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分析
在日常生產中,我們經常根據獲得的過程加工部件的測量數據去分析過程的狀態、過程的能力和監控過程的變化;那么,怎么確保分析的結果是正確的呢?我們必須從兩方面來保證,一是確保測量數據的準確性/質量,使用
測量系統分析(MSA)方法對獲得測量數據的測量系統進行評估;二是確保使用了合適的數據分析方法,如使用SPC工具、
試驗設計、
方差分析、
回歸分析等。
測量系統的誤差由穩定條件下運行的測量系統多次測量數據的統計特性:偏倚和方差來表征。偏倚指測量數據相對於標準值的位置,包括測量系統的
偏倚(Bias)、
線性(Linearity)和穩定性(Stability);而
方差指測量數據的分散程度,也稱為
測量系統的R&R,包括測量系統的重複性(Repeatability)和
再現性(Reproducibility)。
一般來說,測量系統的解析度應為獲得測量參數的過程變差的十分之一。測量系統的偏倚和線性由量具校準來確定。測量系統的穩定性可由重複測量相同部件的同一質量特性的均值
極差控制圖來監控。測量系統的重複性和再現性由GageR&R研究來確定。
分析用的數據必須來自具有合適解析度和測量系統誤差的測量系統,否則,不管我們採用什麼樣的分析方法,最終都可能導致錯誤的分析結果。在ISO10012-2和QS9000中,都對測量系統的質量保證作出了相應的要求,要求企業有相關的程式來對測量系統的有效性進行驗證。
測量系統特性類別有F、S級別,另外其評價方法有小樣法、雙性、線性等.
MSA內容
一、測量系統分析的目的
二、測量系統變差的來源及類別
三、測量系統分析的基本概念
四、計量型測量系統分析:
●偏倚
●線性
●重複性和再現性分析 – R&R
●穩定性
五、計數型測量系統分析
●小樣法
●大樣法
●案例分析
MSA的定義
數據是通過測量獲得的,對測量定義是:測量是賦值給具體事物以表示他們之間關於特殊特性的關係。這個定義由C.Eisenhart首次給出。
賦值過程定義為測量過程,而賦予的值定義為測量值。
從測量的定義可以看出,除了具體事物外,參於測量過程還應有量具、使用量具的合格操作者和規定的操作程式,以及一些必要的設備和軟體,再把它們組合起來完成賦值的功能,獲得測量數據。這樣的測量過程可以看作為一個數據製造過程,它產生的數據就是該過程的輸出。這樣的測量過程又稱為測量系統。它的完整敘述是:用來對被測特性定量測量或
定性評價的儀器或量具、標準、操作、夾具、軟體、人員、環境和假設的集合,用來獲得測量結果的整個過程稱為測量過程或測量系統。
眾所周知,在影響產品質量特徵值變異的六個基本質量因素(人、機器、材料、操作方法、測量和環境)中,測量是其中之一。與其它五種基本質量因素所不同的是,測量因素對工序質量特徵值的影響獨立於五種基本質量因素綜合作用的工序加工過程,這就使得單獨對測量系統的研究成為可能。而正確的測量,永遠是質量改進的第一步。如果沒有科學的測量系統評價方法,缺少對測量系統的有效控制,質量改進就失去了基本的前提。為此,進行
測量系統分析就成了企業實現連續質量改進的必經之路。
測量系統分析已逐漸成為企業質量改進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企業界和學術界都對測量系統分析給予了足夠的重視。測量系統分析也已成為美國三大汽車公司質量體系QS9000的要素之一,是6σ質量計畫的一項重要內容。以通用電氣(GE)為代表的6σ連續質量改進計畫模式即為:確認(Define)、測量(Measure)、分析(Analyze)、改進(Improve)和控制(Control),簡稱DMAIC。
從統計質量管理的角度來看,測量系統分析實質上屬於變異分析的範疇,即分析測量系統所帶來的變異相對於工序過程總變異的大小,以確保工序過程的主要變異源於工序過程本身,而非測量系統,並且測量系統能力可以滿足工序要求。
