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形地貌,氣候,自然災害,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歷史文物,英雄事跡,經濟狀況,經濟發展,產業支柱,基礎設施,森林城陽,
歷史沿革
河套地域,早在4000多年以前就已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繁衍勞作了。夏、商、周時期,河套地域為萊夷地,屬青州。春秋時(公元前770~前475年)屬萊子國。戰國時(公元前475~前221年)屬齊國。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置琅琊郡(後為膠東郡)即墨縣,河套地域屬之。
西漢時(公元前206~公元25年),改屬徐州琅琊郡不其縣。
隋(581~618年),不其並於即墨,河套地域屬萊州(東萊郡)即墨縣。之後歷代,河套屬即墨未變。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河套地域的南部、西部大片土地被德國強占。1914年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利,日本侵略者趁機侵占了膠澳租界。
民國十一年(1922年),民國政府才收回膠澳租界。民國十六年(1927年),里仁鄉撤鄉設區,匯海社改設匯海鄉。
1949年5月31日,河套地域解放,屬即墨縣。1958年8月,河套人民公社成立,轄16個自然村,其行政範圍從此形成。1961年3月,河套公社從即墨縣劃歸青島市嶗山郊區(縣、區)。1984年4月,河套公社撤銷,設河套鄉,轄18個行政村。1991年1月,河套撤鄉設鎮。1994年6月,青島市區劃調整,設城陽區,河套鎮劃歸城陽區。2001年6月,河套撤鎮設街道辦事處,轄18個村民委員會。
行政區劃
河套街道面積82.7平方千米,人口47826人(2010年),轄東河套、西河套、小澗東、小澗西、大澗、孟家、趙家嶺、山角、上疃、下疃、孫哥莊東(將軍花園小區)、孫哥莊西(將軍花園小區)、尚家溝、韓家莊、胡慶、羅家營、潮海東、潮海西18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河套街道南瀕
膠州灣,隔海與
青島相望;西、北與膠州市營海鎮、膠東鎮接壤;東與上馬街道毗連。東西最大橫距9.4公里,南北最大縱距14.2公里,總面積82.7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44平方公里,淺海
灘涂及水域面積38.7平方公里。海岸線15.95平方公里,
大沽河、
桃源河流經域內。
地質
河套地域屬膠東丘陵的一部分,位於嶗山山脈西北部,膠濰河盆地東南邊緣。境內的主要地層為距今約1.37億年的中生代侏羅系末期,受距今約0.8~1.29億年燕山運動晚期影響,地殼下降,由火山岩形成波狀平原,被第四系覆蓋,最後逐次進入以火山岩為基底、第四紀地層覆蓋的殘丘低地組。
地形地貌
域內地貌,經過長期的地殼運動和沉積作用,形成了丘陵低地組合。地形呈西北、東南微斜分布狀態。境域東部、中部為丘陵地帶,北部、西部、南部因靠大沽河、桃源河、膠州灣,又形成濱海平原。境內最高處在山角村西北煙臺頂(古烽火台),海拔高度為34.7米。
域內共有5道丘陵,總面積約為25.2平方公里,占全街道陸地面積的36.8%。丘陵地勢西高東低,多為南北走向,且從北部隆起,向南逐漸傾斜。地質岩性由砂頁岩、火山灰岩、安山岩等組成。丘陵頂部渾圓,土層薄而貧瘠,系剝蝕性風化土,水土保持較差,覆蓋率較低,而且溝壑縱橫,地面起伏不平。
