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島(中國山東省青島市下轄區域)

紅島(中國山東省青島市下轄區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島,現指青島市紅島經濟區或紅島街道辦事處,原名陰島,1967年1月更名為紅島。紅島原是膠州灣內一個島嶼,1913年紅島北部填海築堤,以後與陸路完全連線,成為一個半島。1994年劃歸青島市城陽區為紅島鎮,2001年改為紅島街道辦事處,2012年7月紅島經濟區成立,範圍延伸擴大,現為青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膠州灣北部片區所在地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島
  • 原名:陰島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地理位置: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膠州灣北部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方言青島話、即墨話
  • 車牌號:魯B
  • 車站紅島站
  • 行政區類別:經濟開發區
  • 電話區號:0532
歷史沿革,紅島軼事,紅島特產,漁鹽文化,發展規劃,發展前景,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紅島是膠州灣內的第一大島,因形如蓮花,故有“蓮花島”之稱。紅島,本名“陰島”,“陰島”之名始於秦始皇時期,傳秦始皇東巡,聽聞少海(膠州灣古稱)中央有一座蓮花島,於是龍心大悅,欲前去觀賞。然而,行至蓮花島,不見蓮花盛開,卻見陰雲蔽日,秦始皇龍顏大怒,一氣之下賜了一個“陰島”。又有傳,陰島之陰本為“蔭”,亦是秦始皇東巡途徑膠州灣,遠望該島“綠蔭蔥蔥,蔭涼歇息之佳地”,於是賜了一個“蔭島”。後人把“蔭”寫成“陰”,稱“陰島”。1967年1月更名為紅島。
紅島原與陸地相分離,1913年紅島北部鹽田與上馬之間填海築成土堤,後來鹽田逐步擴大,紅島與陸路完全連線,成為一個半島。
紅島(陰島)之所以名字帶“島”,顧名思義,上世紀初,這裡還是與陸地不接的島嶼,一百年光陰似箭,滄海桑田,膠州灣潮水隱退,紅島(陰島)與陸地逐漸相連。
原屬不其縣,後隸屬即墨縣;1961年,紅島鄉劃歸嶗山縣管轄;1994年,紅島鎮劃歸城陽區;2001年,城陽區紅島鎮改為紅島街道;2012年7月,紅島經濟區成立,範圍包括原城陽區的紅島街道、河套街道、青島國家高新區、青島出口加工區四部分。

紅島軼事

紅島有民謠:“千佛山上有千佛,尼姑居住蓮花庵,虎守山上臥神虎,冒島頂上井一眼,棒錘石,神牛山,青雲宮中聚神仙”。1936年,時青島市為了推動旅遊深入發展,曾利用展覽會和畫報,發起了青島市區和郊區名勝景點的評選活動,全市上下以及遊客集思廣益,最終評選出陰(紅)島八景、青島十景以及嶗山十二景,並一舉收入《青島概覽》。“青雲晨鐘、虎首古洞、東山朝曦、千佛觀雪、萬丈遠眺、西嶺歸帆、草場銀海、鷹嘴聽潮”,是為“陰島八景”。
青島開埠後陰島也曾一度以鹽業聞名,當時陰島生產的食鹽足夠整個膠澳租借地的人食用。從上世紀20年代起,由市區小港碼頭至陰島東大洋每天有客輪往返。當時包括一些文人墨客在內的很多人都曾為“看鄉間風物、訪齊國的漁鹽之利”到陰島遊玩,如著名作家吳伯蕭上世紀30年代在青島期間曾去該島遊覽並於1935年寫過一篇散文《陰島的漁鹽》(後收入《羽書》集)。
然而,與同年評選的“青島十景”命運一樣,“陰島八景”中有的景點已不復存在,或者旅青遊人知道“陰島八景”的並不多,甚至紅島人知道“陰島八景”者也寥寥無幾。“草場銀海”,即是滄海桑田變遷下消逝的景點之一,明朝末年,陰島居民建土城、炮台以防匪,稱“草場”,附近為銀色鹽田。後來,草場變為鹽田,到如今鹽田也已難覓蹤跡。但我們還是很慶幸,一些景點至今仍舊遊人如織:青雲晨鐘,青雲宮的香火非常興盛;鷹嘴聽潮,鷹嘴石則是紅島蛤蜊節期間很多遊客的必經之處……

