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應(明清時對近侍太監和宮女之稱)

答應(明清時對近侍太監和宮女之稱)

答應,明清時對近侍太監和宮女之稱。

在紫禁城的三宮六院內居住著皇帝的一大群妻妾,其中地位最高的是皇后,她主治內宮,聲名顯赫;而地位最低的則是官女子,但答應地位低下,平時很難得到皇帝的寵愛,而答應“無定位”,在清代的皇宮中究竟有多少實難計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答應
  • 地    位:低級嬪妃
  • 品階:正七品
  • 結果:生活淒涼,命運不佳
宮廷名詞,歷史溯源,清代答應,清代制度,清代品級,

宮廷名詞

歷史溯源

實際上,明代皇宮中便有答應,而且有大小之分,但當時還不是皇帝的小妾。程嗣章著《明宮詞》中有一首詠景泰帝皇后汪氏的詩云:異代宮闈感廢興,汪錢衰旺互相仍。若非昔日情偏重,此際殷勤恐未能。詩中注云:“景泰帝皇后汪氏,英宗北狩時,錢皇后在宮憂勞哭泣,日藉後慰恤,有如妯娌……及英宗復辟,仍令稱王妃,後淪落,一興一衰。因於後歸國時流涕飲餞,凡在宮所有服御貲器及其故宮人、答應、皆令隨後遷外王府。”這裡答應的地位是排在宮人之後的。
端答應——瓜爾佳傾繁端答應——瓜爾佳傾繁
答應的地位雖然低下,但也有極個別的由於種種機遇而爬上了高位。
當然,絕大多數的答應卻沒有恆嬪那樣的好運。“乍辭鉛粉下彤庭,願向花前學誦經。天子何因親剃度,廠中說法更丁寧。”這首詩說的便是皇宮中的大答應,看到在宮中沒有前途,便甘心削髮為尼出宮。
明代答應不僅僅指宮女,有時太監也稱答應。如“凡收入宮人之始,先選身軀偉壯有力者百人,分派大轎、小轎並傘扇等,演習步驟。凡遇謁廟、朝講,以至聖駕外出,抬弓箭賞賜等箱;駕回,各交原處。俱在玄武門之東西、長庚門之外一帶廊下家住,分各門共黌 ,屬司禮監管轄”。“凡夜間那方有光亮,便從宮中門縫傳出,急分差長隨遍尋是何處失火,登時回奏。凡召對宣官及欽賜大臣銀兩、表里、羊酒、瓜茄等項,皆長隨齎送;天下文武官員、各藩府進到表箋禮物,皆長隨收接捧進。其為首數員,有官帽曰答應牌子,即司禮監奉御,然不敢穿(衤曳)(衤散)也。祖宗以來,凡雙月十六日,例有答應牌子,前往教場比試武職蔭襲。”答應雖為司禮監的奉御,但地位比提督太監、掌印太監低許多,他們自感地位地下,連常服也不敢穿。可見,明代答應為地位地下的宮女或乾粗活的太監。

