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

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

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是以縣為單元,通過組織進行綜合規劃,因地制宜地開發當地的能源資源,推廣能源節約利用技術,建立和完善農村能源組織管理和產業服務體系,從而全面解決當地的能源供應與消費問題,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實現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
  • 性質:綜合建設
  • 屬性:能源
  • 時間:1983年
簡介,歷史由來,項目試點,方法措施,理論依據,建設效益,“百縣”項目,技術成果,國際影響,“百縣”名單,

簡介

1983年,國家經貿委組織農業、林業、水利三部的有關部門及科研人員,開展了為期三年的“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試點研究” (三部三縣);1987年又在另外三個縣開展了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試點研究。“七五”期間(1986-1990),國家科委將此課題列入科技攻關計畫,由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中國科學院、國家教委、機電部、能源部等共同主持,在全國不同地區共選擇了十二個縣開展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試點研究。
“八五”期間(1991-1995),由國家計委牽頭,項目辦公室設在農業部,共有八個部委參加,包括計委、經貿委、科委、財政部、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電力部,在全國139個縣組織實施了農村能源綜合建設項目,簡稱“百縣”項目。“九五”期間(1996-2000),八部委繼續聯合協作,另外選擇了207個縣組織開展農村能源綜合建設項目。至此,全國共有364個縣組織開展了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

歷史由來

我國第一次較大規模地綜合研究和分析農村能源問題始於1979年。當時農村地區能源短缺的情況十分嚴重,全國有40%的農戶每年缺柴3~5個月。全國農村地區能源消費總量為3.3億噸標準煤,其中生活用能占到80%。農村地區長期經受著能源短缺的困擾,加之落後的轉換技術和低效利用,更加劇了農村用能的緊張,因此缺柴少煤、亂砍濫伐的現象十分普遍。農村用能的嚴重短缺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及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高度關注。
在國家農委、經委、科委安排下,各級科研機構在不同層面上先後進行了許多單項能源利用技術的試點示範,例如沼氣建設試點縣、改灶節煤重點縣、薪炭林建設試點縣、農村電氣化建設試點縣等項目。儘管這些項目都取得了很大效益,但在實踐中看到,單項技術的分割獨立已不能適應農村能源的形勢要求。例如若單純發展小水電,不注意發展生物質能技術,就會出現由於上游植被遭到破壞,導致河流來水越來越少,枯水期變長,使得下游小水電站的收益大大減少,推廣效益受到制約。
1980年至1982年,經過反覆醞釀,國家正式提出了農村能源建設與利用必須堅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補、綜合利用、講求效益”的十六字方針,同時貫徹“節約與開發並重”的原則,進行多學科、多部門的綜合建設。

項目試點

1983年,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組織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三部的有關業務部門及農業部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的科研人員,提出聯合開展縣一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試點項目,並下達了為期三年的“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試點研究”課題,對農村能源綜合建設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探索和研究,探索和總結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能源建設經驗。當時共選取了三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縣進行試點,包括:
(1) 閩中亞熱帶雨林山區的永春縣
(2) 長江流域上游四川盆地東側的銅梁縣
(3) 黃淮海豫東平原地區的鄲城縣。
經過幾年的試驗,這些項目初見成效,顯示出綜合建設的活力,並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1987年,國家經委下達了第二批綜合試點任務,仍由農、林、水三部和農工院負責承擔。新增加的這三個縣是:河北的遵化、湖北的通城和湖南的綏寧。至此,在“六五”期間,前後分兩批共選擇了六個縣開展了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研究與試點。
在“六五”試點的基礎上,從“七五”開始,“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被列入國家科技攻關課題。要求加強科技力量,在更多的地區內進一步探討、總結出貫徹“十六字方針”的模式。該課題由農業部、中國科學院、林業部、水利部、國家教委、機電部、能源部共同主持,試驗期限為五年,共選擇了十二個縣進行試點。這十二個縣分別是:
(1) 廣東省五華縣-粵東水土流失貧困山區
(2) 四川省寧南縣-西南橫斷山脈少數民族區
(3) 湖南省南縣-洞庭湖河網區
(4) 福建省平潭縣-風能資源豐富海島區
(5) 安徽省舒城縣-半山半丘陵貧困地區
(6) 江西省玉山縣-南方紅壤山區
(7) 浙江省富陽縣-亞熱帶丘陵鄉鎮工業發達地區
(8) 江蘇省如皋縣-蘇北高沙平原地方工業發達地區
(9) 遼寧省喀左縣-北方土壤砂化石質山區
(10) 寧夏自治區西吉縣-黃土高原乾旱地區
(11) 河南省通許縣-黃泛地區
(12) 河北省河間縣-華北平原地熱資源豐富區
比“六五”相比,“七五”期間的的試點在兩個方面更進一步,一是體現科技攻關,二是更加注重效益。