紅島特產

青島市紅島街道位於膠州灣北岸,三面環海,海岸線35.2公里,面積28.7平方公里,人口3.8萬,擁有漁船1053條(總馬力22627千瓦)、淺海灘涂7萬餘畝,轄區17個行政村均為漁業村,是一個典型的以水產業為支柱產業的沿海街道
紅島
紅島海岸線漫長且近海物產豐富,各種魚類,貝類,蟹類等,特別是盛產“紅島蛤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娛樂方式正在改變,逐步由城市向農村轉移,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成為現代人的生活時尚。今年,紅島街道在多次派人到日照長島等地考察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依託資源優勢、以“趕海、吃海、玩海、購海、知海”為主題,發展特色旅遊的工作思路,聘請知名專家進行濱海景區規劃、設計,增強了景點的藝術氛圍,並提出以節促特色旅遊的工作舉措,促使漁民由傳統的漁業捕撈模式向效益好、附加值高的第三產業和其他配套產業發展,為漁業增效和財政增收開闢一條新道路。通過舉辦蛤蜊節和紅島龍母會等發展濱海旅遊,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極大的提高了紅島知名度,促進了紅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僅紅島休閒漁村外門票收入就達30餘萬元,趕海收入達50餘萬元,其他攤位租賃費收入、停車費收入達20餘萬元,在農民增收方面效果明顯。餐飲業主收入累計600多萬元,休閒漁村內的攤點平均日利潤達1000餘元。同時加快旅遊產品和紀念品開發,讓遊客在體驗漁家生活的同時,感受購物的喜悅和快樂,開展海上垂釣、拖地網、撒播蛤蜊苗等特色活動,使其活動的內容更加貼近於遊客的心理需求和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增強紅島海上特色旅遊的親和力。藉助紅島信息網等網際網路平台的宣傳,今年接待遊客12萬人,漁民增加各項收入3000餘萬元。我們以此為契機註冊了“紅島蛤蜊”商標,提升紅島蛤蜊品牌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實現了常規漁業向名牌進軍的轉化。
還記得趙保樂老師那句經典名言嗎?“紅島挖蛤蜊(青島方言音蛤蜊為“ga la”)一挖一麻袋。”也正是因為這句話,紅島的海鮮開始聞名全國。這不,如趙老師所言,去紅島挖蛤蜊的季節到了。
春夏之交,蛤蜊最肥美。青島紅島蛤蜊節,2013年已經是第十屆。經過十年的發展,紅島蛤蜊節在島城及周邊區市擁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固定的遊客群,“春夏紅島挖蛤蜊”,似乎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短途游項目之一了。
每逢蛤蜊節,海鮮和美酒必不可少的。
紅島最南端的紅島休閒漁村便會人頭攢動,熙熙攘攘,今年的蛤蜊節趕上了適宜趕海的好潮水,人們早已按耐不住挖蛤蜊的熱情,提前備好了水靴、水桶、小鏟子,早早趕到紅島。
待到潮落,遊人爭先恐後趕往趕海區,偕老帶幼,揮舞著各種“武器”發掘著海灘上的戰利品,挖蛤蜊、敲海蠣、撿海菜、撿海螺,忙的不亦樂乎,偶有遊客撿到拳頭大的海螺或八帶,難以掩飾興奮的心情而呼喊,引得旁人艷羨。蛤蜊節作為一項特色休閒旅遊項目,對比傳統旅遊項目,其樂趣在於能夠投身大自然的懷抱,通過趕海拾貝等休閒活動,既愉悅身心、鍛鍊身體又能體驗收穫的樂趣。
挖蛤蜊,心急最要不得。有經驗的漁民師傅會告訴你,蛤蜊最適合在泥沙混合的灘涂生長,退潮後,灘涂上會布滿一些小孔,這些是蛤蜊舌頭取水攝食的痕跡,偶有一股股水柱濺出。此時,用鏟子順著小孔下挖即可收穫。蛤蜊一般生長在灘涂下5—10厘米,挖蛤蜊時不必挖得太深,不然就白費力氣。挖蛤蜊選擇好位置很重要,蛤蜊一般具有聚堆性,找到蛤蜊生長位置向周邊開挖就會有較多收穫,大不可漫無目的的亂采亂挖。
如果說遊人趕海的器具為小打小鬧,那么漁民們的器具則可稱為真抓實幹了。海螺網用來捕撈八帶(章魚),根據八帶鑽螺殼寄生的習性,人們把海螺網放在海里一段時間,從海里提上來時,出於本能的八帶魚要往螺殼裡,成了瓮中之鱉。一串串用草繩栓成的海螺網,提出一簍簍的大蛸,不費一丁點餌料,其樂無窮。螃蟹籠,類似沙漏狀,在籠子的中間白色小網狀盒裡裝上麵條魚、川丁魚當誘餌,螃蟹聞到氣味就會進入籠子裡,可憐這橫行霸道的王者,進去後很難再爬出來。