清代答應

入清以後,答應的地位發生了變化,而且成為女性的專稱。在順治朝所擬的妃嬪中,還沒有答應的名字。康熙朝宮規制定,皇帝的祖母為太皇太后,母親為皇太后,居慈寧、壽康、寧壽等宮。皇后居中宮,主內治。皇后以下“皇貴妃一位,貴妃二位,妃四位,嬪六位,分居東西十二宮,佐內治。自貴妃以下封號,俱由內閣恭擬進呈,欽定冊封。貴人、常在、答應俱無定位,隨居十二宮,勤修內職。”(《國朝宮史》)可見,從康熙朝開始,答應便成為皇帝的小妾,她們的職責是跟隨妃嬪居住在後宮,“勤修內職”,不能隨便跑到前朝交接大臣。
答應在皇帝的妻妾中雖處於下層,但大小也是個“主”,在名義上也就與宮女、太監不同。雍正十三年十月十一日,乾隆皇帝(此時乾隆剛登基,還沒到第二年改元時,年號繼續用雍正)發出一道訓諭,指責總管太監蘇培盛等不顧上下尊卑,在宮內肆意放縱,對皇阿哥、大臣等言談舉止很不禮貌。雍正皇帝特別指出:“即內宮之宮眷,雖答應之微,爾總管不可不跪拜也。阿哥之家眷,雖宮女子之微,爾總管不可不跪拜也。此朕防微杜漸之舉,後世子孫世世遵行。”(《國朝宮史》)蘇培盛為太監總管,為正四品銜,在宮中地位不低,但奴才再大也是奴才,主人再小也是主子,在答應面前也應稱奴才跪拜。
答應既然是“主”,因而也享有一定的待遇。據《國朝宮史》記載,答應有自己的住處,有一定的陳設:銅蠟簽一,銅剪燭罐一副,銅簽盤一,銅舀一,錫唾一。銀鐵雲包角桌一,鐵耳一,各色磁碟八,各色磁碟四,各色磁碗十,各色磁盅六,漆茶盤一,羊角手把燈一。答應的年例為:銀三十兩,雲緞一匹,衣素緞一疋,彭緞一疋,宮袖一疋,潞袖一疋,紗一疋,綾一疋,紡絲一疋,木棉三斤。
答應的食品、日用為:豬肉一斤八兩,陳粳米九盒,隨時鮮菜二斤,黃蠟一枝,羊油蠟一枝,黑炭夏五筋、冬十筋(斤)。答應若能生下皇子或公主,到滿月時還可得到恩賞銀五十兩,帛十端(端為古布帛長度,具體指數說法不一,一說一端為二丈,一說一端為六丈)。
當然,答應的待遇與皇后、妃、嬪是無法相比的。如陳設,皇后宮內是金玉遍布,妃嬪住處也是銀器眾多,就是常在屋內也是五彩紅龍磁碟、磁碟、磁碗、磁盅,而答應屋內卻是素色銅錫用器。至於年例銀,皇貴妃的年例銀為八百兩,為答應的數十倍。
按照清代宮規所定,從皇太后到答應都有一定數量的宮女供其使喚,皇太后為十二名,皇后十名,皇貴妃八名,貴妃八名,妃六名,嬪六名,貴人四名,常在三名,答應二名,官女子一名。答應使喚的宮女也是地位極低的宮女,其身份與妃嬪身邊的宮女截然不同。如雍正七年六月一道上諭指出:“嗣後凡挑選使令女子,在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宮內者,官員世家之女尚可挑入。如遇嬪及以下挑選女子,不可挑入官員世家之女。”地位低下的答應只能使喚地位地下的宮女。主卑奴賤,等級森嚴。
由於答應“無定位”,在清代的皇宮中究竟有多少實難計算。據清乾隆五十四年正月總管內務府的一份奏摺稱:“康熙四十六年乾清宮主位十六位,大答應十人。景陽宮大答應四十七人,小答應二十八人。毓慶宮主位三位,大答應七人,小答應二十二人。所內答應四十一人。學生三十八人。一年宮分分例等項,約計共需銀三萬七百九十八兩一錢五分八厘。”從這份奏摺看,康熙四十六年僅乾清宮景陽宮毓慶宮就有大小答應二百多人。康熙雖以妃嬪眾多著稱,但是否有這么多的小妾,值得研究。
康熙皇帝的陵墓清東陵景陵妃園寢內,共埋葬康熙皇帝的49位妻妾,有一首歌謠敘說這些妻妾的具體情況:景妃園寢主位多,四十九位式如何?陵寢門內左右審,左馬貴人右僖嬪。二層端嬪定妃位,兩邊熙嬪良妃對。十八阿哥三層東,緊橫成妃襄嬪宮。西邊宜妃平妃是,寶頂相非如雁翅。四層妃位更尊嚴,純惠溫順慧榮宣。五層尹貴和謹嬪,相連寶券十分準。伊布相隔新貴脈,通靜穆嬪色常在。六層文藍兩貴人,常瑞袁貴常在真。徐貴石常常勒貴,壽常在券下相隨。七層尹路常在共,妙秀慶靈號答應。西邊春曉治牛雙,五位答應緊靠牆。…………王德恆《北京的皇陵與王墳》,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90年版)
從歌中我們可以得知,僅景陵妃園寢內陪葬康熙的便有九位答應。歌中的“曉”則指“曉答應”,她是在乾隆三十二年入葬的,也是葬入景陵的最後一人。在清西陵雍正皇帝的泰陵泰妃園寢內有二十一座墳頭,分為三排,前排為貴妃和妃,二排為嬪及貴人,最後一排八個,則為常在和答應。當然,康熙、雍正的答應決不止這些。
答應地位低下,宮中舉行盛大慶典活動時從沒有答應的位置。據《枝巢清宮詞》注載:後以下皇貴妃、貴妃各一,妃四,嬪六,分領十二宮,皆稱主位。其下為貴人、常在、答應、承御,生阿哥、公主則升入主位。這就是說答應雖名正言順為皇帝之妾,但在一般情況下是不能稱作主位的,只有為皇帝生下子女後才有資格被人稱為主。答應地位地下,平時很難得到皇帝的寵愛。受封建禮教限制,皇阿哥們又不敢或不便和她們親近。種種的約束限制使得答應很難升遷。有清一代比答應地位低的宮女倒有一些升上高位,而由答應升到妃嬪的人數卻極少。查《清史稿》的后妃傳,從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嘉慶,沒有一位妃嬪是由答應提升的。到道光年間,有四位答應交了好運,“恆嬪,蔡佳氏;豫妃,尚佳氏;貴人李氏、劭氏,以答應進封。”後來她們都葬入慕陵中。
清代答應處在皇帝妻妾低層,絕大多數生活淒涼,命運不佳。

