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技藝(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傳統技藝)

竹編技藝(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傳統技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竹編技藝,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22年1月,被列入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編技藝
  • 批准時間:2022年1月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

歷史淵源

三千多年前,武夷山是古越族的生活棲息地,當時人們的生產活動以漁獵、砍伐、耕、竹編,輔以牧養和手工勞動以維持生計。南宋時,武夷山鄉民用竹子編制牙旗燈、水紋燈、龍門燈、龍魚燈,清末民初,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武夷山吳屯鄉成立了竹編合作社,1978年改革開放,成立了吳屯竹編工藝廠,產品遠銷歐美等國。

工藝特徵

武夷竹編有一百餘種編織手法。採用一年生毛竹,一般經破篾、刮削、磨光、編織等工序而成。在編織過程中,經穿、插、削、鎖、釘、扎、套和平編、斜紋、四角孔等技法,編出圖案花色變化多樣,色彩對比強烈、鮮艷明快的各種紋飾。武夷山竹編大多以籮、筐、籃、席、箱、箕畚等生產生活實用器為主。爾後,逐漸出現元宵花燈、龍燈和走馬燈之類娛樂竹編。近代以來,武夷竹編藝人不斷探索,在保持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開展創意竹編研究,將古老竹編藝術融入現代元素,創造了“無規則”技法,編織出各種吉祥動物、二維碼等現代產品,達到10億次不重複。 武夷竹編歷史淵源長,工藝難度大,對老百姓生產生活、仕大夫清修守節、以及武夷山人的品格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