境域的北部、西部、南部,靠近桃源河、大沽河和膠州灣,因長期沖積和海相沉積形成濱海平原(俗稱"灘地、窪地"),是境內最低洼地帶,海拔在2.8米以下,面積為43.2平方公里,占全街道總面積的63.2%。濱海平原又分為沿河平地、濱海灘地兩個微地貌單元。
氣候
河套地域屬北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因受海洋季風和海潮的影響,空氣濕潤,溫度適中,四季分明,特徵突出。春季,氣溫回升慢,較同緯度的內陸,春天來遲約25天;夏季,濕熱多雨,少見酷暑;秋季,空氣清新,雲淡氣爽;冬季,風多溫低,極少嚴寒。一年中,溫涼宜人的春秋兩季時間較長,炎熱夏季較短,冬季雖稍長,但寒流入侵不多見。
自然災害
河套地域雖屬暖溫型半濕潤性氣候,但歷史上,海嘯、旱、澇、風、雹、蟲等較大的自然災害時有發生。據清同治版《即墨縣誌》、1990年版《嶗山縣誌》和口碑流傳,自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到建國前後的400餘年間,危及河套地域較嚴重的自然災害約110餘次,平均每三年半就有1次災荒年。在發生的自然災害年份中,大旱年份占25%、水災年份占24.6%、蟲災年份占13%、風雹年份占6.3%,因災害年份連續引發的大饑荒年份占23.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3年全街道糧田實有面積10729畝,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氣候變暖,降雨量減少,大沽河上游多處攔河蓄水,致使下游海水倒灌,數千畝糧田鹽漬成為鹽鹼地,而荒山嶺地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嚴重,這都是耕地急劇減少的原因所在。按國家土地生產力分級原則和省土地分級8項標準,域內沒有一級地,大部分為二、三、四級地。
水資源
地表水地表水資源主要是境內的天然降水和過境客水。據1956~1983年間的水文記載,域內多年平均降雨量為716.3毫米。多年平均降雨產生的徑流量為3151.72萬立方米。豐水年的最大徑流量為1964年的6265.6萬立方米,是多年平均徑流量的2倍;枯水年的最小徑流量為1981年的1196.8萬立方米,僅占多年平均徑流量的38%。1989~2003年,域內多年平均降雨量為677.2毫米,多年均降雨產生的徑流量為4632萬立方米。
過境客水主要由大沽河、桃源河流經。20世紀70年代前,大沽河的多年平均過境水總量為87970萬立方米。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由於大沽河上游多處攔河蓄水,下游海水倒灌,加上工業大量排污,水質污染嚴重。桃源河上游屬季節性河流,下游與大沽河交匯,為潮汐河流,進入20世紀90年代也成了工業排污的河道,上述兩河的過境客水已不可利用。域內建有小型水庫51座、塘壩20座、谷坊(閘山溝)28座,共攔蓄地表水253.33萬立方米,這些水庫、塘壩大部分分布在桃源河、大沽河沿岸,占全境攔蓄地表水的88%。
地下水由於域內地形水文、地質條件的不同,地下水類型分布和含水量有明顯差異。根據地質構造、地貌及第四紀地質調查,域內地下水分為三種類型。
岩脈含水層主要是基岩風化裂隙潛水,大致分布在趙家嶺、孟家、胡慶、韓家莊、小澗東、小澗西一帶。青山組安山岩、玄武岩、頁岩裂隙水,出水量3~25立方米/小時;王氏組砂礫岩地段,基岩風化裂隙發育較好,含水較為豐富,適宜打大口井。
