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細菌(多為桿菌)在一定條件下,細胞質高度濃縮脫水所形成的一種抗逆性很強的球形或橢圓形的休眠體。1個細菌細胞只形成1個芽孢,有的在細胞一端,有的在細胞中部。由於芽孢是在細胞內形成的,所以也常稱之為內生孢子,亦稱芽孢。每一細胞僅形成一個芽孢,所以其沒有繁殖功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細菌芽孢
- 別稱:內生孢子
- 形態:圓形、橢圓、圓柱
- 特點:抗性強
形態
形成
芽泡形成過程中在化學成分方面也發生很大變化。生芽孢的細胞大量吸收鈣離子並大量合成營養細胞中沒有的吡啶二羧酸。在成熟的芽孢中,芽孢原生質體含有極高的吡啶二羧酸鈣,在新合成的、具有特殊化學構造的外(皮層和孢子衣,有時還有芽孢外壁)中也有這種物質。芽孢的壁含有一種特殊的肽聚糖,所有芽孢基本上都一樣,但與營養細胞的細胞壁肽聚糖卻不一樣。同時,芽孢中還含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質。
特性
⒈芽孢的含水率低,38%~40%。
⒉芽孢壁厚而緻密,分三層:外層是芽孢外殼,為蛋白質性質。中層為皮層,由肽聚糖構成,含大量2,6-吡啶二羧酸。內層為孢子壁,由肽聚糖構成,包圍芽孢細胞質和核質。芽孢萌發後孢子壁變為營養細胞的細胞壁。
⒊芽孢中的2,6-吡啶二羧酸(dipicolinicacid簡稱DPA)含量高,為芽孢乾重的5%~15%。吡啶二羧酸
以鈣鹽的形式存在,鈣含量高。在營養細胞和不產芽孢的細菌體內未發現2,6-吡啶二羧酸。芽孢形成過程中,2,6-吡啶二羧酸隨即合成,芽孢就具有耐熱性,芽孢萌發形成營養細胞時,2,6-吡啶二羧酸就消失,耐熱性就喪失。
⒋含有耐熱性酶。
芽孢由於有以上四個特點,是芽孢對不良環境如:高溫、低溫、乾燥、光線和化學藥物有很強的抵抗力。細菌的營養細胞在70~80攝氏度時10分鐘就死亡,而芽孢在120~140攝氏度還能生存幾小時,營養細胞在5%苯酚溶液中很快就死亡,芽孢卻能存活15天,芽孢的大多數酶處於不活動狀態,代謝活力極低,所以,芽孢是抵抗外界不良環境的休眠體。
耐熱機制
萌發
芽孢萌發時首先發生吸脹作用,隨之折光性和抗性喪失,繼而呼吸作用開始,顯出代謝活性,芽孢物質(乾重)的30%變為可溶物釋出,營養細胞壁迅速合成,最後,新形成的營養細胞從孢子衣里萌發出來。萌發通常有三種方式:赤道脫出,末端脫出,斜出。
本質
一般認為,芽孢是在生長後期、營養物質缺乏時形成的,因而是適應不良環境的產物。但實際上,可能不完全是如此。有人在培養枯草芽孢桿菌時,曾作過追蹤觀察。結果發現,在接種培養4小時後即有芽孢生成。以後每隔4小時觀察一次,芽孢數均呈比例增長。至24小時,約半數產生芽孢;48小時,全部變成芽孢。這種情況表明,在此情形下營養細胞轉向芽孢形成有一定的機率。芽孢開始形成不必等到生長後期,更不必等到生長完全停止。
因此,芽孢形成既不是細菌生活周期的必經階段,也不是細菌繁殖的一種形式,又不是一種消極的對環境的反應,而是一個新器官的積極生成。決定芽孢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於細菌內部,細菌染色體上有控制芽孢形成的基因。細菌在營養生長中,這些基因通常不表達,它們可能被一個阻遏體系所控制,一旦這一阻遏消除,就可導致芽孢形成。
有時人們把芽孢與莢膜、鞭毛等並列,統稱為細菌的特殊結構,這一稱呼也值得商榷。因為在正常生長中的營養細胞本身並沒有芽孢,而當芽孢形成後,養細胞就不復存在。雖然在有些菌類,芽孢形成後還有部分菌體殘存,但這時的菌體已喪失了營養細胞的作用,不能再象無芽孢時的菌體那樣進行生命活動。而莢膜和鞭毛就不同了,它們不影響細菌的生命活動,伴隨著營養細胞的生存而存在。因此,把芽孢看成是一種獨立的休眠體,是一種積極產生的新的生命形式或新器官,或許是恰當的。
作用
2.科研材料由於芽孢獨特的產生方式,成為研究形態發生和遺傳控制的好材料。
3.保存菌種芽孢對不良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可以保持生命力達數十年之久,在自然界使細菌度過惡劣的環境,在實驗室是保存菌種的好材料。
4.分離菌種芽孢的耐熱性有助於芽孢細菌的分離。將含菌懸浮液進行熱處理,殺死所有營養細胞,可以篩選出形成芽孢的細菌種類。
5.生物殺蟲有些芽孢細菌在產生芽孢的同時,可以產生一種雙錐形的結晶內含物,稱為伴孢晶體,這是一種蛋白質毒素,可以殺死某些昆蟲(特別是鱗翅目)的幼蟲。蛋白質晶體的毒性是有高度專性的,對其他動物與植物完全沒有毒性。因此,它們便成為一種理想的生物殺蟲劑,這種殺蟲劑的生產,並不需將蛋白質分離出來,只需培養大量細菌,在其形成芽孢並產生晶體時收穫、乾燥,做成粉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