因此在短期內足以應付國際石油市場出現的價格波動。一俟投機活動平息,石油市場即會恢復原有的格局。
石油屬於戰略性稀缺資源,儘管長期以來主要石油進口國厲行節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但石油作為主要能源的地位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無法被有效替代。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
開發中國家如中國和印度等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市場對石油的需求必將會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國際
地緣政治格局動盪,特別是中東等主要產油國家內恐怖活動此起彼伏,將始終是國際石油市場供應鏈中的不穩定環節。因此從較長期間看,
油價將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引發的需求增加而不斷上漲。不排除受臨時性因素影響和投機炒作而出現的短期內油價大幅攀升的可能性。從美國看,由於它在經歷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的
石油危機後及時調整巨觀能源政策,注重能源構成多樣化,加大對天然氣資源和核能及其他替代能源的開發力度,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注重節能,進口渠道多元化,再加上龐大的
戰略石油儲備,因此整體而言抵禦能源短缺危機的應變能力較過去大為增強,短期油價波動對經濟的影響力也相對較小。因此雖然本次
油價衝擊肯定會影響其2004年下半年的經濟增幅,但估計尚不至於對其經濟活動構成逆轉性影響,至於具體影響程度將有待進一步密切關注。
狀況
美國能源部(doe)刊物
美國能源部有關統計資料顯示,在美國消耗的原油總量中,48%被用於生產汽油等燃料的煉製。由於
馬力大、耗油量大的多功能車市場走俏,1990年以來,美國汽油消費增加了24%,9、11以來,特別是今年以來,受國際初級原料市場價格波動加劇和國內自然災害,特別是去年和今年頻頻光顧
美國南部有關州(同時也是許多美國大型
石油煉廠雲集地)的颶風影響,美國國產石油產品如汽油和取暖用油顯現出供應吃緊的市場態勢,進而引發價格持續上漲。預計2025年汽油消費將比目前水平再增長48%。由於國內生產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進口汽油在美國汽油消費總量中所占比重已從1995年4%猛增至目前的10%左右。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預測,到2025年,美國汽油消費將從目前的890萬桶/日增加至1330萬桶/日水平,屆時,僅汽油一項就將占美國原油消耗的一半。與此同時,柴油、取暖用油和航空
燃料油在
成品油需求中所占比例也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下半期以來,美國國內
煉油能力
增長幅度還不到1%。
造成油品市場供求失衡的原因主要是: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由於國際原油市場持續過剩,
油價長期在較低價位徘徊,美國煉油企業在此階段一直維持在低收益率和低
投資回報率狀況,大大抑制了投資者對煉油設施的擴建和上馬新的
煉油廠。事實上,自從1976年以來,美國沒有再興建一座新的煉油廠(只是提高現有設施的生產規模)。目前的
石油煉廠數量較 1981年減少了一半以上,而汽油消費卻增長了45%。據
美國能源部有關部門統計,目前美國的煉油廠已從1981年的324個減少至148個(其中閒置的 4座),這些煉廠分布在全美32個州中,整體原油加工能力為1712萬桶/日。過去十年來,有近50家煉廠關閉,而現有的企業也大多設備陳舊老化,各種事故不斷。究其原因,主要歸咎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後煉油企業進行大範圍重整,如出售、關閉過剩生產設備,導致該行業煉廠數目減少。除了八十至九十年代生產能力過剩因素影響對煉油行業的新的投資外,美國的各種規定,如更為嚴格苛刻的
環境法、
清潔空氣法、如在空氣品質、水質質量、廢料和汽車尾氣排放上的相關法規,更多額外的政府許可和規定汽油柴油中硫含量的進一步降低,另外,煉廠還需根據聯邦標準、州政府標準和地方政府標準要求生產標準各異的汽油和柴油,以及耗費時日去申請更為繁複的政府許可等。清潔燃料標準(如各項環境保護標準的陸續出台,對
汽車尾氣排放標準日趨嚴格等),這無疑使煉廠生產難度加大,新的資本投入增加。美國有關統計顯示,過去10年以來,美國的煉油行業已經投入了大約470億美元巨資用於環境保護項目,主要是用於生產更為有利於環境保護的低硫無鉛汽油。在此內外環境制約下,不少石油煉製企業高投入、低產出,一些煉廠則因無法適應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被迫關閉。
煉油廠
州別 煉油廠數量 其中閒置數量 原油加工能力
(桶/日) 閒置加工能力
德拉瓦 1 175000
喬治亞 1 1 28000 28000
新澤西 6 1 666000 51000
賓夕法尼亞 5 770000
西維吉尼亞 1 19400
印第安納 2 433000
密西根 1 74000
北達科他 1 58000
俄亥俄 4 551400
威斯康星 1 33000
阿肯色 2 76800
密西西比 4 364800
德克薩斯 26 1 4628491 880
科羅拉多 2 87000
蒙大拿 4 181200
猶他 5 167350
加利福尼亞 21 2026788
夏威夷 2 147500
華盛頓 5 616150
美國總計 148 4 17124870 118580
波多黎哥 2 1 109500 42000
從地理位置看,美國的煉油廠主要集中在美國南部靠近墨西哥灣的德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州。
在美國的現有煉油廠生產能力中,約25%為外國企業所控制。主要是由大石油化工跨國公司經營,如:
英國石油公司、殼牌化學公司、
道化學公司、
埃克森美孚公司、
德士古公司、大陸菲力普公司、雪弗龍公司、馬拉松阿施
蘭德公司、Citgo Petroleum corp., Motiva Enterprises LLC., Murphy Oil USA Inc., Valero, Total Petrochemicals Inc., Western Refining Co., Chalmette Refining LLC., Premcor Refining Group Inc. 等。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由於世界政治局勢動盪和需求增加等因素,國際
原油市場價格節節走高,並由此帶動市場油品需求增加,雖然煉廠開足馬力生產,但仍供不應求。同時由於許多煉油廠設備老化,事故不斷(如
英國石油公司設在
德克薩斯州的煉油廠兩次發生事故,其中 2005年上半年的爆炸事故導致數十人傷亡,損失慘重),加之2005年8、9月份的兩次颶風襲擊導致的墨西哥沿岸煉油廠停產,以及國際石油
期貨市場上的
投機交易,更加劇了美國石油市場油品短缺局面,車用汽油和柴油價格直線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