方法措施

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試點的方法與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縣級人民政府成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領導小組,以縣政府主要領導人任組長,綜合計畫、能源供應、行業部門等主要負責人參加。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具體建設任務由各業務部門分工負責實施。
2)在科研單位參與下,通過資源區劃、能源供需平衡分析和建設項目評價等,進行綜合規劃,確立重點領域和項目,引進先進適用技術,通過專家技術指導,確保項目實施建立在科學、可靠的基礎上,避免盲目性。
3)培訓各級管理幹部和技術人員,提高人員素質和思想意識,為項目建設提供人員保障。
4)培育當地能源產業的發展和服務體系建設,促進能源建設項目的可持續性發展。

理論依據

農村能源問題涉及的方面和部門很多,既有商品能源問題,也有非商品能源問題;有農業用能、工業用能問題,也有生活用能問題;有能源開發,也有能源節約;涉及農業、林業、水利、電力、計畫、經濟、物資等多個部門。因此農村能源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納入一個統一的整體,統籌考慮、綜合發展。
在我國,縣作為一個政治經濟活動的基本地區單元,具有相對獨立和完整的組織管理體系,具有一定的地理區域性和行政決策及管理能力。在一個縣的範圍內開展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無論是商品能源的管理與節約,或是當地農村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無論是工農業生產所需的能源供應與消費,或是農民及城鎮居民的生活用能的供應與消費,均有相當的規模。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和縣級人民政府,均具有一定的決策權和行政管理權力,因而有能力去協調各有關部門採用合理的適用技術,制訂加強管理的條例,動員必要的資金投入等,以保證實現本縣的能源綜合建設目標。
截至到“七五”末,全國共有18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試點縣。這些試點縣的類型豐富、代表性強,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試點,取得了較好的效益,並在國內產生了較大反響,同時引進了國際上有關方面的關注。在“七五”期間,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試點研究共有64個國家和省級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近千名科技工作者參與,其中高中級科研和管理人員占64%。通過五年的聯合攻關,共總結出12種不同類型地區的農村能源綜合建設模式,提出80多項配套技術,提高了農村能源建設的技術水平,取得了規模效益。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為解決農村能源問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建設效益

通過試點,農村能源綜合建設取得了以下效益:
1)增加了能源產量,減緩了供需矛盾,各種能源系統之間呈現了良性循環。如生物質能的開發與節約起到了保護林木的作用,森林植被的增加提供了小水電站的發電能力,電力的增加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減少了生物質能的消耗。
2)促進了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小水電、小煤礦等當地能源的開發為工農業生產提供了動力。生物質能的節約、農機節油等節能技術的推廣,減少了能耗和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益。
3)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促進了農業良性循環。沼氣池、節柴灶、薪炭林等技術的推廣套用,減少了亂砍濫伐現象,保證了封山育林和綠化造林的成功,促進了林業和農業的發展。
4)改善了農村生活衛生,促進了精神文明建設。沼氣池的套用、節柴灶的推廣、電力供應的增加等改善了農村家庭的衛生狀況、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村鎮衛生和農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農村民眾的生活和健康水平大大提高。
“七五”期間的12個試點縣通過綜合建設,其能源開發量增長27%,節約量達87萬噸標煤,人均生活用能提高25%,林木覆蓋率平均增加6個百分點,每年增加7萬噸有機肥,能源建設的投入產出比為1:5。

“百縣”項目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全球關注可持續發展。中國政府決定在18個縣成功試點的基礎上,大規模地推進以縣為單元的農村能源綜合建設。“八五”期間(1991-1995),由國家計委、經貿委、科委、財政部、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電力部聯合,在全國共139個縣開展了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縣項目,簡稱“百縣”項目。“九五”期間(1996-2000),國家八部委又組織了207個縣開展農村能源綜合建設項目。
1991年8月20日,國家計委代表財政部、農業部、林業部、水電部、能源部印發《關於開展100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工作的通知》,同時成立全國一百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縣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下設在農業部環保能源司。1993年1月14日,全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縣領導小組召開工作會議,新增國家經貿委、國家科委為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至此,全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縣領導小組擴大為八部委共同組織實施“百縣”項目,全國共有139個縣參加了這期項目。
1995年11月24日,國家計委、經貿委、科委、財政部、農業部、林業部、水利部、電力部聯合印發《關於在“九五”期間繼續開展農村能源綜合建設工作的請示》的通知(計交能[1995]2133號),共有207個縣參加了該項目。至此,連同“六五”、“七五”和“八五”期間的試點縣,即自1983年起,全國開展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縣的總數達到364個。