斷層含水層域內有兩條斷裂組。趙家嶺、孟家村北及小澗、大澗村北崖下、下疃村西、山角村北為一斷裂組,主要受東西方向地層斷裂控制,在斷裂層北側,順此東西方向,可視為一條水線,沿此線以"下降泉"形式,出露許多地下水,在這個地帶的斷層線上,或略偏北處開採,可獲得大量的地下水。孫哥莊村北,大致在北佛寺溝之北西--南東及南北方向為一斷裂組,這一斷裂組含水較為豐富,水質較好。西河套北溝一帶,受北北西-南南東方向斷裂線所控制,這組斷裂形成兩條沙河,一條從西河套村中部穿過,一條從村西穿過,均北南走向,其中西河套村西沙河源頭在村西北1公里處(今金日家園西北部),沙河由此向東南過今龍海路,經街道辦事處辦公大樓前,折而向南經西河套村西,在西河套村南匯入膠州灣。該沙河兩岸地下水豐富,水質較好,豐水年常年流水,乾旱年河床濕潤不乾。
第四系沖洪積層指砂礫石空隙水,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下游東岸、尚家溝村東側礫石砂堤外,水質好,可飲用;孫哥莊村西南、羅家營村東一帶,第四系厚度一般為5~8米。地下貯水量較大,開採方便,可用於農田灌溉和工業用水。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初,這一貯水層被孫哥莊西村電鍍廠排放污水污染。
需水量1993年以來,除農田灌溉用水外,飲用水和工業用水主要依靠引黃濟青的黃河水。2003年,河套街道每日生活性用水642立方米,企業生產性日用水1314立方米,全年總用水量713940立方米,全部由黃河水解決。
植物資源
野草類有狗尾草、蘆葦、蘆根、茅草、香草、牛鞭草、雞眼草(掐不齊)、芨芨草、芬子草、鹼草、根子草、爬蔓青、野麥子、稗子、拂子草、水、燈芯草、草珠珠、野燕麥、山扁豆、田皂角、山綠豆、苜蓿、野豌豆、水紅、麥蒿、黃花蒿、青蒿、黑蒿、艾蒿、黑艾蒿、山菊、山牛蒡等。
野菜類苦菜、曲曲芽、扁朱芽、薺菜、灰菜、青灰菜、水波菜、掃帚菜(地膚子)、豬毛菜(刺蓬)、爪菜、苣蕒菜、野蒜、海蓬菜。
藥材類半夏、紫草、益母草、沙參、車前子(草)、咔吧(蟾蜍)菜、扁蓄、馬齒莧、地丁、艾葉、枸杞、牛蒡子、蘆根、皂角、蒼耳子、菊花、兔絲子、蒲公英(布布丁)、敗醬草、苦菜、姜、栝樓、杏仁、桃仁、紫蘇、檉柳、薊、臭莆、接骨草、地膚子、馬齒莧、柴胡、雞冠花、金銀花、薺菜、苦參、槐米、槐花、防風、香草、石花、野茶、仙鶴草(鵪子嘴)、酸棗仁、天花粉、茵陳、青蒿、地骨皮、冬葵子、薤白、小茴香、桑葉、桑皮、芒硝、白茅根、玉米須、白扁豆、柿蒂、仙人掌、白菊花、山藥、芍藥、花椒、丹參、丹皮、杜仲、麥冬、白果、浮萍、紫荊皮、韭菜子、萊菔子(蘿蔔子)、荷葉、石榴皮、麻黃、薄荷、竹葉、夏枯草、蘆薈、木瓜、桔梗、金蕎麥、海藻、冬瓜皮、冬瓜子、麥芽、王不留行等數百種。
動物資源
獸類有狐狸、狼、獾、狸(野貓)、貉子、野兔、黃鼠狼、刺蝟、家鼠、田鼠等。
鳥類有麻雀、雲雀、黃雀、山雀、山雞、啄木鳥、百靈、烏鴉、喜鵲、鳧、鷹、鵲鷹、紅點頦、啄木鳥、鴿、隼、貓頭鷹、雁、燕、野鴨、鵪鶉、鸛、丹頂鶴、海鷗、鷸、海燕、斑鳩、蠟嘴、杜鵑等。
昆蟲類有蠍、蜘蛛、蟬、螳螂、蜂、蜜蜂、蜻蜓、蟋蟀、蝗、螻蛄、土元、螞蟻、金龜子、螟、瓢蟲、蜣螂、蚊、蠅、牛虻、蟑螂、桑蠶、地瓜虎、豆蟲、水蛭等。
爬蟲類有蛇、青蛙、蟾蜍(癩蛤蟆)、虺、鱉、尺蠖、蜥蜴(馬蛇子)、壁虎(蝎虎)、蚯蚓、蝸牛、蜈蚣等。