清代制度

雛形(順治以前)
順治以前的後宮等級不健全,基本上沒有成規典制努爾哈赤的中宮皇后在當時稱為大妃或大福晉,余者稱為小福晉。1636年,皇太極棄汗稱帝時,冊封后宮,有中宮皇后,又稱國君福晉,另外 ,加封了東宮大福晉、西宮大福晉和衍慶宮淑妃及永福宮莊妃,至於其他宮中女眷,則概稱側妃、庶妃或格格。
順治一朝後宮中雖備位中宮,先後有過4位皇后,但典制與等級仍未脫離皇太極時期的制度,皇后以下即為妃子,雖然董鄂氏曾加恩封為皇貴妃,但並不能說明當時已建立了嚴格的后妃制度。比如孝東陵中就葬有4位福晉和17位格格,這種混亂不堪的後宮稱呼,帶有鮮明的關外色彩。
肇啟(順治時期)
順治親政後,對後宮進行了整飭。尤其是當年後宮受多爾袞擅權的影響,無論王公大臣到後宮妃嬪,都對皇權產生了弱化的影響,這是獨裁天子所不能容忍的。於是,順治帝首先提出了“自古平治天下,莫大乎孝,孝為五常百行之原”,把孝道作為建國立邦,教化黎民的根本。從一定意義上講“孝”就是對皇權之“忠”。
順治帝曾親撰《御製孝經注》,更加露骨地提倡遵循儒家的倫理之孝,移孝作忠,要人人作忠臣的典範。而對於後宮,福臨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推出《內政輯要》一書,該書收集了中國歷代后妃的嘉言善行,共二十章,四十一則。順治帝細心作注,並要求徵引歷代賢后、賢妃事跡,為當朝者借鑑。
順治十三年(1656年),再推出《內則衍義》,共十六卷,八綱,三十二子目,對歷代后妃善言嘉德進行了闡示,對后妃在孝、敬、教、禮、讓、慈、勤等諸多方面提出了要求,於內廷刊刻頒行,成為約束后妃的制度。
成熟(康熙時期)
康熙中葉,後宮制度井然,制度備位後宮,規定了後宮主位的稱謂,尊帝祖母為太皇太后,母為皇太后,同住慈寧宮太妃太嬪隨住;皇后居中宮,主內治;皇后以下設:皇貴妃1人,貴妃2 人,妃4人,嬪6人,分居東西六宮,嬪以下有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隨皇貴妃等分居12宮。
冊封后妃制度。康熙一朝典制大備,冊封后妃活動頻頻舉行。關於皇后的冊封確立,有三種形式:
a、皇帝舉行大婚,迎娶入宮,如玄燁之孝誠皇后。
b、由皇貴妃、貴妃、妃等晉升而成為皇后,如玄燁之孝昭、孝懿等位皇后。
c、追封皇后,老皇帝死去,新皇即位,尊其生母為聖母皇太后,隨即追封為先皇皇后,如雍正生母德妃,被上徽號為“仁壽皇太后”。
冊封妃嬪之禮與冊封皇后之禮大同小異。
完備(乾隆時期)
典制大備的乾隆時期乾隆七年,弘曆命敬事房修訂內廷典制,遂成《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卷首是乾隆及以前諸帝關於內廷之“訓諭”,以下共分宮規18門,可規納為4個方面:
末代貴妃
a、規定後宮人員等級待遇,如名號、玉牒、冊寶、服色、宮分、鋪宮、遇喜7門。其中宮分最為詳盡,對皇后等位的宮中享用進行了明確的劃定。
b、規定後宮禮儀、宴儀、典故、進春、謝恩等5門,如宮中主位生日的稱謂,就有萬壽、聖壽、千秋、壽辰、生日等多種稱謂,要看等級而定,不可稱錯。
c、規定後宮各項管理制度,如安設、歲修、錢糧等。
d、規定對宮中太監和宮女的管理制度。如品級、待遇、職責、賞罰等。
嘉慶以後,清廷呈現明顯的衰敗之象,對宮中規定雖然屢有增益,但總的說是恪守成憲,無甚創舉。
衰敗(同治時期)
清代皇帝娶進后妃,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從當初的大婚,到每3年一度的選秀女活動,幾乎是個程式化的宮中活動,不會改變,鹹豐以前的帝王都是如此。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皇帝的後宮中不時增加些新面孔,也才使得皇帝更加覺得有新鮮感,從而達到滿足皇帝情慾和衍生子嗣的雙重目的。
1861年,鹹豐帝去世以後,25歲的慈安太后和27歲的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權柄多操縱在慈禧太后手中,而作為宮廷后妃制度的衰敗跡象,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太后包辦了後宮的一切,皇帝管不了自己的后妃,一切均由太后作主。

清代品級

皇后(1人) 【位同帝尊,不設品級】
一品:皇貴妃(1人)
二品:貴妃(2人)
三品:(4人)
四品:(6人)
五品:貴人(無定數)
六品:常在(無定數)
七品:答應(無定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