技術成果

1988年3月,國家經委授予“縣級農村能源綜合試驗開發項目”(三部三縣)國家技術開發優秀成果獎。1988年4月,中國技術政策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其中農村能源技術政策研究是12個重要領域的組成部分之一。國家科委、計委、經委對此進行了聯合表彰,鄧可蘊、楊躍先和鄧秉禮、屠雲璋、施德銘、屠家寶等六名同志分別獲得突出貢獻和重大貢獻獎盃。
1988年農村能源技術國家級獎盃1988年農村能源技術國家級獎盃
1989年,“舒城等12個試點縣農村能源綜合規劃方法及其研究”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獎勵二等獎,並於1992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勵三等獎。1992年,“不同類型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工程研究”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獎勵一等獎,並於1993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勵二等獎,主要完成單位:中國農業工程研究設計院、遼寧省能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石家莊農業現代化研究所、中國林業科學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農業部成都沼氣科學研究所、合肥工業大學、寧夏回族自治區農林科學院;主要完成人:施德銘、朱德俊、焦慶余、羅振濤、任元才、戴秀章、魏太昌、彭嵩植。
通過“六五”和“七五”期間的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試點,形成了一批科技成果和專業資料,為農村能源綜合建設模式的推廣套用奠定了基礎。這些技術成果及著作包括:
l “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試點研究報告”,項目課題組:鄧可蘊、梁寶芬,施德銘、聶京平、沈來、陳彥賓,楊躍先、郭懷讓,劉自箴、鄧秉禮、朱永興等,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試點項目總結鑑定材料,1987.5
l 《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試點研究》,施德銘、鄧可蘊、楊躍先編著,學術期刊出版社,1988.8
l 《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規劃方法及其套用》,顧樹華、張正敏編著,北京出版社,1990.3
l “中國農村能源建設的必由之路——以縣為單元的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的發展”,鄧可蘊,《農業工程學報》1991年03期
l “農村能源發展與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廣東省五華縣農村能源生態綜合建設剖析”,施德銘、張壬午、董維榮、計文瑛、王革華、陳彥賓,《農業工程學報》1991年03期
l “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能源建設的關聯分析”,王革華,《農業工程學報》1991年03期
l “江蘇經濟發達地區農村能源建設基本路子探析”,吳漢如,《農業工程學報》1991年03期
l “我國北方低山丘陵易旱區薪材資源開發技術體系的研究”,雷啟迪、孫化吉、劉景彥、蘇風岩,《農業工程學報》1991年03期
l “鄉鎮工業綜合節能試點與研究”,高新陵、彭蒿植,《農業工程學報》1991年03期
l “河間地區的地熱資源特徵及其開發利用中的問題”,王鈞、周家平,《農業工程學報》1991年03期
l “海藻發酵沼氣發電與風電互補電站的研究與建設”,陳秉良、金章旭、董文樓,《農業工程學報》1991年03期
l “農村住宅採暖技術試驗研究”,羅振濤、婁炳剛、師連生、范國鋒,《農業工程學報》1991年03期
l “高效預製組裝架空火炕的研究”,徐洪波、焦慶余、徐國堂,《農業工程學報》1991年03期
l “木質燃料的基本燃燒特性和氣化燃燒烤菸爐”,葉經緯、江淑琴,《農業工程學報》1991年03期
l “以沼氣為紐帶的湖區庭園生態工程綜合利用研究”,任元才、陳播雷、徐海性、任虹,《農業工程學報》1991年03期
l “廣東省五華縣虎石村能源建設規劃及用能結構最佳化研究”,陳彥賓,《農業工程學報》1991年03期
l 《中國農村能源發展戰略》,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中國農業部合作項目論文集,主編:鄧可蘊,副主編:楊躍先、張正敏、顧樹華、施德銘,編委:李俊峰、梁寶芬、劉自箴、王明威、陳昆泉、劉鴻鵬、白金明、王革華,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1991.7
l 《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規劃與實施》,邱大雄主編,顧樹華、王明威、鄧可蘊、張正敏副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1991.12
l 《農村能源綜合建設效益評價及灰色系統方法套用》,王革華、陳彥賓、施德銘編著,中國農業工程學報,1992.3
l 《農村能源實用技術》,鄧可蘊主編,施德銘、梁寶芬、屠雲璋副主編,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12
l 《農村能源項目經濟評價方法》,王革華、李俊峰編著,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5
l “縣域農村能源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施德銘、方放、王海、王革華,《農業工程學報》1997年01期
l “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縣工作成效評價方法與軟體研究及套用”,王革華、王海,《農業工程學報》1997年03期
l “農村能源發展戰略重點與技術的選擇評價”,鄧可蘊、王革華、賀亮,《農業工程學報》1997年03期
l “農村能源綜合規劃方法的改進”,王革華,《農業工程學報》1998年03期
l “建立我國農村可持續發展能源戰略的技術改進對策”,賀亮、戴林、劉鴻鵬,《農業工程學報》1998年03期
l “建立我國農村可持續發展能源戰略的政策措施及發展模式”,王革華、賀亮、鄧可蘊,《農業工程學報》1998年04期
l “農村能源建設對減排SO2和CO2貢獻分析方法”,王革華,《農業工程學報》1999年01期
l “21世紀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發展之路”,王革華、施德銘,《農村能源建設展望》,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8
l “農村能源綜合建設項目社會經濟效益及可推廣性評價方法探討”,戴林、李子奈,《農業工程學報》2001年02期
l 《能源利用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顧樹華、張希良、王革華編著,北京出版社,2001.4
l 《中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理論與實踐》,鄧可蘊、吳昌倫、王革華、焦慶余、羅振濤、張正敏、李熒、顧樹華、施德銘、楊躍先、張蓮英、荊建林、賀亮、梁寶芬、朱俊生等編著,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1