海產類境域南靠膠州灣,主要有鮁魚、鮐魚、比目魚、鰵魚、白鱗、黃姑魚、白姑魚、小黃魚(黃花)、鰻鱺、梭魚、帶魚、鯧魚、鯿口、牙鰨、鱸魚、黃鯽、斑鯽、青鱗魚、墨魚、大蛸、短蛸(坐蛸)、尾魚、逛魚、鯝眼魚、青板、白鱔、小青魚(串丁)、蚝根、孔鰩(老闆)、黃盆魚(赤魚工)、蟲蚊東方魚屯(辣頭,有毒)、彈(灘)塗魚(狗逛)、海蜇、對蝦、站蝦、白蝦、雜蝦、梭子蟹、石蟹、菹陸、爬螞、關公臉(小蟹類)、雜色蛤、泥蚶、毛蚶(毛蛤蜊)、縊蟶、大竹蟶、蜆、牡蠣、螻蛄蝦、琵琶蝦(蝦虎、蹦蝦)、貽貝(海紅)、海葵(海腚根)、白色蛤(西施舌)、黑色蛤(黑狗蛋)、扇貝、海螺、泥板(泥螞)、海星、末貨(蠓子蝦、蝦蟹卵子等,亦稱"雜蝦")等。
淡水類有鰱魚、鱅魚、草魚、鯽魚、鯉魚、鯔魚、魴魚、鯰魚、黑魚、白鱔、黃鱔、麥穗魚、馬口魚、泥鰍、青魚、青蝦、草蝦、中華絨螯蟹(河蟹)、河蚌、鱉等。
動物藥材類海馬、海龍、魚膘、黃盆(赤魟)針、石決明、海蛤殼、黃鱔(油、血)、牡蠣、海螵蛸等。陸地有蛇、獾(油)、刺蝟(皮)、蜂房、雞內金、地龍、蝸牛、壁虎、蟋蟀、蟬(蛻)、僵蠶、全蠍、蟾蜍、蜈蚣、土元等。
人口民族
人口
1949年河套域內各村共有4618戶、22057人,其中農業人口21704人,城鎮人口353人,到2003年,河套街道農村人口數量達到38880人,比1949年增長79.14%;城鎮非農業人口1872人,比1949年增長430.3%。
2010年總人口47826人。
民族
歷史文物
此石碑至今仍完好矗立在河套街道潮海東社區前海路。碑上面大體的內容就是潮海東徐氏家族海疆範圍。潮海分為潮海東和潮海西,潮海東幾乎全姓徐,潮海西幾乎全姓陳。徐氏族人於明朝先來此地建立潮海,而後劃分海疆。
根據碑文記載,徐氏海疆的範圍:南至鐵騎山女姑口(現流亭街道西山),西至打碾石(不知道在哪裡,社區老人也無從知曉),北至土塋子(現位於青島出口加工區內,為戰爭年代狼煙點燃地,已經不復存在),東至尚家溝小石灘(尚家溝存在,但是小石灘在哪裡無從知曉)。
乾隆壬辰年(1772年),時宰相劉羅鍋劉墉在山角村(今河套街道山角社區)劉氏族的請願下(傳劉墉與山角村劉氏為同族),親自主持時膠州灣北岸幾個村重新劃分海疆,結束徐氏獨享海疆的歷史。
古烽火台遺址
古時,大沽河、膠萊河、桃源河等河流匯流入海之地稱為“匯海口”,地處匯海口東側的河套一帶稱“匯海社”,“河套村”因坐落在兩條沙河之間而得名。河套地域海岸線曲折,古為海防重地。明初,為抗擊倭寇,在此建四處烽火台,並派兵駐防。
據羅家營村羅氏家譜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羅氏祖從雲南安陽縣遷來建村。因村西南有一座烽火台(俗稱“煙臺”“大塋子”),又因地處即墨縣最西南部,故村名稱“西南塋子”,後以姓冠名“羅家營”,距今已600多年。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在匯海口設千總一員,統兵駐守海防。
鴉片戰爭後,由於國力衰弱,烽火台無兵駐守,於清末坍塌。“文革”時期又有三座烽火台被鏟為耕地,今僅有一處遺址尚存。
“港(當地方言念jiang)門口”的興衰
1938年,11月日本侵略軍加修沿海公路,並在潮海村西港門口建據點一處。港門口,對於整個河套街道上了年紀的人再熟悉不過。它位於潮海西社區西側,今將軍花園所在地。很難想像,這裡在一百多年前還是漁船往來的港口碼頭,滄海桑田,這裡由於泥沙淤積,距離海岸已經有2公里的距離。
蝴蝶山
蝴蝶山,亦為一個舊地名。早些年間,今潮海西社區西側有漁船往來避風的“港(方言念jiang)門口”。港門口東岸為潮海,北岸為孫哥莊舊村,西岸為羅家營,當乘船於海上望羅家營、潮海、孫哥莊三個村子,宛如一隻蝴蝶,潮海與羅家營為蝴蝶兩翼,孫哥莊舊村位於蝴蝶身子,因此,漁民間有流傳“守著蝴蝶山,入了港門口,天風不翻”,這也說明了港門口為天然避風良港。如今,海水退去,只留下一段記憶。