測量系統分析,針對的是整個測量系統的穩定性和準確性,它需要分析測量系統的位置變差、寬度變差。在位置變差中包括測量系統的
偏倚、穩定性和線性。在寬度變差中包括測量系統的重複性、
再現性。
測量系統可分為“計數型”及“計量型”測量系統兩類。測量後能夠給出具體的測量數值的為計量型測量系統;只能定性地給出測量結果的為計數型測量系統。“計量型”
測量系統分析通常包括偏倚(Bias)、穩定性(Stability)、
線性(Linearity)、以及重複性和再現性(Repeatability&Reproducibility,簡稱R&R)。在測量系統分析的實際運作中可同時進行,亦可選項進行,根據具體使用情況確定。
“計數型”測量系統分析通常利用假設檢驗分析法來進行判定。
了解測量過程,確定在測量過程中的誤差總量,及評估用於生產和過程控制中的測量系統的充分性。MSA促進了解和改進(減少變差)。
在日常生產中,我們經常根據獲得的過程加工部件的測量數據去分析過程的狀態、過程的能力和監控過程的變化;那么,怎么確保分析的結果是正確的呢?我們必須從兩方面來保證:
1)是確保測量數據的準確性/質量,使用測量系統分析(MSA)方法對獲得測量數據的測量系統進行評估;
2)是確保使用了合適的數據分析方法,如使用SPC工具、試驗設計、方差分析、回歸分析等。 MSA使用數理統計和圖表的方法對測量系統的解析度和誤差進行分析,以評估測量系統的解析度和誤差對於被測量的參數來說是否合適,並確定測量系統誤差的主要成分。
分析工具
在進行MSA分析時, 推薦使用Minitab軟體來分析變異源並計算Gage R&R和P/T。並且根據測量部件的特性,可以對交叉型和嵌套型部件分別做
測量系統分析。
另外,Minitab軟體在分析量具的線性和偏倚研究以及量具的解析度上也提供很完善的功能,用戶可以從圖形準確且直觀的看出量具的信息。
統計特性
1.測量系統必須處於統計控制中,這意味著測量系統中的變差只能是由於普通原因而不是由於特殊原因造成的。這可稱為統計穩定性。
2.測量系統的變差必須比製造過程的變差小。
3.變差應小於公差帶。
4.測量精度應高於過程變差和公差帶兩者中精度較高者,一般來說,測量精度是過程變差和公差帶兩者中精度較高者的十分之一。
5.測量系統統計特性可能隨被測項目的改變而變化。若真的如此,則測量系統的最大的變差應小於過程變差和公差帶兩者中的較小者。
指標
1.量具重複性:指同一個評價人,採用同一種測量儀器,多次測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時獲得的測量值(數據)的變差。
2.量具再現性:指由不同的評價人,採用相同的測量儀器,測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時測量平均值的變差。
3.穩定性:指測量系統在某持續時間內測量同一基準或零件的單一特性時獲得的測量值總變差。
4.偏倚:指同一操作人員使用相同量具,測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多次數所得平均值與採用更
精密儀器測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所得之平均值之差,即測量結果的觀測平均值與基準值的差值,也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準確度”。
5.線性:指測量系統在預期的工作範圍內偏倚的變化。
時機
1).新生產之產品PV有不同時;
2).新儀器,EV有不同時;
3).新操作人員,AV有不同時;
4).易損耗之儀器必須注意其分析頻率。
步驟
測量系統分析的評定通常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
驗證測量系統是否滿足其設計規範要求。主要有兩個目的:
(1)確定該測量系統是否具有所需要的統計特性,此項必須在使用前進行。