國際影響

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的試點和之後的“百縣”建設項目實施促進了我國農村能源政策的研究和發展,促進了有關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亞太經社會(ESCAP)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對中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的探索和成功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綜合建設為開發中國家解決能源問題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和方法。
針對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規劃,世界銀行與農業部先後開展了兩期合作,在中國的共六個縣開展了案例研究和人員培訓。這六個縣分別是:遼寧的喀左、湖南的衡南、江西的修水、山東的桓台、江蘇的常熟、四川的簡陽。在1990年先後舉辦了中央、省、縣級管理和技術人員參加的縣級區域能源建設規劃培訓班。在世界銀行的支持下,農業部組織有關部門編寫了反映我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成就和水平的著作和培訓教材,引進了項目建設投資評價和效益評價等項目建設評價方法,提高了項目建設的理論水平。
1996年,美國能源部與中國農業部簽署協定,決定在中國百縣農村能源綜合建設項目實踐的基礎上,就中國生物質能技術商業化評價和市場化發展戰略等問題,針對生物質能源資源的可獲得性、技術能力及商業化前景、市場化發展策略以及示範項目的設計等開展合作研究。在農業部環保能源司的組織下,中方組成了由國家計委能源所、清華大學、農業部環保能源開發中心、農業部成都沼氣科學研究所,以及山東、浙江、四川、上海等省(市)農村能源辦公室等有關單位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參加的專家組,與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等有關單位的美方技術專家,共同進行了三年的研究。該項目的研究成果最終以中英文分三冊進行了公開出版,成為國內外研究中國生物質能源資源及開發利用的權威性著作。該項目獲得了國家計委三等獎。
亞太經社會對中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的成就給予高度重視,就中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效果評價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進行互補發電實現村級電力供應及最佳化設計等課題與中方進行了合作研究。在項目研究中,中方專家組成員借在美國訪問工作期間,對美方開展的生物質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壽命周期評價項目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整理和翻譯,由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向國內業界介紹了項目壽命周期評價(Project Life Cycle Assessment)這一環境影響評價的科學分析工具,時任國家環保局局長解振華先生為該書題寫了序言。
2003年,在荷蘭王國駐華大使館的支持下,按照縣級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的理論和方法,中國與荷蘭兩國政府合作開展了“促進中國西部農村可再生能源綜合發展套用”項目。該項目前後歷時5年,在中國西部地區的4個省7個縣的14個村等項目點開展了能源綜合建設,其中的許多技術模式和建設經驗,如農村生態校園能源建設模式、畜牧養殖場沼氣發電技術等,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上述的這些國際交流與研究的成果包括:
l 《中國生物質能源可獲得性評價》,中/美項目專家組,李京京、白金明,Ralph Overend等編著,中英文版,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7
l 《中國生物質能轉換技術發展與評價》,中/美項目專家組,戴林、李景明,Ralph Overend等編著,中英文版,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6
l 《中國生物質能技術商業化策略設計》,中/美項目專家組,張正敏、鄧可蘊,Ralph Overend等編著,中英文版,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9.1
l “Assessment of Integrated Rural Energy and Village Power Programs for Potential Collaborative Projects”, APEC (EWG 06/98), by Li Zinai, Dai Lin, Wang Gehua, Yao Xiangjun, Peter Linlianthal, Lv Zeng’an, Qu Feng, John Kadyszewki, William Moomaw, and etc., Winrock International, June 2000 (“農村能源綜合建設評價及村級電力供應潛在合作項目”,APEC (EWG 06/98),李子奈、戴林、王革華、姚向君、Peter Linlianthal、呂增安、屈鋒、John Kadyszewki、William Moomaw等,Winrock International,2000.6)
l 《生物質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壽命周期評價》,戴林、王革華、呂增安,中譯版,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0.5
l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ed Rural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 by Deng Keyun and etc, translator: Zheng Bo,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6.8 (《中國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理論與實踐》,鄧可蘊等編著,鄭波譯,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8)
l “促進中國西部農村可再生能源綜合發展套用—中荷合作項目總結專題論文集”,鄧可蘊、姚向君、王久臣、郝先榮、王革華、戴林、陳曉夫、李景明、呂增安、羅振濤、焦慶余、郝方洲、張百良、曾邦龍、王飛、鄭啟壽、霍志臣、顧樹華、張榕林、屈鋒、王永霖、何長美等,《可再生能源》2007年(增刊)
l 《Renewable Energy Serves the Farmers - Special Reports from the Sino-Dutch Cooperative Project “Promotion of Rural Renewable Energy (RRE) in Western China”》, 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 translated by Zheng Bo, edited by Lv Zeng’an, China Agriculture Press, 2008.4 (《可再生能源服務於農民--中荷合作項目“促進中國西部農村可再生能源綜合發展套用”專題論文集》,項目管理辦公室,鄭波譯,呂增安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4)