大澗石門山奇景
域內大澗村西北靠近桃源河處有一山縫,深邃莫測。山縫兩側為陡峭光滑的聳立崖壁,酷似一座“石門”。因石門地處大澗村地界,故稱“大澗石門山”。石門附近,怪石嶙峋,形狀各異,人們按其形狀稱為“石牛”“石馬”等。從石門山北部膠州一帶的村莊向南遙望石門山,只見石門高聳,山勢巍峨。每當要下雨時,便有雲霧從石門洞中飄出。農諺有“石門山生雲,必有雨來臨”之說。
民間傳說石門洞中住著神仙李靈仙,那兒也有天地人間,風調雨順,樹木蔥蘢,鳥語花香。人們男耕女織,相親相愛,到處是歡聲笑語,沒有邪惡爭鬥。洞外貧苦百姓還能時常得到洞中仙人的接濟。石門的右前方有一像“牛”的巨石,兀立於桃源河岸邊。傳說此石是神仙所飼黃牛,夜入莊稼地,因貪吃至日出不歸,被農民斷喝一聲,受驚後臥地化為“石牛”。流傳在河套一帶大澗石門山洞的故事與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述大同小異。當地人認為陶淵明所記“桃花源”就在大澗石門山洞裡。因為石門山洞前清澈潺潺的小河也名“桃源河”。
一村兩區的歲月
羅家營村,舊稱西南塋。德占青島時期,強租膠州灣。其中一塊租借碑將羅家營的西南半村划進了租借地中,由此形成了一個村因一條路分為不同歸屬管轄,於是便有了羅家營子和南塋子兩個部分,直到解放後,南塋子部分才由膠州營海劃回。
來自五湖四海的人
一般認為,經曆元末動亂與永樂掃北,山東人口殆盡,由此,明朝開始了山西以及雲南移民填山東。在河套街道,葬禮有一個獨特的習俗,就是孝子朝西南方向為父母“指路”。為什麼朝西南方向,因為,河套街道乃至整個青島市的村莊多數由明代雲南移民而來,朝西南方向指路,為的就是將魂魄送回西南老家。然而,河套街道所有的姓氏都是從雲南而來的嗎?當然不是。
從雲南移民而來的姓氏以羅家營社區羅姓,潮海東社區徐姓等為代表,而潮海西社區陳姓是從四川因職務調整移民山東,山角社區劉姓從安徽而來,更有甚者,傳上疃社區的王姓是躲過“永樂掃北”而倖存的“土著”。因此,朝西南方向“指路”,只是約定俗成的一種風俗,但河套街道的姓氏來自五湖四海。
英雄事跡
“大刀會”
1927年7月,孫哥莊村民不堪忍受軍閥政府橫徵暴斂,在村民
李鼎銘率領下,聯合附近村民組織起1000多人的大刀會。
1928年5月,李鼎銘宣布“寶武”年號,定1928年為“寶武元年”。將矛頭直指軍閥政府,制定了除民團、打鹽警隊、攻取即墨城的計畫,提出“耕田農有,殺盡貪官污吏,不劫民家,不姦淫婦女,反抗苛捐雜稅,打倒軍閥張宗昌,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口號。
在兩次攻打即墨城未果後,1928年6月,李鼎銘率領200多人,聯合膠縣大刀會,在膠縣大麻灣橋一帶設伏截擊軍閥劉珍年的輜重部隊,殺死官兵100多人,繳獲軍用物資100多。
10月,大刀會攻打馬戈莊鹽警隊,殺死鹽警31人,繳獲槍枝40餘條。大刀會的活動震驚了山東軍閥。不久,張宗昌派重兵燒殺洗劫了孫哥莊村,大刀會遭到殘酷鎮壓。
經濟狀況
經濟發展
