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樣芽孢桿菌

蠟樣芽孢桿菌

蠟樣芽孢桿菌(學名:Bacillus cereus),又稱仙人掌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菌,β溶血性的桿狀細菌 。經常在土壤和食物中被發現,有些菌株會引起食物中毒,例如"炒飯綜合症"(Fried Rice Syndrome);另外一些菌株則對其他動物有益。蠟樣芽孢桿菌是兼性厭氧性。與其他芽孢桿菌相同,它會產生防禦性的內芽孢。它的致病因子包括施普善(cereolysin)和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蠟樣芽胞桿菌
  • 拉丁學名:Bacillus cereus
  • 二名法:Bacillus cereus
  • :細菌界
  • 厚壁菌門
  • :芽胞桿菌綱
  • :芽胞桿菌目
  • :芽胞桿菌科
  • :芽胞桿菌屬
  • :蠟樣芽胞桿菌
  • 分布區域:土壤、水、空氣以及動物腸道等處
科學分類,形態特徵,生態習性,經濟用途,模式株,病症,發現,鑑定方法,蠟樣芽孢桿菌的檢測方法,

科學分類

域:細菌域 Bacteria
蠟樣芽孢桿菌在羊血培養基上蠟樣芽孢桿菌在羊血培養基上
門:厚壁菌門 Firmicutes
綱:芽胞桿菌綱 Bacilli
目:芽胞桿菌目 Bacillales
科:芽胞桿菌科 Bacillaceae
屬:芽胞桿菌屬 Bacillus
種:蠟樣芽胞桿菌 B. cereus
二名法
Bacillus cereus
Frankland & Frankland 1887
中文學名:蠟狀芽孢桿菌
拉丁學名:Bacillus cereus.Frankland

形態特徵

芽胞桿菌屬(Bacillus)中的一種。菌體細胞桿狀,末端方,成短或長鏈,1.0~1.2×3.0~5.0微米。產芽孢,芽孢圓形或柱形,中生或近中生,1.0~1.5微米,孢囊無明顯膨大。革蘭氏陽性,無莢膜,運動。菌落大,表面粗糙,扁平,不規則。菌落形態:在普通瓊脂平板培養基上,37 ℃,培養24 h,可形成圓形或近似圓形、質地軟、無色素、稍有光澤的白色菌落(似蠟燭樣顏色)直徑5-7 mm.在M.Y.P 培養基上生長更旺盛,菌落直徑達8-10 mm,質地更軟,挑起來呈絲狀,培養時間稍長,菌落表面呈毛玻璃狀,並產生紅色色素。在蛋白腖酵母膏平板上菌落為灰白色,不透明,表面較粗糙,似毛玻璃狀或融蠟狀,菌落較大。蠟狀芽胞桿菌細菌對外界有害因子抵抗力強,分布廣,是典型的菌體細胞,有部分菌株能產生腸毒素,呈桿狀(約1.5μm),有色,孢子呈橢圓形,有致嘔吐型和腹瀉型胃腸炎腸毒素兩類。

生態習性

兼性好氧。生長溫度範圍20~45℃,10℃以下生長緩慢或不生長。存在於土壤、水、空氣以及動物腸道等處。在葡萄糖肉湯中厭氧培養產酸,從阿拉伯糖、甘露醇、木糖不產酸,分解碳水化合物不產氣。大多數菌株還原硝酸鹽,50℃時不生長。在100℃下加熱20min可破壞這類菌。

經濟用途

與人類關係密切是引起食物中毒,中毒者症狀為腹痛、嘔吐腹瀉。蠟狀芽胞桿菌可產生抗菌物質,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降解土壤中的營養成分,改善生態環境。可產生細菌蛋白酶;可用於麻脫膠,是各種抗生素抗菌活性的測定菌。可用於明膠液化,牛奶腖化,還原硝酸鹽水解澱粉。

模式株

ATCC 14579 = CCM 2010 = BCRC (formerly CCRC) 10603 = CCUG 7414 = CIP 66.24 = DSM 31 = HAMBI 1887 = IAM 12605 = IFO (now NBRC) 15305 = JCM 2152 = LMG 6923 = NCCB 75008 = NCIMB 9373 (formerly NCDO 1771) = NCTC 2599 = NRRL B-3711 = VKM B-504

病症

蠟樣芽胞桿菌與少數食物中毒有關(約2–5%),包括一些嚴重的噁心、嘔吐以及腹痛。大概來說,桿菌性食物中毒是由於錯誤地烹調方法造成細菌孢子殘留在食物上,更糟糕的是食物被不當冷凍而讓孢子發芽。細菌繁殖的結果是產生腸毒素,人食用含毒素的食物後會產生嘔吐、腹瀉等不良症狀。
許多食物都有可能造成這種腹瀉,它有8–16個小時的潛伏期,之後便會引發腹瀉和腸胃疼痛。而另一種潛伏期長的蠟樣芽胞桿菌食物中毒,與產氣莢膜梭菌所造成的病症極其相似。
吃了冷藏不當而變質的剩飯是造成嘔吐病症的最主要的原因。食用變質食物後1–5小時就會引起噁心、嘔吐。這種病症與其他的變質引起的短期病症(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所造成的)較難辨別。
以前人們認為有毒物質產生效果的時間與以上兩種類型有關,但事實上嘔吐綜合症是因一種只在引起嘔吐的類型中發現的名為cereulide的毒素造成的,並且該產物不是蠟樣芽胞桿菌的標準產物之一。Cereulide是一種由非核糖調控縮氨酸綜合(NRPS)產生的即使在菌體內也是不常見的dodecadepsipeptide。兩個科研小組獨立發現這種轉錄是發生在pCERE01或是pBCE4810質體上。有趣的是,該種質體與有毒的pXO1質體主要構成相同,pXO1是炭疽桿菌中編碼毒素的基因,但卻處在不同的致病島上。蠟樣芽胞桿菌的牙周分離同樣具有不常見的類pXO1質體。

發現

1950年首次在挪威報告,以後類似的食物中毒在許多國家都有報告。蠟樣芽抱桿菌食物中毒有明顯的季節性,通常以夏、秋季最高(6-10月份),引起中毒的食品常於食前保存溫度不當(26~37℃)放置時間較長,使食品中污染的蠟樣芽抱桿菌得以生長繁殖,產生毒素引起中毒。
蠟樣芽抱桿菌食物中毒的診斷,很多是根據流行病學線索,中毒食品檢出大量的蠟樣芽飽桿菌>100000cfu/g作為食物中毒的判斷依據。食品中污染蠟樣芽抱在室溫內(16一40℃)即易繁殖產生腸毒素,故肉類、奶類及剩飯等熟食品只能在低溫短期時間存放。剩飯等熟食品只能在低溫短期時間存放。剩飯等熟食品即使在食用前加熱煮沸,蠟樣芽抱菌的芽抱也不易死亡。

鑑定方法

常規分離鑑定技術中檢樣處理、增菌及分離培養鑑定按GB/T4789.14一2014的方法進行。

蠟樣芽孢桿菌的檢測方法

目前,國內外對於蠟樣芽抱桿菌的檢測方法有常規的檢測方法;基於PCR技術、酶反應、免疫學技術的快速檢測方法。
常規檢測方法是將分離培養後的可疑菌落做生化試驗、溶血試驗、協同溶血試驗、動物試驗、典型運動等鑑定,被確定為蠟樣芽孢桿菌後進一步進行血清分型。常規檢驗步驟為:樣品→增菌→分離培養(並作菌數測定)、分離純化→革蘭染色鏡檢/生化及菌落觀察/生化反應試驗→腸毒素檢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