“百縣”名單

1、 “百縣”名單
六五期間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縣(6個):河北省遵化縣、福建省永春縣、河南省鄲城縣、湖北省通城縣、湖南省綏寧縣、重慶市銅梁縣
七五期間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縣(12個):河北省河間縣、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江蘇省如皋縣、浙江省富陽縣、安徽省舒城縣、福建省平潭縣、江西省玉山縣、河南省通許縣、湖南省南縣、廣東省五華縣、四川省寧南縣、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
八五期間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縣(139個):
北京市:大興縣、通縣、昌平縣
河北省:宣化縣、承德縣、雄縣、元氏縣、丰南縣、遷安縣、平泉縣、武邑縣、南皮縣、盧龍縣
山西省:清徐縣、聞喜縣、芮城縣、祁縣
內蒙古自治區:喀喇沁旗、杭錦後旗
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大窪縣、台安縣、營口市老邊區、凌海市、朝陽市、新民縣;大連市:莊河縣
吉林省:大安市、盤山縣、德惠縣
黑龍江省:綏化市、樺川縣、克東縣、呼蘭縣、通河縣、拜泉縣
上海市:上海市閔行區、長江農場
江蘇省:東海縣、邗江縣、揚中縣、南通市、南京市雨花台區
浙江省:建德市、餘杭縣、臨安縣、瑞安市;寧波市:餘姚市
安徽省:肥東縣、廬江縣、岳西縣、亳州市、滁州市、青陽縣、阜南縣、六安市
福建省:雲霄縣;廈門市:同安縣
江西省:寧都縣、臨川縣、修水縣、南城縣、新建縣
山東省:臨朐縣、棲霞縣、費縣、嘉祥縣、桓台縣、榮成市;青島市:萊西市
河南省:柘城市、西峽市、羅山縣
湖北省:麻城市、江陵縣、隨州市、宜昌縣、武漢市蔡甸區、陽新縣、枝城市、宜城縣、黃州市、鄖縣、羅田縣、鹹寧市、棗陽市、雲夢縣、鄂州市、當陽市、安陸市、利川市、荊門市、京山縣、仙桃市
湖南省:華容縣、常德市鼎城區、湘潭縣
廣東省:高州縣、饒平縣、紫金縣、從化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恭城瑤族自治縣、合浦縣、賀縣、容縣、武鳴縣、岑溪縣
海南省:儋州市
四川省:簡陽縣、射洪縣、綿竹縣、閬中市、江安縣、眉山縣、綿陽市涪陵區、綿陽市遊仙區、都江堰市
重慶市:江津縣、潼南縣
貴州省:鳳岡縣、江口縣
雲南省:永勝縣、澂江縣
西藏自治區:江孜縣
陝西省:白河縣、漢中市、寶雞市渭濱區、戶縣
甘肅省:涇川縣、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臨澤縣、清水縣、漳縣
青海省:貴德縣、互助土族自治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澤普縣
