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每年一度的美國“搖滾名人堂” 入主儀式其實就是西方
搖滾樂 界成就獎,其基金會成立於1983年,第一屆頒獎典禮於1986年舉行。這些入主的音樂人,首先他們被提名的時間必須距離首張專輯發行25年以上,此外要對推動搖滾樂發展做出了足夠的貢獻,並且在搖滾史上具備不朽的地位。然後由搖滾歷史學家組成的評審會提出5至7人的提名名單,並通過網際網路傳遞給700位搖滾樂專家進行投票,獲得最多票數且得票率過半者最終方可入駐。“搖滾名人堂”也比其他獎項更看重搖滾文化,可入主其內的並不只是搖滾樂手,包括詞曲作者、製作人、錄音師、音樂記者等“業內人士”,也可以入選。而早於搖滾樂年代出現的人,只要對它有不可磨滅影響,也是有資格的。
搖滾名人堂Logo 創建 搖滾名人堂基金會創立於1983年4月20日,由Atlantic Records(
大西洋唱片 )創立者兼主席Ahmet Ertegun創建,然而基金會一直沒有安身之所。選址委員會曾考慮過包括
孟菲斯 、
辛辛那提 、
紐約 及
克里夫蘭 幾所城市。這幾座城市與搖滾都有著深厚的緣分,孟菲斯是偉大的
Sun Studio 與Stax Records的誕生地,而辛辛那提則是拓荒者Syd Nathan早在1943年就創建的King Records的根據地,紐約的傳奇性當然也不在話下,1969年的
Woodstock 說明了一切。但最終委員會決定選擇克里夫蘭,一方面,第一場搖滾音樂會於1952年3月21日在此上演,而組織者正是被後世稱為“搖滾樂之父”的月亮狗Alan Freed。另一方面,在克里夫蘭許諾用6500萬公共投資建設博物館同時,一封60萬樂迷簽名的請願書中,克里夫蘭的支持率也遠遠超過孟菲斯,對此,《
今日美國 》也舉行了一次投票,
克里夫蘭 以超過10萬票取勝。終於,“搖滾樂名人堂博物館”得以在此安家,毗鄰北美五大湖之一的
伊利湖 ,由世界級建築大師,美籍華人
貝聿銘 先生一手設計。1993年6月7日舉行破土儀式,
Chuck Berry 和
Pete Townshend 受邀出席。1995年9月2日,博物館正式開張,由
Little Richard 和
小野洋子 等剪彩。
爭議 搖滾名人堂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議,因為其不透明的提名和投票過程,被許多媒體指責有錢權交易,而更是有好幾位藝術家公開指責搖滾名人堂的提名委員會因為其與提名者的個人恩怨,而使得這些藝術家沒有辦法獲獎,而且很多入選的提名者和“搖滾”根本沒關係,音樂圈內不少人對這個機構持懷疑態度,頻見報端的飄忽不定的評選標準,讓其公正性大打折扣,甚至成了一個秘而不宣的笑話。
類別 表演者 Performers
發行首張唱片至少25年以上,並且對
搖滾樂 的發展有卓絕的貢獻。由搖滾歷史學家組成的提名委員會提名,再由1000名左右的搖滾專家進行投票,票選超過50%即入選,每年的入選名單一般控制在5-7名。
非表演者 Non-performers
對搖滾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歌曲作者(創作人)、製作人、dj、錄音師、
新聞記者 以及其他業內專業人士。
早期有影響力者 Early influences
搖滾誕生以前的藝人,但他們的音樂影響了搖滾的進化,而且賦予搖滾領先藝人創作靈感。
終生成就獎 Lifetime achievement
幕後支持者 Side men
2000年引入的新類別。表彰那些主流藝人的幕後支持藝人。提名由一個主要有製作人組成的委員會作出。
註:2010年設立Musical Excellence(傑出貢獻獎),取消Side men(幕後支持者)。
漫談名人堂 1986—2016年共有312個入選者(其中113支樂隊/組合)總計749人,最多一年為22入選者(1987年),最少一年為5入選者(2007年、2016年)。
最多提名後入選者Solomon Burke(10次提名2001年入選)。
最多提名後未入選者Chic(11次提名尚未入選)。
Stephen Stills是唯一一位同一年兩次入選者(1997年Crosby, Stills & Nash和Buffalo Springfield)。
Crosby, Stills, Nash & Young和
The Beatles 的四位成員都兩次入選(但Crosby, Stills, Nash & Young並未入選,只是
Crosby, Stills & Nash )。
唯一一個以非表演者身份入選表演者的是Robert Hunter(The Grateful Dead詞作者,1994年)。
10人以上樂隊入選者有Parliament-Funkadelic(16人,1997年),The Grateful Dead(12人,1994年),Bill Haley And The Comets (11人,1987年/2012年),Bruce Springsteen And The E Street Band(11人,1999年/2014年)。
重複獲獎 三次獲獎
兩次獲獎(按第一次入選時間為序)
藝人
第一次(年份)
第二次(年份)
Solo(1987)
The Drifters(1988)
Solo(1994)
Solo(1999)
Solo(2004)
Solo(2015)
Ronnie Wood
The Small Faces/Faces(2012)
Simon and Garfunkel(1990)
Solo(2001)
David Crosby
Crosby, Stills & Nash(1997)
The Impressions(1991)
Solo(1999)
Solo(2009)
Solo(1994)
The Small Faces/Faces(2012)
Solo(1995)
Solo(2015)
Stephen Stills
Crosby, Stills & Nash(1997)
Solo(2001)
Crosby, Stills & Nash(1997)
The Hollies (2010)
John Carter
The Dells(2004)
Sammy Strain
O’Jays(2005)
Little Anthony & the Imperials(2009)
Solo(2014)
Solo為Solo Artist(單獨表演的藝人),其餘為樂隊成員之一,括弧內數字為獲獎年份。
歷屆得主 2017 Performers(表演者)
Joan Baez Musical Excellence(傑出貢獻獎)
2016 Performers(表演者)
2015 Performers(表演者)
Lou Reed Musical Excellence(傑出貢獻獎)
Early Influence(早期有影響力者)
The "5" Royales
2014 Performers(表演者)
Nirvana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Musical Excellence(傑出貢獻獎)
The E Street Band
2013 Performers(表演者)
Albert King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2012 Performers(表演者)
Guns N' Roses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Don Kirshner
Early Influence(早期有影響力者)