漁鹽文化

近些時日,山東省政府公布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紅島韓家民俗村的木質漁船製造技藝、鹽宗夙沙氏煮海成鹽傳說在列。
“想要科普漁鹽史就去韓家民俗村,想要親身體驗收穫的樂趣就去紅島休閒漁村”。韓家民俗村,位於紅島街道辦事處東北的後韓家社區,是一座古色古香,占地1500畝的明清村落景區,由多個民俗展館、廟宇以及四星級農家宴酒店等組成。韓家民俗村所在地,古時稱為郎君港,這裡是我國古漁場與古鹽場遺址,也是中國結網造船、出海捕魚的發祥地。
有人說“漁祖鹽宗”帶火了現今的紅島旅遊。漁祖郎君氏,鹽宗夙沙氏,兩位宗祖在民俗村中也各有廟宇,可見自古漁鹽不分離。
入春,紅島最先迎來的是“漁祖郎君文化節”,漁家祭祖已有數千年歷史,最初是由漁民祭祀漁祖郎君產生,後來發展成漁民出海前的祈福儀式。世界漁業最早來自於中國,中國漁業發源最古是在炎黃時代郎君氏在少海,教人們結網造船、出海捕魚,郎君號稱漁祖。大多數漁民們自釀高度白酒,為過節和平常飲用。白酒有祛濕和消除疲勞的功效。紅島漁村的漁鹽酒,是外出打魚和海鹽曬鹽人們的必需品。
韓家民俗村的用心之處在於用一栩栩如生的壁畫,展現從洪荒時期鹽宗夙沙氏發明海水煮鹽到當地民眾刮鹼取鹽、掘井煮鹽、鹽田煮鹽一直到解放後機械化曬鹽製鹽的全部歷史過程。
駐足而觀“1905年膠澳鹽田圖”,彼時,紅島還是一座孤島,1913年通過修鹽田曬鹽修路方與陸路相通。
相傳,5000年前,炎帝的一個部落首領夙沙氏在海邊用海水煮魚時,一頭野豬從眼前飛奔而過,夙沙拔腿就追,等他扛著打死的野豬回來,罐里的水已經熬幹了,底部留下一層白白的細末。他用手指蘸了一點嘗嘗,又鹹又鮮。夙沙用烤熟的豬肉蘸著吃了起來,感覺味道很鮮美。那白白的細末便是從海水中熬制出來的鹽。從此,鹽就走進了人類的生活並成了必不可少的物品。夙沙氏被後世尊稱為“鹽宗”。韓家民俗村就建在夙沙氏帶領先民煮海取鹽的遺址上。
當人們認識了鹽以後,便用木板、手從海灘上刮取自然結晶的鹽花,這些鹽花是在退潮後的海灘上經過太陽蒸發 形成,用來食用、交換食品,從此有了刮鹼取鹽的這門工藝。有一年,天遇大旱,人們在靠近郎君港的海灘上挖井取水澆田時,發現井水比海水還要苦、鹹,就把井水放在鍋里煮,結果發現用等量的井水和海水煮鹽,前者出鹽更多,而且,由井水被泥土過濾後出的鹽品質好,因此有天下一鮮的美譽,由此,掘井煮鹽這一製鹽工藝在我國持續了兩千年。
1900年,韓家村民韓高祥、韓高志在即墨金口跟日本人學會修鹽田曬鹽技術,回家後在韓家村郎君港建成四副斗子曬海水制鹵取鹽的鹽池(每副斗子80畝),成為膠州灣內第一戶使用近代製鹽技術大規模建池曬鹽的先驅。
韓高祥、韓高志等兄弟三人也教會和帶動了周邊肖家、馬戈莊等周邊村民修建鹽田,到1913年時韓家周圍的鹽田總達到900多副斗子,面積18萬公畝,年產原鹽3.5萬噸。1960年韓家鹽田全部轉為國營,鹽民轉為國家職工,建起集運坨地和張戈莊至南泉的鐵路專用線,達到了鐵路、公路、船運產銷三位一體。
過了壁畫,拐入一條古色古香的商業街,這些仿古店鋪,是對清末民初時建在郎君港碼頭和青島中山路商鋪的復原,真實再現了清末民初時期韓家村漁碼頭的繁華景象。
清末民初時,韓家村很富裕,有漁有鹽,村民把生意做到了中山路。彼時,在青島,“永盛錢莊”“瑞昌隆魚行”頗有名氣。1929年,韓家村村民韓鵬山在中山路開了永盛錢莊,主營存錢、貨錢,兼營典當,隨後1936年,韓以木、韓高瑞在青島小港一路創辦瑞昌隆魚行,經營各種海產品魚需雜貨。
郎君港碼頭是青島及周邊縣區重要的漁碼頭,南來北往商賈多會於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商貿世俗和風土人情。漫步古商業街,1868年,韓瀟全創辦豐盛藥房建在本村的大街中部,問診療病、開方售藥、兼營紅、白喜事,還有春和泰百貨、翰林府學堂、馥香齋點心鋪……坐擁漁鹽之利的韓家村,其商貿欣欣向榮。