九五期間農村能源綜合建設縣(207個):
北京市:平谷縣、懷柔縣、密雲縣
天津市:薊縣
河北省:唐山縣、鹿泉市、易縣、豐寧滿族自治區、涉縣、撫寧縣、寬城滿族自治縣、冀州市、霸州市、唐海縣
山西省:交城縣、太谷縣、陽曲縣、洪洞縣、定襄縣、離石縣、平遙縣、稷山縣、長子縣、渾源縣
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扎賚特旗、寧城縣、伊金霍洛旗
遼寧省:海城市、葫蘆島市連山區、北寧市、新賓滿族自治縣、彰武縣、遼中縣、北票縣、桓仁滿族自治縣、東港縣、鐵嶺縣、大石橋市、阜新滿族自治縣、凌源縣、黑山縣;大連市:普蘭店市
吉林省:樺甸市、梨樹縣、九台市、東遼縣、延吉市、洮南市
黑龍江省:訥河市、海林市、龍江縣、阿城市、趙光農場、海倫市、克山縣、樺南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哈爾濱市道里區
上海市:奉賢縣
江蘇省:射陽縣、金湖縣、武進縣、南通市、睢寧縣、泰興縣、吳縣市
浙江省:平陽縣、江山市、麗水市、義烏市;寧波市:象山縣
安徽省:寧國縣、阜陽市潁州區、濉溪縣、合肥市郊區、桐城縣、天長縣、含山縣、祁門縣
福建省:詔安縣、寧德市、上杭縣、南平市延平區、邵武市、莆田縣、安溪縣、福安市、閩清縣、華安縣、清流縣、長汀縣;廈門市:集美區
江西省:南豐縣、興國縣、瑞昌縣、星子縣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莒南縣、汶上縣、昌邑縣、萊州市、文登市、五蓮縣、淄博市臨淄區;青島市:即墨市
河南省:鞏義市、確山縣、固始縣、新野縣、寶豐縣
湖北省:武穴市、潛江市、松滋市、枝江市、老河口市、建始縣、蘄春縣、嘉魚縣、應城市、廣水市、孝感市孝南區、天門市、穀城縣、洪湖縣、達安縣、丹江口市
湖南省:湘鄉市、臨湘市、瀏陽市、衡山縣、衡陽縣、長沙縣、攸縣、邵陽縣、汨羅市、桃源縣、慈利縣、益陽市資陽區、冷水江市、安仁縣、祁陽縣、黔陽縣、鳳凰縣
廣東省:揭西縣、陽山縣、雷州市、新會市、四會市、潮陽市、惠陽市、增城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桂平市、富川瑤族自治縣、南丹縣、平果縣、融水苗族自治縣、全州縣、橫縣
海南省:瓊山縣
四川省:岑溪縣、鹽亭縣、宜賓縣、資中縣、中江縣、營山縣、武勝縣、樂山市市中區、蓬溪縣
重慶市:長壽縣
貴州省:仁懷市、松桃苗族自治縣、長順縣、劍河縣、開陽縣
雲南省:安寧縣、彌渡縣、牟定縣、華坪縣
陝西省:安康市、合陽縣、南鄭縣
甘肅省:酒泉市、高台縣、渭源縣
青海省:樂都縣、門源縣、平安縣、尖扎縣、都蘭縣、囊謙縣、貴南縣、瑪沁縣、西寧市城北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皮山縣、尉犁縣、庫車縣、鞏留縣、英吉沙縣、墨玉縣、葉城縣、鄯善縣
2、“百縣”分布圖
“百縣”分布圖“百縣”分布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