(2)發現哪種環境因素對測量系統有顯著的影響,例如溫度、濕度等,以決定其使用之空間及環境。
2.第二階段
(1)目的是在驗證一個測量系統一旦被認為是可行的,應持續具有恰當的統計特性。
(2)常見的就是“量具R&R”是其中的一種型式。
分析
決定研究主要變差形態的對象。
使用"全距及平均數"或"變差數分析"方法對量具進行分析。
於製程中隨機抽取被測定材料需屬統一製程。
選2-3位操作員在不知情的狀況下使用校驗合格的量具分別對10個零件進行測量, 測試人員將操作員所讀數據進行記錄, 研究其重複性及再現性(作業員應熟悉並了解一般操作程式, 避免因操作不一致而影響系統的可靠度)同時評估量具對不同操作員熟練度。
針對重要特性(尤指是有特殊符號指定者)所使用量具的精確度應是被測量物品公差的1/10, (即其最小刻度應能讀到1/10過程變差或規格公差較小者; 如: 過程中所需量具讀數的精確度是0.01m/m, 則測量應選擇精確度為0.001m/m), 以避免量具的鑑別力不足,一般之特性者所使用量具的精確度應是被測量物品公差的1/5。
試驗完後, 測試人員將量具的重複性及再現性數據進行計算如附屬檔案一(R&R數據表), 附屬檔案二(R&R分析報告), 依公式計算並作成-R管制圖或直接用表計算即可。
結果分析
1)當重複性(EV)變差值大於再現性(AV)時:
量具的結構需在設計增強。
量具的夾緊或零件定位的方式(檢驗點)需加以改善。
量具應加以保養。
2)當再現性(AV)變差值大於重複性(EV)時:
作業員對量具的操作方法及數據讀取方式應加強教育, 作業標準應再明確訂定或修訂。
可能需要某些夾具協助操作員, 使其更具一致性的使用量具。
量具與夾治具校驗頻率於入廠及送修糾正後須再做測量系統分析, 並作記錄。
適配器
MSA:復用段適配器:multiplex section protecter
管理局
MSA(maritime safety administration)海事安全管理局簡稱海事局。
中國海事局是依照法律、法規代表國家履行水上安全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執法機構。中國海事局採用四級機構設定模式,即部海事局、直屬海事局、分支海事局以及基層海事處。四級海事管理機構有各自的職責,部海事局以巨觀管理為主,負責系統工作的組織協調,海事政策研究,制定海事法規、法律草案,代表國家履行國際公約,負責海事系統與有關單位的工作協調,全面負責對海事系統各項工作的開展。直屬海事局以綜合管理為主,負責轄區內重要業務工作的開展。分支海事局(處)以業務管理為主,負責有關海事管理的法律、法規、規章、標準和操作規程的貫徹執行。基層海事處以實施現場管理為主,負責對轄區內水上安全實施現場監督和管理。
海事局主要職責有:
(一)擬定和組織實施國家水上安全監督管理和防止船舶污染、船舶及海上設施檢驗、航海保障以及交通行業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法規和技術規範、標準。
(二)統一管理水上安全和防止船舶污染。監督管理船舶所有人安全生產條件和水運企業安全管理體系;調查、處理水上交通事故、
船舶污染事故及水上交通違法案件;歸口管理交通行業安全生產工作。
(三)負責船舶、海上設施檢驗行業管理以及船舶適航和船舶技術管理;管理船舶及海上設施法定檢驗、發證工作;審定船舶檢驗機構和驗船師資質、審批外國驗船組織在華設立代表機構並進行監督管理;負責中國籍船舶登記、發證、檢查和進出港(境)簽證;負責外國籍船舶入出境及在我國港口、水域的監督管理;負責船舶載運危險貨物及其他貨物的安全監督。
(四)負責船員、引航員適任資格培訓、考試、發征管理。審核和監督管理船員、引航員培訓機構資質及其質量體系;負責海員證件的管理工作。
(五)管理通航秩序、通航環境。負責禁航區、航道(路)、交通管制區、港外