發展規劃

2012年7月19日,青島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紅島經濟區規劃情況。紅島經濟區範圍包括青島高新區、青島出口加工區及城陽區紅島街道、河套街道,占地面積約為160平方公里。紅島新區區位條件優越、腹地空間廣闊、景觀資源豐富,是城市發展重要的戰略儲備空間,未來該區將按照獨立城區的建設標準, 打造成青島版的“新浦東”。
紅島經濟區是青島市委、市政府為實施 “三城聯動”發展戰略,在已先期啟動開發的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膠州灣北部園區的基礎上,整合空間資源、保護膠州灣底生態岸線,統籌並帶動區域協調發展設立的。青島市規劃局副局長劉敏表示,紅島組團作為北岸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承擔起商務會展、旅遊接待、文化休閒等城市公共職能。作為紅島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的青島高新區主園區,將重點規模化發展軟體外包、研發孵化、高端製造,建設高新技術密集區和科技、生態、人文新城。這樣可以在紅島內配建公共服務設施,滿足獨立城區功能。“按照獨立城區的建設標準,與其他城區一樣,紅島經濟區規劃配置其自身的行政中心、市民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劉敏表示,該區還將配置一些為大青島城市群所服務的會議中心、文化中心、商務中心以及旅遊休閒活動區等功能用地,如藍海國際會議中心、奧林匹克運動中心、高端商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以及輻射北部的區域性健康、教育園區等,以滿足作為一個獨立城區而應有的功能。
另外,紅島經濟區還將打造創新與智慧型產業集聚區。產業發展方面,依託高新區中央智力島初具規模的研發孵化平台,建設青島市軟體科技城,打造創新與智慧型產業集聚區,培育新的經濟成長極。正陽路以北區域,則集中發展高端製造業,提升區域產業能級,推動區域經濟發展。

發展前景

預計到2015年,青島高新區將發展成為集知識創新密集區、研發孵化密集區、高端產業密集區、高端服務密集區為一體的自主創新戰略高地、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載體和實現創新驅動與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域。劉敏表示,青島經濟區還將統籌與規劃建設紅島經濟區及周邊區域,這對於促進膠州灣北岸城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伴隨“三城聯動”戰略的實施,在膠州灣,紅島將作為一座生態新城、魅力新城、活力新城而崛起,引領青島實現藍色跨越,躋身國際化海灣大都市的行列。

地圖信息

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紅島街道辦(耕海路南)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