Freddie King
Musical Excellence(傑出貢獻獎)
Cosimo Matassa、Tom Dowd、Glyn Johns
2011 Performers(表演者)
Neil Diamond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Jac Holzman、Art Rupe
Musical Excellence(傑出貢獻獎)
2010 Performers(表演者)
ABBA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2009 Performers(表演者)
Metallica Sidemen(幕後支持者)
Early Influence(早期有影響力者)
2008 Performers(表演者)
Leonard Cohen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Kenny Gamble and Leon Huff
Sidemen(幕後支持者)
2007 Performers(表演者)
Patti Smith Grandmaster Flash and the Furious Five
The Ronettes
2006 Performers(表演者)
Black Sabbath Lifetime Achievement(終生成就獎)
Herb Alpert and Jerry Moss
2005 Performers(表演者)
U2 Lifetime Achievement(終生成就獎)
2004 Performers(表演者)
Jackson Browne Lifetime Achievement(終生成就獎)
Jann S. Wenner
2003 Performers(表演者)
The Clash Righteous Brothers
Sidemen(幕後支持者)
Benny Benjamin、Floyd Cramer、Steve Douglas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Mo Ostin
2002 Performers(表演者)
Sidemen(幕後支持者)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Jim Stewart
2001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Sidemen(幕後支持者)
James Burton、Johnnie Johnson
2000 Performers(表演者)
Bonnie Raitt The Moonglows、Lovin' Spoonful
Sidemen(幕後支持者)
Early Influence(早期有影響力者)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1999 Performers(表演者)
Bruce Springsteen Early Influence(早期有影響力者)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1998 Performers(表演者)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Early Influence(早期有影響力者)
Jelly Roll Morton
1997 Performers(表演者)
Joni Mitchell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Syd Nathan
Early Influence(早期有影響力者)
1996 Performers(表演者)
Pink Floyd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Early Influence(早期有影響力者)
Pete Seeger
1995 Performers(表演者)
Led Zeppelin Early Influence(早期有影響力者)
The Orioles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Paul Ackerman
1994 Performers(表演者)
Bob Marley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Johnny Otis
Early Influence(早期有影響力者)
1993 Performers(表演者)
The Doors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Dick Clark、Milt Gabler
Early Influence(早期有影響力者)
1992 Performers(表演者)
Jimi Hendrix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Bill Graham、Doc Pomus、Leo Fender
Early Influence(早期有影響力者)
Elmore James、Professor Longhair
1991 Performers(表演者)
The Byrds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Dave Bartholomew、Ralph Bass
Early Influence(早期有影響力者)
Howlin’ Wolf
Lifetime Achievement(終身成就獎)
Nesuhi Ertegun
1990 Performers(表演者)
Simon and Garfunkel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Gerry Goffin and
Carole King 、Holland, Dozier and Holland
Early Influence(早期有影響力者)
1989 Performers(表演者)
Stevie Wonder Early Influence(早期有影響力者)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Phil Spector
1988 Performers(表演者)
The Beatles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Berry Gordy Jr
Early Influence(早期有影響力者)
1987 Performers(表演者)
B.B. King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Leonard Chess、Jerry Wexler、Ahmet Ertegun、Jerry Leiber and Mike Stoller
Early Influence(早期有影響力者)
1986 Performers(表演者)
Elvis Presley Non-Performers(非表演者)
Early Influence(早期有影響力者)
Lifetime Achievement(終身成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