錨地和安全作業區等水域的劃定;負責禁航區、航道(路)、交通管制區、錨地和安全作業區等水域的監督管理,維護水上交通秩序;核定船舶靠泊安全條件;核准與通航安全有關的岸線使用和水上水下施工、作業;管理沉船沉物打撈和礙航物清除;管理和發布全國航行警(通)告,辦理國際航行警告系統中國國家協調人的工作;審批外國籍船舶臨時進入我國非開放水域;負責港口對外開放有關審批工作以及中國便利運輸委員會日常工作。
(六)航海保障工作。管理沿海航標無線電導航和水上安全通信;管理海區港口航道測繪並組織編印相關航海圖書資料;歸口管理交通行業測繪工作;組織、協調和指導水上搜尋救助,負責
中國海上搜救中心的日常工作。
(七)組織實施國際海事條約;履行“船旗國”及“港口國”監督管理義務,依法維護國家主權;負責有關海事業務國際組織事務和有關國際合作、交流事宜。
(八)組織編制全國海事系統中長期發展規劃和有關計畫;管理所屬單位基本建設、財務、教育、科技、人事、勞動工資、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負責
船舶港務費、船舶噸稅有關管理工作;負責全國海事系統統計和行風建設工作。
(九)承辦交通部交辦的其他事項。
MSA軟體
MSA Pro®是一套獨特的MSA套用軟體,其可以幫助企業台帳、分類、校準以及分析檢驗、試驗和實驗室設備的測量系統的變差 和不確定度。由於這些量具設備會定期得到校準,利用合理的統計方法可以精確分析測量系統的變差和不確定度。
無線區域網路
MSA,即Multiple Stream Aggregation。是通過採用多制式、多載波和多層網路的深度融合,可以帶來500%的邊緣吞吐量提升,真正實現無邊界網路的理念,使用戶無論處於網路的任何位置,都能夠享受到高速穩定的數據接入服務,它將成為未來網路演進的關鍵技術。
隨著無線網路的不斷發展,MSA通過採用多制式、多載波和多層網路的深度融合,可以較好地解決當前網路所面臨的移動性支持待提升、干擾問題突出和資源利用率不高等問題,從而極大地提升邊緣吞吐量,真正實現無邊界網路的理念。
未來無線網路通過採用網路分層和MSA的完美結合,可以使用戶無論處於網路的任何位置,都能夠享受到高速穩定的數據接入服務,實現超寬頻、零等待和無處不在的連線,從而帶來高速、高質量以及簡單自由分享的業務體驗。其中,網路分層是指多層的網路架構,包括Host Layer和Boosting Layer,如下圖所示。
Host Layer主要用於確保網路覆蓋,通過建立Host link來為用戶提供信令和數據的傳輸,提供無處不在的連線,保證可靠的基本用戶體驗;Boosting Layer主要用於提升網路容量,通過建立Boosting link來為用戶提供數據的傳輸,達到最佳的用戶體驗。
而MSA是有機聚合Host Layer和Boosting Layer的關鍵技術,通過多個節點為用戶提供多流匯聚,進一步提升了用戶感受和網路容量,該技術已經被業界廣泛認可,並從3GPP R10版本開始逐步被支持,成為當前標準討論的熱點。
RAN側的網路實體,如BBU pool或者SRC(Single Radio Controller),可作為MSA的集中控制節點,執行統一的控制功能,從而更好地實現網路分層、數據分流以及協調調度等。
最低扇區高度
1、最低扇區高度也稱扇區最低安全高度,是緊急情況下所在扇區可以使用的最低高度。
2、也是確定儀表進近程式起始高度的一個依據。
3、每個已建立儀表進近程式的機場都應規定最低扇區高度。
4、扇區的劃分方法
以用於儀表進近所依據的歸航台為中心,46km(25NM)為半徑,根據地型障礙物選擇扇區,在每個扇區的邊界外有一個9km(5NM)的緩衝區。
5、最低扇區高度的確定
各扇區的最低扇區高度等於該扇區及其相應緩衝區內最高障礙物的標高加上一個超障余度(MOC),然後以50m(或100ft)向上取整。
平原機場最小超障余度(MOC)為300m;
山區機場的最小超障余度應予以增加,最大增加至6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