2003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16000萬元,其中完成第一產業增加值45510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4930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5560萬元。完成工農業總產值205020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36740萬元,農業總產值68280萬元。全年出口創匯2000萬美元,財政收入4315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入61127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33872萬元,人均收入4777元。年末各類儲蓄總額15996萬元,人均儲蓄3925元。
2011年,全年共完成地方財政收入5106萬元,增長25.2%;固定資產投資12.6億元,增長40%;實際利用內資5.32億元,增長26.6%;到賬外資2821萬美元,增長48.5%;出口創匯1.3億美元,增長30%。
產業支柱
河套街道遠海捕撈能力位居全市首位,河套漁港碼頭是全國北方最大的黃花魚聚散地之一。畜牧業十分發達,是青島市的重要肉、蛋、奶供應基地之一。域內擁有青島市最大的速生用材林種植基地,總面積1.2萬畝,街道林木總覆蓋率達到32%。青島出口加工區坐落於域內,核心區規劃面積2.8平方公里,配套產業區面積32平方公里,於2003年3月10日正式獲國務院批准,2003年12月8日正式封關運作。
基礎設施
河套街道有初級中學1處、國小8處、幼稚園16處,教職工415人。其中,
城陽八中於2006年通過省級規範化學校驗收,4處幼稚園達到市級規範化標準。6處校園網建成並投入使用。轄內有各類衛生機構60多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5.57%和97.73%。
大力推進殯葬事業改革,建成大沽河景觀生態園和龍泉萬壽堂集中陵墓各1處,出口加工區周邊社區分散公墓全部按質完畢,極大最佳化了青島出口加工區周邊區域的發展環境。
根據“
森林城陽
河套街道根據“森林城陽”建設的總體部署,按照“密植混交、鄉土多彩、生態自然”的原則,強化景觀環境配套,主打生態綠化牌。預計全年新造林綠化650畝以上,其中新增、改造混交密植林200畝以上。一是開發建設高效林業產業。重點抓好街道駐地中心廣場、新大鵬現代林業示範園、趙家嶺苗木花卉基地等重要節點的規劃建設。二是加快重點路域綠化建設步伐。投資600萬元,做好裕和路、正陽西路趙家嶺段“兩條線”的綠化和提升改造,因地制宜栽植各類鄉土品種,採取點、線、面相結合的方式,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全面加快“森林城陽”建設,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努力建成生態環境優越、生態產業精化、生態文化濃厚的森林城市。三是開展“一村一品”社區綠化,最佳化社區公共環境。年內新增社區綠化50畝,栽植特色林木,對社區主次大街、活動廣場、空閒隙地等適宜綠化地段進行植樹綠化,年內使70%以上的社區、單位庭院綠地達到省級園林城市標準。四是積極探索濕地的保護開發,提升生態建設水平。積極探索多形式的保護開發,挖掘大沽河、桃源河沿岸林地、濕地、水產、候鳥等優勢資源,借鑑、依託膠州少海新城,多方宣傳推介,爭取年內啟動部分地域的開發。五是完善綠化管護長效機制。將街道、社區兩級護林員隊伍擴大到100人,實行定崗定責、分片管理,同時定期對護林員和綠地管護員進行業務培訓;探索實施街道、社區兩級責權利機制,明確獎懲措施,加強對街道域內林地、綠地的管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